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內脊索瘤的輔助檢查
1.頭顱X線平片 有重要診斷意義,表現為腫瘤所在部位的骨質破壞,也常見到斑片狀或團狀腫瘤鈣化。 2.CT掃描 可見顱底部類圓形或不規則略高密度影, 邊界較清楚,瘤內有鈣化,增強掃描腫瘤不強化或輕度強化。骨窗像可見明顯骨質破壞。 3.MRI 腫瘤多為長T1長T2信號,瘤內囊變區呈更長T1長T2信號,鈣化為黑色無信號影,出血灶則呈高信號 注射Gd-DTPA后腫瘤輕度至中度強化。 4.腦血管造影 如腫瘤位于鞍區,可見頸內動脈虹吸段外移 ,大腦前動脈水平段上抬。位于鞍旁顱中窩者,頸內動脈海綿竇段抬高,大腦中動脈起始段和水平段也上抬。向顱后窩發展的腫瘤常將基底動脈推向后方或側后方。......閱讀全文
腦內脊索瘤的摘要
腦內脊索瘤(chordoma)是顱內較少見的一種破壞性腫瘤,深在于顱底部位,臨床診斷主要根據神經癥狀和典型的影像學的改變兩方面。1857年由Virchow首先記載脊索瘤,1858年Muller指出脊索瘤與胚胎脊索殘留組織有關。顱內脊索瘤多起自斜坡中線部位,位于硬膜外,呈緩慢浸潤性生長向前可生長到
腦內脊索瘤的病因
脊索瘤起源于胚胎殘留的脊索組織。在胚胎期間, 脊索上端分布于顱底的蝶骨和枕骨, 部分達到顱內面,并與蝶鞍上方的硬腦膜相銜接,在枕骨部分可達該骨之下面(即舌咽面),一部分亦可位于顱底骨和咽壁之間, 脊索的下端分布于骶尾部的中央及中央旁等部位。當胎兒發育至3個月的時候脊索開始退化和消失,僅在椎間盤內
腦內脊索瘤的發病機制
肉眼觀察腫瘤質地軟,呈膠凍狀,可有或無纖維包膜, 早期與周圍腦組織的界限尚比較清楚,晚期則界限不清,浸潤破壞鄰近骨質和神經組織,引起顱底骨質的破壞 腫瘤切面呈半透明,含有黏液樣物質,為腫瘤變性的產物,故其含量的多寡可以提示腫瘤的良惡與否。腫瘤中間有由包膜相連而形成的白色堅韌的間隔,將腫瘤分割成大
腦內脊索瘤的輔助檢查
1.頭顱X線平片 有重要診斷意義,表現為腫瘤所在部位的骨質破壞,也常見到斑片狀或團狀腫瘤鈣化。 2.CT掃描 可見顱底部類圓形或不規則略高密度影, 邊界較清楚,瘤內有鈣化,增強掃描腫瘤不強化或輕度強化。骨窗像可見明顯骨質破壞。 3.MRI 腫瘤多為長T1長T2信號,瘤內囊變區呈更長T1長T2
腦內脊索瘤的鑒別診斷
脊索瘤應與腦膜瘤相鑒別。同部位腦膜瘤可引起局部骨質受壓變薄或骨質增生,而少有溶骨性變化。DSA常見腦膜供血動脈增粗,有明顯的腫瘤染色。 如脊索瘤向后顱窩生長應與橋小腦角的聽神經瘤作鑒別。聽神經瘤在顱骨平片和CT上主要表現為內聽道的擴大和巖骨嵴的吸收。MRI常有助于鑒別診斷。 鞍區部位的脊索瘤
腦內脊索瘤的病理分型
腦內脊索瘤的病理分型一般分為普通型、軟骨樣脊索瘤、間質型。 普通型腦內脊索瘤 又稱典型型,最常見。 占總數80%~85%。瘤內無軟骨或其他間充質成分。多見于40~50歲患者,小于20歲者少見。無性別差異。在病理上可有幾種生長方式,但片狀生長為其特征,由空泡狀上皮細胞和黏液基質組成。細胞角蛋白
腦內脊索瘤的臨床表現
顱內脊索瘤為良性腫瘤,生長緩慢,病程較長,平均可在3年以上 頭痛為最常見的癥狀,約70%的病人有頭痛, 有時在就醫前即已頭痛數年, 常為全頭痛,也可向后枕部或頸部擴展。頭痛性質呈持續性鈍痛,一天中無顯著變化。如有顱內壓增高則勢必加重, 脊索瘤的頭痛與緩慢持久的顱底骨浸潤有關,頭痛也可再發。
腦內脊索瘤的流行病學
1962年Schisano報告6700例腦瘤中, 僅有10例脊索瘤(0.15%) 其他也有類似報告為0.2%以下,為少見的腫瘤。各家報告的年齡范圍為10~90歲(Hess,1934;Sassin,1967;Morello,1970)。發病年齡高峰為30~40歲,平均年齡為35~40歲之間。斜坡
顱內脊索瘤的病理
大體所見腫瘤呈圓形或分葉狀質軟呈膠狀。可有局部出血、壞死、囊性變及鈣化等。早期一般具有包膜,附近常有碎骨片及死骨。 顯微鏡檢顯示腫瘤組織變化較多,各個病例不同,甚至同一種瘤的不同區域內也不同。分化差的組織,細胞排列緊密,體積較小,邊緣清晰。細胞內外粘液成分較少,分化成熟的組織,細胞排列稀疏,體
顱內脊索瘤的診斷
疼痛為最早癥狀,多系由腫瘤擴大侵犯或壓迫鄰近重要組織或器官所引起。位于骶尾部的腫瘤常引起尾部疼痛, 隨后局部出現腫塊,并逐漸長大,從皮下隆起,也可向盆腔內發展,壓迫膀胱和直腸,引起尿失禁,便秘,坐骨神經痛等癥狀。位于蝶枕部的腫瘤可壓迫視神經及其他腦神經,腦垂體、腦干等,在后期并可引起顱內高壓。在
顱內脊索瘤的概述
顱內脊索瘤是起源于胚胎脊索結構的殘余組織的先天性良性腫瘤,是一種破壞性腫瘤,發病率低,有報告占腦瘤的0.15-0.2%,發病年齡高峰為30-40歲,平均年齡為35-40歲,男性比女性多見。主要好發于50~60歲的中老年,亦發生于其他年齡。兩性均可累及,發病率無差異。其生長緩慢,在出現癥狀前,往往
顱內脊索瘤的早期癥狀
一。疼痛為最早癥狀,多系由腫瘤擴大侵犯或壓迫鄰近重要組織或器官所引起。 二。位于骶尾部的腫瘤常引起尾部疼痛,隨后局部出現腫塊,并逐漸長大,從皮下隆起,也可向盆腔內發展,壓迫膀胱和直腸,引起尿失禁,便秘,坐骨神經痛等癥狀。 三。位于蝶枕部的腫瘤可壓迫視神經及其他腦神經,腦垂體、腦干等,在后期并
顱內脊索瘤的臨床表現
疼痛為最早癥狀,多系由腫瘤擴大侵犯或壓迫鄰近重要組織或器官所引起。位于骶尾部的腫瘤常引起尾部疼痛, 隨后局部出現腫塊,并逐漸長大,從皮下隆起,也可向盆腔內發展,壓迫膀胱和直腸,引起尿失禁,便秘,坐骨神經痛等癥狀。位于蝶枕部的腫瘤可壓迫視神經及其他腦神經,腦垂體、腦干等,在后期并可引起顱內高壓。在
脊索瘤的概述
脊索瘤(chordoma)是局部的侵襲性或惡性腫瘤,是累及斜坡與骶尾部常見的硬膜外腫瘤。由胚胎殘留或異位脊索形成,這些腫瘤可以發生于沿脊柱中軸的任何部位,但以斜坡嘴側和骶尾部最常見。脊索是人類及其他高等脊椎動物已退化的組織,脊索瘤的生長雖然緩慢,且很少發生遠處轉移(晚期可轉移),但其局部破壞性很
脊索瘤的概述
脊索瘤(Chordoma)是一種罕見的原發性惡性腫瘤位于脊椎椎體和椎間盤內,罕見累及骶前軟組織,大多數脊索瘤起源于椎骨附近骨內脊索殘留物而不是椎間盤。主要好發于50~60歲的中老年,亦發生于其他年齡。兩性均可累及,發病率無差異。其生長緩慢,在出現癥狀前,往往已患病5年以上。50%在骶尾部,35%
脊索瘤的診斷
根據臨床表現,皮損特點的特征性以及影像學檢查,一般可以做出診斷。患者多為中年人,表現為局部漸增的疼痛和功能障礙,位在骶尾椎的腫瘤產生各種壓迫癥狀,骶前腫瘤比向背側生長者明顯。X線片可見局限性骨破壞,向一側膨出腫瘤中不見骨化和鈣化,肛門指診常在骶骨前方觸及腫塊。 骨巨細胞瘤、神經纖維瘤和脊索瘤都
脊索瘤的病因
脊索瘤是由胚胎殘留的脊索組織發展而成,是一種先天性腫瘤。 脊索是胚胎期位于背中央的中胚層組織,以后成長為都分顱底和脊柱,其殘余的脊索組織即為脊索瘤的來源。脊索瘤好發于脊柱的兩端中線.呈溶骨性膨脹性破壞。早期腫瘤表面呈分葉狀或結節狀,腫瘤大小干一,有不完整的包膜,色灰白或灰紅。瘤組織中可殘留碎骨
鼻咽脊索瘤的檢查
影像學的顱底X片、顱正側位片,CT、MRI可顯示斜坡、蝶鞍、巖尖等處發現有骨質破壞及腫塊陰影,有助于診斷。
概述脊索瘤的分類
病理分型: 1、普通型 又稱典型型,最常見,占總數80%~85%。瘤內無軟骨或其他間充質成分。多見于40~50歲患者,小于20歲者少見。無性別差異。在病理上可有幾種生長方式,但片狀生長為其特征,由空泡狀上皮細胞和黏液基質組成。細胞角蛋白和上皮膜抗原的免疫染色陽性,電鏡見核粒。這些特征有助于本
脊索瘤的輔助檢查
X線檢查:頭顱脊索瘤多見于顱底、蝶鞍附近,蝶枕軟骨連合處及巖骨等處。骨質破壞邊界尚清楚,可有碎骨小片殘留和斑片狀鈣化物質沉積。并可有軟組織腫塊凸入鼻咽腔,一般較大,邊緣光滑。脊索瘤腫塊突出顱腔時可使鈣化松果體移位,偶可引起顱內高壓。頸椎的脊索瘤常位于上頸椎,尤在頸椎和枕骨交界處,多累及椎體、椎弓
脊索瘤的發病機制
脊索瘤表現為光滑性結節腫瘤,組織為白色半透明膠凍狀,含大量黏液伴,廣泛出血時呈暗紅色。瘤體邊緣常呈分葉狀或結節狀,表面有一層纖維組織包膜一般不穿破進入鄰近臟器。鏡下見腫瘤細胞較小,立方形、圓形或多角形,胞膜清楚胞質量多紅染常見空泡,空泡大者可達到一般細胞體積的幾十倍,即所謂“大空泡細胞”。胞核圓
脊索瘤樣腦膜瘤病例報告
脊索瘤樣腦膜瘤是腦膜瘤中罕見病理類型,占所有腦膜瘤的0.5%~1.0%,在2007年WHO公布的腦膜瘤分類體系中被歸類于WHO Ⅱ級腦膜瘤,具有生物學侵襲性和術后復發傾向。本文報道1例右側顱內蝶骨嵴起源的脊索瘤樣腦膜瘤,并結合文獻進行分析。?1.?病例資料?35歲女性,因右側面部口角處持續麻木1年、
脊索瘤的臨床表現
疼痛為最早癥狀,多系由腫瘤擴大侵犯或壓迫鄰近重要組織或器官所引起。位于骶尾部的腫瘤常引起尾部疼痛,隨后局部出現腫塊,并逐漸長大,從皮下隆起,也可向盆腔內發展,壓迫膀胱和直腸,引起尿失禁,便秘,坐骨神經痛等癥狀。位于蝶枕部的腫瘤可壓迫視神經及其他腦神經,腦垂體、腦干等,在后期并可引起顱內高壓。在椎
咽部脊索瘤的概述
脊索瘤[1]來自胚胎脊索的殘余退化的脊索通常都嵌入蝶骨和枕骨內,但部分可向腹側折入咽壁,其與咽部上皮融合處的細胞有迅速增長的潛力在某些誘因的作用下,可形成脊索瘤,是一種罕見的低度惡性腫瘤病理見腫瘤由典型的空泡細胞和粘液基質所組成,其特點為分葉結構,細胞呈不規則條索狀團塊狀或假腺泡狀生長,并可形
咽部脊索瘤的診斷
確診需依據病理診斷。顱底X片、顱正側位片、CT、MRI可顯示斜坡、蝶鞍、巖尖等處有骨質破壞及腫塊陰影有助于診斷,須與咽部其他腫瘤如鼻咽纖維血管瘤、鼻咽癌、咽顱咽管瘤等相鑒別。
舌背脊索瘤病例分析
脊索瘤起源于胚胎時期殘留的脊索組織或異位脊索,常發生于骶骨脊柱和顱底,是具有局部破壞性的低度惡性腫瘤。頜面部的脊索瘤較少見,段玉芹等報道腮腺區脊索瘤1例,發生于舌體組織者未見報道。筆者收治1例舌背脊索瘤,報道如下。?1.病例資料?1.1一般情況?患者男,64歲,因“發現舌背腫物50余年”于2019年
治療脊索瘤的方法介紹
1、手術治療 脊索瘤解剖位置深在,手術暴露困難,加之起病隱匿,病程較長,病人來診時腫瘤已經廣泛侵犯顱底,因此手術難度較大。由于脊索瘤對放射線不敏感,常規放療通常只起到姑息性治療的作用,放射外科的長期療效仍不明確,因此,內鏡下經鼻和(或)口入路的顱底外科手術仍是本病的最主要治療方法。 2、常規
脊索瘤的疾病預后介紹
顱底脊索瘤是少見的骨性腫瘤,它在組織學上屬于良性腫瘤,但具有以下惡性特征:位置深在,容易侵犯顱腦及重要神經血管;浸潤性生長,多數無明顯包膜;偶可發生轉移;不易徹底切除,術后復發接近100%;患者多于確診后數年死亡。因而一旦確診顱底脊索瘤,即應按照惡性腫瘤對待。 國內外早期報道中顱底脊索瘤的生存
孕婦腦內毛細血管瘤病例分析
患者女,33歲,孕婦,停經35+2周。因“發作性言語不能7天,右上肢麻木5天”入院。入院檢查神經系統檢查無明顯陽性體征,實驗室檢查紅細胞及血小板計數低。頭顱MRI檢查:左側顳葉見一小結節狀等T1、稍長T2信號,內可見點狀短T1、短T2信號改變(圖1、2),直徑約10mm,邊界清楚,周圍腦組織見大片狀
兩例腦內脫髓鞘假瘤病例分析
?腦內脫髓鞘假瘤又稱假瘤型炎性脫髓鞘病,是中樞神經系統疾病中一類特殊的炎性脫髓鞘病變,其影像學檢查顯示為腦實質孤立或多發占位性腫塊,并伴有腫瘤周圍水腫,臨床上常表現為腦實質占位或腦神經系統功能缺損,易被誤診為膠質瘤、轉移瘤、腦膿腫等,術前確診比較困難,最終手術切除后病理檢查才得以確診。我科近2年收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