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質通報》:山東諸城發現古生物足跡群
諸城蜥腳類恐龍復原圖現生的濱水鳥類,與諸城鳥類足跡的造跡者非常接近不久前,中美古生物學者在諸城市張祝河灣村發現了罕見的足跡群,這批恐龍足跡由蜥腳類恐龍、鳥腳類恐龍與古鳥類足跡組成,其中以古鳥類足跡尤為珍貴。這批足跡的發現大大增加了山東省東部恐龍的多樣性。本月出版的《地質通報》雜志撰文描述了這批珍貴的標本。 足跡是重要的生命痕跡,很多時候,我們對事物的判斷都起著決定性的作用。恐龍足跡學作為恐龍研究的一個新分支,有著恐龍骨骼化石無法替代的作用:化石保存了恐龍生前身后一些支離破碎的信息,足跡保存的卻是恐龍在日常生活中的精彩一瞬。這些足跡不僅能反映恐龍日常的生活習性、行為方式,還能解釋恐龍與其環境的關系,這些都是古生物學家夢寐以求的寶貴信息。 諸城地區位于山東半島西南側,泰沂山脈與膠萊平原之間,是一個中生代地層發育良好的小型陸相盆地——諸萊盆地(諸城盆地),世界上最大的恐龍化石點之一。 諸城鳥足跡的發現純屬意外......閱讀全文
《地質通報》:山東諸城發現古生物足跡群
諸城蜥腳類恐龍復原圖現生的濱水鳥類,與諸城鳥類足跡的造跡者非常接近不久前,中美古生物學者在諸城市張祝河灣村發現了罕見的足跡群,這批恐龍足跡由蜥腳類恐龍、鳥腳類恐龍與古鳥類足跡組成,其中以古鳥類足跡尤為珍貴。這批足跡的發現大大增加了山東省東部恐龍的多樣性。本月出版的《地質通報》雜志
鳥類翅膀可能進化自非鳥類恐龍
能夠飛行的現代鳥類都有一種特殊的翅膀結構,稱為前膜,沒有它鳥就無法飛行。這種結構的進化起源仍然是一個謎,但新研究表明,它可能是從非鳥類恐龍身上進化出來的。這一發現來自對化石中保存的關節的統計分析,有助于填補有關鳥類飛行起源的部分知識空白。相關論文發表在最新的《動物學快報》雜志上。 “鳥類翅膀的
新屬種“臧家莊諸城巨龍”恐龍獲命名
山東諸城地區恐龍屬種又增添了一個新成員。11月12日,記者從山東省諸城市恐龍文化研究中心了解到,由莫進尤、王克柏、陳樹清、王培業、徐星撰寫的論文《山東晚白堊世一新的巨龍類恐龍》發表于權威學術刊物《地質通報》第36卷第9期第一篇,作者將這一新的巨龍類恐龍命名為“臧家莊諸城巨龍”。 研究發現,該巨
恐龍蛋化石揭示恐龍與鳥類親緣關系
一項恐龍蛋的新研究表明:鳥類和白堊紀時期的非鳥獸腳類恐龍(non-avian theropods)可能擁有一個共同的祖先。 Nieves López Martínez是馬德里康普大學(Complutense University of Madrid)一名已故的古生物學家,在2010年她
山東諸城發現晚白堊世具有獨特坐骨的纖角龍類新屬種
12月23日出版的美國《公共科學圖書館·綜合》(PLOS ONE)期刊上,由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的賀一鳴、Corwin Sulliavan、徐星,山東諸城恐龍博物館的王克柏和陳樹清,美國芝加哥菲爾德自然史博物館的Peter J. Makovicky和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的韓鳳祿聯合
余琮煜:鳥類就是恐龍的血脈
“目前,世界上已發現了近2000種恐龍,它們中的大部分已經消失在漫長的演化長河中,但鳥類作為恐龍血脈的延續,仍然活躍在地球上。”9月8日,成都理工大學沉積地質研究院研究員余琮煜在廣州市南沙區鐵英學校舉行的南沙科普大講堂第三期上說。余琮煜作分享。廣州市南沙區科協供圖余琮煜的研究主要關注古脊椎動物領域,
余琮煜:鳥類就是恐龍的血脈
“目前,世界上已發現了近2000種恐龍,它們中的大部分已經消失在漫長的演化長河中,但鳥類作為恐龍血脈的延續,仍然活躍在地球上。”9月8日,成都理工大學沉積地質研究院研究員余琮煜在廣州市南沙區鐵英學校舉行的南沙科普大講堂第三期上說。 余琮煜的研究主要關注古脊椎動物領域,特別是白堊紀時期恐龍的演化
又一重要發現涉及遠古的“足跡”
從山東省諸城市恐龍文化研究中心獲悉:近日,該中心工作人員在春季野外化石勘察過程中,從諸城市主要化石遺跡區新發現一處較為完整的水波紋遺跡化石和一些大型恐龍足跡化石。 該化石遺跡區地質地貌發育及保存比較完整,經過分析周圍巖層沉積的特征,并對遺跡化石點周圍地層巖性和巖石組合的特征以及實物進行對比分析,
《科學》:分子研究確證恐龍與鳥類的親緣關系
美國科學家近日在分子水平上分析了6800萬年前的暴龍(Tyrannosaurus rex)的蛋白質片斷,并與21種現代物種的蛋白質序列進行了比較,結果確證,恐龍與鳥類具有共同祖先。研究文章發表在4月25日的《科學》(Science)雜志上。 圖片說明:新研究確證了恐龍與鳥類、乳齒象與現代大象的
《科學》:日本新研究佐證“鳥類起源于恐龍”學說
日本一項最新研究發現,鳥類翅膀內3根趾骨的位置相當于人類的拇指、食指和中指,與被認為是鳥類祖先的獸腳類恐龍前肢具有相同形態。這一發現為“鳥類起源于恐龍”的學說提供了決定性證據。 長期以來,對于鳥類是否起源于恐龍,古生物學家和發育生物學家持有不同看法。從古生物學角度來看,由于
山東諸城籌建省級商用汽車零部件質檢中心
近日,山東省諸城市政府常務工作會議研究部署了諸城市省級商用汽車零部件質檢中心的建設用地和廠房等情況,該中心建設獲實質性進展。 據統計,諸城市汽車及零部件制造企業已發展到300多家,其中,規模以上企業達到152家,銷售收入過億元的企業31家。擁有進口和國產先進生產線417條,年產各類運
恐龍時代化石填補鳥類大腦進化7000萬年空白
在動物王國中,現代鳥類擁有高級認知能力,甚至可以與一些哺乳動物媲美。而現代鳥類獨特大腦和智力是如何進化的,一直是脊椎動物進化領域的謎團之一。近日,英國劍橋大學和美國洛杉磯縣自然歷史博物館研究人員帶領的團隊在《自然》發表論文,報道了一個“獨一無二”的鳥類化石。它填補了從1.5億年前的始祖鳥到今天生活的
鳥類家譜被重寫!物種大爆發證實在恐龍滅絕后
鳥類是恐龍的后裔,所有其他類群的恐龍在白堊紀末期的大滅絕事件中走向了終結,但絕大多數現生鳥類的祖先卻在短短不到1千萬年的時間里,快速繁衍、分化出了非常多新的類群,堪稱演化奇跡。可是,在過去一個多世紀里,現生鳥類家譜的內部關系一直懸而未決,成為了構建生命之樹的代表性難題。4月2日,以我國科學家為發起方
古脊椎所等有關早期鳥類繁殖行為的研究獲重要進展
3月18日,《自然》雜志在線發表了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周忠和院士及其團隊成員與山東臨沂大學鄭曉廷、王孝理、王巖,以及南非比勒陀利亞大學Fritz Huchzermeyer合作完成的一項研究成果——“早白堊世鳥類卵泡的精美保存對研究恐龍繁殖行為的意義”
研究發現恐龍時代前鳥類已演化出多樣化飲食
現代鳥類已演化出多樣性的飲食習性,它們可以從任何食物來源中汲取養分。近日,香港中文大學(簡稱港中大)生命科學學院助理教授文嘉棋團隊發表于elife的一項研究中表明,早在1.2億年前,即現代鳥類的祖先出現前3000萬年,反鳥亞綱已經演化出高度多樣化的飲食習性。該研究通過進一步分析反鳥類與現代鳥類的共通
研究發現恐龍時代前鳥類已演化出多樣化飲食
現代鳥類已演化出多樣性的飲食習性,它們可以從任何食物來源中汲取養分。近日,香港中文大學(簡稱港中大)生命科學學院助理教授文嘉棋團隊發表于elife的一項研究中表明,早在1.2億年前,即現代鳥類的祖先出現前3000萬年,反鳥亞綱已經演化出高度多樣化的飲食習性。該研究通過進一步分析反鳥類與現代鳥類的
山東諸城發生違法傾倒化工廢料事件,致4人中毒死亡
1月31日,山東諸城市舜王街道發生一起違法傾倒化工廢料事件,已致使4名中毒人員死亡。相關責任人已被警方控制。經相關專家緊急現場勘查,中毒初步確定系違法傾倒的化工廢料揮發產生的有害氣體所致,4名中毒人員經全力搶救無效死亡,其他有中毒癥狀人員無生命危險,正在醫院觀察治療。公安機關已立為刑事案件,相關
古脊椎所等研究揭示熱河鳥奇特雙尾羽的奧秘
10月7日,《美國科學院院刊》在線發表了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Jingmai O'Connor、Corwin Sullivan、周忠和與山東臨沂大學王孝理、鄭曉廷、張曉梅,以及阿根廷學者Pablo Tubaro合作完成的一篇題為“熱河鳥奇特雙尾羽與早期鳥類尾羽演化的復雜性”的研究
中國發現類似始祖鳥的恐龍
在7月28日出版的英國《自然》雜志上,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徐星等人報道了發現于我國遼西地區大約1.6億年前沉積地層中產出的一件小型恐龍標本。研究者們基于這件標本命名了“鄭氏曉廷龍”,以感謝山東天宇自然博物館館長鄭曉廷先生為建立山東天宇自然博物館,并以此為基礎保護和收
新發現的始祖鳥標本揭示恐龍向鳥類演化關鍵線索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胡晗與美國菲爾德自然歷史博物館副教授Jingmai O’Connor共同帶領的中美科研團隊,聯合報道了最新問世的第14件始祖鳥標本——芝加哥始祖鳥(Chicago Archaeopteryx)。該標本保存極為完整和精美,因而團隊得以運用高精度CT掃描重建等
新發現的始祖鳥標本揭示恐龍向鳥類演化新線索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胡晗與美國菲爾德自然歷史博物館副教授Jingmai O’Connor共同帶領的中美科研團隊,聯合報道了最新問世的第14件始祖鳥標本——芝加哥始祖鳥(Chicago Archaeopteryx)。該標本保存極為完整和精美,因而團隊得以運用高精度CT掃描重建等
侏羅紀猜想獲證實-山東發現恐龍足跡化石群
北京青年報記者昨天獲悉,古生物學者在山東郯城發現了一大型恐龍足跡點,其品種和數量都非常豐富。在這批足跡中,最引人矚目的是四道平行的小型恐爪龍類足跡,這是世界上首次發現該類足跡的擁有者有著群居的特性。 據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的邢立達副教授介紹,山東省郯城縣李莊恐龍足跡化石群發現于山東馬陵山,這座
侏羅紀猜想獲證實-山東發現恐龍足跡化石群
侏羅紀猜想獲證實 山東發現恐龍足跡化石群系世界首例群體小型恐爪龍類足跡 ? ? 本報訊(記者 屈暢)北京青年報記者昨天獲悉,古生物學者在山東郯城發現了一大型恐龍足跡點,其品種和數量都非常豐富。在這批足跡中,最引人矚目的是四道平行的小型恐爪龍類足跡,這是世界上
科學家重建恐龍DNA結構:恐龍“演化成功的藍圖”
新浪科技訊 北京時間8月30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道,一項新研究稱,恐龍的脫氧核糖核酸(DNA)與現代鳥類是一樣的。這種多樣性幫助它們在不斷變化的氣候中迅速演化,并統治了地球大約1.8億年的時間。利用來自現生海龜和鳥類的DNA,研究人員成功將超過2.55億年前的DNA歷史拼接起來。 2018
《科學》文章:“恐龍王”為科學界打開化石寶藏
中國平邑——兩年前當鄭曉廷閱讀一篇有關始祖鳥和孔子鳥具有較弱飛翔能力的《科學》報道時,他提出了質疑。山東天宇自然博物館擁有數量超過世界其他收藏總和的孔子鳥化石,一種生活在1.2億年前白堊紀時期的大小如烏鴉的鳥類。館長鄭先生親自收藏的孔子鳥化石有606件。《科學》雜志的文章說這種鳥
“鳥類的起源”研究入選《科學》2014年度十大科學突破
12月19日出版的《科學》雜志公布了2014年度十大科學突破,“鳥類的起源”研究名列其中。這一年度突破性科學成就名單是由《科學》雜志及其出版方,國際性的非營利機構美國科學促進會(AAAS)選出的,它還包括了在太空探測、醫學、機器人技術、合成生物學方面所取得的突破性進展。
恐龍改當素食主義者-環境變化導致飲食改變
被擺成奔襲獵物狀的迅猛龍骨骼裝架模型 顧名思義,恐龍都是些磨牙吮血,殺人如麻的大怪獸。尤其是其中兩足行走的獸腳類恐龍,更是包含了暴龍這樣的暴力分子。不過,最近的一項研究指出,其實大部分恐龍都是“吃素”的。盡管人們一直把獸腳類恐龍稱為“掠食者”,但暴龍的大部分親戚
與恐龍一起滅絕這種“天生反骨”的古老鳥類長啥樣
幾年前,一種在6600萬年前與恐龍一起滅絕的原始鳥類——反鳥,在河南被發掘出一件保存完好的骨骼化石。這件反鳥骨骼化石,距今7000萬年。 為紀念反鳥骨骼化石發現者之一、對河南古生物研究作出杰出貢獻的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研究員呂君昌,這一化石被命名為君昌豫鳥。 10月9日,在呂君
《自然》:恐龍從小到大“換羽”數次
? 山東天宇自然博物館似尾羽龍標本復原圖。邢立達,宋其金 小雞要脫下絨毛,換上帶有飛羽的“羽衣”,才算成年。古代的鳥兒、甚至更早時候的帶羽毛的恐龍也是這樣嗎?最近,我國古生物學家給出了答案:它們不僅換羽,還換好幾次,與現代鳥類換羽幾乎“一步到位”不同的是,它們每次換下的羽毛形態都不盡相同
鳥類起源研究獲重要成果
鳥類及其恐龍近親的翅膀擁有一個共同特點:片狀飛羽是其關鍵組分,但珍藏于山東天宇自然博物館的一件來自我國河北青龍縣侏羅系地層的化石發現挑戰了這一認知。4月30日在線出版的英國《自然》雜志上,由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徐星和臨沂大學教授鄭曉廷帶領的一個科研團隊報道了一種生活于約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