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西北地區發現廣泛分布的侏羅紀被子植物化石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3/496725.shtm 中新網南京3月22日電 (記者 楊顏慈)記者22日從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獲悉,該所與多家科研單位展開多方合作,利用Micro-CT(微型CT)技術對來自中國西北地區中侏羅世地層中的一類化石材料進行深入細致研究,研究結果確認了這些侏羅紀化石的被子植物屬性。這也是目前中國西北地區最早的被子植物化石記錄。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瑞士出版的學術期刊《生命》(Life)上。 作為當前生態系統中最重要的一種植物類群,被子植物備受植物學家的關注。上百年來,植物學家對被子植物的研究從未停止,但被子植物的起源與早期演化歷史仍是植物學家面臨的難解之題。 眾多古植物學家一直在尋找最早的被子植物,探索被子植物的起源和歷史。西方古植物學家對于被子植物起源一直持有的觀點是:白堊紀之前沒有被子植物。然而,這一觀點是否正確,只能......閱讀全文
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取得新發現
在已知地球歷史上,共發生過5次全球性的大規模集群滅絕事件,發生在4億多年前奧陶紀末的生物大滅絕是其中第一次。這次生物大滅絕持續了多長時間?1月6日,記者從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獲悉,一個由中國、澳大利亞、美國等多國古生物學者組成的研究團隊新近發現,地球史上首次生物大滅絕事件僅發生在短短20
南京古生物所等在遼西建昌地區發現新的侏羅紀木化石
木化石是植物化石的重要組成部分并保存有植物木材解剖結構,在探究地質歷史時期植物群的組成特征、植物演化歷史以及陸相古氣候重建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遼西地區侏羅紀髫髻山組地層分布廣泛,被認為是中國北方最重要的侏羅紀化石庫之一。遼西髫髻山組以前報道的木化石多發現自北票地區,而作為著名的赫氏近鳥龍和真獸
第八屆國際侏羅系大會開幕式在四川遂寧射洪舉行
大會現場 8月9日上午,第八屆國際侏羅系大會開幕式在四川省遂寧市射洪縣隆重舉行。四川省委副書記、省長蔣巨峰出席大會開幕式并代表主辦單位致辭。遂寧市委副書記、市長胡昌升,本次大會組委會主席、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所研究員沙金庚,國際地層委員會侏羅紀地層分會主席、匈牙利自然歷史博物館
顧知微院士逝世-享年93歲
中國共產黨優秀黨員、九三學社社員、中國科學院院士、國際著名古生物學和地質學家、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員顧知微先生,因病醫治無效,于2011年3月19日9時51分在南京逝世,享年93歲。 顧知微先生1918年5月10日出生于江蘇南京,祖籍江蘇昆山。1938年考入西南聯合大學地質地
湖北西部秭歸盆地首現侏羅紀中期恐龍足跡化石
侏羅紀中期蜥腳類恐龍復原圖。(課題組供圖) ? 湖北恐龍足跡。(課題組供圖) 1月6日,中外科學家團隊發布研究報告,在湖北西部的秭歸盆地首次發現了侏羅紀的恐龍足跡化石。此次發現的恐龍足跡至少包括11枚足跡,其中9枚蜥腳類恐龍足跡可以形成一道行跡,另有1枚孤立的蜥腳類足跡和1枚孤立的
南京古生物所與波蘭科學院地質科學研究所簽署合作備忘錄
9月30日,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與波蘭科學院地質科學研究所召開線上雙邊座談會。期間,南京古生物所所長王軍與波蘭科學院地質研究所所長Stanislaw Mazur通過線上方式簽署了合作備忘錄。 會上,王軍表示,雙方于2016年簽署合作備忘錄之后,開展了系列科研合作。今年8月,波蘭科學院
南京古生物所遼西侏羅紀紫萁科植物化石研究獲得新發現
紫萁科植物的礦化根莖化石因保存有大量解剖構造和系統發育信息而備受關注,對深入研究真蕨植物多樣性特征以及起源演化具有重要意義。近年來,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王永棟研究團隊對產自遼西中侏羅統保存有解剖構造的紫萁科礦化根莖標本進行了系統研究。繼2013年報道具有同質硬化環的北票阿氏莖(Ashi
南京古生物所等對侏羅紀柏科植物化石重建取得新進展
現生柏科是全球廣布植物,在除南極洲外的所有大陸均有分布,是松柏類家族中形態、生境和物種多樣性最為豐富的類群。化石證據表明,柏科祖先類群可能起源于三疊紀,中生代中晚期是其物種多樣性和地理分布最為顯著的地質時期,現存所有亞科的早期類群在該時期全部出現并分化確立。然而,與較為豐富的化石記錄相比,對該時
預算近3000萬!中國科學院該研究所只為采購這一設備
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成立于1951年,其前身為前中央研究院地質研究所及前中央地質調查所等機構的古生物室(組),目前是我國唯一的從事古生物學(古無脊椎動物學與古植物學)和地層學研究的專業機構。?近日,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發布2024年1至12月政府采購意向-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
科學家發現最早的“花骨朵”化石
五顏六色的花常見,不過,恐龍時代的“花骨朵”長啥樣?記者從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獲悉,我國古生物學者最新發現的一塊植物花蕾化石解開了這一奧秘。該花蕾生活在約1.6億年前的侏羅紀,科學家將其命名為“侏羅花蕾”。 侏羅花蕾化石發現于內蒙古寧城道虎溝化石群中。化石中完整保留下一枚植物枝干,以及長
我國西北地區發現侏羅紀被子植物化石
作為當前生態系統中最重要的一個植物類群,被子植物備受植物學家關注。上百年來,植物學家們對被子植物的研究從未停止,但被子植物的起源與早期演化歷史仍是植物學家面臨的難解之題。 眾多古植物學家一直在尋找最早的被子植物,探索被子植物的起源和歷史。對于被子植物的起源,西方古植物學家長期持有的觀點是:白堊
寧鎮山脈首件海爬化石捐贈儀式在南京舉行
8月26日,南京古生物博物館舉辦以《走進恐龍時代》為主題的古生物科普報告會暨寧鎮山脈首件海爬化石捐贈儀式。 活動由南京古生物博物館副館長傅強主持,特邀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副研究員季承和浙江自然博物院副研究館員鄭文杰,分別做了題為《恐龍時代的海洋霸主》《重返白堊紀——浙江的恐龍時代》的
南京古生物所等在遼西發現世界上最早的典型的花
迄今為止,全世界尚未在白堊紀之前的地層中發現典型的花,此前最早的花的化石是產自1.25億年前義縣組的迪拉麗花。近日,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員王鑫與國家蘭科中心教授劉仲健在英國出版的《歷史生物學》(Historical Biology)雜志上在線發表了產自我國遼西1.62億年前侏羅紀的
我國科學家揭秘最古老“蜉蝣于天地”的群婚生活
中新社南京6月2日電 (記者 楊顏慈)據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6月2日消息,該所研究人員在廣西賀州市西灣盆地下侏羅統石梯組中發現了豐富的海陸相動植物化石,建立“西灣生物群”。該研究發現了一層壯觀的蜉蝣成蟲集群化石,揭示了最古老的昆蟲婚飛行為,以及昆蟲資源脈沖現象。 相關成果發表于《地質學
寧鎮山脈首件海爬化石捐贈儀式在南京舉行
8月26日,南京古生物博物館舉辦以《走進恐龍時代》為主題的古生物科普報告會暨寧鎮山脈首件海爬化石捐贈儀式。活動由南京古生物博物館副館長傅強主持,特邀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副研究員季承和浙江自然博物院副研究館員鄭文杰,分別做了題為《恐龍時代的海洋霸主》《重返白堊紀——浙江的恐龍時代》的科普報告
比湯加海底火山爆發規模還大!論文揭秘
近日,湯加海底火山發生劇烈噴發,引發巨大海嘯。 “湯加海底火山通過物質和能量釋放,對全球產生巨大的影響。”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研究員沈俊告訴《中國科學報》,“在約兩億年前的三疊紀與侏羅紀之交也產生過巨大的火山噴發(中大西洋大火成巖省),其噴發強度遠遠大于此次湯加火
比湯加海底火山爆發規模還大!論文揭秘
近日,湯加海底火山發生劇烈噴發,引發巨大海嘯。“湯加海底火山通過物質和能量釋放,對全球產生巨大的影響。”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研究員沈俊告訴《中國科學報》,“在約兩億年前的三疊紀與侏羅紀之交也產生過巨大的火山噴發(中大西洋大火成巖省),其噴發強度遠遠大于此次湯加火山噴發的規模。”? ? 近日,一支
科研人員在安吉發現4.4億年前的“維納斯花籃”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4/499486.shtm記者4月26日從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獲悉,中外科研人員對浙江安吉晚奧陶世(距今約4.4億年)安吉生物群中的六射海綿進行系統研究,發現了迄今為止最早的現代六射海綿類型,屬于偕老
第八屆歐洲古植物與孢粉學大會在匈牙利召開
7月6日至10日,“第八屆歐洲古植物與孢粉學大會”在匈牙利首都布達佩斯召開。來自世界各地的200多名學者出席了本次會議。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王軍研究員,王偉銘研究員等七名科研人員參加該會。 會議期間,王軍等人分別以“石炭紀最晚期歐美植物群與安加拉植物群對華夏植物群入侵的確認
南京古生物博物館發布新展、新書和新紀錄片
5月19日,南京古生物博物館舉辦第二十屆中國科學院公眾科學日暨第48個國際博物館日主題科普活動。當天,由南京古生物博物館、浙江省地質博物館與建德市李家鎮人民政府聯合主辦的《滄海遺珍-走進浙江建德李家生物群》特展舉行啟動儀式,該特展為期3個月。據介紹,李家鎮位于浙江省建德市西南部,在約3億年前到約2.
古脊椎所三項成果入選“2023年度中國古生物學十大進展”
2024年7月17日,中國古生物學會公布了“2023年度中國古生物學十大進展”入選名單,來自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以下簡稱古脊椎所)、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成都理工大學、云南大學、中山大學、北京大學等科研院所和高校完成的一批具有國際水平的科研成果入選。其
南京古生物所揭開“最詭秘甲蟲”的神秘面紗
侏羅甲,是以產出時代“侏羅紀”命名的一類甲蟲。化石最初由俄羅斯Ponomarenko教授發現于西伯利亞侏羅紀地層中,而后竟然在俄羅斯遠東地區又發現了一例現生標本。因此,侏羅甲成為甲蟲中最著名的“活化石”。侏羅甲形態極為獨特,同時具有不同高階單元的特征,先后被甲蟲學家歸入到三個不同的亞目中。因而,
內蒙古發現早株羅世銀杏、枝脈蕨化石
本報巴彥淖爾8月6日電(記者高平、王瀟)記者從巴彥淖爾自然博物館獲悉,近日,巴彥淖爾自然博物館(巴彥淖爾古生物化石保護研究所)古生物調查組,根據零星掌握的植物化石和化石形成的特點,對烏拉特中旗溫更鎮溫明煤礦進行了古生物考察,在位于下侏羅統地層中發現了植物化石,經中科院南京古生物研究所認定為銀杏和枝脈
南京古生物所在內蒙古發現中侏羅世獨特被子植物雨含果
被子植物的起源和早期演化一直是古植物學家、現代植物學家和演化生物學家關注的重要科學問題之一。化石能為探索這一科學問題提供可靠的實際資料。 近日,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員王鑫等在英國出版的國際學術期刊《歷史生物學》(Historical Biology)上報道了來自中國內蒙古中侏羅世
科學家在內蒙古地區發現侏羅紀時期花蕾
中新網南京1月14日電 (記者 楊顏慈)據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14日消息,該所王鑫研究員和華南農業大學的科學家合作,在中國內蒙古寧城道虎溝的中晚侏羅世地層中發現了古老花蕾化石——侏羅花蕾。這是目前為止全球最早的花蕾化石記錄。 相關研究成果已發表在倫敦地質學會特刊(Geological
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所:猛犸象完全復活是不可能的
“讓猛犸象完全復活是不可能的,只是讓現代亞洲象具備許多猛犸象的特征,更不可能在野外生存。”當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所袁訓來研究員看到這個消息時,調侃地說到:“這只是用來檢驗基因技術,顯得人類很有能耐。” 近日,有媒體報道,哈佛大學研究團隊正在開展“反滅絕”基因研究:先從俄羅斯西伯利亞取得冰封長毛
科學家在寧夏發現侏羅紀被子植物蹤跡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9/508476.shtm被子植物對我們人類來說很重要,解開被子植物的起源之謎也是植物學家長期以來的難題。分子系統學的研究認為,被子植物的起源時間遠早于早白堊世,科學家也在侏羅紀發現了各種各樣的被子植物的花和果
研究發現侏羅紀被子植物果實化石
被子植物是生態系統中最重要的植物群之一。離開被子植物,人們便無法生存。被子植物的來源和歷史是植物系統學家關注的重點,而厘清相關問題,離不開化石證據。這解釋了為什么古植物學家在努力尋找歷史上的第一朵花。 近日,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員王鑫在《生物系統》(Biosis: Biologi
科學家在寧夏發現侏羅紀被子植物蹤跡
被子植物對我們人類來說很重要,解開被子植物的起源之謎也是植物學家長期以來的難題。分子系統學的研究認為,被子植物的起源時間遠早于早白堊世,科學家也在侏羅紀發現了各種各樣的被子植物的花和果化石,但是被子植物最常見的、也是最應該保存下來的葉片為什么在侏羅紀卻絕無蹤跡,葉化石的缺失成為了研究早期被子植物
中科院古生物所方艷-:化作偵探,探尋化石背后的故事
在遼闊的自然界中,壯麗絕倫的景觀無所不在,但微觀世界卻是一個飽含著神秘和驚奇的奇妙領域——這里涵蓋著千姿百態的絢爛色彩、瑰麗壯觀的紋路和形態,藝術和科學在這里交相輝映,呈現出美的本質。惟有借助科學的方法和特定的儀器,才能探尋這個神秘的維度,發現無窮無盡的美麗。 在微觀世界中,一切美景都蘊藏著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