顱骨骨巨細胞瘤病例分析
1.病例資料 患者,男性,65歲,主因“突發頭暈伴惡心、嘔吐1周”入院。查體:神志清楚,精神較差,語言流利,定向力、記憶力正常,雙瞳孔等大等圓,光反應靈敏,口角無偏斜,伸舌居中,四肢活動好,肌張力正常。 顱腦CT表現(圖1):右側中顱窩不規則軟組織腫塊影,邊界不清,大小約4.29 cm×5.64 cm×4.93 cm,CT值約24.5 HU,右側蝶骨大翼和小翼、右側蝶竇外側壁、右側顳骨顳頜關節面及右側中耳骨質廣泛破壞,右側外耳道內見軟組織密度影填充,聽小骨未見顯示。CT診斷:右側中顱窩占位性病變,考慮惡性病變。 圖1 顱腦CT圖像右側蝶骨大翼和小翼、右側蝶竇外側壁、右側顳骨顳頜關節面及右側中耳骨質廣泛破壞 顱腦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表現(圖2):右側顳極可見團塊狀長T1長T2信號影,T2 FLAIR呈等信號,大小約4.1 c......閱讀全文
顱骨骨巨細胞瘤病例分析
1.病例資料?患者,男性,65歲,主因“突發頭暈伴惡心、嘔吐1周”入院。查體:神志清楚,精神較差,語言流利,定向力、記憶力正常,雙瞳孔等大等圓,光反應靈敏,口角無偏斜,伸舌居中,四肢活動好,肌張力正常。?顱腦CT表現(圖1):右側中顱窩不規則軟組織腫塊影,邊界不清,大小約4.29 cm×5.64 c
斜坡骨巨細胞瘤病例分析
病例簡介男,50歲,主訴:無明顯誘因陣發性右側頭痛15d,加重伴右眼復視7d。影像學檢查(圖1A~G):CT見鞍區擴大,分葉狀略高密度團塊影突入蝶竇,鞍底下陷、鞍背變薄,蝶骨、枕骨斜坡骨質變薄,局部不連續;MRI提示斜坡、雙側蝶竇見團塊狀等、低混雜T1、T2信號影,邊界不清,大小約3.6CM×3.6
一例距骨骨巨細胞瘤病例分析
骨巨細胞瘤(GCT)有較強的侵襲性,對骨質有破壞作用大,為原發性良性侵襲性腫瘤,生物學行為復雜多變。GCT好發于四肢長骨干骺端,發生在距骨極其罕見。治療上是以手術病灶清除和植骨為主,其他方法效果欠佳。本病例不典型,在臨床工作中很容易漏診誤診,組織學分級常不能完全與臨床、影像表現性吻合,最終診斷必須
巨大坐骨骨巨細胞瘤病例分析2
惡性骨巨細胞瘤的分類與診斷? ? ?惡性骨巨細胞瘤(MGCT)臨床極少見,相關文獻報道也較少。MGCT約占所有GCT的1%~5%。MGCT分為原發性惡性骨巨細胞瘤(PMGCT)和繼發性惡性骨巨細胞瘤(SMGCT),兩者致病因素不同,前者是一種與骨巨細胞瘤平行的高度惡性肉瘤,較GCT分化程度更低;后者
巨大坐骨骨巨細胞瘤病例分析1
骨盆是人體結構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連接軀干和下肢的重要樞紐。骨盆解剖結構復雜,發生于骨盆及周圍軟組織的腫瘤并不少見,約占原發骨腫瘤的3%~4%。其中軟骨系腫瘤(軟骨肉瘤)最為多見,其次為骨巨細胞瘤,造血系統腫瘤等。骨巨細胞瘤是一種具有局部侵襲性的腫瘤,好發于長骨干骺端,但發生于骨盆的巨大骨巨細胞瘤較為
巨大肱骨上段骨巨細胞瘤病例分析
臨床資料患者,男,47歲,4個月前因勞累后出現右肩部疼痛不適,休息后緩解。入院前6d自覺右肩部腫脹、疼痛、活動受限,遂至當地醫院攝X線片檢查,顯示右肱骨近端骨質破壞,考慮骨巨細胞瘤。于2018年11月12日入住我院,行MRI檢查(見圖1A):右側肱骨上段可見大小約4.7cm×7.2cm的團塊狀異常信
不典型惡性骨巨細胞瘤病例分析
骨巨細胞瘤(GCTB)是一種由單核細胞及類破骨細胞多核細胞組成的原發性交界性骨腫瘤,絕大部分為良性,部分生長活躍,少數病變具有潛在惡性。惡性骨巨細胞瘤臨床十分罕見,缺乏特異性,多數影像科醫師對其認識不足,術前很難明確診斷,常誤診為其他惡性骨腫瘤。現對我院經病理診斷的一例右側肱骨惡性骨巨細胞瘤伴病理性
跟骨骨巨細胞瘤行刮除植骨術病例分析
跟骨是跗骨重要組成部分,和前足一起構成足的縱弓,在日常行走中起到重要作用。跟骨腫瘤發病率低,相對于肢體其它部位,跟骨腫瘤可早期出現疼痛、腫脹,特別是侵襲性腫瘤。骨巨細胞瘤(GCT)是臨床上常見的原發骨腫瘤,約占國人原發性骨腫瘤14%~20%,GCT好發于股骨遠端和脛骨近端,占全身各部位GCT的60%
髕骨骨巨細胞瘤病例報告
臨床資料患兒,女,14歲,摔倒致右膝疼痛劇烈,摔傷后4h就診。門診CT檢查顯示:右髕骨病理性骨折。骨科門診遂以“右髕骨病理性骨折”收住入院。膝關節X線檢查:右側髕骨骨質改變,考慮良性腫瘤合并病理性骨折,見圖1A。CT檢查:右側髕骨呈膨脹性生長致骨質破壞,其內多發條狀高密度影及軟組織密度影,考慮良性骨
股骨遠端骨巨細胞瘤合并動脈瘤樣骨囊腫病例分析
病例資料患者,女,32歲,因右膝關節腫痛伴活動受限1年,加重10d就診入院。檢查:右膝關節輕微腫脹,皮溫較對側升高,屈伸活動受限(伸0°,屈100°),右膝關節外側間隙壓痛(+),叩擊痛(+),研磨試驗(+),麥氏征(+),浮髕試驗(+),抽屜試驗(+),膝關節內外翻應力試驗(-),左膝關節未見明顯
兒童坐骨骨巨細胞瘤繼發動脈瘤樣骨囊腫病例分析
臨床資料患兒,女,9歲,因“左臀部疼痛1年余,加重1個月”于2015年12月8日步行入院。患兒1年前出現左側臀部疼痛,夜間顯著,當時未予重視。近1個月來疼痛明顯加重,至當地醫院就診,行腫物穿刺活檢,病理提示:骨巨細胞瘤。入院查體:正常步態,雙下肢等長。左坐骨支壓痛,可及深部腫物,質硬、壓痛,無活動。
髕骨骨巨細胞瘤手術病例報告
臨床資料患者,女,32歲,以左膝部疼痛、腫脹2年,加重半年入院。患者于2年前無明顯誘因出現左膝部夜間疼痛,呈持續性隱痛,白天疼痛較輕,并感左膝酸軟、無力,無外傷史,無關節活動受限,疼痛發生后未引起重視。半年前癥狀開始加重,出現左膝行走不穩,摔倒后致左膝腫痛,拍片發現左側髕骨骨質破壞,遂入我院治療。入
一例多中心骨巨細胞瘤病例分析
骨巨細胞瘤(GCT)是一種好發于青年人的交界性骨腫瘤,以局部侵犯為主,較少發生全身轉移,西方人群的患病率約為5%,而中國人群的患病率則高達20%。多中心骨巨細胞瘤(MCGCT)是GCT的一種罕見形式,在GCT中的比例不足1%,目前有關該病的臨床研究較少,且主要以散在病例報告為主,臨床醫師對其尚缺乏足
髕骨骨巨細胞瘤并鄰近部位復發病例分析
病例簡介男,49歲,主訴:左膝腫痛,活動受限半年。現病史:半年前無明顯誘因出現左膝劇烈疼痛,逐漸腫脹,休息后好轉,活動后加重。體格檢查:浮髕試驗陽性,無關節皮膚發紅,其余無異常。實驗室檢查無異常。患者于術后3.5年再次入院。主訴:左膝腫塊伴活動困難16個月。現病史:患者入院前于外院診斷為左膝囊腫。3
顱骨巨細胞瘤的鑒別診斷
主要需與如下疾病相鑒別: 1.巨細胞肉芽腫 為原因不明的非腫瘤增殖性疾病,多見于青春期和年輕人;多發生于頜骨,少數發生于顱骨,主要侵及蝶骨、顳骨和額骨;具有自限性,但也具有局部侵襲性。平片示周邊無硬化現象,病灶邊界清楚,無骨膜反應;CT見非特異性溶骨病變;MRI示低T1低T2信號。 2.顱
兩例顱骨漿細胞瘤病例分析
例1 女,64歲。因“右額腫塊伴右眼瞼下垂1個月”于2011年2月11日入院。查體:右額皮下腫塊,直徑約3 cm。右側睜眼困難。CT示右側額部團塊狀稍高密度影,額骨受侵蝕,顯著強化(圖1a-c)。MRI示右額部等T1、等T2信號占位,呈明顯均勻性強化。術中見腫瘤侵蝕額骨、眶頂。術后病理為漿細
顱骨及腦膜淋巴瘤病例分析
?1.病例資料?女,57歲,因頭部外傷后發現左側額部包塊并增大2月余入院。查體:神志清楚,雙側瞳孔等大等圓,對光反射靈敏;左額部發跡內可見一雞蛋大小包塊,有波動感,周邊質地堅硬,輕壓痛,未見紅腫及分泌物,邊界不清,移動度差,顏面部稍腫脹,神經系統未見明顯陽性體征。?彩色超聲多普勒檢查示左側額部皮下囊
多中心骨巨細胞瘤伴肝肺轉移病例分析2
討論骨巨細胞瘤(GCTB)是一種常見的原發性骨腫瘤,其組織來源來尚不清楚,一般認為起源于骨髓內的間葉組織。其發病率約占亞洲原發骨腫瘤的20%,美國原發骨腫瘤的4%~5%。骨巨細胞瘤多為單發病灶,多中心骨巨細胞瘤極為罕見,其發病率不足1%。發生機制尚不明確,目前主要包括臨近傳播、醫源性腫瘤細胞種植、良
多中心骨巨細胞瘤伴肝肺轉移病例分析1
多中心骨巨細胞瘤(MCGCT)指同一患者發生的多于一處、并被組織病理學證實的骨巨細胞瘤。骨巨細胞瘤多為單發病灶,作為其中一種類型,多中心骨巨細胞瘤極為罕見,其發病率不足骨巨細胞瘤患者的1%。目前關于多中心骨巨細胞瘤文獻資料均以個案報道為主,缺少多中心大樣本數據。筆者曾于2017年12月收治1例多中心
腮腺巨細胞瘤病例分析
?腮腺區的巨細胞瘤(giant cell tumor,GCT)是一種罕見的病變,根據解剖位置,GCT在腮腺區可分為腮腺內和腮腺外病變。根據起源,GCT又可以分為涎腺巨細胞瘤(giant cell tumor-salivary gland,GCT-SG)、骨巨細胞瘤(GCT-bone)和軟組織巨細胞瘤
腱鞘巨細胞瘤病例分析
患者女,31歲。發現左踝部腫物10年,由于未影響正常生活而未予治療,近半年因腫物迅速生長遂入院治療。查體:左踝關節后方可捫及一大小約10cm×4cm腫物,跨越跟腱,質韌,無壓痛,邊界欠清晰,活動度差。?實驗室檢查:各項指標均未見異常。左踝關節X線示(圖1):左踝關節內后方軟組織腫脹、密度增高,未見明
分析骨巨細胞瘤的形成病因
骨巨細胞瘤的病因目前還不清楚。瘤組織血供豐富,質軟而脆,似肉芽組織,有纖維機化區及出血區,按良性和惡性程度分為三度:一度:為良性,巨細胞很多,少有細胞分裂。二度:介于惡性或良性之間,間質細胞較多,巨細胞較一度為少。三度:為惡性,發生少,間質細胞多,細胞核大,形態如肉瘤,細胞分裂多,巨細胞少而小,
顱骨巨細胞瘤的影像學檢查
1.頭顱X線平片 囊腫型可見邊緣銳利、周圍有高密度硬化帶的囊性骨破壞,呈膨脹性生長,使顱骨內、外板分離,骨破壞區可有殘存的骨梁將囊腫分割成多房狀;單純骨破壞型僅表現為顱骨破壞。 2.CT 邊界清楚的溶骨性破壞伴硬化邊緣,瘤體無強化或中等強化。 3.MRI(磁共振成像) 不均勻的低或中T
治療顱骨巨細胞瘤的相關介紹
1.以手術切除為主。顱蓋部的腫瘤切除后骨缺損可行一期顱骨修補術;應在保全神經功能的前提下盡量多切除腫瘤,但因腫瘤多位于顱底且血運豐富,全切除非常困難。 2.對于術后采取不同的輔助方案治療殘余腫瘤仍有爭議;對良性巨細胞瘤術后是否行放射治療也尚存爭議。
關于顱骨巨細胞瘤的基本介紹
顱骨巨細胞瘤(giant cell tumor of skull)又稱顱骨破骨細胞瘤(osteoclastoma),為具有局部侵襲性和復發傾向的原發性骨腫瘤,多發生于四肢長骨,其次為脊柱,約1%累及顱骨,多發生于蝶骨、顳骨和枕骨。
一例骨巨細胞瘤惡性變為骨肉瘤病例分析
骨巨細胞瘤是一種潛在惡性的骨腫瘤,具有局部復發、轉移和惡變的特點。有報道放射治療后出現骨巨細胞瘤惡變的病例,但骨巨細胞瘤手術切除后復發惡性變為骨肉瘤的病例少見。本文介紹收治的1例骨巨細胞瘤術后惡性變為骨肉瘤的放療療效,為此類病例的治療提供臨床經驗。病例報告患者,男,54歲,2002-08-12因右上
骨巨細胞瘤的病因
骨巨細胞瘤的病因目前還不清楚。瘤組織血供豐富,質軟而脆,似肉芽組織,有纖維機化區及出血區,按良性和惡性程度分為三度:一度:為良性,巨細胞很多,少有細胞分裂。二度:介于惡性或良性之間,間質細胞較多,巨細胞較一度為少。三度:為惡性,發生少,間質細胞多,細胞核大,形態如肉瘤,細胞分裂多,巨細胞少而小,
骨巨細胞瘤的檢查
骨巨細胞瘤的X線改變對本病的診斷提供了重要線索。主要表現為侵及骨骺的溶骨性病灶,具有偏心性、膨脹性,邊緣無硬化,也無反應性新骨生成,病變部骨皮質變薄,呈肥皂泡樣改變。伴有病理性骨折,系溶骨破壞所致,通常無移位。
骨巨細胞瘤的診斷
骨巨細胞瘤的診斷要點為: 1.臨床上有關節疼痛,腫瘤接近關節腔時,出現腫脹、疼痛和功能障礙。 2.X線表現為病灶位于干骺端,呈偏心性、溶骨性、膨脹性骨破壞,邊界清楚,有時呈皂泡樣改變,多有明顯包殼。 3.病理檢查發現腫瘤由稠密的、大小一致的單核細胞群組成,大量多核巨細胞分布于各部,基質中有
簡述顱骨巨細胞瘤的臨床表現
1.好發于10~30歲,女性多于男性。 2.顱蓋部腫瘤可有局部腫塊和疼痛感,顳骨腫瘤可侵犯顳肌而出現顳部腫脹。 3.腫瘤向顱內生長侵犯腦組織可產生相應部位的神經系統癥狀和體征,晚期出現高顱壓癥狀。 4.蝶骨或鞍區腫瘤可有視力、視野障礙及動眼神經、三叉神經和外展神經癥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