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恐龍從小到大“換羽”數次
山東天宇自然博物館似尾羽龍標本復原圖。邢立達,宋其金 小雞要脫下絨毛,換上帶有飛羽的“羽衣”,才算成年。古代的鳥兒、甚至更早時候的帶羽毛的恐龍也是這樣嗎?最近,我國古生物學家給出了答案:它們不僅換羽,還換好幾次,與現代鳥類換羽幾乎“一步到位”不同的是,它們每次換下的羽毛形態都不盡相同。4月29日出版的英國《自然》雜志刊登了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徐星研究員與山東天宇自然博物館鄭曉廷館長、地科院地質研究所尤海魯研究員的這一共同研究成果。 換羽對于鳥類而言,就如蛇蛻皮、蟹脫殼,是生長發育過程中的重要環節。在進化過程中,這一重要環節是何時開始的,又會換幾次?要搞清這個問題至少要找到兩個化石標本,它們要屬于同一物種,還得處于幼年的不同階段,還必須都完整保留著羽毛——古生物界流傳這么一句話,一千個古代生命個體中可能有一個變成化石,而一千個化石中可能有一個被人類發現,因此要找到滿足這種種條件的標本,幾乎......閱讀全文
科學家在琥珀中發現恐龍羽毛
2月24日,中外科學家團隊在北京宣布,他們在緬甸白堊紀琥珀中發現了一批形態各異的恐龍羽毛,對理解白堊紀恐龍的體表覆蓋物有重要意義。該研究由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副教授邢立達領銜,加拿大薩斯喀徹溫省皇家博物館教授瑞安·麥凱勒、博士生皮埃爾·考克斯共同研究。研究論文發表于地學期刊《岡瓦納研究》。 此
我國科學家發現昆蟲也愛吃恐龍羽毛
中白堊世琥珀中以恐龍羽毛為食的Mesophthirus engeli發育較晚期復原圖 王晨供圖 近日,一個中美聯合研究團隊發現,帶羽毛的恐龍身上寄生有一種與現代虱類似的昆蟲。這種新發現的昆蟲物種名為恩氏中生食毛蟲(Mesophthirus engeli),它與部分受損的恐龍羽毛同時保存在約1億年歷
中國發現迄今體型最大的帶羽毛恐龍化石
一個由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徐星研究員領導的研究小組在我國遼寧省西部早白堊世地層中發現一種新的暴龍類恐龍。這種被命名為華麗羽王龍的食肉恐龍是我國遼西熱河生物群迄今發現的體型最大的恐龍之一。正如它的名字一樣,華麗羽王龍標本上保存了精美的羽毛印痕,因此這一發現為帶羽毛恐龍
翼龍羽毛早在恐龍時代之前就已色彩斑斕
1.13億年前翼龍頭頂上的一根1.5毫米長的小羽毛。 ?圖片來源:AUDE CINCOTTA一項對巴西化石的最新研究表明,翼龍——一種有堅韌翅膀的飛行爬行動物,身上也披著各種顏色的微小羽毛。這一發現表明,羽毛可能在恐龍鼎盛時期之前就已進化了超過1.5億年。“羽毛最早期的形態是有顏色的,這可能是為了傳
中國學者Nature發現帶羽毛恐龍關鍵生理轉變
黑素體突變是復原手盜龍類恐龍羽毛顏色的前提 中國地質大學教授李全國團隊繼復原出近鳥龍、小盜龍兩類恐龍的顏色后,在恐龍演化研究領域再次獲得新進展,明確了復原恐龍羽毛顏色的黑素體形態法適用范圍。相關成果近日在線發表于《自然》雜志。 “恐龍顏色復原是個難題,包括《侏羅紀公園》在內的很多電影
恐龍穿上“羽絨服”稱霸1.3億年
三疊紀末(約2億年前)生物大滅絕事件是地質歷史上五大生物集群滅絕事件之一。但恐龍卻幸運地避過了這一劫難,并稱霸侏羅紀和白堊紀世界。那么,造成三疊紀末陸地生物大滅絕的原因是什么?恐龍為什么能在這場天災中得以生存,并于災后迅速發展呢?與我們印象中恐龍“光禿禿”的外表不同,最新研究發現,恐龍天生就有羽毛。
科學家發現翼龍具有羽毛狀結構
翼龍是一種會飛的爬行動物,與恐龍一起生活在約2億3千萬年至6600萬年前。盡管很早以前人們就發現翼龍體表覆蓋著一層毛發,但是這些毛發結構往往被認為與鳥類羽毛截然不同。來自中國、英國、愛爾蘭和中國香港的科研工作者組成的團隊首次在一類短尾翼龍身上發現了4種羽毛狀毛發結構,分別是簡單的獨根(類似頭發
頭發羽毛始于鱗片
頭發、鱗片和羽毛似乎鮮有共同之處。然而一項日前發表的新研究表明,這些組織似乎進化自一個單一的祖先——一種生活在3億年前的爬行動物。科學家研究松獅蜥的胚胎從而發現了鱗片、毛發與羽毛之間的關系。 并未參與該項研究的奧地利維也納醫科大學皮膚醫學專家Leopold Eckhart表示,這項研究有望終結
侏羅紀世界3票房破10億|這篇硬核科普揭秘背后“隱藏情節”
近日,“侏羅紀”系列電影的收官之作——《侏羅紀世界3》正在影院熱映。作為最具影響力的恐龍電影之一,每一次“侏羅紀”系列電影的上映都能在全球掀起恐龍熱潮,激發出人們對于恐龍的無限遐想。 從1993年第一部《侏羅紀公園》電影上映,到如今已經過了近30年。在這期間,人們對于恐龍的認識也發生著變化,而
中國發現億年前小盜龍化石-羽毛具有彩虹光澤
北京時間3月19日消息,據國家地理雜志網站報道,小盜龍是一種渾身長滿羽毛的恐龍,它生活在大約1.25億年前。以前的研究認為,這種動物長著寬大的淚滴狀尾巴,但是通過2010年在中國東北發現的一具新小盜龍化石進行的研究,發現其實這種恐龍的羽毛在陽光照射下會發出彩虹色光芒,而且尾巴的末
恐龍躲過大滅絕之謎揭曉,因為他們有...
三疊紀末(約2億年前)生物大滅絕事件是地質歷史上五大生物集群滅絕事件之一,但恐龍卻幸運地避過了這一劫難,并稱霸侏羅紀和白堊紀世界。 那么,造成三疊紀末陸地生物大滅絕的原因是什么?恐龍又為何能在這場天災中得以生存,并于災后迅速發展呢? 近年來,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以下簡稱南京古生物所)
我國發現世界上最早的帶毛恐龍化石
我國發現世界上最早的帶毛恐龍化石 《自然》:填補了恐龍向鳥類進化史上關鍵性的空白 (圖片來源:Zhao Chuang and Xing Lida) 中國科學家日前在遼寧省建昌縣玲瓏塔地區發現了距今約1.6億年的帶毛恐龍化石,這是迄今發現的世界上最早的帶毛恐龍化石,
最新研究:小恐龍或振動帶羽原始翅膀驚擾獵物
施普林格·自然旗下開放獲取學術期刊《科學報告》最新發表韓國科研人員完成的一篇古生物學論文稱,小型雜食和食蟲恐龍可能會扇動小巧、有羽毛的原始翅膀,把獵物從隱藏處驚嚇出來。論文作者制造出一只名叫Robopteryx的機器恐龍,用于研究蚱蜢對不同的潛在驚嚇行為作何反應,推斷這些結果可有助于解釋為何在某些類
“鳥類的起源”研究入選《科學》2014年度十大科學突破
12月19日出版的《科學》雜志公布了2014年度十大科學突破,“鳥類的起源”研究名列其中。這一年度突破性科學成就名單是由《科學》雜志及其出版方,國際性的非營利機構美國科學促進會(AAAS)選出的,它還包括了在太空探測、醫學、機器人技術、合成生物學方面所取得的突破性進展。
中國首款高端超寫實恐龍雕像發布
賈躍明、吳新智、孫文盛、陳小寧(從左到右)為赫氏近鳥龍雕塑揭幕。?3月1日,古生物復原畫家趙闖創作的中國首款高端超寫實恐龍雕像——赫氏近鳥龍1:1復原雕像在北京自然博物館舉行了全球發布儀式。 全國人大常委、國土資源部原部長孫文盛,中國地質博物館館長賈躍明,國土資源部環境司副司長陳小
恐龍振羽-驚出獵物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4/1/516852.shtm韓國科學家研究發現,小型雜食和食蟲恐龍可能會扇動小巧、有羽毛的原始翅膀,把獵物從隱藏處驚嚇出來。研究者制造了一只機器恐龍,用于研究蚱蜢對不同的潛在驚嚇行為作何反應,以此推斷這些結果可有
億年前這種恐龍,為何被命名為“鳥”?
在位于遼寧省朝陽市龍城區的鳥化石國家地質公園內,存放著一塊名為“中華龍鳥”的化石。然而,這塊名為“鳥”的化石,卻并非鳥類,而是一種生活在億年前的恐龍。它為何被命名為“鳥”?后來又是如何“驗明正身”的?這塊中華龍鳥化石長約70厘米,寬約50厘米,化石上的動物既像小型的恐龍,又像一只準備飛翔的鳥。它的頭
化石為鳥類羽毛分子演化提供直接證據
1月28日,由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副研究員泮燕紅等完成的題為《羽毛分子演化的化石直接證據》的研究成果,在線刊登在《美國科學院院報》(PNAS)上,為探討早期羽毛的演化提供了分子生物學證據。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周忠和院士、臨沂大學鄭曉廷教授、美國北卡羅來納州立大學Mary S
多種分析技術揭開琥珀中恐龍標本面紗
【導語】 科學家團隊獲得這塊琥珀標本后,就開始采取多種無損成像和分析手段來研究它。中科院動物所的顯微CT、北京同步輻射裝置(BSRF)的硬X射線相襯CT、X射線熒光成像和X射線近邊吸收譜、上海同步輻射裝置的硬X射線相襯CT等都派上了用場。他們通過對CT數據的重建、分割和融合,無損得到了隱藏在羽毛
古脊椎所研究成果被評為頂尖科學發現之一
圖1:中華龍鳥科學復原圖 12月16日在線出版的美國《發現》雜志2011年1-2月特刊登載了全球2010年100項頂尖科學成果新聞,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科研成果《黑色素體化石及白堊紀恐龍與鳥類的顏色》被評為2010年全球100項頂尖科學發現新聞中的第64項。 該
2月5日《科學》雜志精選
一種帶羽毛恐龍的顏色 科學家們應用羽毛化石的放大照片重建了Anchiornis huxleyi(赫氏近鳥龍)這種恐龍可能的色彩。這種來自晚侏羅紀(距今約1.6億年至1.5億年)的兩腿恐龍看來有著一個深灰色或黑色的身體,其翅膀上有著長長的有黑邊的白色羽毛。其頭部可能有著銹色斑點,
2016年Cell子刊最受熱議的論文
2016年過去了,Cell出版集團在這一年里發布了許多令人振奮的、有見地的、前沿的生物學研究和評論。為了慶祝新一年的到來,Cell出版集團盤點了六篇被證明在2016年最受熱議的研究。 1、Night Watch in One Brain Hemisphere during Sleep Asso
-盤點:2014年生命科學十大新進展
每年年底,各個大型學術機構都會公布自己的科學大事記。《科學》雜志已經就這個問題開始熱身,并讓普通讀者投票。 這些內容雖然不都會最終上排行榜,但也有一定參考價值,至少是被《科學》作為候選科學大事,我這里簡單介紹幾個生物醫學領域的工作。 一、小麥基因組 小麥占世界 30%的主食,小麥
《自然》:恐龍從小到大“換羽”數次
? 山東天宇自然博物館似尾羽龍標本復原圖。邢立達,宋其金 小雞要脫下絨毛,換上帶有飛羽的“羽衣”,才算成年。古代的鳥兒、甚至更早時候的帶羽毛的恐龍也是這樣嗎?最近,我國古生物學家給出了答案:它們不僅換羽,還換好幾次,與現代鳥類換羽幾乎“一步到位”不同的是,它們每次換下的羽毛形態都不盡相同
《自然》:我國科學家發現世界首只長有四根尾羽的恐龍
和鳥類關系最為接近,為揭開鳥類起源提供新的證據 ?????? 鳥類是如何起源、如何飛行的,它的羽毛是怎樣進化而來的,這對古生物學家和科學大眾而言,都是一個充滿魅力、充滿爭議的領域。而揭開謎底的關鍵往往不僅在鳥類本身,與鳥類具有親緣關系的恐龍化石,一直受到古生物學家們的極大關注,越來越多
恐龍蛋化石揭示恐龍與鳥類親緣關系
一項恐龍蛋的新研究表明:鳥類和白堊紀時期的非鳥獸腳類恐龍(non-avian theropods)可能擁有一個共同的祖先。 Nieves López Martínez是馬德里康普大學(Complutense University of Madrid)一名已故的古生物學家,在2010年她
奇特恐龍頭骨見證肉食恐龍向草食過渡
北京時間10月26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道,美國和英國研究人員近日宣稱,1.9億年前一顆幼體恐龍的頭骨化石有助于解釋什么時期食草類恐龍從食肉恐龍中進化過渡。 科學家發現異齒龍見證了食肉性恐龍向食草性的進化過渡 這顆微型恐龍骨骼屬于1.9億年前一個年幼的異齒龍,它的牙齒結構十分特殊——前端長著鋒
新發現!飛行羽毛進化之謎
如果仔細觀察一只雞的羽毛,你會發現同一只鳥身上有許多不同形態的羽毛,甚至同一根羽毛上也是如此。從鴕鳥到企鵝再到蜂鳥,羽毛形狀和功能的多樣性在大大擴展。現在,研究人員采用了一種多學科方法了解這些羽毛是如何形成的。相關論文11月27日刊登于《細胞》。 “我們總是想知道鳥類是如何以不同的方式飛行的
我國科學家首次揭示早期羽毛演化的“奧秘”
????? 現代羽毛,無論屬于何種鳥類,其發育過程總是一致的。然而在羽毛出現之初,其發育過程是什么樣的?是否與現代羽毛一致?我國科學家的一項研究在世界上首次揭示了早期羽毛的發育現象,并提出完全依據現代羽毛發育資料建立的羽毛演化模型需要修訂。這一成果發表在29日出版的英國《自然》雜志上。 ????
地質地球所等發現恐龍生活時代氣候寒冷的證據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法籍博士后Romain Amiot與中科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王旭等組成的一個多國合作團隊近日在著名學術刊物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發表了一篇題為“東亞地區恐龍氧同位素揭示早白堊世寒冷的氣候”(Oxygen isotopes of Ea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