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病歷摘要
患者男, 59 歲。因左手多發潰瘍伴疼痛 1 年,于 2015年3月入院。患者1年前左手拇指甲周出現斑塊(具 體不詳),質硬,迅速增大。 3個月前外院行皮損組織病理檢 查(組織病理結果不詳)及左手拇指指間關節處截指術,術 后約1周即在切口部位皮損復發,并迅速增大,形成潰瘍, 左手示指及小指遠端相繼出現斑塊,迅速破潰形成潰瘍。曾在外院予抗感染、伊曲康唑等治療均無效(具體不詳)。 患者曾多次在潰瘍處清創,自訴清創后疼痛緩解,但皮損 無消退。既往史:近4年雙手手指有多發性尋常疣。 體格檢查:一般情況良好,全身淺表淋巴結均未 觸及增大,系統檢查無異常。皮膚科檢查:左手拇指殘 端潰瘍,無明顯膿性分泌物,可見新鮮肉芽組織,壓痛 不明顯,示指和小指可見類似潰瘍及新鮮肉芽組織, 約指甲大(圖 1A、 B)。
A:左手拇指殘端潰瘍,可見新鮮肉芽組織;B:左手小 指潰瘍,可見新鮮肉芽組織 圖 1 患者左手皮損
A:表皮缺損( ×10);B、 C:真皮中多種炎性細胞彌漫性浸潤,以淋巴細胞、嗜酸性粒細胞 及上皮樣細胞為主( ×100);D:血管增生,血管壁明顯增厚( ×100) 圖 2 壞疽性膿皮病患者皮損組織病理像(HE 染色)
實驗室及輔助檢查:糜爛面真菌培養示念珠菌生 長,一般細菌培養陰性,分枝桿菌培養陰性;快速血漿 反應素環狀卡片試驗(RPR)及梅毒螺旋體顆粒凝集試 驗(TPPA)均陰性;皮損組織病理檢查:表皮缺損,真皮 全層炎性細胞浸潤,以淋巴細胞、嗜酸性粒細胞及上皮 樣細胞為主,血管增生,部分血管壁明顯增厚(圖 2A~D)。PAS 染色及抗酸染色陰性。 診斷:壞疽性膿皮病。 治療及隨訪:入院后予甲潑尼龍 40 mg,每日 1 次 口服,環孢素 250 mg,每日 1 次口服,連續治療 1 個月 后隨訪,皮損明顯好轉,潰瘍面漸縮小、結痂,基底干 燥(圖 3)
2 討 論
目前普遍認為壞疽性膿皮病 (pyoderma gan- grenosum, PG)是免疫異常性疾病,根據臨床特征可 分為 4 型:潰瘍型、膿皰型、大皰型及增殖型[1],好發于 臀部及雙下肢,指端發病較為少見。PG 的治療目前沒 有統一方案,主要給予糖皮質激素、抗炎、免疫抑制 劑、免疫調節劑及生物制劑等,其中糖皮質激素仍是 治療的首選藥物[2-3]。 本例患者病史為 1 年,發病早期表現為左手拇指 甲周斑塊,在外院予不恰當的外科干預(截指、反復清 創)后病情無好轉,皮損范圍逐漸擴大,繼而表現為反 復發作的多發性疼痛性潰瘍,抗感染治療無效。結合 入院后實驗室檢查結果排除了深部真菌病、梅毒及非結核分支桿菌感染等診斷,皮損組織病理表現無特異 性,故診斷為壞疽性膿皮病,予甲潑尼聯合及環孢素治 療 1 個月后,皮損明顯好轉,進一步支持診斷。 回顧此患者的診療經過,由于外院未明確診斷,即 予激進的外科干預是促使此患者病情進展的主要原 因。入院后予糖皮質激素聯合免疫抑制劑的治療使患 者病情明顯好轉,目前仍在隨訪中。
參考文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