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的形態觀察實驗
(一)完全葉與不完全葉 葉由葉片、葉柄和托葉三部分組成,具有葉片、葉柄和托葉的葉叫完全葉,三者缺少其一或其二為不完全葉。 觀察豌豆(Pisum sativum)、蘋果(Malus pumila)、桃(Prunus Persica)等完全葉的標本。 觀察丁香、萵苣(Lactuca sativa)等不完全葉的標本,丁香葉無托葉,萵苣葉既無托葉,又無葉柄。 有些植物葉的基部擴大成鞘,包圍著莖稈,稱為葉鞘,在禾本科植物和蘭科植物中具有葉鞘。禾本科植物的葉片與葉鞘之間,有向上突起的膜狀結構,稱為葉舌。有些禾本科植物的葉片與葉鞘相連接的邊緣有兩個突起,稱為葉耳(圖32-1)。水稻(Oryzasativa)、大麥(Hordeum vulgare)、小麥的葉具有葉舌和葉耳,而稗(Echinochloa crusgalli)的葉只具葉舌,不具葉耳,可以此特征區別水稻和稗。 觀察水稻、大麥和小麥的葉鞘、葉舌和葉耳;觀察......閱讀全文
葉的形態觀察實驗
(一)完全葉與不完全葉 葉由葉片、葉柄和托葉三部分組成,具有葉片、葉柄和托葉的葉叫完全葉,三者缺少其一或其二為不完全葉。 觀察豌豆(Pisum sativum)、蘋果(Malus pumila)、桃(Prunus Persica)等完全葉的標本。 觀察丁香、萵苣(Lactuca sativ
大葉性肺炎形態學觀察實驗
實驗材料 大體標本組織切片實驗步驟 1. 大體標本病變肺葉體積腫脹,胸膜緊張,外觀飽滿,胸膜面有褐色片狀的纖維素滲出。切面見病變肺組織失去正常海綿狀結構,質地變實如肝,色灰白。2. 組織切片(1)肺泡腔失去含氣狀態,充以大量纖維素和嗜中性白細胞,肺泡壁毛細血管無明顯充血。部分纖維素通過肺泡間孔與相鄰
大葉性肺炎形態學觀察實驗
實驗材料大體標本組織切片實驗步驟1. 大體標本病變肺葉體積腫脹,胸膜緊張,外觀飽滿,胸膜面有褐色片狀的纖維素滲出。切面見病變肺組織失去正常海綿狀結構,質地變實如肝,色灰白。2. 組織切片(1)肺泡腔失去含氣狀態,充以大量纖維素和嗜中性白細胞,肺泡壁毛細血管無明顯充血。部分纖維素通過肺泡間孔與相鄰肺泡
葉的形態結構及營養器官的變態觀察實驗
[目的要求] 1.掌握葉的組成;葉片的形態,葉脈的類型;單葉與復葉的區別;復葉的類型;葉序。 2.掌握單子葉植物與雙子葉植物葉的解剖結構。 3.了解不同生境植物葉片的結構特點。 4.認識根、莖和葉的變態和種類。 [材料用品] 材料
霉菌的形態觀察實驗
霉菌菌絲較粗大,細胞易收縮變形,而且孢子很容易飛散,所以制標本時常用乳酸石炭酸棉藍染色液。此染色液制成的霉菌標本片其特點是:(a)細胞不變形;(b)具有殺菌防腐作用,且不易干燥,能保持較長時間;(c)溶液本身呈藍色,有一定染色效果。實驗方法原理霉菌自然生長狀態下的形態,常用載玻片觀察,此法是接種霉菌
細胞形態的觀察實驗
實驗方法原理 微絲普遍存在于多種細胞,對細胞的形狀和運動有一定作用。細胞松馳素B可與微絲的亞單位肌動蛋白結合,從而破壞微絲,改變細胞的形狀實驗材料 成纖維細胞試劑、試劑盒 PBSTriton X-100M-緩沖液戊二醛固定液考馬斯亮蘭染液細胞松馳素BDMEM儀器、耗材 光學顯微鏡鑷子平皿載片吸水紙恒
霉菌的形態觀察實驗
實驗方法原理 霉菌自然生長狀態下的形態,常用載玻片觀察,此法是接種霉菌孢子于載玻片上的適宜培養基上,培養后用顯微鏡觀察。此外,為了得到清晰、完整、保持自然狀態的霉菌形態還可利用玻璃紙透析培養法進行觀察。此法是利用玻璃紙的半透膜特性及透光性,將霉菌生長在覆蓋于瓊脂培養基表面的玻璃紙上,然后將長菌的玻璃
霉菌的形態觀察(實驗)
霉菌菌絲比較粗大(菌絲和孢子的直徑達到3-10μm),通常是細菌菌體寬度的幾倍至幾十倍,因而可用低倍、高倍鏡觀察。霉菌菌絲細胞容易收縮變形,孢子容易飛揚,在制備霉菌標本時,常用乳酸石炭酸溶液作為介質,具有不使細胞變形,可殺菌防腐,不易干燥,能保持較長時間等優點。一、實驗目的1. 學習并掌握觀察霉菌形
蠅的形態學觀察實驗
實驗方法原理蠅是四害之一,傳播疾病的范圍較廣,病原體包括細菌、病毒和寄生蟲;引起消化道、呼吸道、神經系統和眼部的疾病。蠅的生活史屬全變態。幼蟲亦稱蛆,有的蠅蛆還可引起蠅蛆病。幼蟲孳生地類型很復雜,因種而異。蛹多在幼蟲孳生地周圍的泥土中。舐吸式口器的蠅為雜食性,足的爪墊能分泌粘液并長滿細毛,有利于粘附
細胞分裂的形態觀察實驗
實驗方法原理 無絲分裂不僅是原核生物增殖的方式,而且雷馬克(Remak)于1841年最早在雞胚血細胞中也發現此現象,因為此過程沒有出現紡錘絲和染色體的變化,故稱無絲分裂(Ami- tosis)。其后無絲分裂又在各種動植物中陸續發現,尤其在分裂旺盛的細胞中更多見,但遺傳物質平均分配否及其分裂的機制
放線菌形態的觀察實驗
實驗方法原理 放線菌是由不同長短的纖細的菌絲所形成的單細胞菌絲體。菌絲體分為兩部分,即潛入培養基中的營養菌絲(或稱基內菌絲)和生長在培養基表面的氣生菌絲。有些氣生菌絲分化成各種孢子絲,呈螺旋形、波浪形或分枝狀等。孢子常呈圓形、橢圓形或桿形。氣生菌絲及孢子的形狀和顏色常作為分類的重要依據。實驗材料 細
細胞分裂的形態觀察實驗
無絲分裂有絲分裂減數分裂實驗方法原理 無絲分裂不僅是原核生物增殖的方式,而且雷馬克(Remak)于1841年最早在雞胚血細胞中也發現此現象,因為此過程沒有出現紡錘絲和染色體的變化,故稱無絲分裂(Ami- tosis)。其后無絲分裂又在各種動植物中陸續發現,尤其在分裂旺盛的細胞中更多見,但遺傳物質
放線菌形態的觀察實驗
和細菌的單染色一樣,放線菌也可用石炭酸復紅或呂氏堿性美藍等染料著色后,在顯微鏡下觀察其形態。玻璃紙具有半透膜特性,其透光性與載玻片基本相同,使放線菌生長在玻璃紙瓊脂平皿上,然后將長菌的玻璃紙剪取一小片,貼放在載玻片上,用顯微鏡即可觀察到放線菌自然生長的個體形態。實驗方法原理放線菌是由不同長短的纖細的
蠅的形態學觀察實驗
實驗方法原理蠅是四害之一,傳播疾病的范圍較廣,病原體包括細菌、病毒和寄生蟲;引起消化道、呼吸道、神經系統和眼部的疾病。蠅的生活史屬全變態。幼蟲亦稱蛆,有的蠅蛆還可引起蠅蛆病。幼蟲孳生地類型很復雜,因種而異。蛹多在幼蟲孳生地周圍的泥土中。舐吸式口器的蠅為雜食性,足的爪墊能分泌粘液并長滿細毛,有利于粘附
花的形態與構造觀察實驗
[目的要求] 1.掌握花的主要形態構造、花序的類型。 2.掌握花藥與花粉粒的形成與發育及胚珠與胚囊的結構特點 3.了解雄、雌蕊及子房的形態特點。 [材料用品] 材料:桃、黃瓜、、百合、柳、蓖麻、葡萄、豌豆、錦葵、紫草、油菜、薺菜、
蠅的形態學觀察實驗
實驗方法原理蠅是四害之一,傳播疾病的范圍較廣,病原體包括細菌、病毒和寄生蟲;引起消化道、呼吸道、神經系統和眼部的疾病。蠅的生活史屬全變態。幼蟲亦稱蛆,有的蠅蛆還可引起蠅蛆病。幼蟲孳生地類型很復雜,因種而異。蛹多在幼蟲孳生地周圍的泥土中。舐吸式口器的蠅為雜食性,足的爪墊能分泌粘液并長滿細毛,有利于粘附
蚤形態學觀察實驗
實驗方法原理蚤屬昆蟲綱蚤目。體側扁,頭部呈三角形,足粗壯善跳。蚤的生活史屬全變態,包括卵、幼蟲、蛹和成蟲4期。成蟲前胃有幾丁質刺,與傳病有關。成蟲對溫度較敏, 耐饑力強。蚤兼吸動物和人血,可在動物和認之間傳播疾病,鼠疫、地方性斑疹傷寒都是其傳播的自然疫源性疾病。實驗步驟一、自己觀察1.成蟲玻片標本:
蜚蠊形態學觀察實驗
實驗方法原理蜚蠊俗稱蟑螂,屬網翅目(Dictyoptera)蜚蠊亞目(B1attaria),蜚蠊科,生活史屬不全變態,分卵、稚蟲(若蟲)、成蟲三期。成蟲的口器為咀嚼式,適于嚙食。有翅兩對,前翅革質,后翅膜質,翅脈分支甚多。足發達適于疾走。除可能作機械式傳播疾病外,還可作某些蠕蟲 (如長膜殼絳蟲、美麗
蚋形態學觀察實驗
實驗方法原理蚋的生活史屬全變態,分卵、幼蟲、蛹和成蟲四期。卵、幼蟲、蛹在水中發育,成蟲陸棲,體短小,暗褐色或黑色,國外俗稱“黑蠅”。叮咬騷擾可引起局部炎癥甚至潰爛,影響人們的工作和休息。有的種類可以傳播人、畜的盤尾絲蟲病。實驗步驟蚋的生活史各期形態示教:1. 卵:呈三角形,長0.1-0.4 mm,卵
血液形態學觀察實驗
實驗步驟1. 染色:瑞特氏(Wright’s)法刺破耳垂或指尖,取血一滴,置玻片上,用另一玻片以30度角將血液推成厚薄均勻之涂片。干燥后,用瑞特氏染液數滴加于涂片上,再加蒸餾水,然后水洗至粉紅色,干后即可觀察。瑞氏染液用美藍和伊紅混合配制而成,其中部分美藍氧化成為天青。染色后,對堿性染料美藍有親和力
蠓形態學觀察實驗
實驗方法原理蠓屬于雙翅目蠓科。俗稱“小咬”。為1—4毫米長的小昆蟲。吸血的有庫蠓(Culicoides)、細蠓 (Leptoconops)及蠛蠓 (Lasiohelea) 屬,統稱吸需血蠓 (biting midges)。我國已知吸血蠓約400余種。雌蠓常成群刺吸畜及人的血液,并能傳播疾病。實驗步驟
胃癌形態學觀察實驗
實驗材料大體標本組織切片實驗步驟1. 大體標本(1)潰瘍型:幽門部胃小彎處黏膜見一巨大潰瘍如火山口狀,直徑大于2.5 cm,潰瘍形狀不規則,底凹凸不平,邊緣不整齊隆起,胃黏膜皺襞消失。切面見胃壁各層結構消失而被灰白色癌組織所取代,肌層被癌組織浸潤呈索條狀增厚。(2)息肉型:胃黏膜面有一形狀不整的腫塊
肝臟形態學觀察實驗
實驗材料正常肝臟組織切片實驗步驟1. 肝臟的解剖結構(1)膈面:肝的上面,借鐮狀韌帶分為左右兩葉。(2)臟面:注意辨認“H”型結構,左縱溝的前后部分別為肝圓韌帶和靜脈韌帶;右縱溝前部為膽囊窩,后部為腔靜脈溝,橫溝稱為肝門,包括進出肝門的肝管、肝動脈和門靜脈。2. 肝臟的組織結構(1)肝小葉:呈多邊形
蠓形態學觀察實驗
實驗方法原理蠓屬于雙翅目蠓科。俗稱“小咬”。為1—4毫米長的小昆蟲。吸血的有庫蠓(Culicoides)、細蠓 (Leptoconops)及蠛蠓 (Lasiohelea) 屬,統稱吸需血蠓 (biting midges)。我國已知吸血蠓約400余種。雌蠓常成群刺吸畜及人的血液,并能傳播疾病。
血液形態學觀察實驗
1. 染色:瑞特氏(Wright’s)法刺破耳垂或指尖,取血一滴,置玻片上,用另一玻片以30度角將血液推成厚薄均勻之涂片。干燥后,用瑞特氏染液數滴加于涂片上,再加蒸餾水,然后水洗至粉紅色,干后即可觀察。瑞氏染液用美藍和伊紅混合配制而成,其中部分美藍氧化成為天青。染色后,對堿性染料美藍有親和力的部位呈
蜱形態學觀察實驗
實驗方法原理蜱類均營寄生生活,宿主范圍很廣,從兩棲類到哺乳類。它是很多病原體的傳播媒介和儲存宿主,如病毒、細菌、立克次氏體和螺旋體等。并可將某些動物疾病傳播給人類,在自然疫源性疾病的流行病學上起著重要作用。實驗步驟一硬蜱:軀體背面有一塊硬的盾板,故稱硬蜱。以全溝蜱為例,先用肉眼觀察形狀和大小,腭體的
虻形態學觀察實驗
實驗方法原理虻屬于雙翅目虻科。通常稱“牛虻”,是大型的吸血昆蟲。身體粗壯,有大而閃光的復眼一對,體色暗多毛。刺吸人和畜血,并能傳播疾病 (羅阿絲蟲病、炭疽等)。實驗步驟一、成蟲:體長6—30mm,粗壯,體色較暗,多具金屬光澤。1,頭部:觸角一對,多為三節,第三節上帶有3一7個小環節。復眼占頭的大部分
臭蟲形態學觀察實驗
實驗方法原理臭蟲的生活史屬不全變態,分卵、若蟲和成蟲三個時期。成蟲體背腹扁平,卵圓形,紅褐色,翅退化。嗜吸人血的有溫帶臭蟲和熱帶臭蟲兩種,能否傳播人類疾病尚未得到證實。實驗步驟一、自己觀察:成蟲玻片標本:體背腹扁平,橢圓形,紅褐色,翅已退化,雄蟲較雌蟲略小,體分頭、胸、腹三部分。頭部:兩側有突出的復
胃癌形態學觀察實驗
實驗材料 大體標本組織切片實驗步驟 1. 大體標本(1)潰瘍型:幽門部胃小彎處黏膜見一巨大潰瘍如火山口狀,直徑大于2.5 cm,潰瘍形狀不規則,底凹凸不平,邊緣不整齊隆起,胃黏膜皺襞消失。切面見胃壁各層結構消失而被灰白色癌組織所取代,肌層被癌組織浸潤呈索條狀增厚。(2)息肉型:胃黏膜面有一形狀不整的
虱形態學觀察實驗
實驗方法原理屬于虱目虱科,體背腹扁平。分為體虱、頭虱、陰虱三種。形態上體虱與頭虱相似,頭虱較黑、體小。陰虱似蟹狀,活動較慢,足粗壯,脛節末端內側有指狀突起。跗節末端有一爪,兩者構成握器,用其固定于毛發或纖維上。虱的生活史屬不全變態,包括卵、若蟲、成蟲三期。成蟲可傳播流行性斑疹傷寒、回歸熱、戰壕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