侏羅紀中期蜥腳類恐龍復原圖。(課題組供圖)
湖北恐龍足跡。(課題組供圖)
1月6日,中外科學家團隊發布研究報告,在湖北西部的秭歸盆地首次發現了侏羅紀的恐龍足跡化石。此次發現的恐龍足跡至少包括11枚足跡,其中9枚蜥腳類恐龍足跡可以形成一道行跡,另有1枚孤立的蜥腳類足跡和1枚孤立的獸腳類足跡。
該發現豐富了湖北地區恐龍化石的種類,對理解中國侏羅紀中期恐龍的活動范圍,古地理分布及中國湖北地區恐龍動物群組成有重要意義。研究論文發表于古生物學期刊《歷史生物學》雜志。
足跡位于湖北省宜昌市興山縣峽口鎮國道旁的一處傾角超過60度的巖壁高處,2022年7月,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王永棟研究員、張海春研究員和李麗琴助理研究員等學者在此踏勘華南地層古生物野外教學實習線路時發現并初步確認。隨后南京地質古生物所學者與中國地質大學(北京)邢立達課題組在該化石產地進行聯合考察和研究。由于足跡保存在巖壁高處,考察隊員利用了攀巖和無人機設備等手段考察測量,取得了大量的數據。
足跡化石保存于中侏羅統(侏羅紀中期)泄灘組的粉砂質泥巖中。同層保存的泥裂與波痕等原生沉積構造及蟲跡和雙殼類化石說明該區域曾經是一片湖泊沉積環境,同層產出的植物和孢粉化石指示更喜干旱與炎熱的植被類型,說明該區域曾經炎熱干旱。
此次發現了10枚蜥腳類恐龍足跡,其中前腳5枚,后腳5枚,其中9個組成一道行跡。所有足跡風化嚴重,保存情況欠佳。根據足跡的長寬比,行跡的寬度等特征可以把這道行跡歸入雷龍足跡類 (Brontopodus-type)。
研究團隊推算造跡者是一只體長約4米的蜥腳類恐龍,行走速度在3.89 km/h到6.08 km/h之間。這種尺寸可能代表大型蜥腳類恐龍的未成年個體或者小型的蜥腳類恐龍。一個孤立且不完整的足跡被歸入三趾型肉食性獸腳類恐龍足跡,保存情況同樣很差,無法確定具體的足跡分類,整體形態很接近實雷龍足跡類 (Eubrontes type)。
湖北省的恐龍化石記錄并不多,主要集中于鄖陽的白堊系地層中,為大量的恐龍蛋化石和少量的恐龍骨骼化石。此前,湖北省內從未發現過侏羅紀恐龍的相關化石,本次發現是侏羅紀的恐龍活躍在湖北省秭歸盆地的重要證據。
峽口足跡化石產地在地質構造上屬于秭歸盆地,距離同時代的重慶云陽化石點僅有200 km;秭歸盆地也屬于四川前陸盆地向東延伸的一部分,所以本次發現的足跡造跡者很可能與云陽地區的恐龍有某些聯系,秭歸盆地中侏羅世的恐龍動物群面貌很可能也與云陽地區類似。而且,小型雷龍足跡類并不多見,此前研究團隊僅在四川,西藏和云南發現過類似的行跡。學者也曾對這三個區域的足跡組合進行過研究和討論,并認為這三個區域的動物群是有聯系的。秭歸盆地的恐龍動物群很可能也與這三個區域的動物群關聯。
近期,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地層古生物大數據中心研究員徐洪河,聯合天津大學副教授牛志彬等,基于筆石化石多模態數據集以及深度學習殘差網絡算法,在筆石化石智能識別領域取得系列進展。相關研究成果日前......
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30日發布消息稱,該園古生態研究組在青藏高原南部的拉孜縣柳區晚古新世植物群中發現迄今全球最早的羊蹄甲屬化石,為解析羊蹄甲屬植物的起源及其傳播路線提供了新線索。相關研究成果于......
近日,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科研團隊應用CT掃描和3D重建等一系列新技術手段,從周口店第15地點的哺乳動物化石中識別出一塊人類頂骨,是繼1973年周口店第4地點發現1枚牙齒化石之后,50年......
在7月6日發表于《自然-通訊》的一篇論文中,美國哈佛大學古生物學家KarmaNanglu與合著者報告說,一塊保存完好的5億年前的化石與今天一些被囊動物非常相似,即用兩根虹吸管過濾水中的有機顆粒,復雜的......
近日,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領銜的一項研究對產出于南京湯山駝子洞早更新世的糞化石進行了詳細研究,揭示了這類特殊類型化石材料的全新埋藏模式,為進一步理解地質歷史時期特異埋藏化石庫的形成過程,特別......
25.2億年前,地球經歷了一次毀滅性的大滅絕,以至于它被稱為"大滅絕"。大規模的火山爆發引發了災難性的氣候變化,每10個物種中就有9個永遠消失,最終為恐龍的出現創造了條件。但是,大......
中新網北京5月10日電(記者孫自法)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中科院古脊椎所)研究團隊在江西九江武寧地區約4.38億年前的志留紀早期地層中,最新研究發現真盔甲魚類新屬種化石并將其命名為“九江......
據首屆電力行業科技創新大會27日消息,至一季度末,我國非化石能源發電裝機容量占比首次超過50%,達到50.5%,標志著電力行業“雙碳”工作取得重要進展。截至3月底,我國發電裝機容量達26.2億千瓦,位......
動物登陸是生命演化過程中的革命性事件之一。節肢動物作為后生動物的重要代表之一,在志留紀之前均生活在海洋環境或海陸過渡相的環境。分子生物鐘證據顯示,在寒武紀-奧陶紀時期節肢動物可能已脫離海洋登上陸地,甚......
化石記錄已被廣泛研究,揭示了整個地質歷史中生命形式多樣性的重大變化。進化生物學的一個基本問題是確定導致這些波動的過程。新的研究發現了一個令人驚訝的發現:附近超新星數量的波動與過去5億年來海洋物種的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