侏羅紀猜想獲證實山東發現恐龍足跡化石群
北京青年報記者昨天獲悉,古生物學者在山東郯城發現了一大型恐龍足跡點,其品種和數量都非常豐富。在這批足跡中,最引人矚目的是四道平行的小型恐爪龍類足跡,這是世界上首次發現該類足跡的擁有者有著群居的特性。 據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的邢立達副教授介紹,山東省郯城縣李莊恐龍足跡化石群發現于山東馬陵山,這座山“海拔不高,但狀如奔馬,恐龍時代的地層出露較好,在沒有山頭的低矮丘陵里,第四紀耕土層之下幾十厘米就可見白堊紀巖層”。 2015年,化石愛好者在該地探索時,意外發現了該地密集的恐龍足跡。為了研究這批珍貴的足跡,2017年4月,由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的邢立達副教授等學者組成的考察隊考察了這批足跡。 邢立達等人考察后發現,一般來說,一個恐龍足跡點的恐龍足跡種類只有一兩種,但此次發現的足跡點的恐龍足跡有7種類型,包括肉食性恐龍、植食性恐龍,以及鳥類足跡,整體足跡的數量超過300個。在這些恐龍足跡中,最令邢立達等人興奮的是四道并列的兩趾型......閱讀全文
侏羅紀猜想獲證實-山東發現恐龍足跡化石群
侏羅紀猜想獲證實 山東發現恐龍足跡化石群系世界首例群體小型恐爪龍類足跡 ? ? 本報訊(記者 屈暢)北京青年報記者昨天獲悉,古生物學者在山東郯城發現了一大型恐龍足跡點,其品種和數量都非常豐富。在這批足跡中,最引人矚目的是
侏羅紀猜想獲證實-山東發現恐龍足跡化石群
北京青年報記者昨天獲悉,古生物學者在山東郯城發現了一大型恐龍足跡點,其品種和數量都非常豐富。在這批足跡中,最引人矚目的是四道平行的小型恐爪龍類足跡,這是世界上首次發現該類足跡的擁有者有著群居的特性。 據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的邢立達副教授介紹,山東省郯城縣李莊恐龍足跡化石群發現于山東馬陵山,這座
侏羅紀蜥蜴研究獲進展
鱗龍形類的系統發育學研究顯示侏羅紀是有鱗類演化的一個重要時期。在這一時期,有鱗類迅速地演化出它的幾個主要的分支類群。但侏羅紀的有鱗類化石記錄卻十分有限,只在北美和歐亞大陸的少數幾個化石點,如美國的Morrison組、德國的Solnhofen灰巖、哈薩克的Karatau組中有記錄。 在中國,白堊
新疆發現我國最大侏羅紀恐龍化石
?????? 科考隊員在恐龍化石發掘現場工作(4月14日攝)。由吉林大學、沈陽師范大學、新疆地質調查院的專家組成的科考隊,最近在新疆吐魯番地區鄯善縣發現了我國迄今最大的侏羅紀恐龍化石。已發掘出的大量骨骼化石顯示,該恐龍體形巨大,僅其股骨就長達2米多。科學家據此推算,該恐龍體
蘇格蘭發現侏羅紀時期最大翼龍化石
《當代生物學》近日發布研究稱,英國科學家在蘇格蘭西北海岸的斯凱島上出土了一具保存異常完好的翼龍化石,該翼龍翼展約為2.5米,是迄今為止發現的侏羅紀時期最大的有翼爬行動物。該翼龍頭部具有空氣動力學特征,上下牙齒縱橫交錯,就像捕蠅草葉子上的硬毛一樣。這一新物種提供了證據證明,翼龍在史前時期就開始變大,比
侏羅紀骨架揭示爬行動物演化
? Bellairsia gracilis藝術復原圖? 圖片來自:作者Elsa Panciroli? ?Bellairsia gracilis化石實物照片,化石保存于蘇格蘭國家博物館。圖片來自:Elsa Panciroli? 科學家描述了來自中侏羅世蘇格蘭的一個早期爬行動物的近完整
亞洲首次發現侏羅紀早期有甲類恐龍
玉溪龍復原圖( 陳瑜繪)?玉溪龍化石骨骼保存示意圖 (姚熙繪)?3月16日,云南大學生命科學院的脊椎動物研究團隊,在eLife期刊報道了一件基干有甲類恐龍的化石骨架,依據其頭骨、脊椎和肢骨的自近裔特征,認為是一新屬種,取名為科氏玉溪龍 (Yuxisaurus kopchicki)。“本次的發現,首次
蘇格蘭發現侏羅紀時期最大翼龍化石
《當代生物學》近日發布研究稱,英國科學家在蘇格蘭西北海岸的斯凱島上出土了一具保存異常完好的翼龍化石,該翼龍翼展約為2.5米,是迄今為止發現的侏羅紀時期最大的有翼爬行動物。 該翼龍頭部具有空氣動力學特征,上下牙齒縱橫交錯,就像捕蠅草葉子上的硬毛一樣。這一新物種提供了證據證明,翼龍在史前時期就開始
研究發現侏羅紀被子植物果實化石
被子植物是生態系統中最重要的植物群之一。離開被子植物,人們便無法生存。被子植物的來源和歷史是植物系統學家關注的重點,而厘清相關問題,離不開化石證據。這解釋了為什么古植物學家在努力尋找歷史上的第一朵花。 近日,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員王鑫在《生物系統》(Biosis: Biologi
古脊椎所在侏羅紀蜥蜴研究中獲進展
鱗龍形類的系統發育學研究顯示侏羅紀是有鱗類演化的一個重要時期。在這一時期,有鱗類迅速地演化出它的幾個主要的分支類群。但侏羅紀的有鱗類化石記錄卻十分有限,只在北美和歐亞大陸的少數幾個化石點,如美國的Morrison組、德國的Solnhofen灰巖、哈薩克的Karatau組中有記錄。 在中國,白堊
《侏羅紀公園》情節成真-蚊子化石腹內發現血液
據英國《自然》雜志網站10月15日報道,美國國家自然歷史博物館的研究人員最近發現了一只4600萬年前雌性蚊子的化石,其腹內充滿了吸食的血液。這一發現為部分昆蟲早在遠古時代即具有吸血特性提供了有力證據,同時,這也成為現存的第一塊胃中仍存有血液的蚊子化石。相關研究報告業已刊登于美國《國家科學院學報》
北美首次發現侏羅紀被子植物果實化石
左圖系一塊巖石上的六顆墨西哥迪爾切果,右圖系其中一個果實的放大照。(王鑫供圖) 近日,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員王鑫在《生物系統》期刊發表論文,報道了墨西哥的侏羅紀被子植物果實。“這是可以確認的被子植物化石首次在北美大陸閃亮登場,也是中國科學家首次獨立研究北美的早期被子植物果實化石。
科學家借鑒《侏羅紀公園》再造猛犸象血液
猛犸象的模擬圖 猛犸象又名長毛象,因全身長滿用以御寒的長毛而著稱,已于約1萬年前滅絕。加拿大科學家成功再造猛犸象的血液,或許在未來可以讓這一物種重現地球。遷移之謎 猛犸象堪稱最負盛名的史前哺乳動物,其生存的時代為冰河世紀。猛犸象與現存的非洲象和亞洲象是近親,最早都在赤道附近的非洲
琥珀中不含有昆蟲DNA-侏羅紀公園無法再現
英國曼徹斯特大學的研究人員近日在《PLOS One》上發表文章稱,被困在琥珀前體中的昆蟲不含有內源DNA。這一發現與之前的觀點相悖。過去,人們聲稱可成功提取出DNA,并有望再造滅絕的動物。 在上世紀90年代,研究表明琥珀標本中的DNA可通過PCR而擴增,這一觀點激發了許多人的想象。著名
地質地球所最新推斷華北東部侏羅紀構造
侏羅紀是華北板塊從早中生代印支構造體制向晚中生代巖石圈減薄或破壞主控構造體制轉換的過渡期。然而,對該期構造-古地理格局的認識卻存在很多爭議,如周緣構造域的作用差異和主控機制、華北東部“高原”是否存在或存在時限等問題,進而也限制了對其中生代構造演化的進一步認識。 中科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巖石
湖北西部秭歸盆地首現侏羅紀中期恐龍足跡化石
侏羅紀中期蜥腳類恐龍復原圖。(課題組供圖) ? 湖北恐龍足跡。(課題組供圖) 1月6日,中外科學家團隊發布研究報告,在湖北西部的秭歸盆地首次發現了侏羅紀的恐龍足跡化石。此次發現的恐龍足跡至少包括11枚足跡,其中9枚蜥腳類恐龍足跡可以形成一道行跡,另有1枚孤立的蜥腳類足跡和1枚孤立的
侏羅紀古白蟻啃食恐龍骨化石被發現
圖 2008年6月拍攝的化石發掘現場。 圖 白蟻啃食恐龍尸體復原圖。 中、美、加、澳等國古生物學者近日宣布,在中國云南省祿豐縣恐龍山鎮發現了珍貴的侏羅紀古白蟻啃食恐龍骨的遺跡化石。 這一遺跡化石被命名為“東方饕餮跡”,距今約1.95億年。它的發現為白蟻這種最古老的社會性昆蟲起源于侏羅紀
科學家在寧夏發現侏羅紀被子植物蹤跡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9/508476.shtm被子植物對我們人類來說很重要,解開被子植物的起源之謎也是植物學家長期以來的難題。分子系統學的研究認為,被子植物的起源時間遠早于早白堊世,科學家也在侏羅紀發現了各種各樣的被子植物的花和果
科學家在寧夏發現侏羅紀被子植物蹤跡
被子植物對我們人類來說很重要,解開被子植物的起源之謎也是植物學家長期以來的難題。分子系統學的研究認為,被子植物的起源時間遠早于早白堊世,科學家也在侏羅紀發現了各種各樣的被子植物的花和果化石,但是被子植物最常見的、也是最應該保存下來的葉片為什么在侏羅紀卻絕無蹤跡,葉化石的缺失成為了研究早期被子植物
侏羅紀多瘤齒獸類哺乳動物被首次發現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北京自然博物館、美國卡內基自然歷史博物館、美國芝加哥大學的國際合作團隊,2013年8月16日在國際著名學術雜志《科學》上報道了一件產自中國遼寧建昌,具有完整齒列和骨骼的160百萬年前的多瘤齒獸類哺乳動物化石。這一發現對于研究多瘤齒獸最早期的演化、食性分異、運動適應起源等
福州海關查獲侏羅紀化石:屬國家限制性出口物品
近日,福州海關所屬福州長樂機場海關首次在出口C類快件渠道查獲古生物化石。該批化石共1個(2片),經鑒定為侏羅紀末期至白堊紀早期滿洲鱷頭骨化石。古生物化石 福州長樂機場海關查獲古生物化石。 據福州長樂機場海關介紹,福建某公司向該關申報出口書包、杯墊等C類快件一批。在CT機過機檢查中,查驗關員發
我最大侏羅紀恐龍化石被命名為鄯善新疆巨龍
10月10日,我國迄今發現的最大的侏羅紀恐龍化石在其發現地——新疆鄯善正式被命名為“鄯善新疆巨龍”。“鄯善新疆巨龍”體長30余米、體重約30噸,生活在距今1億6千多萬年的中侏羅世晚期的齊古組,是我國迄今發現的保存最完整的恐龍骨架化石。 上圖 10月10日翻拍的由科考專家根據化石繪制的“鄯善
侏羅紀蜥蜴頭骨為爬行動物演化帶來見解
美國耶魯大學的科學家描述了北美晚侏羅紀(約1.45億年前)兩個蜥蜴物種部分保留的頭骨。兩個化石都屬于有鱗類冠群(這一類群包含現生蜥蜴),并為這一演化支中各類群的關系提供了見解。相關成果近日發表于《自然—通訊》。早期有鱗類演化的化石數量有限,而且通常保存不佳,現有最古老未粉碎的骨骼材料約來自白堊紀(約
我國西北地區發現侏羅紀被子植物化石
作為當前生態系統中最重要的一個植物類群,被子植物備受植物學家關注。上百年來,植物學家們對被子植物的研究從未停止,但被子植物的起源與早期演化歷史仍是植物學家面臨的難解之題。 眾多古植物學家一直在尋找最早的被子植物,探索被子植物的起源和歷史。對于被子植物的起源,西方古植物學家長期持有的觀點是:白堊
中美澳團隊在承德避暑山莊發現大量侏羅紀恐龍足跡
12月6日,中美澳科學家宣布,他們的研究團隊完成了河北承德地區的恐龍足跡研究,絕大部分足跡分布在承德避暑山莊。這個世界聞名的中國皇家園林的地面上,有著世界罕見的將古生物遺跡化石與人文歷史相結合的案例。這些恐龍足跡數量大保存好,對研究恐龍的演化有重要價值,并對進一步探索恐龍行為習性、生活環境以恢
侏羅紀世界3票房破10億|這篇硬核科普揭秘背后“隱藏情節”
近日,“侏羅紀”系列電影的收官之作——《侏羅紀世界3》正在影院熱映。作為最具影響力的恐龍電影之一,每一次“侏羅紀”系列電影的上映都能在全球掀起恐龍熱潮,激發出人們對于恐龍的無限遐想。 從1993年第一部《侏羅紀公園》電影上映,到如今已經過了近30年。在這期間,人們對于恐龍的認識也發生著變化,而
科學家發表晚侏羅紀滑翔型樹賊獸研究成果
11月13日,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與中美數家研究機構,在《自然》上聯合發表了關于晚侏羅紀早期燕遼生物群樹賊獸一個新種——阿霍氏樹賊獸的研究成果。新種標本產于河北省青龍縣干溝鎮髫髻山組,時代為晚侏羅世早期(距今約164-159百萬年前),屬于燕遼生物群。 新材料保存了迄今為止賊獸類中最
中國西北地區發現廣泛分布的侏羅紀被子植物化石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3/496725.shtm 中新網南京3月22日電 (記者 楊顏慈)記者22日從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獲悉,該所與多家科研單位展開多方合作,利用Micro-CT(微型CT)技術對來自中國西北地區中侏
侏羅紀公園之夢:生物學家打算用新技術來復活滅絕動物
這是上個世紀的侏羅紀公園之夢。 現在,生物學家們打算用新技術來復活滅絕動物。 不過,這真的好么? 侏羅紀公園之夢:生物學家打算用新技術來復活滅絕動物 已滅絕的大海雀 日本科學家Katsuhiko Hayashi在實驗室里,用編輯過的老鼠上皮細胞造出了八只小老鼠。現在
侏羅紀水不適合嬰兒飲用-農夫山泉嬰幼兒水實為噱頭
打著“母嬰水”、“嬰兒水”等旗號的水在市場上悄然走俏,但在中國,此類新概念的水產品一直沒有相關的標準,嬰兒水到底有什么特別之處,值得企業另立名目? 2015年7月,《消費者報道》向權威第三方檢測機構送檢了包括農夫山泉飲用天然水(適合嬰幼兒)、意大利圣安娜嬰兒礦泉水、灣藍天然礦泉水和侏羅紀飲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