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able id="caaaa"><source id="caaaa"></source></table>
  • <td id="caaaa"><rt id="caaaa"></rt></td>
  • <table id="caaaa"></table><noscript id="caaaa"><kbd id="caaaa"></kbd></noscript>
    <td id="caaaa"><option id="caaaa"></option></td>
  • <noscript id="caaaa"></noscript>
  • <td id="caaaa"><option id="caaaa"></option></td>
    <td id="caaaa"></td>
  • 發布時間:2022-02-25 17:21 原文鏈接: 大皰型壞疽性膿皮病病例分析

    患者男,30歲,因全身紅斑水皰伴疼痛20 d就診。患者 20 d前無明顯誘因左大腿內側出現片狀水腫性紅斑,感疼 痛,紅斑向外周離心性擴大,邊緣出現水皰、大皰,部分融合; 右大腿、軀干相繼出現類似皮損。患者來我院就診,診斷為 接觸性皮炎,給予左西替利嗪片、爐甘石樟腦洗劑等抗過敏 治療3 d,皮損無明顯好轉,漸增多,疼痛加重。遂再次來我 院就診并收住人院。病程中患者精神睡眠尚可,無畏寒發 熱、咳嗽咳痰、惡心嘔吐、腹痛腹瀉或關節痛。 體檢:一般情況良好,全身淺表淋巴結未觸及腫大。皮 膚科檢查(圖1):左大腿大片環形水腫性紅斑,中央淺潰瘍, 部分結痂,邊緣水皰大皰;右大腿及肩背部可見類似皮疹;面 部亦可見小片水腫性紅斑,紅斑上可見水皰和結痂。 實驗室及輔助檢查:血、尿、糞常規和外周血涂片檢查無 異常,糞便查蟲卵陰性;肝腎功能、C反應蛋白、紅細胞沉降 率、抗鏈球菌溶血素0、胰高血糖素、微量元素水平等處于正 常范圍;抗核抗體、抗中性粒細胞胞質抗體、抗心磷脂抗體、 結核菌素試驗、結核感染的細胞斑點試驗(T.SPOT)、結核抗 體及血清固相蛋白電泳無異常;快速血漿反應素環狀卡片試 驗、梅毒螺旋體顆粒凝集試驗及艾滋病病毒檢測均為陰性; 骨髓常規涂片、活檢未見異常;B超示左腎多發結石、囊腫; x線胸片、心電圖檢查基本正常。皮損組織病理檢查:表皮 下水皰,皰內及真皮內可見較多中性粒細胞及淋巴細胞浸潤 (圖2);直接免疫熒光染色陰性。 診斷:大皰型壞疽性膿皮病(PG)。 治療:靜脈滴注復方甘草酸苷注射液60 ml/d,口服白芍 總苷膠囊,局部外用吡美莫司乳膏,治療l周后病情好轉,皮 疹漸消退。


     

    圖1患者大腿 內側大片狀水腫性紅 斑,中央淺潰瘍,邊緣 水皰及大皰 圖2 下肢皮損組織病理 (2A:HE×100;2B: HE×400)表皮下 水皰,皰內及真皮可 見較多中性粒細胞及 淋巴細胞


    討論


    PG是一種少見的非感染性慢性嗜中性皮病,根 據其臨床表現分為潰瘍型、膿皰型、大皰型及增殖型。大皰型PG極少見,多發于面部、四肢,典型皮損為快速離心性進 展的水皰或大皰,可在2—3 d內進展為淺表性潰瘍或血皰; 組織病理表現為表皮下皰,可見中性粒細胞浸潤,沒有組織 細胞浸潤及肉芽腫形成。Powell等?報道,病情輕微的大皰 型PG及早期潰瘍均可通過局部外用糖皮質激素治愈。大皰 型PG主要應與非典型Sweet綜合征鑒別,尤其應與腫瘤相關 的Sweet綜合征鑒別。非典型Sweet綜合征可發生于身體任 何部位,表現為大皰、水皰、膿皰、糜爛或潰瘍,患者多并發血 液系統腫瘤;發病前多有呼吸道或消化道等非特異性感染, 發作時實驗室檢查提示白細胞、紅細胞沉降率及c反應蛋白 均升高;糖皮質激素或碘化鉀治療效果好。本例患者發病前 無非特異性感染,無發熱等全身癥狀,皮疹泛發全身,輔助檢 查提示血常規、c反應蛋白及紅細胞沉降率均正常,未發現 實質性及血液系統腫瘤;僅予以復方甘草酸苷注射液、白芍 總苷膠囊、吡美莫司乳膏治療即獲得臨床治愈,由此可診斷 大皰型PG。Sakiyama等阻3回顧性分析38例大皰型PG,發現 超過60%的患者合并血液系統惡性腫瘤,部分患者可并發炎 癥性腸病、類風濕性關節炎等,且合并血液系統腫瘤的患者 預后較差。本例患者后期亦應注意排查血液系統腫瘤等相 關疾病。


    參考文獻略。




    人体艺术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