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發現的始祖鳥標本揭示恐龍向鳥類演化新線索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胡晗與美國菲爾德自然歷史博物館副教授Jingmai O’Connor共同帶領的中美科研團隊,聯合報道了最新問世的第14件始祖鳥標本——芝加哥始祖鳥(Chicago Archaeopteryx)。該標本保存極為完整和精美,因而團隊得以運用高精度CT掃描重建等手段,揭示了始祖鳥這一明星物種的骨骼、軟組織及羽毛等此前未知的細節,為恐龍到鳥類演化關鍵期的頭骨演化和飛行適應等提供了關鍵證據。 始祖鳥是全世界最有名的化石物種之一,它的橫空出世緊隨著達爾文《物種起源》的發表,為當時飽受爭議的演化論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在此后的160多年間,人們始終對這種神秘鳥類保持著極大的研究熱情,而受限于保存情況和技術條件,這種已知最古老鳥類的許多秘密仍一直塵封在索倫霍芬的石板中。 此次報道的芝加哥標本由菲爾德自然歷史博物館于2022年收藏,是目前發現體型最小的始祖鳥標本,只有近鴿子大小。這件標本極為完整,大部......閱讀全文
研究發現恐龍時代前鳥類已演化出多樣化飲食
現代鳥類已演化出多樣性的飲食習性,它們可以從任何食物來源中汲取養分。近日,香港中文大學(簡稱港中大)生命科學學院助理教授文嘉棋團隊發表于elife的一項研究中表明,早在1.2億年前,即現代鳥類的祖先出現前3000萬年,反鳥亞綱已經演化出高度多樣化的飲食習性。該研究通過進一步分析反鳥類與現代鳥類的共通
研究發現恐龍時代前鳥類已演化出多樣化飲食
現代鳥類已演化出多樣性的飲食習性,它們可以從任何食物來源中汲取養分。近日,香港中文大學(簡稱港中大)生命科學學院助理教授文嘉棋團隊發表于elife的一項研究中表明,早在1.2億年前,即現代鳥類的祖先出現前3000萬年,反鳥亞綱已經演化出高度多樣化的飲食習性。該研究通過進一步分析反鳥類與現代鳥類的
鳥類翅膀可能進化自非鳥類恐龍
能夠飛行的現代鳥類都有一種特殊的翅膀結構,稱為前膜,沒有它鳥就無法飛行。這種結構的進化起源仍然是一個謎,但新研究表明,它可能是從非鳥類恐龍身上進化出來的。這一發現來自對化石中保存的關節的統計分析,有助于填補有關鳥類飛行起源的部分知識空白。相關論文發表在最新的《動物學快報》雜志上。 “鳥類翅膀的
新發現的始祖鳥標本揭示恐龍向鳥類演化新線索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胡晗與美國菲爾德自然歷史博物館副教授Jingmai O’Connor共同帶領的中美科研團隊,聯合報道了最新問世的第14件始祖鳥標本——芝加哥始祖鳥(Chicago Archaeopteryx)。該標本保存極為完整和精美,因而團隊得以運用高精度CT掃描重建等
新發現的始祖鳥標本揭示恐龍向鳥類演化關鍵線索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胡晗與美國菲爾德自然歷史博物館副教授Jingmai O’Connor共同帶領的中美科研團隊,聯合報道了最新問世的第14件始祖鳥標本——芝加哥始祖鳥(Chicago Archaeopteryx)。該標本保存極為完整和精美,因而團隊得以運用高精度CT掃描重建等
恐龍蛋化石揭示恐龍與鳥類親緣關系
一項恐龍蛋的新研究表明:鳥類和白堊紀時期的非鳥獸腳類恐龍(non-avian theropods)可能擁有一個共同的祖先。 Nieves López Martínez是馬德里康普大學(Complutense University of Madrid)一名已故的古生物學家,在2010年她
研究揭示巨型恐龍演化
圖片來源:《自然—生態與演化》研究人員近日介紹了最新發現的生活在三疊紀晚期(約2.37~2.01億年前)的阿根廷地區的恐龍化石。這一標本來自地球上最早出現的巨型蜥腳類動物之一。比其近親泰坦龍還要早3000萬年。這一發現改變了人們之前的認知,有助于更好地理解這一分支如何演化成如此龐大的體型。 脖子
研究揭示巨型恐龍演化
研究人員近日介紹了最新發現的生活在三疊紀晚期(約2.37~2.01億年前)的阿根廷地區的恐龍化石。這一標本來自地球上最早出現的巨型蜥腳類動物之一。比其近親泰坦龍還要早3000萬年。這一發現改變了人們之前的認知,有助于更好地理解這一分支如何演化成如此龐大的體型。 脖子細長、身形巨大、四足行走的腕
余琮煜:鳥類就是恐龍的血脈
“目前,世界上已發現了近2000種恐龍,它們中的大部分已經消失在漫長的演化長河中,但鳥類作為恐龍血脈的延續,仍然活躍在地球上。”9月8日,成都理工大學沉積地質研究院研究員余琮煜在廣州市南沙區鐵英學校舉行的南沙科普大講堂第三期上說。余琮煜作分享。廣州市南沙區科協供圖余琮煜的研究主要關注古脊椎動物領域,
余琮煜:鳥類就是恐龍的血脈
“目前,世界上已發現了近2000種恐龍,它們中的大部分已經消失在漫長的演化長河中,但鳥類作為恐龍血脈的延續,仍然活躍在地球上。”9月8日,成都理工大學沉積地質研究院研究員余琮煜在廣州市南沙區鐵英學校舉行的南沙科普大講堂第三期上說。 余琮煜的研究主要關注古脊椎動物領域,特別是白堊紀時期恐龍的演化
演化史新假說“撼動”恐龍演化譜系樹
英國《自然》期刊3月22日發表的一篇化石學論文,提出了一種與恐龍演化關系史相關的新假說。這一假設挑戰了一個多世紀以來的固有觀點,提出了將恐龍重新分為兩大新類別這一根本性的新分類方式。如果這一假說得到確立,恐龍譜系樹可能需要重寫。 約130年來,恐龍一直被分為兩大演化分支:骨盆與鳥類相似的鳥臀目
從恐龍到鳥,為何演化變慢?
生命演化史上有一些重要的節點事件,比如頜的出現,魚類登上陸地,爬行動物飛上藍天等等。過去,科學家理所當然地認為,當這類具有“演化革新”意味的特征或者形態功能在某一類群中剛剛出現時,該類群的演化速率會變快,多樣性也會增加。原因是,這些“革新”能夠幫助生物快速進入新的生態位。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
寧夏恐龍化石新發現挑戰傳統蜥腳類恐龍演化觀點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徐星團隊于7月24日在英國《自然-通訊》上發表了他們有關蜥腳類恐龍演化的最新成果,報告了一種來自中國中侏羅世早期(1.74億年前)的梁龍類新屬種——神奇靈武龍(Lingwulong shenqi),這一發現挑戰了關于梁龍類恐龍和其它新蜥腳類恐龍的起源和擴散的傳統
“鳥類的起源”研究入選《科學》2014年度十大科學突破
12月19日出版的《科學》雜志公布了2014年度十大科學突破,“鳥類的起源”研究名列其中。這一年度突破性科學成就名單是由《科學》雜志及其出版方,國際性的非營利機構美國科學促進會(AAAS)選出的,它還包括了在太空探測、醫學、機器人技術、合成生物學方面所取得的突破性進展。
《科學》:分子研究確證恐龍與鳥類的親緣關系
美國科學家近日在分子水平上分析了6800萬年前的暴龍(Tyrannosaurus rex)的蛋白質片斷,并與21種現代物種的蛋白質序列進行了比較,結果確證,恐龍與鳥類具有共同祖先。研究文章發表在4月25日的《科學》(Science)雜志上。 圖片說明:新研究確證了恐龍與鳥類、乳齒象與現代大象的
白堊紀鳥類中的“保守派”也有另類一面
白堊紀記錄了鳥類如何從恐龍演化而來,并出現了獨有的體型特征。在這一演化階段,大部分鳥類已經演化出大量與現生鳥類相似的形態特征,與最原始的始祖鳥在形態上差異巨大。基干鳥類卻屬于“少數派”,看上去更原始,化石保存也更為稀少,對它們的研究也因此受限。 1月3日,《自然—生態與進化》發表了由中國科學院
白堊紀鳥類“保守派”展現另類一面
白堊紀記錄了鳥類如何從恐龍演化而來,并出現獨有的體形特征。在這一階段,大部分鳥類已經演化出大量與現生鳥類相似的形態特征,與最原始的始祖鳥在形態上差異巨大。基干鳥類卻屬于“少數派”,看上去更原始,但相關化石十分稀少,對它們的研究也因此受限。 2023年1月3日,《自然-生態學與進化》發表了由中科
我國科學家探索鳥類頭骨演化奧秘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2/12/490863.shtm本報北京12月8日電(記者齊芳)現生鳥類雖然沒有“手”,但具有極其靈敏的喙,能夠取代“手”完成大量精細的動作。研究認為,這是由于現生鳥類具有頭骨可動性——其頭部的部分骨骼能夠發生相互
化石為鳥類羽毛分子演化提供直接證據
1月28日,由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副研究員泮燕紅等完成的題為《羽毛分子演化的化石直接證據》的研究成果,在線刊登在《美國科學院院報》(PNAS)上,為探討早期羽毛的演化提供了分子生物學證據。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周忠和院士、臨沂大學鄭曉廷教授、美國北卡羅來納州立大學Mary S
科學家重建恐龍DNA結構:恐龍“演化成功的藍圖”
新浪科技訊 北京時間8月30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道,一項新研究稱,恐龍的脫氧核糖核酸(DNA)與現代鳥類是一樣的。這種多樣性幫助它們在不斷變化的氣候中迅速演化,并統治了地球大約1.8億年的時間。利用來自現生海龜和鳥類的DNA,研究人員成功將超過2.55億年前的DNA歷史拼接起來。 2018
中國發現類似始祖鳥的恐龍
在7月28日出版的英國《自然》雜志上,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徐星等人報道了發現于我國遼西地區大約1.6億年前沉積地層中產出的一件小型恐龍標本。研究者們基于這件標本命名了“鄭氏曉廷龍”,以感謝山東天宇自然博物館館長鄭曉廷先生為建立山東天宇自然博物館,并以此為基礎保護和收
《科學》:日本新研究佐證“鳥類起源于恐龍”學說
日本一項最新研究發現,鳥類翅膀內3根趾骨的位置相當于人類的拇指、食指和中指,與被認為是鳥類祖先的獸腳類恐龍前肢具有相同形態。這一發現為“鳥類起源于恐龍”的學說提供了決定性證據。 長期以來,對于鳥類是否起源于恐龍,古生物學家和發育生物學家持有不同看法。從古生物學角度來看,由于
我國發現新的鳥翼類恐龍和侏羅紀陸相動物群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9/507995.shtm中新網北京9月6日電 (記者 孫自法)中國科學家歷經200余天野外發掘和長達一年的修復與分析研究,確認發現于福建省政和縣約1.5億年前晚侏羅世地層中一件保存近乎完整的恐龍化石屬于鳥翼類
地球還有恐龍后裔?科學家找到確實證據!
赫氏近鳥龍是迄今發現的世界上最早的帶羽毛的恐龍化石填補了恐龍向鳥類進化史上關鍵性的空白比歐洲出土的始祖鳥還要“老”1000多萬年它由中國古生物學家徐星院士參與命名作為全世界發現并命名恐龍屬種最多的科學家徐星也被稱為“恐龍院士”?恐龍如何演化出翅膀?究竟怎樣獲得飛行能力?中國古生物學家是怎樣印證鳥類恐
古脊椎所等揭示中生代鳥類頭骨演化特征
近日,eLife發表了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王敏、托馬斯、周忠和與合作者關于早期鳥類頭骨演化的論文(Insight into the evolutionary assemblage of cranial kinesis from a Cretaceous bird)。該研究通過高精度
“中華龍鳥”標本合璧講述鳥類起源演化故事
近日,以“鳥類的恐龍起源學說”為主題的《恐龍與鳥》專題展在中國地質博物館開幕。來自于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以下簡稱南京古生物所)的“中華龍鳥”標本(模型)與保存在中國地質博物館的“中華龍鳥”對開標本合璧參展,共同講述鳥類起源演化的故事。“中華龍鳥”標本由我國古生物學家于1996年8月在遼寧
多學科整合方法揭示鳥類重要特征演化機制
2月6日,國家基因庫生物多樣性基因組學團隊、日本東北大學、東京大學等單位的科學家們共同揭開鳥類特有性狀的形成及宏觀演化之謎——特異性保守序列對鳥類特有性狀的宏觀演化起到重要作用。此項關于鳥類基因組特異性保守序列(avian-specific highly conserved elements,
世界首張恐龍彩照寫真在大連生成
日前,在大連星海古生物化石博物館,世界首張恐龍彩照寫真生成。使用的“照相機”是當前世界最先進的微聚焦熒光光譜儀 M6 JETSTREAMXRF,拍攝對象是世界上僅此一枚的滕氏嘉年華龍化石。 這是國際上首次使用大型光譜學儀器對恐龍化石開展全方位立體掃描研究,并獲得首張恐龍化石高精度的元素種類及其
中國學者Nature發現帶羽毛恐龍關鍵生理轉變
黑素體突變是復原手盜龍類恐龍羽毛顏色的前提 中國地質大學教授李全國團隊繼復原出近鳥龍、小盜龍兩類恐龍的顏色后,在恐龍演化研究領域再次獲得新進展,明確了復原恐龍羽毛顏色的黑素體形態法適用范圍。相關成果近日在線發表于《自然》雜志。 “恐龍顏色復原是個難題,包括《侏羅紀公園》在內的很多電影
古脊椎所等發現最早的恐龍蛋為革質蛋
恐龍生殖生物學特征的宏演化是備受關注但爭議不斷的領域。過去幾十年來,一些保存狀態良好的蛋窩與成體關聯標本提高了古生物學家對這一領域的認知。然而,由于化石證據稀缺以及缺乏大尺度的定量分析,關于生殖特征宏演化模式的研究有限,尤其是白堊紀之前的演化歷史。本研究報道了一種發現于貴州省的早侏羅世蜥腳形類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