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髓母細胞瘤的病理分析
髓母細胞瘤是柔軟易碎、實質性、邊界可辨認的腫瘤。切面呈紫紅或灰紅色。較大的腫瘤塊的中央可發生壞死,囊性變和鈣化極少見。腫瘤主要位于小腦蚓部,突入第四腦室內,并常侵犯第四腦室底。從第四腦室,腫瘤向上可阻塞導水管,向下阻塞正中孔,并可長入小腦延髓池中。小腦腳可被侵犯。文獻及資料均顯示大齡組腫瘤發生小腦半球者明顯多于年齡小的病例,有人認為,這種差別的原因是小齡兒童髓母細胞瘤來源于髓帆增值中心的胚胎殘余細胞,而大齡兒童或成人則腫瘤可能來源于小腦胚胎的外顆粒細胞層,這層細胞位于軟膜下小腦分子層的表面,通常在出生后1.5年內逐漸消失。髓母細胞瘤有沿蛛網膜下腔彌漫和播散轉移的傾向,腫瘤鄰近的軟腦膜常被侵潤,在腦表面形成一層乳白色膠樣組織。沿蛛網膜下腔播散,腫瘤科轉移到椎管內和大腦表面;或沿腦室播散到第三腦室。后一種情況少見。個別的向顱外轉移至肺、骨及淋巴腺等。 鏡檢顯示細胞極為豐富,體積小,胞膜不清。瘤細胞圓形,橢圓形,長橢圓形和胡蘿卜......閱讀全文
關于髓母細胞瘤的病理分析
髓母細胞瘤是柔軟易碎、實質性、邊界可辨認的腫瘤。切面呈紫紅或灰紅色。較大的腫瘤塊的中央可發生壞死,囊性變和鈣化極少見。腫瘤主要位于小腦蚓部,突入第四腦室內,并常侵犯第四腦室底。從第四腦室,腫瘤向上可阻塞導水管,向下阻塞正中孔,并可長入小腦延髓池中。小腦腳可被侵犯。文獻及資料均顯示大齡組腫瘤發生小
關于小兒髓母細胞瘤的病因分析
髓母細胞瘤起源于小腦蚓部或第四腦室頂的后髓帆原始胚胎殘留組織,有人認為其發生是由于原始髓樣上皮未繼續分化的結果,一種可能是起源于小腦胚胎的外顆粒細胞層,這層細胞位于軟膜下小腦分子層表層,在出生后1.5年后逐漸消失;另一種可能是起源于后髓帆室管膜增殖中心的原始細胞,這些細胞可能在出生后數年仍然存在
關于髓母細胞瘤的輔助檢查
1、腦脊液檢查 除壓力增高外,蛋白量及白細胞數可增多。容易查見瘤細胞。但是檢出瘤細胞者不一定有轉移發生,只是提示放射治療的必要性。 2、頭顱X線平片 大多數顱內壓增高征,在兒童可有骨縫分離、頭顱增大、骨質變薄等。腫瘤發生鈣化者及罕見。 3、腦血管造影 椎動脈造影可見鄰近腫瘤的動脈不規則
關于小兒腎母細胞瘤的病理病因分析
腎母細胞瘤可能由于未分化形成小管和小球的后腎胚芽異常增生所致。腎母細胞瘤增生復合體(nephroblastomatosis complex)也可能是Wilms瘤瘤前病變。近年來已確認腫瘤抑制基因WT1與WT2的缺失與部分腎母細胞瘤的發生有關。 腎母細胞瘤的發病原因尚不明了,有一定的家族性發
關于髓母細胞瘤的鑒別診斷介紹
髓母細胞瘤應注意與下列疾病相鑒別: 第四腦室室管膜瘤 此病起源于第四腦室的室管膜,早期因刺激第四腦室底而引起嘔吐。病程較髓母細胞瘤長,小腦的實質性損害不如髓母細胞瘤嚴重,部分病例甚至無明顯的小腦體征。 小腦星形細胞瘤 多發生于兒童的小腦半球,偏良性。病程可以很長,主要表現為顱內壓增高和一
關于髓母細胞瘤的預后相關介紹
術后平均生存0.9年,成人的預后較兒童為好。隨著近年來臨床醫學和基礎研究的不斷發展,隨母細胞瘤病人的預后得到不斷改善。目前多數統計5年存活率均在30%以上,最高統計達80%。個別的可生存達十年以上。Quest認為療效的提高與術后重視對整個腦與脊髓軸進行放射治療是分不開的。Bruce認為,最近幾年
關于小兒髓母細胞瘤的基本介紹
髓母細胞瘤是小兒較常見的顱內腫瘤,是中樞神經系統惡性程度最高的腫瘤之一。本病從新生兒到70歲以上的各年齡組均可發病,但大多數見于兒童,發病高峰在10歲以前,8歲以前者占68.8%。男女之比為3︰1。這種起源與胚胎殘余細胞的腫瘤可發生在腦組織的任何部位,但絕大多數生長在第四腦室頂之上的小腦蚓部。占
關于小兒髓母細胞瘤的檢查介紹
1.腰椎穿刺 腦脊液壓力增高,生化檢查蛋白及白細胞增多。因瘤細胞可脫落播散,故腦脊液瘤細胞檢查十分重要。但對有視盤水腫者腰穿要謹慎,以免誘發腦疝。 2.頭顱X線平片 可見顱內壓增高征象,腫瘤鈣化極為罕見。 3.CT檢查 可見小腦蚓部或四腦室內均勻一致的等密度或稍高密度占位,多與四腦室底
關于小兒髓母細胞瘤的預后介紹
近年隨著術后的放療和化療,其生存期已有極大的提高。1984年Berry報道5年生存率為56%,10年生存率為43%;1988年Leftkowitz報道兒童髓母細胞瘤10年生存率為75%,12年生存率達51%。
關于星形母細胞瘤的病理介紹
1.肉眼觀:腫瘤為局限性,柔軟易碎,切面呈紅色或灰紅色,呈浸潤性生長,但肉眼可見腫瘤邊界。腫瘤多為實質性,可有囊性變,出血和壞死小灶,極少鈣化。 2.光鏡:光鏡下見組織形態接近膠母細胞瘤,但多形性不卓著。瘤細胞豐富,其主要構成細胞為星形母細胞。瘤細胞圍繞血管排列,呈血管周假菊花樣或放射形排列,
關于小兒髓母細胞瘤的鑒別診斷介紹
1.四腦室室管膜瘤 起源于四腦室室管膜,病程較髓母細胞瘤長,小腦的實質性損害沒有髓母細胞瘤重,部分病例甚至五明顯的小腦特征。CT、MR增強掃描不如髓母細胞瘤強化顯著。 2.脈絡叢乳頭狀瘤 好發于四腦室及側腦室,年齡一般在50歲以下,10歲以下兒童約占1/3,病程長短不一。CT和MR顯示腫瘤
髓母細胞瘤的相關介紹
髓母細胞瘤(medulloblastoma)是首先由Bailey和Cushing命名的一種兒童后顱窩惡性膠質瘤。髓母細胞瘤的細胞形態很像胚胎期的髓母細胞,因此采用這個名稱。髓母細胞是一種很原始的無極細胞。在人胚胎中僅見于后髓帆,這點與髓母細胞瘤好發于小腦下蚓部相符合。髓母細胞瘤是顱內惡性程度最高
髓母細胞瘤的轉移癥狀介紹
腫瘤的轉移癥狀為本病的一個重要特點,髓母細胞瘤的瘤細胞可以脫落,并且可通過腦脊液循環沿蛛網膜下腔產生播散性種植。常見的部位是脊髓,尤其是馬尾部,少數也可轉移至大腦的各個部件;更有極少數可通過血行轉移到身體的其他部位(遠隔轉移)。轉移雖可發生在手術前,但多數則發生在手術以后。Park統計144例髓
手術治療髓母細胞瘤的介紹
對于有顯著顱內壓增高的病人,應先解除顱內壓增高,可作腫瘤切除或腦脊液分流手術,手術盡量切除腫瘤,有人則認為廣泛切除腫瘤易導致腫瘤播放,主張只切除部分腫瘤,打通第四腦室即可。手術可用枕部正中切口,咬開后顱窩骨質后,可見小腦蚓部膨隆增寬,或可在枕大池中見到腫瘤,吸引器方向指向導水管下口方向。可采用隧
治療小兒髓母細胞瘤的簡介
主要治療為手術切除加放射治療和化療。手術行后正中開顱,應盡可能全切除或近全切除腫瘤,使梗阻的第四腦室恢復通暢,術后輔以必要的放射治療。髓母細胞瘤對放療敏感,但為防止腫瘤的脫落種植轉移,通常要做全腦、全脊髓的放射治療。對于小兒髓母細胞瘤患者術后治療方案的選擇上,現常規的做法是根據患兒的年齡,手術切
髓外硬膜內軟骨母細胞瘤病例分析
病例男,35歲。頭痛伴左肩部疼痛5天。頸部按壓疼痛、叩擊痛,顳部交替疼痛,左肩峰酸脹、疼痛明顯。CT:寰椎椎弓左后緣見一類圓形鈣質混雜密度影,邊界尚清,相應硬膜受壓(圖1)。MRI:頸1-頸2椎體水平脊髓左側可見團片狀等T1(圖2)短T2信號(圖3),壓脂呈低信號,相應水平脊髓受壓,增強不均勻明顯強
髓母肌母細胞瘤病例報告
髓母肌母細胞瘤是一種神經上皮來源的惡性腫瘤,屬髓母細胞瘤中極為罕見的一種亞型,侵襲性強,對化療不敏感,術后輔以放化療的生存率遠低于髓母細胞瘤。其病理表現為腫瘤組織由髓母細胞瘤細胞和肌源成分組成。其組織學起源目前仍存在爭議,有學者認為髓母肌母細胞瘤是髓母細胞瘤的肌源性分化,也有人認為其是一種畸胎瘤樣變
髓母細胞瘤的基本信息介紹
髓母細胞瘤是顱內惡性程度最高的膠質瘤。其高度惡性表現在三個方面:①生長極其迅速;②手術不易全部切除;③腫瘤細胞有沿腦脊液產生播散性種植的傾向。主要發生于14歲以下的兒童,少數見于20歲以上者。多倫多和費城兒童醫院皆報道髓母細胞瘤的發病率僅次于小腦星形細胞瘤而居兒童后顱窩腫瘤的第二位。在兒童占神經
髓母細胞瘤的放療治療方法介紹
術后病人接受放療可延長病人的生存期。Bruce指出,所有未經術后放療的髓母細胞瘤均復發,且多在復發后1年內死亡。手術后放療,目前統計其5年生存率達40%~60%,10年生存率也達30%~40%。早期有人主張,髓母細胞瘤患者可單純給予放療,但這樣有兩個缺點:①放射治療過程中腫瘤因腫脹,使腦干受壓加
簡述小兒髓母細胞瘤的臨床表現
主要表現為顱內壓增高和共濟失調等小腦癥狀,侵及腦干者常有復視及多種腦神經障礙,小腦扁桃體疝時常有頸強直、斜頸表現。因腫瘤多數梗阻第四腦室而產生顱內壓增高,平均病程為4個月左右。 1.顱內壓增高 表現為頭痛、嘔吐及視盤水腫,較小的兒童可有顱縫裂開。 2.小腦損害征 主要為小腦蚓部損害引起的
髓母細胞瘤的化療治療方法介紹
髓母細胞瘤術后單純化療未見明確療效,即使在手術、放療后應用化療其結果亦有爭議。Mazza統計47例病人的5年存活率,手術+放療+化療組達60%,明顯高于未行化療組(37%)。Thomas對8例復發病人用BCNU和地塞米松及鞘內用氨甲蝶呤(methotrexate)聯合化療,其中5例同時瘤灶局部加
軟骨母細胞瘤的病因病理
1.肉眼所見 腫瘤致密而柔軟,與骨巨細胞瘤很相似或相同,與周圍骨的界限清楚,鈣化區似粗糙的濕木屑,顏色從灰到淺紅到棕色,有小的黃白色白堊樣區域,有時有纖維樣或軟骨樣外觀的白色區域,有時可見到出血和囊腔,可占據腫瘤的很大一部分。當腫瘤越過骨生長部,延及干骺端時,可清楚地見到軟骨本身的破壞。腫瘤內可
小兒腎母細胞瘤的病理改變
腎細胞癌起源于腎小管上皮細胞,研究發現88.5%的透明細胞癌表達近曲小管抗原,而87.5%的顆粒細胞癌表達遠曲小管抗原,因此推測透明細胞癌可能源于近曲小管,而顆粒細胞癌可能源于遠曲小管。不同病理類型的腫瘤,外觀存在差異。一般說來,透明細胞癌呈黃色,與正常組織分界清楚,似有包膜,生長緩慢,預后較好
關于血管母細胞瘤的病因分析
血管網織細胞瘤有囊性與實性兩種,囊腫型占60%~90%,實質型占10%~40%,來源于血管周圍的間葉組織,屬中胚葉的細胞殘余,囊內含黃色或黃褐色液體,蛋白含量高,囊壁上多數有一個紅色瘤結節,突入囊腔,顯微鏡下,腫瘤由血管和細胞兩種成分組成,即充滿血液的毛細血管網和血管間的網狀內皮細胞。
橋小腦角區髓母細胞瘤病例報告
?髓母細胞瘤是小兒后顱窩最常見的原發性惡性腫瘤,好發于4-6歲兒童;成人發病較少見,發病高峰年齡在26-30歲,男性多于女性,常見的好發部位依次是小腦半球、橋腦或橋小腦角區(CPA);因此成人CPA區的髓母細胞瘤容易誤診為其他腫瘤;為加深對髓母細胞瘤的認識,提高診斷的準確性,現將我院收治的經手術和病
找到正確的靶點防止髓母細胞瘤復發
當MUSC Hollings癌癥中心研究員Jezabel R. Blanco博士開始研究神經科學時,她先是作為研究生,后來作為博士后研究員,她的研究重點是在神經退行性變和癌癥的背景下,了解大腦疾病的潛在機制,但主要是從基礎研究的角度。然而,在她于2020年來到MUSC達比兒童研究所和霍林斯癌癥中心擔
成人小腦中線區髓母細胞瘤的MRI表現病例分析
髓母細胞瘤是顱內高度惡性腫瘤,WHO腫瘤分類為Ⅳ級,好發于兒童小腦中線區;成人髓母細胞瘤好發于小腦半球,發生于小腦中線區的報道不多,術前定性診斷困難,常誤診為室管膜瘤或星形細胞瘤。回顧性分析我院2011年1月至2016年7月經手術病理證實的11例成人小腦中線區髓母細胞瘤的MRI及臨床資料,現報道如下
關于小兒神經母細胞瘤的病因分析
屬胚胎性腫瘤,多位于大腦半球。 Shimada分類結合年齡將病理分成4個亞型,臨床分成2組,4個亞型即包括NB(Schwannin少基質型);GNB混合型(基質豐富型);GN成熟型和(3NB結節型(包括少基質型和基質豐富型),前3型代表了NB的成熟過程,而最后一型則為多克隆性。對NB而言,細胞
關于精原細胞瘤的病理分析
精原細胞瘤有瘤細胞形態結構單一和間質內有淋巴細胞浸潤兩個特征間質為纖細的纖維組織或致密的膠原纖維,約占睪丸腫瘤的60%,發病高峰在30~50歲,罕見于兒童。由于睪丸白膜比較韌厚,未被腫瘤破壞,故通常睪丸的原來輪廓尚保存。切面瘤組織呈淡黃或灰黃色,實體性,均勻一致如魚肉,其中往往可見到不規則壞死區
分析膠質母細胞瘤
在我的實驗室中,我們正在研究星形膠質細胞的日常節律,這是在健康的大腦中發現的一種細胞類型。”“我們發現健康細胞中的某些細胞事件隨一天的時間而變化。與魯賓博士合作,我們詢問膠質母細胞瘤細胞是否也有日常節律。如果是的話,這是否會使它們在某些時候對治療更敏感?臨床上很少盡管試驗針對的是一個生物過程,但該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