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able id="caaaa"><source id="caaaa"></source></table>
  • <td id="caaaa"><rt id="caaaa"></rt></td>
  • <table id="caaaa"></table><noscript id="caaaa"><kbd id="caaaa"></kbd></noscript>
    <td id="caaaa"><option id="caaaa"></option></td>
  • <noscript id="caaaa"></noscript>
  • <td id="caaaa"><option id="caaaa"></option></td>
    <td id="caaaa"></td>
  • 發布時間:2014-11-26 10:53 原文鏈接: 盤點:2014年生命科學十大新進展

      每年年底,各個大型學術機構都會公布自己的科學大事記。《科學》雜志已經就這個問題開始熱身,并讓普通讀者投票。

      這些內容雖然不都會最終上排行榜,但也有一定參考價值,至少是被《科學》作為候選科學大事,我這里簡單介紹幾個生物醫學領域的工作。

      一、小麥基因組

      小麥占世界 30%的主食,小麥基因組數量是人類基因組的五倍,而且充滿混亂、重復的 DNA序列,所以曾經有學者認為小麥基因不可能被測序。但是國際合作組織,已經描繪出 21 條染色體草圖,并對其中一個染色體進行了深層測序,這說明對小麥進行完整基因組測序已經不遠了。這一數據正在幫助科學家培育更快更好地開發小麥品種。

      二、治愈丙型肝炎病毒的藥物

      對丙型肝炎病毒 (HCV)唯一的治療方法曾經是連續48 周使用利巴韋林和干擾素。但這些藥物有嚴重的副作用,也經常沒有效果。2011 年 5 月,兩種直接對抗丙型肝炎的藥物上市改變了歷史。隨后人們開發出效果更好、副作用更少的抗病毒藥物,2014年已經被批準上市可在8 個星期內治愈丙型肝炎的新藥,該藥物可能很快成為丙型肝炎常規治療藥物。但是唯一遺憾的是這種藥物價格不菲,每粒高達1000美元。

      三、漫長的鳥進化

      科學家多年前就知道鳥是恐龍的后裔,若干年前這種動物從爬行類分離出來。今年,科學家發現在一種恐龍有羽毛,這種羽毛和現在的鳥羽毛接近,研究發現恐龍長羽毛可能比較普遍,研究說明恐龍經過緩慢并持續非常長時間的進化,才逐漸進化成現在種類多,顏色鮮艷,并適應環境的鳥類。

      四、會游泳的恐龍

      科學家通過一個新的帆支持恐龍棘化石研究,證明這種恐龍不僅是最大的食肉恐龍,大約15米長,而且也是唯一會游泳的恐龍。雖然這種恐龍能擊敗 T.雷克斯,它很可能是吃魚的恐龍。

      五、年輕血液抗衰老

      美國斯坦福大學有學者發現在年輕動物體內存在能對抗衰老的蛋白質。研究發現這種蛋白能延緩心臟的衰老,現在科學家正在嘗試用年輕血液治療老年性癡呆。

      六、人工遺傳密碼

      有學者制造出除G-C和 A-T以外的新的核苷酸,現在已經將這些新的核苷酸轉入活的細菌基因組內,將來可利用這種技術編碼新的氨基酸和全新的蛋白質,這種技術有可能成為人工新蛋白的工廠。

      七、南極冰下潛伏著遠古生命

      美國科學家2013年1月從南極蘭斯湖底800米冰下獲得土和水的樣本,研究發現存在不同微生物的生態系統,這里的水至少被封閉了10萬年以上,也就是說這里的生命是10萬年前就與世隔絕,然后繁衍生息到現在。

      八、人類 嗅覺能力驚人

      雖然我們的味覺不如狗,但是最近科學家發現人類的味覺識別能力是非常強大驚人的,能識別大約1萬億種氣味,遠遠超過過去認為1萬種氣味的估計。

      九、能模擬腦功能的計算機芯片

      從出現后半個世紀來,計算機芯片的計算速度越來越快,功能越來越強,但是基本結構并沒有發生變化。但是2014年的計算機芯片打破了過去的模式,科學家根據大腦的工作原理設計出新芯片,這種芯片的性能大大提高,讓許多過去機器人無法實現模擬人類視覺的功能,這些功能需要從復雜環境中利用感受器獲得大量數據并立刻分析數據的能力。

      十、培養胰島素分泌細胞

      經過多年的努力,科學家終于用人類干細胞培養出胰腺β細胞,這種細胞能合成分泌胰島素,一型糖尿病患者就是因為這種細胞丟失造成,不過用胚胎干細胞或誘導干細胞培養成這種細胞的配方非常復雜,雖然這種細胞并不能克服患者自身免疫系統對這種細胞的免疫攻擊,但畢竟向糖尿病的細胞治療前進了一大步。

    相關文章

    科學家找到一個讓水稻更耐冷的關鍵基因

    水稻作為起源于熱帶或亞熱帶的糧食作物,其生長發育對低溫脅迫敏感。伴隨全球氣候變化加劇,極端低溫事件發生頻率顯著上升,發掘耐冷基因并解析分子機制,有利于水稻高產穩產遺傳改良。目前,利用自然群體挖掘的水稻......

    細胞與基因治療|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顛覆性技術創新重點專項申報指引

    5月26日,京津冀國家技術創新中心發布《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顛覆性技術創新重點專項2025年度細胞與基因治療領域項目申報指引》。該項目面向基礎性、戰略性重大場景,聚焦細胞與基因治療領域關鍵核心技術環節,形......

    全球人類基因組研究“最后一塊拼圖”找到了

    東南亞人群基因組計劃概念圖。受訪者供圖東南亞是全球最重要的人類演化區域之一。該地區人群擁有極高的遺傳多樣性,但基因組學研究卻長期缺失,制約了人類環境適應性進化與疾病遺傳機制的深度解析,因而被稱為全球人......

    3D活細胞樣本在軌長期冷凍保存首獲突破

    4月30日,神舟十九號飛船攜空間站第八批空間科學實驗樣品順利返回地球。其中,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以下簡稱深圳先進院)醫藥所能量代謝與生殖研究中心雷曉華研究員團隊的“太空微重力環境下人多能干細......

    油菜害蟲研究新突破:西北斑芫菁基因組數據發布

    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油料所(以下簡稱油料所)油料基因工程與轉基因安全評價創新團隊發布了油菜害蟲西北斑芫菁染色體水平高質量基因組數據,明確該害蟲含10條染色體和11687個蛋白編碼基因,為研發害蟲綠色防......

    猿類基因組測序為人類進化研究提供“里程碑”視角

    經過20多年的努力,科研人員成功地對6種現存猿類的基因組進行了完整測序,為研究人類進化提供了近距離視角,這被英國《自然》雜志稱為“遺傳學的一個里程碑”。123名來自多個國家和地區的科研人員組成的團隊9......

    EVIDENT煥新亮相細胞年會,以奧偉登之名加速本土化戰略

    人工智能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細胞生物學研究。從高分辨率成像到細胞行為動態分析,AI技術不僅提升了數據處理的精度與效率,同時隨著AI與生物學、醫學等學科的深度融合,其在細胞研究中的應用正不斷突破邊界,......

    近2000名美國頂尖科學家發表聯名公開信,向公眾發出“SOS”求救信號

    據報道,3月31日,近2000名美國頂級科學家聯名發布公開信,稱美國研究界遭“恐懼的氛圍”“摧毀”。這封公開信署名者包括美國國家科學院、工程院和醫學院的成員,還包括多名諾貝爾獎獲得者。公開信指出,簽署......

    人工智能助力新系統揭示細胞行為變化

    以色列特拉維夫大學近日發布公報說,該大學研究人員開發出一種基于人工智能的scNET系統,能深入了解細胞在腫瘤等復雜生物環境中的行為變化,有望為疾病治療研究提供新途徑。公報說,當前單細胞測序技術日益成熟......

    新研究繪出人類基因“隱秘開關”圖譜

    以色列耶路撒冷希伯來大學近日發布公報說,該校研究人員繪制出一份較為全面的人類基因“隱秘開關”圖譜,有助于推動遺傳疾病等方面研究。人類遺傳物質脫氧核糖核酸(DNA)上的基因可以被甲基化,這可以使相關基因......

    人体艺术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