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發現新的鳥翼類恐龍和侏羅紀陸相動物群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9/507995.shtm中新網北京9月6日電 (記者 孫自法)中國科學家歷經200余天野外發掘和長達一年的修復與分析研究,確認發現于福建省政和縣約1.5億年前晚侏羅世地層中一件保存近乎完整的恐龍化石屬于鳥翼類恐龍新物種,并將其命名為“奇異福建龍”。這是目前所知世界上侏羅紀最晚期和地理位置最南的鳥翼類恐龍,也是福建省內首次發現恐龍化石。同時,該晚侏羅世地層中還發現大量保存完好的爬行動物化石,包括水生/半水生的魚類、兩棲類、龜鱉類、離龍類等脊椎動物化石。基于其高化石豐度和多樣性,并結合年代地層和生物地層等工作,研究人員建立起距今1.48億–1.5億年的侏羅紀陸相生物群并命名為“政和動物群”。這項恐龍和古生物群的重要發現及研究成果,由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王敏團隊和福建省地質調查調查研究院徐立明等合作完成,研究論文北京時間9月6日夜......閱讀全文
我國發現新的鳥翼類恐龍和侏羅紀陸相動物群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9/507995.shtm中新網北京9月6日電 (記者 孫自法)中國科學家歷經200余天野外發掘和長達一年的修復與分析研究,確認發現于福建省政和縣約1.5億年前晚侏羅世地層中一件保存近乎完整的恐龍化石屬于鳥翼類
古脊椎所三項成果入選“2023年度中國古生物學十大進展”
2024年7月17日,中國古生物學會公布了“2023年度中國古生物學十大進展”入選名單,來自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以下簡稱古脊椎所)、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成都理工大學、云南大學、中山大學、北京大學等科研院所和高校完成的一批具有國際水平的科研成果入選。其
新疆發現我國最大侏羅紀恐龍化石
?????? 科考隊員在恐龍化石發掘現場工作(4月14日攝)。由吉林大學、沈陽師范大學、新疆地質調查院的專家組成的科考隊,最近在新疆吐魯番地區鄯善縣發現了我國迄今最大的侏羅紀恐龍化石。已發掘出的大量骨骼化石顯示,該恐龍體形巨大,僅其股骨就長達2米多。科學家據此推算,該恐龍體
湖北西部秭歸盆地首現侏羅紀中期恐龍足跡化石
侏羅紀中期蜥腳類恐龍復原圖。(課題組供圖) ? 湖北恐龍足跡。(課題組供圖) 1月6日,中外科學家團隊發布研究報告,在湖北西部的秭歸盆地首次發現了侏羅紀的恐龍足跡化石。此次發現的恐龍足跡至少包括11枚足跡,其中9枚蜥腳類恐龍足跡可以形成一道行跡,另有1枚孤立的蜥腳類足跡和1枚孤立的
亞洲首次發現侏羅紀早期有甲類恐龍
玉溪龍復原圖( 陳瑜繪)?玉溪龍化石骨骼保存示意圖 (姚熙繪)?3月16日,云南大學生命科學院的脊椎動物研究團隊,在eLife期刊報道了一件基干有甲類恐龍的化石骨架,依據其頭骨、脊椎和肢骨的自近裔特征,認為是一新屬種,取名為科氏玉溪龍 (Yuxisaurus kopchicki)。“本次的發現,首次
2億年前曾有恐龍在貴州茅臺鎮游泳
?? 中美德足跡考察隊的學者近日宣布,他們在貴州省茅臺鎮發現我國最大規模的侏羅紀早期蜥腳類足跡群。這一發現對研究中國侏羅紀早期恐龍動物群的分布與演化有著重要意義。作為恐龍重要分支,蜥腳類恐龍的遺跡在世界各大洲都被發現過,但這批足跡的發現純屬意外。據悉,該足跡群于2013年夏在茅臺鎮的一酒廠建筑工地被
三年挖呀挖,他帶著第一塊親生化石上《自然》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9/508022.shtm文 | 《中國科學報》 記者 胡珉琦在研究鳥類起源和早期演化,尤其是中生代鳥類是如何從恐龍演化而來的這一領域,中國科學院古脊椎與古人類研究所(以下簡稱古脊椎所)研究員王敏是十分“高產”
三年挖呀挖,他帶著第一塊“親生”化石上《自然》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9/508026.shtm在研究鳥類起源和早期演化,尤其是中生代鳥類是如何從恐龍演化而來的這一領域,中國科學院古脊椎與古人類研究所(以下簡稱古脊椎所)研究員王敏是十分“高產”的一位。從2014年正式開展科研工作
重慶云陽世界級恐龍化石群又有新發現
記者近日從重慶市國土資源與房屋管理局獲悉,經過地質工作者的努力,世界級恐龍化石群“云陽恐龍化石群”化石發掘工作取得新進展——化石連續分布長度延長至15公里,在化石數量、化石門類、骨骼類型等方面也取得新突破。 云陽普安恐龍化石群發現于2015年,是一個世界級的侏羅紀恐龍化石群,因具備涵蓋完整侏羅
侏羅紀古白蟻啃食恐龍骨化石被發現
圖 2008年6月拍攝的化石發掘現場。 圖 白蟻啃食恐龍尸體復原圖。 中、美、加、澳等國古生物學者近日宣布,在中國云南省祿豐縣恐龍山鎮發現了珍貴的侏羅紀古白蟻啃食恐龍骨的遺跡化石。 這一遺跡化石被命名為“東方饕餮跡”,距今約1.95億年。它的發現為白蟻這種最古老的社會性昆蟲起源于侏羅紀
侏羅紀猜想獲證實-山東發現恐龍足跡化石群
侏羅紀猜想獲證實 山東發現恐龍足跡化石群系世界首例群體小型恐爪龍類足跡 ? ? 本報訊(記者 屈暢)北京青年報記者昨天獲悉,古生物學者在山東郯城發現了一大型恐龍足跡點,其品種和數量都非常豐富。在這批足跡中,最引人矚目的是四道平行的小型恐爪龍類足跡,這是世界上
侏羅紀猜想獲證實-山東發現恐龍足跡化石群
北京青年報記者昨天獲悉,古生物學者在山東郯城發現了一大型恐龍足跡點,其品種和數量都非常豐富。在這批足跡中,最引人矚目的是四道平行的小型恐爪龍類足跡,這是世界上首次發現該類足跡的擁有者有著群居的特性。 據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的邢立達副教授介紹,山東省郯城縣李莊恐龍足跡化石群發現于山東馬陵山,這座
我最大侏羅紀恐龍化石被命名為鄯善新疆巨龍
10月10日,我國迄今發現的最大的侏羅紀恐龍化石在其發現地——新疆鄯善正式被命名為“鄯善新疆巨龍”。“鄯善新疆巨龍”體長30余米、體重約30噸,生活在距今1億6千多萬年的中侏羅世晚期的齊古組,是我國迄今發現的保存最完整的恐龍骨架化石。 上圖 10月10日翻拍的由科考專家根據化石繪制的“鄯善
遼寧阜新發現早白堊世晚期恐龍動物群
阜新恐龍群復原圖 畫師 神棘?海州露天煤礦原址。課題組供圖?3月16日,《白堊紀研究》刊發遼寧工程技術大學與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古生物學者研究成果。他們通過對遼寧省阜新盆地產出的恐龍足跡的研究,發現了一個高度多樣化的早白堊世晚期恐龍動物群。阜新組的足跡化石顯示出了多元化的獸腳類足跡形態,而鳥腳類足跡
中美澳團隊在承德避暑山莊發現大量侏羅紀恐龍足跡
12月6日,中美澳科學家宣布,他們的研究團隊完成了河北承德地區的恐龍足跡研究,絕大部分足跡分布在承德避暑山莊。這個世界聞名的中國皇家園林的地面上,有著世界罕見的將古生物遺跡化石與人文歷史相結合的案例。這些恐龍足跡數量大保存好,對研究恐龍的演化有重要價值,并對進一步探索恐龍行為習性、生活環境以恢
數百恐龍腳印現身北京延慶
覆盾甲龍類與獸腳類恐龍復原圖 北京延慶縣日前公布發現大量恐龍足跡化石之后,相關人士紛紛將目光投向此處。 “這次發現的恐龍足跡所代表的恐龍類型具有多樣性,這也使延慶成為我國侏羅紀晚期恐龍足跡種類最豐富的地方。”此次恐龍足跡的發現者和主要研究者、中國地質大學(北京)教授張建平對《中國科
距今約1.66億年恐龍化石!重慶恐龍屬種又上新
重慶恐龍屬種又上新,化石距今約1.66億年!日前,科考人員在云陽普安恐龍化石墻中發現一種新屬種恐龍,并將其命名為“朐忍渝州龍”,這也是重慶發現的最早新蜥腳類恐龍。至此,在云陽發現并命名公布的新屬種恐龍已達5種。專家介紹,此次發現的朐忍渝州龍化石位于普安恐龍化石墻中部,它們屬于中侏羅統下沙溪廟組地層。
南京古生物所等在遼西建昌地區發現新的侏羅紀木化石
木化石是植物化石的重要組成部分并保存有植物木材解剖結構,在探究地質歷史時期植物群的組成特征、植物演化歷史以及陸相古氣候重建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遼西地區侏羅紀髫髻山組地層分布廣泛,被認為是中國北方最重要的侏羅紀化石庫之一。遼西髫髻山組以前報道的木化石多發現自北票地區,而作為著名的赫氏近鳥龍和真獸
四川富順發現中國最小恐龍足跡-最小長僅10.2毫米
6月26日,四川自貢恐龍博物館對外公布。近日,由自貢恐龍博物館研究館員彭光照、葉勇和副研究館員江山,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副教授邢立達等中外古生物學家學組成的研究團隊,在自貢市富順縣發現了一批保存良好的恐龍足跡。其中,包括一個長僅10.2毫米的微小恐龍足跡,有可能揭示了獸腳類恐龍的早成性或極早成的
福建發現全球最大的恐爪龍類足跡
由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福建省英良石材自然歷史博物館領銜的科學家團隊6日宣布,該團隊此前在福建龍巖上杭龍翔恐龍足跡群發現的大型恐爪龍類恐龍足跡,是已知全球最大的恐爪龍類足跡。該成果近日發表于國際學術期刊《交叉科學》。英良福建足跡據介紹,恐爪龍是一類生活于侏羅紀晚期至白堊紀的肉食性或雜食性獸腳類恐龍。
貴州再次發現恐龍足跡-初步判斷屬獸腳類恐龍
近日,貴州大學科考人員在貴州省仁懷市茅臺鎮再次發現一處恐龍足跡,與2017年在茅臺鎮另一處地點發現的恐龍足跡為同一時期。貴州大學副教授文雪峰表示,通過腳印形狀來看,初步判斷它屬于獸腳類恐龍,屬于侏羅紀早期食肉型恐龍。 此次發現的恐龍足跡在茅臺鎮一公路的邊坡上,面積為100平方米左右。腳印所在巖層
研究人員首次CT掃描新中國“第一龍”
近日,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汪筱林團隊和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合作,首次利用CT掃描獲得青島龍奇特的頭飾組成部分——鼻骨內部結構及頭飾重建的最新研究成果。該研究3月19日在線發表于《歷史生物學》。 自棘鼻青島龍被研究以來就受到廣泛關注,其頭飾的有無、形態特征、是否中空及其屬種的有效性
我國首個古生物化石保護研究中心成立
我國首個古生物化石保護研究中心——鄯善古生物化石保護研究中心近日在新疆吐魯番地區鄯善縣成立,這為鄯善縣古生物化石保護提供了有力的機構保障和學術平臺。 2008年在鄯善縣七克臺地區,首次發現了世界上最大的侏羅紀恐龍足跡群和多處恐龍化石,其中“鄯善新疆巨龍”是我國迄今發現的侏羅紀中晚期最大
穿越1.9億年的“恐龍”來看你
1月1日,在云南楚雄州祿豐市恐龍山鎮一處陡峭荒坡上,一堆恐龍骨骼化石“新鮮出爐”。只見僅3米寬的臺地上,大大小小的恐龍化石躺在紅色泥土中,犬牙交錯擠在一起,其中有一條粗大的股骨和一塊橢圓形的腹部肋骨如巨大的蒲扇,清晰可辨。 “這里有大中小3具恐龍的化石,屬于早侏羅世的蜥腳型類的恐龍,距今約1.
西藏地區恐龍牙齒化石:研究揭示獸腳類食性趨同演化
近日,《創新:地球科學》(The Innovation Geoscience)報道了一枚發現于西藏昌都地區的恐龍牙齒化石。定性的形態比較和簡約法系統發育分析支持該標本屬于較為進步的馳龍類。貝葉斯末端定年分析和基于形態測量學數據的判別分析支持該標本屬于中棘龍類。綜合上述發現表明,新標本與馳龍類的相
研究揭示獸腳類食性趨同演化
近日,《創新:地球科學》(The Innovation Geoscience)報道了一枚發現于西藏昌都地區的恐龍牙齒化石。定性的形態比較和簡約法系統發育分析支持該標本屬于較為進步的馳龍類。貝葉斯末端定年分析和基于形態測量學數據的判別分析支持該標本屬于中棘龍類。綜合上述發現表明,新標本與馳龍類的相
恐龍1.8億年前或有體溫調節能力
科技日報訊 (記者劉霞)英國和西班牙科學家組成的一個國際科研團隊開展的一項研究表明,現有哺乳動物和鳥類擁有的調節體溫的能力,可能源自約1.8億年前侏羅紀早期就出現的一些恐龍。相關論文發表于5月15日出版的《當代生物學》雜志。在20世紀初,恐龍被認為是行動緩慢的“冷血動物”,就像現代爬行動物一樣,依靠
侏羅紀世界3票房破10億|這篇硬核科普揭秘背后“隱藏情節”
近日,“侏羅紀”系列電影的收官之作——《侏羅紀世界3》正在影院熱映。作為最具影響力的恐龍電影之一,每一次“侏羅紀”系列電影的上映都能在全球掀起恐龍熱潮,激發出人們對于恐龍的無限遐想。 從1993年第一部《侏羅紀公園》電影上映,到如今已經過了近30年。在這期間,人們對于恐龍的認識也發生著變化,而
距今1.69億年!亞洲最古老劍龍在中國這里被發現
保存于化石墻上的“元始巴山龍”標本 ? ? ? ?受訪者供圖 在恐龍世界里,劍龍是一種奇特的恐龍,從前頸部到尾巴沿背脊有兩列直立的骨板,并在尾末端有2-4對大的骨刺作為武器,而腦袋卻只有西瓜那么大,再加上只愛吃素,成為了大眾熟知的明星恐龍。 恐龍化石是人們了解億萬年前恐龍如何生活、滅絕的重要
27米長我國最大恐龍化石入住中國科技館
接龍儀式上展示的三具尚未組裝的恐龍化石,呈現酣睡姿態(新浪科技 郭祎/攝) 其中一具較小的恐龍化石 國內目前發掘出土的最大的恐龍化石阿納川街龍,長27米,高6.5米 恐龍化石局部 祿豐龍股骨 授牌儀式 新浪科技訊 8月18日消息,下午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