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龍儀式上展示的三具尚未組裝的恐龍化石,呈現酣睡姿態(新浪科技 郭祎/攝)
其中一具較小的恐龍化石
國內目前發掘出土的最大的恐龍化石阿納川街龍,長27米,高6.5米
恐龍化石局部
祿豐龍股骨
授牌儀式
新浪科技訊 8月18日消息,下午15時,在中國科技館新館內舉行的接龍儀式上,云南省政府正式向中國科技館贈送三具恐龍化石,其中包括有一具27米長的阿納川街龍化石,這是是國內目前發掘出土的最大的恐龍化石。
此次云南省贈送中國科技館的這三具恐龍化石分別為:中國發掘最古老的恐龍之一的許氏祿豐龍,長7.1米,高2.6米,屬植食,生長于中生代早侏羅紀。距今1.8億年,完整率達到90%;中國雙脊龍,長7米,高2.45米,生長于中生代早侏羅紀,距今1.8億年,屬肉食、獸腳類,完整率90%;阿納川街龍,長27米,高6.5米,生長于中生代中侏羅紀,距今1.58億年,屬植食。
8月14日晚,這三具恐龍被分裝在15個大木箱中運抵中國科技館新館。他們將最終擺放在中國科技館新館的中央大廳。在經過安裝布展之后,中國科技館將利用鋼架使恐龍呈現出走路、覓食或搏斗的姿勢,同時將按照史前的生態環境以及云南省楚雄州綠豐縣的地貌為三具恐龍化石建造新家。
姿態各異、栩栩如生的恐龍“真身”,將于9月16日中國科技館新館開館之際,于廣大公眾正式見面,并將在中國科技館新館作永久性展示。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所為主的聯合研究團隊在青藏高原北部青海同德縣上新世地層中發現一件保存完好的羚羊頭骨化石,鑒定為“泥河羚羊"("Gazella"nihensis)。該化石的......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胡晗與美國菲爾德自然歷史博物館副教授JingmaiO’Connor共同帶領的中美科研團隊,聯合報道了最新問世的第14件始祖鳥標本——芝加哥始祖鳥(Chicago......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胡晗與美國菲爾德自然歷史博物館副教授JingmaiO’Connor共同帶領的中美科研團隊,聯合報道了最新問世的第14件始祖鳥標本——芝加哥始祖鳥(Chicago......
記者日前從中國科技館獲悉,該館已助力13家省級科技館搭建了智能體應用,以人工智能助手的形式輔助觀眾便捷、深度游覽科技館,邁出AI賦能科技館創新發展的標志性一步。據了解,中國科技館于2024年11月推出......
層孔海綿是奧陶紀-泥盆紀標志性的淺海造礁動物之一,在礁構建中的作用、生態地位和地理分布方面類似于現代珊瑚。在中奧陶世達瑞威爾晚期,層孔海綿幾乎同時融入熱帶至亞熱帶氣候區的全球礁生態系統。由于受到奧陶紀......
許多恐龍和翼龍都有艷麗的羽毛,但早期哺乳動物的皮毛顏色卻很單調。對6具生活在侏羅紀和白堊紀時期的哺乳動物毛皮化石的研究表明,它們都長著灰褐色的毛發。“它們是恐龍的食物,不想引人注目。”比利時根特大學的......
1月14日,記者從中國科技館獲悉,經初步測算,2024年,全國31個省(區、市)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科技館接待觀眾1.04億人次,比2023年增長16.3%。這是我國科技館年接待人次首次突破1億大關。2......
赫氏近鳥龍是迄今發現的世界上最早的帶羽毛的恐龍化石填補了恐龍向鳥類進化史上關鍵性的空白比歐洲出土的始祖鳥還要“老”1000多萬年它由中國古生物學家徐星院士參與命名作為全世界發現并命名恐龍屬種最多的科學......
12月7日,《何以文明》《奇遇三星堆》沉浸探索展在中國科技館正式面向公眾開放。該展覽涵蓋五大文明遺址文化展示區、《何以文明》VR沉浸探索展區、《奇遇三星堆》VR沉浸探索展區、沉浸式數字藝術空間、數字體......
光明日報呼和浩特12月2日電記者高平、王瀟從內蒙古自然資源廳獲悉,一件采集于內蒙古自治區阿拉善左旗的早白堊世恐龍標本被認定為竊蛋龍類恐龍新類群——百年鴛鴦龍。這一最新研究成果近日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