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在寧夏發現侏羅紀被子植物蹤跡
被子植物對我們人類來說很重要,解開被子植物的起源之謎也是植物學家長期以來的難題。分子系統學的研究認為,被子植物的起源時間遠早于早白堊世,科學家也在侏羅紀發現了各種各樣的被子植物的花和果化石,但是被子植物最常見的、也是最應該保存下來的葉片為什么在侏羅紀卻絕無蹤跡,葉化石的缺失成為了研究早期被子植物的古植物學家的遺憾。 近日,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員王鑫和國內外同行在寧夏中侏羅世延安組地層中發現了難得一見的被子植物葉片化石。研究論文發表在《地質地球海洋科學》雜志上。 雖然他們此次發現的只是半片葉子,但是這半片葉子卻填補了國際空白。這半片葉子的化石其實很不起眼,大約有15 毫米長,4毫米寬。這半片葉子展示出來的特征和裸子植物葉片完全不同:葉片化石具有網狀葉脈、葉緣脈、盲脈。結網的葉脈在裸子植物中不是沒有過,例如,銀杏、舌羊齒、開通類都是裸子植物,但是他們的葉脈都是二歧分支的,此次發現的化石葉中鏈接兩根平行的側脈卻是......閱讀全文
葉的形態觀察實驗
(一)完全葉與不完全葉 葉由葉片、葉柄和托葉三部分組成,具有葉片、葉柄和托葉的葉叫完全葉,三者缺少其一或其二為不完全葉。 觀察豌豆(Pisum sativum)、蘋果(Malus pumila)、桃(Prunus Persica)等完全葉的標本。 觀察丁香、萵苣(Lactuca sativ
被子植物主要形態學基礎知識(一)
一、實驗目的 1.通過課堂教學和課外現場教學相結合,用2~3 次實驗時間使學生基本掌握被子植物的外部形態術語的含義及其組成特點。2.通過對各類型實體(活體或標本)的觀察,從外部形態特征上區分根、莖、葉、花、果實等各器官的不同類型以及各種類型的組成特點。3.通過對花的解剖,從外部形態及內部解剖結構上,
被子植物的起源研究取得進展
被子植物(有花植物)是植物界最進化、種類最豐富的植物大類群,在現今陸地生態系統中占主導地位。被子植物的起源和早期演化一直是演化生物學中最重要的科學問題之一。然而,被子植物化石在1億多年前的白堊紀地層中突然大量出現,似乎與進化論的觀點——“生物演化是漸進的”相悖,達爾文對此感到困惑不解,稱之為“討
遠古種子揭秘有花植物“討厭的謎”
如達爾文所說,有花植物的起源和快速分化一直以來都是個“討厭的謎”。不過對于這個謎題的一部分——有花植物種子的保護性被層的起源——我們已經接近答案了。 生物進化的一個標志性事件是有花植物(即被子植物)的出現。史恭樂及同事在《自然》的一篇論文中利用化石證據,為長期懸而未決的種子進化之謎提供了啟示。
新化石破解達爾文“討厭之謎”
19世紀早期古植物學研究發現,被子植物化石在白堊紀(1.45億~6600萬年前)地層中突然大量出現,這似乎與生物演化是漸進的進化論觀點相悖,達爾文對此感到困惑不解,稱其為“討厭之謎”。 4年前,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以下簡稱南京古生物所)帶領中美國際合作團隊在內蒙古發現了新化石,進而證
遼西化石為揭示被子植物起源提供關鍵證據
目前為止符合嚴格定義的早期被子植物大化石在全球范圍內僅有8屬10種,而中國遼寧西部和周邊地區發現的就占了7屬9種,分別命名為梁氏朝陽序、遼寧古果、中華古果、十字中華果、始花古果、中華施氏果、迪拉麗花、中華星學花、道虎溝太陽花。這些產自早白堊世到侏羅紀的早期被子植物大化石,為揭示被子植物起源提供了
買麻藤類植物全基因組破譯
近日,由深圳市中國科學院仙湖植物園,中科院中-非聯合研究中心、武漢植物園、植物研究所,英國皇家植物園邱園等10余家國內外知名院所聯合開展的“裸子植物——買麻藤全基因組計劃”取得重要進展。 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的起源、分歧及演化,是現代植物學科的基礎熱點領域。現存35萬余種種子植物被分成蘇鐵類、松
篩管細胞的簡介
篩管形成后,篩管細胞成為無核的生活細胞;但有人認為篩管細胞始終有核,且為多核結構,只不過核小而分散,不易觀察到而已。此外組成篩管的細胞壁是由纖維素構成的,不木質化,也不象導管壁那樣增厚。 篩管細胞一側的細胞,叫做伴胞。由于伴胞在起源和功能上與篩管關系很密切,共同起源于一個細胞,也就是說它們是由
中美專家揭示被子植物掀起“改朝換代”之謎
大約1.6億年前,裸子植物由盛而衰時,被子植物(又稱綠色開花植物)似乎快速占領了世界。這種植物界的“改朝換代”顯得有些突然,也給強調生物進化漸變性的達爾文出了難題。他在1879年提出的這個“惱人之謎”,也讓科學家們困惑了一個多世紀。 不過,一種名為無油樟、開乳白色小花的小灌木,或許可以成為
迄今最古老的花兒“重新綻放”
英國《自然·通訊》雜志7月31日公布的一篇演化學論文稱,科學家通過龐大植物數據庫和模擬技術,描繪了地球上可能最原始的被子植物花朵圖像,讓人們有幸一睹古代花朵的風采。這項新研究同時提供了被子植物演化和多樣化的新知。 被子植物也就是“有花植物”或“顯花植物”,因為不同于裸子植物,被子植物在形態上具
我國西北地區發現侏羅紀被子植物化石
作為當前生態系統中最重要的一個植物類群,被子植物備受植物學家關注。上百年來,植物學家們對被子植物的研究從未停止,但被子植物的起源與早期演化歷史仍是植物學家面臨的難解之題。 眾多古植物學家一直在尋找最早的被子植物,探索被子植物的起源和歷史。對于被子植物的起源,西方古植物學家長期持有的觀點是:白堊
長葉實蕨的形態特征
植株高35-85cm。根莖長而橫生,密被褐色、卵狀披針形鱗片,盾狀著生。葉近生,二型;營養葉的葉柄長10-35cm,禾稈色,基部被疏鱗片,向上無毛;葉片薄革質,形式多樣,或為披針形單葉、三出或一回羽狀;羽片1-3對,頂生羽片特大,披針形,長30-40cm,寬5-8cm,先端長尾尖,能著地生根,產
基于LAMOST在銀盤邊緣增厚起源進展
近日,由河北師范大學崔文元教授和研究生于揚、法國巴黎天文臺王海峰博士、國家天文臺劉超研究員等人組成的研究團隊,基于LAMOST 早型OB恒星和晚型K型巨星,細致描繪了銀河系內年輕恒星盤邊緣增厚的空間結構特征,并與氣體盤的空間結構做了比對。他們發現年輕恒星盤邊緣增厚的強度和年老恒星盤邊緣增厚的強度
新研究確認被子植物八大主干支(祖傳系)和22個分支
被子植物的崛起重塑了全球各大陸塊主要生態系統格局,被子植物的起源和早期快速演化問題是植物學皇冠上的璀璨明珠。1879年,達爾文在給時任英國皇家植物園(邱園)主任J. D. Hooker爵士的信中稱之為一個“惱人之謎”。此后的140年間,被子植物的起源與早期演化一直是植物學、古生物學和進化生物學研
香蕉、椰子、水稻、玉米的祖先是如何演化的?
香蕉、蘆筍、椰子這樣的重要園藝作物亦或是水稻、小麥、玉米等大宗糧食作物,它們都屬于單子葉植物。單子葉植物是被子植物重要的分支之一,約占被子植物物種多樣性的五分之一。近日,中國科學院武漢植物園研究團隊與法國合作者公布了單子葉植物最早期分支菖蒲目中的重要水生藥用植物石菖蒲的基因組,研究揭示了單子葉植物祖
南京花:穿越1.8億年的美
被子植物是現今陸地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人類賴以生存的最重要的植物類群。 被子植物以其美麗的花朵與其姊妹類群——裸子植物(蘇鐵類、銀杏類、松柏類等)相區分。按照演化論的觀點,生物及其所有的特征都有一個從無到有、從簡單到復雜的過程。但是,花朵是如何起源的卻一直沒有答案。因為缺乏相應的化石證
胚乳的概念和功能特點
胚乳(endosperm)一般是指被子植物在雙受精過程中精子與極核融合后形成的滋養組織,也稱內胚乳。這種組織既不是配子體,也不是孢子體,其染色體倍性一般為三倍體;為許多植物(如禾本科植物)種子的重要組成部分。裸子植物的雌配子體具有貯藏營養的功能,也稱它為胚乳;但它是由未受精的大孢子發育形成的單倍體雌
南京古生物所在內蒙古發現中侏羅世獨特被子植物雨含果
被子植物的起源和早期演化一直是古植物學家、現代植物學家和演化生物學家關注的重要科學問題之一。化石能為探索這一科學問題提供可靠的實際資料。 近日,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員王鑫等在英國出版的國際學術期刊《歷史生物學》(Historical Biology)上報道了來自中國內蒙古中侏羅世
長葉實蕨的藥用價值及形態特征
藥用價值 【功 效】:1.清熱解毒 2.斂肺止咳 3.止血。 【主 治】:治咳嗽、吐血、痢疾、燒燙傷、跌打損傷、蛇咬傷、出血癥。 【性味歸經】:淡,涼。肺、肝、腎、大腸四經。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3一9克。 【動植物資源分布】:分布于福建、臺灣、廣東、廣西、四川、貴州、云南。
裸子植物鑒定實驗_其他常見裸子植物的觀察鑒定
實驗材料華山松等試劑、試劑盒乙酸洋紅儀器、耗材顯微鏡鑷子解剖針載玻片蓋玻片滴管培養皿吸水紙實驗步驟觀察華山松、青海云杉、刺柏、杜松,圓柏,叉子圓柏等植物。
南京古生物所等種子植物胚珠器官同源研究獲進展
種子植物胚珠器官同源問題是植物演化生物學最核心的科學問題之一,也是重建包括化石類群在內的種子植物系統發育的基礎。然而,種子植物五大現生類群:蘇鐵、銀杏、松柏、買麻藤和被子植物的胚珠器官形態迥異,如何認識和理解它們的胚珠器官結構的同源性,一直是個懸而未決的難題。而已絕滅的化石類群作為現生類群系統發
研究揭示水龍骨目的早期演化歷史
石松類(如鱗木類)、早期蕨類(如枝蕨類)和前裸子植物(如古羊齒類)建立了最早的陸地森林植被,主導陸地植物生態系統長達億萬年,是古生代主要的成煤植物,也是中生代植食性恐龍的重要食物來源。蕨類植物是植物大尺度宏演化過程的關鍵類群,也是古氣候變化和生態環境的直接見證者。蕨類植物至今仍是陸地植物生態系統
裸子植物鑒定實驗
實驗材料:蘇鐵帶球果新鮮材料、蘇鐵大抱了葉新鮮葉片(或臘葉標本)、銀杏臘葉標木(或新鮮葉片)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銀杏種子縱切片 ? ? ? ? ? ? ? ? ? ? ? ? ? ? ? ?
植物所揭示裸子植物線粒體丟失基因的進化命運
線粒體經內共生事件起源后,丟失了大量的基因,演變為半自主性細胞器。不同生物支系的線粒體基因組差異巨大,尤其是相較于動物和其他真核生物(其蛋白質編碼基因含量較穩定),陸地植物的多個支系中線粒體基因的轉移/丟失經常發生。因此,植物線粒體編碼基因的組成以及丟失基因的進化命運引發關注。 裸子植物代表了
英國一項新研究有助揭示花兒最早從哪里來
花兒最早從哪里來?進化論奠基人、英國著名生物學家達爾文曾為這個問題困擾不已。一項發表在英國《新植物學家》雜志的新研究或許為揭開這個奧秘提供一些線索。 開花植物又稱被子植物,它們不僅是人類重要的食物來源,也讓植物世界變得更加豐富多彩。但是,開花植物并不是一直存在。4億多年前,地球上就出現了植物,
昆明植物所科研人員應邀發表綠色植物起源
植物是指可以通過光合作用將光能轉化為化學能的自養真核生物。通常我們認識的植物即為綠色植物,包括綠藻、輪藻和陸生植物。綠色植物與其它真核生物大約在10億年前發生分化。而在12億年前,占據地球絕大部分的是海洋,此時紅藻類起源。紅藻類在很長地質歷史時期占據了地球自養生物的主體,直到約5億年前綠色植物開
石菖蒲及單子葉植物祖先基因組演化研究獲進展
2022年7月14日,Nature Plants在線發表了來自中國科學院武漢植物園王青鋒、陳進明團隊與法國合作者的重要成果,公布了單子葉植物最早期分支菖蒲目中的重要水生藥用植物石菖蒲(Acorus tatarinowii)的基因組,相關研究初步揭示了單子葉植物祖先早期基因組演化過程和規律,為理解包括
我國學者研究發現被子植物起源遠早于白堊紀
12月18日,由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員王鑫牽頭,組織包括3個國家的11名研究人員團隊在eLife上報道了關于南京花(Nanjinganthus dendrostyla)化石的研究結果,該化石出現在至少1.74億年前的中國南京郊區早侏羅世南象山組地層中。 王鑫表示,南京花的研究結論是
2.5億年前化石揭示植物“愛睡覺”的原因
16日從云南大學古生物研究院獲悉,馮卓團隊利用一種獨特的昆蟲咬蝕結構巧妙證實了化石植物存在感夜性(葉片白天展開,夜晚合攏或下垂),把植物感夜性的起源時間推到了2.5億年前,并提出植物葉片的“睡眠運動”可能在不同植物支系中存在多次獨立起源,代表了一種趨同演化的結果。 有些植物擁有一種神奇的能力,即
裸子植物物種多樣化和表型進化研究新進展
確定生命之樹中物種多樣性和表型差異產生的主要的內部與外部驅動力是進化生物學研究的挑戰之一。對于綠色植物,全基因組復制(WGD,或多倍化)是重要的進化驅動力,但WGD是否能與響應氣候變化和新生態機遇的適應性輻射演化等進化過程一起塑造宏觀進化模式尚不清楚。現存的裸子植物支系明顯經歷了古輻射演化、大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