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注射用青霉素鉀的藥代動力學
肌內注射后,0.5小時達到血藥峰濃度(Cmax),肌內注射100萬單位(600mg)的峰濃度為20000單位/L(12mg/L)。成人每2小時靜脈注射青霉素200萬單位或每3小時注射300萬單位,平均血藥濃度約為19.2mg/L。于5分鐘內靜脈注射500萬單位(3g)青霉素,給藥后5分鐘和10分鐘的平均血藥濃度為400mg/L和273mg/L,1小時即降至45mg/L,4小時僅有3.0mg/L。新生兒按體重肌內注射青霉素2.5萬單位/kg后(15mg/kg),0.5~1小時的平均血藥濃度約為21mg/L,12小時后即降至9.6~19.2mg/L。 本品廣泛分布于組織、體液中。胸、腹腔和關節腔液中濃度約為血清濃度的50%。本品不易透入眼、骨組織、無血供區域和膿腔中,易透入有炎癥的組織。青霉素可通過胎盤,除在妊娠頭3個月羊水中青霉素濃度較低外,一般在胎兒和羊水中皆可獲得有效治療濃度。本品難以透過血-腦脊液屏障,在無炎癥腦脊液中......閱讀全文
概述注射用青霉素鉀的藥代動力學
肌內注射后,0.5小時達到血藥峰濃度(Cmax),肌內注射100萬單位(600mg)的峰濃度為20000單位/L(12mg/L)。成人每2小時靜脈注射青霉素200萬單位或每3小時注射300萬單位,平均血藥濃度約為19.2mg/L。于5分鐘內靜脈注射500萬單位(3g)青霉素,給藥后5分鐘和10分
概述注射用青霉素鈉的藥代動力學
肌內注射后,0.5小時達到血藥峰濃度(Cmax),肌內注射100萬單位(600mg)的峰濃度為20000單位/L(12mg/L)。新生兒按體重肌內注射青霉素2.5萬單位/kg后(15mg/kg),0.5~1小時的平均血藥濃度約為21mg/L,12小時后即降至9.6~19.2mg/L。成人每2小時
簡述青霉素鉀的藥代動力學
肌內注射后,0.5小時達到血藥峰濃度(cmax),肌內注射100萬單位(600mg)的峰濃度為20000單位/L(12mg/L)。成人每2小時靜脈注射青霉素200萬單位或每3小時注射300萬單位,平均血藥濃度約為19.2mg/L。于5分鐘內靜脈注射 500萬單位(3g)青霉素,給藥后5分鐘和10
概述注射用阿糖胞苷的藥代動力學
a) 吸收 阿糖胞苷口服無效,僅有不到口服劑量20%的阿糖胞苷被胃腸道吸收。持續靜脈滴注可達到相對穩定的血藥濃度。 皮下注射或肌肉注射阿糖胞苷后20-60分鐘,血中放射活性達峰值,但明顯低于靜脈給藥的血藥濃度。 不同患者接受相同劑量的阿糖胞苷后,血藥濃度的個體差異很大。一些研究發現血藥濃度
關于注射用普魯卡因青霉素的藥代動力學介紹
普魯卡因青霉素肌內注射后,青霉素徐緩釋放并被吸收。成人肌內注射30萬單位,血藥峰濃度(Cmax)2小時到達,約為1.6mg/L,24小時后仍可測得微量。出生1周內新生兒按體重肌內注射5萬單位/kg后,2~12小時平均血藥濃度為7.4~8.8mg/L,24小時為1.5mg/L。給予出生1周以上新生
青霉素的藥代動力學
青霉素不耐酸,不宜口服。肌內注射后,0.5小時達血藥峰濃度(Cmax),可廣泛分布于組織、體液中,易透入有炎癥的組織,胸、腹腔和關節腔液中濃度約為血清濃度的50%。本品可通過胎盤,但難以透過血.腦脊液屏障,乳汁中可含有少量青霉素,不易透入眼、骨組織、無血供區域和膿腔中。血漿蛋白結合率為45%~6
概述注射用鹽酸左氧氟沙星的藥代動力學
本品為鹽酸左氧氟沙星,其活性成份為左氧氟沙星,文獻報道的左氧氟沙星的藥代動力學情況如下: 測定單次經口給予左氧氟沙星片劑、口服液或靜脈注射給藥后以及達穩態后左氧氟沙星的藥代動力學參數,表示為Mean±SD。 ①清除率/生物利用度。 ②分布容積/生物利用度。 ③健康男性,年齡18~53歲。
概述氨芐青霉素三水酸的藥代動力學
氨芐西氨芐青霉素三水酸給藥后吸收良好。正常人空腹口服0.5g、1g,2h后達血藥濃度峰值,分別為5.2μg/ml、7.6μg/ml;肌內注射0.5g,0.5~1h達血藥濃度峰值,約為12μg/ml;靜脈注射0.5g后15min和4h的血藥濃度分別為17μg/ml、0.6μg/ml。新生兒和早產兒
氨芐青霉素的藥代動力學介紹
肌內注射0.5g后,于0.5~1小時達到血藥峰濃度12μg/mL;靜脈注射0.5g后,15分鐘和4小時后血藥濃度分別為17μg/mL和0.6μg/mL。廣泛分布于胸腹腔積液、關節腔積液、房水和乳汁中,且濃度較高。膽汁中濃度高于血藥濃度數倍。可透過胎盤屏障,但透過血.腦脊液屏障能力低。蛋白結合率為
概述科素亞/氯沙坦鉀片的藥代動力學
吸收:本品口服吸收良好,經首過代謝后形成羧酸型活性代謝物及其它無活性代謝物;生物利用度約為33%。氯沙坦及其活性代謝產物的血藥濃度分別在1小時及3-4小時達到峰值。本品與食物同服時,氯沙坦的血漿濃度沒有明顯變化。 分布:氯沙坦及其活性代謝產物的血漿蛋白結合率≥99%。主要是與白蛋白結合。氯沙坦的
概述氯沙坦鉀/氫氯噻嗪的藥代動力學
1、吸收:本品口服吸收良好,經首過代謝后形成羧酸型活性代謝物及其它無活性代謝物;生物利用度約為33%。氯沙坦及其活性代謝產物的血藥濃度分別在1小時及34小時達到峰值。本品與食物同服時,氯沙坦的血漿濃度沒有明顯變化。 2、分布:氯沙坦及其活性代謝產物的血漿蛋白結合率≥99%,主要是與白蛋白結合。
概述注射用鹽酸托烷司瓊的藥代動力學
健康志愿者靜脈注射鹽酸托烷司瓊,消除半衰期(t1/2β)約為7.3~30.3小時,表觀分布容積(V)約為400-600升,蛋白結合率為59~71%。 托烷司瓊的代謝與司巴丁/多聚喹胍相關(細胞色素P450 2D6),高加索人種中約8%人缺乏這種酶。托脘司瓊的代謝主要是吲哚環上5、6和7位的
概述注射用硫酸奈替米星的藥代動力學
據PHYSICIANS‘DESK REFERENCE(54版)介紹,奈替米星在肌肉注射后被迅速而完全的吸收。在肌肉注射后,通常在30~60分鐘內達到血清峰濃度。并且濃度2小時內部可以測得到。在有正常腎功能的成年志愿受試者中,肌肉注射后達到的血清峰濃度(以mcg/ml為單位)的數值通常約為其單一劑
概述注射用鹽酸替羅非班的藥代動力學
在0.01-25ug/ml的濃度范圍內,替羅非班與血漿蛋白結合率不高,其結合率與藥物濃度無關。人體血漿中不結合部分為35%。替羅非班的穩態分布容積范圍為22-42升。替羅非班可以通過大鼠及兔的胎盤。 分析以14C標記替羅非班在尿液及糞便中的代謝產物情況,表明其放射性主要來自未改變的替羅非班,循
概述注射用利培酮微球的藥代動力學
利培酮經CYP 2D6酶代謝為與利培酮具有相似藥理學活性的9-羥利培酮。利培酮加9-羥利培酮構成了活性抗精神病成份。利培酮的另外一條代謝途徑為N-脫烷基作用。 注射本品之后,利培酮的一般特性: 單次肌肉注射本品后,藥物的釋放特點是:先出現一個小的初始釋放(
簡述羥氨芐青霉素的藥代動力學
口服本品后迅速吸收,約75%~90%可自胃腸道吸收,食物對藥物吸收影響不顯著。口服0.25g和0.5g后血藥峰濃度(Cmax)分別為3.5~5.0mg/L和5.5~7.5mg/L,達峰時間為1~2小時。本品在多數組織和體液中分布良好。肺炎或慢性支氣管炎急性發作患者口服本品0.5g后2~3小時和6
蘆沙坦鉀片的藥代動力學
本品口服吸收良好,經首過代謝后形成羧酸型活性代謝物及其它無活性代謝物;生物利用度約為33%。氯沙坦及其活性代謝產物的血藥濃度分別在1小時及3?4小時達到峰值。半衰期分別為2小時和6?9小時。氯沙坦及其活性代謝產物的血漿蛋白結合率≥99%;血漿清除率分別為600毫升/分鐘和50毫升/分鐘。腎清除
概述氧氟沙星滴眼液的藥代動力學
1.血中濃度 健康成人每30分鐘1次1滴、滴眼16次或每15分鐘1次1滴、滴眼32次時,30分鐘后的血中濃度分別為0.O19μg/ml,0.034μg/ml,之后逐漸減少。 2.眼內分布 對白內障患者在手術前每隔5分鐘1次,共計滴眼5次時,眼房水中的濃度在滴眼后1小時左右顯示出最高值(1.
概述丙戊酸的藥代動力學
進行了多項丙戊酸鹽的藥代動力學研究,結果顯示: *采用血藥濃度作為指標的考察結果顯示,口服藥物的生物利用度接近100%; *大部分藥物在血液中分布,并存在與細胞外液的快速交換過程。同時藥物也可在腦脊液(CSF)和大腦總分布。CSF中丙戊酸鹽的濃度與血漿中游離藥物濃度接近。藥物的半衰期為15?
概述氯普魯卡因的藥代動力學
局麻藥全身吸收的速率取決于所給藥的總量和濃度、給藥途徑、給藥部位的血管狀態及藥液中有無腎上腺素。腎上腺素可減少其吸收速率和血漿濃度,還可延長作用時間。氯普魯卡因作用開始快(通常6~12分鐘),麻醉持續時間達60分鐘,由于給藥的劑量和途徑不同,作用時間可略有不同。肝或腎的疾病、加入腎上腺素、影響尿
概述善思達的藥代動力學
吸收與分布:由于水溶性極低,善思達在肌肉注射后直至被分解為帕利哌酮和吸收進入全身循環之前的這段時間內會緩慢地溶解。單次肌肉注射給藥后,血漿中帕利哌酮的濃度逐漸升高,血藥濃度達峰時間(Tmax)的中位數為13天,制劑中的藥物最早從給藥后第1天即開始釋放,持續釋放的時間最長可達126天。 在三角肌
概述注射用克林霉素磷酸酯的藥代動力學
吸收、分布和消除 I.克林霉素磷酸酯進入機體后在血液中堿性磷酸酯酶作用下很快水解為克林霉素.正常人的藥代動力學表明:單次靜脈滴注0.6g克林霉素磷酸酯,血液中克林霉素立即達到高峰,濃度為11.09±2.02mg/L,8小時血藥濃度為1.69±0.35mg/L;單次肌注0.6g血液中克林霉素1-
注射用血凝酶的藥代動力學
據文獻報道,血凝酶注射液皮下與肌內使用: 在15-25分鐘后開始產生作用, 藥效在40-45分鐘內達到頂點。靜脈內使用: 在5-10分鐘后就開始產生作用。
關于苯唑青霉素的藥代動力學介紹
苯唑西林耐酸,口服可吸收給藥量的30%~33%。肌內注射苯唑西林0.5g,0.5小時達到血藥峰濃度(cmax),為16.7mg/L;劑量加倍,血藥濃度亦倍增。靜脈滴注苯唑西林 0.25g,滴注結束時血藥濃度為9.7mg/L,2小時后為 0.16mg/L。出生8~15日和20~21日的新生兒肌內注
關于氯沙坦鉀的藥代動力學介紹
吸收:本品口服吸收良好,經首過代謝后形成羧酸型活性代謝物及其它無活性代謝物。生物利用度約為33%。氯沙坦及其活性代謝產物的血藥濃度分別在1小時及3-4小時達到峰值。本品與食物同服時,氯沙坦的血漿濃度沒有明顯變化。 分布:氯沙坦及其活性代謝產物的血漿蛋白結合率≥99%,主要是與白蛋白結合。氯沙坦
雙氯芬酸鉀片的藥代動力學
據文獻資料報道:吸收雙氯芬酸鉀片中的雙氯芬酸被迅速、完全吸收。吸收量與雙氯芬酸鈉腸溶片相當。口服50mg雙氯芬酸鉀一片,20-60分鐘后,雙氯芬酸的血藥濃度達到平均峰值3.8μmol/L。食物對雙氯芬酸的吸收量沒有影響,盡管吸收開始時間和吸收率有輕微的延遲。吸收量與劑量呈線性關系。約一半的雙氯芬酸在
門冬氨酸鉀鎂片的藥代動力學
同位素示蹤研究表明,本品口服后在體內分布較廣,1小時后以肝中濃度最高,其次為血、腎、肌肉等,在體內代謝較慢,主要經腎臟由尿排泄
簡述克拉維酸鉀羥氨芐青霉素(1:2)顆粒劑的藥代動力學
口服375mg,達峰時間為1h,飲食對藥物的吸收無影響,6h后,33%克拉維酸鉀和63%羥氨芐青霉素從尿液中排出,半衰期1h左右。由于克拉維酸鉀的 排泄速度約是羥氨芐青霉素的1/2,所以羥氨芐青霉素和克拉維酸鉀的比例以2:1為宜。
概述世扶尼的藥代動力學
1.據Physicians Desk Reference(2000版)介紹,對于正常人群,口服頭孢地尼膠囊2~4小時達到最大血藥濃度。血藥濃度和劑量有關,但濃度的增長小于劑量的增加(從300mg(7mg/kg)到600mg(14mg/kg))。食物使膠囊中頭孢地尼的吸收達峰速度和AUC分別降低1
概述艾得辛的藥代動力學
24例健康志愿者,每組12例。單次給藥劑量組:分為低25mg、高50mg兩個劑量組。多次給藥劑量組:按低劑量25mg/次,12h給藥一次,連續給藥6日。進食后給藥:選擇單次給藥高劑量組受試者50mg/次口服。 艾拉莫德在體內符合一室模型的藥代動力學特性,在治療劑量范圍內(25mg~50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