一例人工全髖關節置換術治療壞疽性膿皮病病例分析
病例介紹 患者 男,65 歲。因雙髖疼痛1 年余,摔倒致左髖疼痛加重伴活動受限1 周于2015 年9 月入院。3 年前因右側內踝皮膚擦傷遷延不愈出現潰瘍,于外院反復清創并封閉式負壓引流治療無好轉,經組織病理學檢查診斷為壞疽性膿皮病,予以醋酸潑尼松治療2 個月后潰瘍愈合。 入院檢查:左下肢外旋45°,較對側短縮2 cm,左下肢滾動試驗(+),縱向叩擊痛(+),雙髖部“4”字征(+)。X 線片示雙側股骨頭缺血性壞死,左骨折">股骨頸骨折(圖1)。于蛛網膜下腔阻滯麻醉聯合持續硬膜外麻醉下,行左髖人工全髖關節置換術。術中見深筋膜及脂肪組織輕度水腫,肌層呈淡紅色,血供稍差;術中失血量100 mL;術畢常規留置引流管。圍手術期除常規預防感染、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及鎮痛等治療外,分別于術前1 h 及術后1 h、1 d 靜脈滴注氫化可的松50 mg,術后第2 天開始口服醋酸潑尼松,每天3 次,每次5 mg,......閱讀全文
一例人工全髖關節置換術治療壞疽性膿皮病病例分析
病例介紹?患者 男,65 歲。因雙髖疼痛1 年余,摔倒致左髖疼痛加重伴活動受限1 周于2015 年9 月入院。3 年前因右側內踝皮膚擦傷遷延不愈出現潰瘍,于外院反復清創并封閉式負壓引流治療無好轉,經組織病理學檢查診斷為壞疽性膿皮病,予以醋酸潑尼松治療2 個月后潰瘍愈合。?入院檢查:左下肢外旋45°,
一例手術治療壞疽性膿皮病病例分析
病例資料患者女,53歲,雙下肢潰瘍反復發作4年。2009年9月患者無誘因出現雙下肢皮膚散發潰瘍,于當地醫院就診,未明確診斷,創面經換藥后愈合。?此后雙下肢皮膚反復出現潰瘍。2012年12月患者因右足皮膚再次出現潰瘍,外用碘伏、莫匹羅星軟膏換藥處理,同時口服含激素類藥物(藥物名稱及用量不詳),但病情無
指端壞疽性膿皮病病例分析
1 病歷摘要患者男, 59 歲。因左手多發潰瘍伴疼痛 1 年,于 2015年3月入院。患者1年前左手拇指甲周出現斑塊(具 體不詳),質硬,迅速增大。 3個月前外院行皮損組織病理檢 查(組織病理結果不詳)及左手拇指指間關節處截指術,術 后約1周即在切口部位皮損復發,并迅速增大,形成潰瘍, 左手
一例增殖型壞疽性膿皮病病例分析
患者男,66歲,因頭面部、四肢多發無痛性潰瘍6個月收 住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皮膚科。患者6個月前無明顯誘 因雙側小腿及踝部散發黃豆大小紅色丘疹,無自覺癥狀。其 后皮損逐漸呈環狀向外擴大,中央潰瘍形成,伴膿血性分泌物,部分皮損融合成片。1個月前就診于外院.考慮壞疽性膿皮病,口服沙利度胺片">沙利度胺片
大皰型壞疽性膿皮病病例分析
患者男,30歲,因全身紅斑水皰伴疼痛20 d就診。患者 20 d前無明顯誘因左大腿內側出現片狀水腫性紅斑,感疼 痛,紅斑向外周離心性擴大,邊緣出現水皰、大皰,部分融合; 右大腿、軀干相繼出現類似皮損。患者來我院就診,診斷為 接觸性皮炎,給予左西替利嗪片、爐甘石樟腦洗劑等抗過敏 治療3 d,皮損無明顯
一例多次誤診的兒童壞疽性膿皮病病例分析
患兒男,3歲,因雙上肢及胸壁反復潰瘍5月余人院。 5個月前(2015—12-9)患兒因重癥肺炎于當地醫院行右頸內 靜脈穿刺。l周后穿刺部位皮膚出現2 cm X 1.5 cm紅斑、潰 爛、疼痛,伴高熱,最高體溫39.5℃。血細菌培養陰性。右頸 部潰爛處分泌物培養:多重耐藥表皮葡萄球菌生長,真菌陰 性。
怎樣治療壞疽性膿皮病?
1、支持、對癥治療 增強營養,改善患者的全身狀況;積極治療原發性內在疾病;避免皮膚損傷及創傷性操作;切忌攝入碘化鉀以防病情加重。 2、藥物治療 (1)糖皮質激素 適用于病情較重的急性病例。潑尼松口服,多數患者有顯著療效。當常規劑量治療無效時,可考慮甲潑尼龍沖擊療法,待病情控制后,改為潑尼松
壞疽性膿皮病的病因分析
壞疽性膿皮病是一種慢性、壞死性、潰瘍性、瘢痕性、疼痛性皮膚病。好發于30~40歲的男性,面部、肩部、背部是常見部位。診斷主要依賴于臨床表現。炎性丘疹、膿皰、結節,迅速形成潛行性潰瘍,劇烈疼痛,應考慮本病。 本病原因不明,疾病發展到一定的程度有細菌感染,但這不是原發菌。目前認為是自身免疫性疾病,
如何診斷壞疽性膿皮病?
診斷主要依賴于臨床表現。炎性丘疹、膿皰、結節,迅速形成潛行性潰瘍,劇烈疼痛,應考慮本病。組織病理對本病無診斷意義。需與其他原因引起的潰瘍性疾病如皮膚結核、深部真菌病、晚期梅毒、非典型性分枝桿菌感染、增殖性膿皮病等鑒別。同時應進行全身性檢查,以明確是否伴有潛在性內在疾病。
全髖關節置換術治療脊髓癆性夏科氏髖關節病病例報告
臨床資料45歲男性患者,因右髖關節間歇性疼痛1年,摔倒后疼痛加重伴行走困難2周入院。既往史:2年前曾因“潛伏梅毒”行規范抗生素治療。否認糖尿病、結核病病史,否認冶游史。查體:跛行步態,全身無皮疹,右下肢短縮外旋畸形,右髖部輕度腫脹,局部無瘢痕、竇道,右腹股溝中點、大轉子輕度壓痛,右側髖關節被動活動范
一例壞疽性膿皮病誤診為皮膚感染性潰瘍病例分析
患者男,68歲,5年前診斷患骨髓纖維化病,日常服用中藥控制病情,婚育史、個人史及家族史無特殊。2014年2月1日患者于當地醫院行輸血治療后,見左手背靜脈留置針口處有一黃豆大小紫紅色潰瘍,伴疼痛,考慮局部軟組織感染,創面外涂莫匹羅星軟膏行抗感染處理。?治療第3天,潰瘍直徑發展為1元硬幣大小,疼痛加劇,
一例全髖關節置換術后尿失禁病例分析
患者,女,81歲,因急性尿失禁、血尿和趾骨上疼痛到初級保健機構就診。患者表現為尿頻、尿急、尿不盡和急迫性尿失禁。體格檢查中,觸及右側腹部腫塊。患者進行了腹部和骨盆CT掃描。結果顯示始于右髖延伸至右半盆骨的大面積囊性積液(圖1,2)。病變體積足以取代右側輸尿管和膀胱,導致輕度水腫、腎積水和膀胱壁增厚(
人工全髖關節置換術后早期脫位病例報告
臨床資料患者,女,68歲,18年前因右髖關節發育不良,在本市某醫院行右髖關節融合術。術后髖關節外展及屈髖活動受限伴跛行,由于髖關節強直嚴重影響生活質量而再次入院。入院體檢:右髖關節內翻僵直畸形,右腹股溝中點壓痛,4字征(+),右下肢短縮4CM,末稍血運、感覺良好。骨盆平片顯示:右髖關節先天發育不良呈
壞疽性膿皮病的臨床表現
好發于30~40歲的男性,面部、肩部、背部是常見部位。初起的皮損是丘疹、水皰、血皰、膿皰及結節、相互融合形成浸潤性的紫紅色硬塊,短期內出現壞死、潰瘍,邊緣仍然為紫紅色,潰瘍的形狀不規則,其上方附有惡臭的黃綠色的濃液和結痂,潰瘍中心結成瘢痕愈合的同時,邊緣紫紅色的斑塊仍然不斷地擴大,可以發展成面部
一例誤診為壞疽性膿皮病的HIV感染合并生殖器皰疹病例...
一例誤診為壞疽性膿皮病的HIV感染合并生殖器皰疹病例分析病例介紹患者男,25歲。肛周、陰囊、腹股溝、大腿潰瘍伴觸痛2月余。2月余前患者肛周出現紅斑,略痛,紅斑迅速破潰形成潰瘍面,表面可見白色分泌物和滲液。病程中無發熱、體重減輕、腹瀉等系統癥狀。1 月前于當地醫院診斷為壞疽性膿皮病,予醋酸潑尼松30
全髖關節置換術中動脈損傷病例分析
全髖關節置換術(THA)中動脈損傷較罕見,相關報道較少,但是后果嚴重,處理不當甚至危機生命。現報道1例經后外側入路THA術中旋股內側動脈損傷病例,并對相關文獻回顧分析,總結經驗教訓。臨床資料患者,男性,45歲,因強直性脊柱炎性髖關節炎于2020年11月12日在全麻下行右THA,因關節僵硬,術中松解股
膿皮病的治療
在感染發生前,可局部使用抗生素類治療被昆蟲叮咬處,或擦傷、裂傷處。一旦感染發生,應就醫,服抗生素治療。應該注意的是 細菌培養一般是幾種細菌混合感染,抗生素使用一般很難控制,應當及時的選擇中醫治療,防止病情的進一步擴大。 在發現此患者時應該及時的隔離處理,防止其它人感染。
全髖關節置換術后的嚴重骨吸收翻修病例分析
臨床資料患者,女,56歲,20年前因右髖關節發育不良于外院行右側全髖關節置換術,2019年5月出現右髖部疼痛,經門診查體閱片診斷為右側全髖關節置換術后假體松動。收入山東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關節骨科,擬行右側全髖關節翻修術。術前髖關節正位X線片顯示(見圖1A):右側全髖關節置換術后,髖臼上部局部骨質密度
人工全髖關節置換術治療多發性骨軟骨瘤并髖關節骨關...
人工全髖關節置換術治療多發性骨軟骨瘤并髖關節骨關節炎病例報告病例介紹患者男,70歲。因左髖部疼痛活動受限、跛行20年,加重1年于2015年10月入院。24年前曾因左髖部骨折行保守治療,具體不詳。入院檢查:左髖關節活動受限,屈曲90°、后伸10°、外展20°、內收10°、內旋5°、外旋15°,4字試驗
3D打印技術輔助人工全髖關節置換術治療CroweⅣ型髖關節...
3-D打印技術輔助人工全髖關節置換術治療CroweⅣ型髖關節發育不良合并股骨近段畸形病例報告先天性髖關節發育不良患者合并的股骨近段畸形,大多為兒童時期行截骨矯形術所致。此類患者在行人工全髖關節置換術(THA)時,往往需要使用特定假體及特殊截骨方法,存在手術難度大、療效不確切、并發癥發生率高等問題。2
一例留置胸管后的壞死性膿皮病病例分析
男,37歲,因右側自發性氣胸接受治療。進行右側胸腔置管后右肺完全復張。但置管部位周圍組織開始出現壞死且極度疼痛,2周內發展為面積很大的深潰瘍(圖1)。實驗室檢查無異常,微生物學檢查結果均為陰性。皮膚活檢提示嗜中性粒細胞性皮膚病,病變部位多形核細胞廣泛浸潤,符合壞死性膿皮病。此后,進行3天的甲基強的松
一例-化膿性關節炎,壞疽性膿皮癥,痤瘡,化膿性汗...
一例 化膿性關節炎,壞疽性膿皮癥,痤瘡,化膿性汗腺炎(PA-PASH)綜合征病例分析患者:男,44歲最終診斷:PAPASH綜合征癥狀:復發性皮膚潰瘍,腹瀉,炎癥性關節炎臨床治療:N/A所屬專業:風濕病學背景:化膿性關節炎,壞疽性膿皮癥(PG),痤瘡,化膿性汗腺炎(PA-PASH)綜合征與自身炎癥通路
全髖關節置換術后陶瓷頭碎裂翻修病例報告
人工全髖關節置換術在骨科臨床工作中較為常見,手術的目的是減輕患者髖關節病痛、恢復其關節功能。現階段關節假體的選擇主要有陶瓷對陶瓷、金屬對聚乙烯、金屬對金屬、陶瓷對聚乙烯等幾種。陶瓷假體在抗磨損、生物組織相容性和強度方面均顯示出更多優勢。但陶瓷假體因其脆性大,存在關節部異響、假體碎裂的并發癥可能,特別
持久性隆起性紅斑與壞疽性膿皮病合并IgA單克隆丙種球...
持久性隆起性紅斑與壞疽性膿皮病合并IgA單克隆丙種球蛋白血癥病例分析持久性隆起性紅斑(EED)是一種白細胞碎裂性血管炎,該類疾病的典型皮損多對稱分布在四肢關節伸側,皮損多為紅色至棕紅色丘疹、結節、斑塊。壞疽性膿皮病是一種持續性疼痛性潰瘍為特征表現的疾病。EED與壞疽性膿皮病有兩個共同點,在真皮中均有
一例人工全膝關節置換術后深部血腫病例報告
?病例報道?患者,女,68歲,因“左膝疼痛8年,加重伴活動障礙1個月”入院。患者于8年前出現左膝關節疼痛,主要表現為行走勞累后疼痛明顯,下蹲時明顯,起立困難,膝關節偶有打軟,無膝關節局部紅腫熱痛,天氣變化時疼痛加重,休息后緩解,未予重視及治療。1個月前左膝上述癥狀逐漸加重,出現左膝關節腫脹、伸直受限
全髖關節置換術后假體嚴重磨損致多發炎性假瘤病例分析
臨床資料患者,男,66歲,2016年2月因左側股骨頭壞死行左側全髖關節置換術,2019年9月因左髖部疼痛于當地醫院復查,查體閱片顯示左側全髖關節置換術后假體松動。2019年12月因左髖部疼痛加重伴活動受限入山東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治療。術前X線片顯示:左側髖臼及股骨近段見假體影,股骨頸水平假體連續性差
三維手術模擬輔助人工全髖關節置換術治療侏儒癥合并...
三維手術模擬輔助人工全髖關節置換術治療侏儒癥合并雙側髖關節發育不良病例報告先天性髖關節發育不良(DDH)指在生長發育過程中股骨頭和髖臼的發育異常、髖關節半脫位以及髖關節脫位等。由于股骨髓腔形態異常、髖臼骨質缺損及髖臼旋轉中心改變導致雙下肢不等長以及髖關節周圍軟組織不平衡等因素,行人工全髖關節置換術(
半髖關節置換術后腦脂肪栓塞病例分析
脂肪栓塞綜合征(FES)是脂肪栓子進入血流堵塞小血管,導致全身多系統功能障礙,出現一系列臨床表現的綜合征,以呼吸功能不全、意識障礙和皮膚淤點為主要特征,主要發生于長骨、骨折">骨盆骨折以及髖、膝關節置換術后。腦脂肪栓塞(CFE)是FES中一種少見的類型,純腦型脂肪栓塞臨床上無其他系統栓塞表現,神經系
骨水泥髖關節置換術中起火病例分析
骨水泥可以增加植入假體的穩定性,減輕假體作用于周圍骨組織的壓力,有利于假體的長期穩定性,延長假體使用壽命等優點,因此目前骨水泥常用于人工關節置換術。但骨水泥具有易燃性等理化特性,臨床上往往被忽視,導致各種意外發生,我科行骨水泥髖關節置換術出現術中骨水泥起火一例,報道如下。病例資料患者,女,81歲,因
全髖關節置換術后假體周圍骨折診療分析
臨床資料患者,男,56歲,因不慎扭傷致左大腿疼痛伴活動受限1d于2018年1月21日入院。患者3年前因雙側股骨頭缺血性壞死,右側Ⅳ期,左側Ⅱ期,在我科行右側全髖關節置換術。2年前因左髖部疼痛活動受限再次住院,左側髖部MRI提示:左股骨頭缺血性壞死Ⅲ期。遂在我科行左股骨頭缺血性壞死區病灶清除+鉭棒植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