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發現的始祖鳥標本揭示恐龍向鳥類演化新線索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胡晗與美國菲爾德自然歷史博物館副教授Jingmai O’Connor共同帶領的中美科研團隊,聯合報道了最新問世的第14件始祖鳥標本——芝加哥始祖鳥(Chicago Archaeopteryx)。該標本保存極為完整和精美,因而團隊得以運用高精度CT掃描重建等手段,揭示了始祖鳥這一明星物種的骨骼、軟組織及羽毛等此前未知的細節,為恐龍到鳥類演化關鍵期的頭骨演化和飛行適應等提供了關鍵證據。 始祖鳥是全世界最有名的化石物種之一,它的橫空出世緊隨著達爾文《物種起源》的發表,為當時飽受爭議的演化論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在此后的160多年間,人們始終對這種神秘鳥類保持著極大的研究熱情,而受限于保存情況和技術條件,這種已知最古老鳥類的許多秘密仍一直塵封在索倫霍芬的石板中。 此次報道的芝加哥標本由菲爾德自然歷史博物館于2022年收藏,是目前發現體型最小的始祖鳥標本,只有近鴿子大小。這件標本極為完整,大部......閱讀全文
我國學者在舌骨方面研究為古鳥類演化提供關鍵性證據
舌骨的主要作用是支撐舌頭,而鳥類舌骨的獨特之處在于其骨質部分還能延伸到靠近舌頭的最前端。舌骨在古生物學的研究中很少受到關注,但實際上,舌骨研究可以為滅絕動物的生活方式提供關鍵性證據。 6月20日,古脊椎所周忠和團隊和美國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同行在Plos One雜志在線發表了關于舌骨研究的最新進
科學家發現翼龍具有羽毛狀結構
翼龍是一種會飛的爬行動物,與恐龍一起生活在約2億3千萬年至6600萬年前。盡管很早以前人們就發現翼龍體表覆蓋著一層毛發,但是這些毛發結構往往被認為與鳥類羽毛截然不同。來自中國、英國、愛爾蘭和中國香港的科研工作者組成的團隊首次在一類短尾翼龍身上發現了4種羽毛狀毛發結構,分別是簡單的獨根(類似頭發
吉林大學:研究成果揭示恐龍演化特征
吉林大學科研團隊近期發現恐龍牙釉質波紋構造的最早記錄。這一研究成果對認識恐龍的演化及其牙齒與恐龍食性、生活環境的關系等有著十分重要的指示意義。 研究人員采集了大量的長春龍頜骨及牙齒標本,制作了骨組織學薄片,從顯微解剖結構特征層面,觀察到了長春龍牙齒替換齒的產生、發育,使用齒的磨蝕到最后脫落被
中科院院士組Nature子刊文章
來自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臨沂大學等處的研究人員根據東北地區發現的新鳥類樣品,獲得了鳥類胸骨進化的新發現,指出反鳥亞綱鳥類胸骨形成方式上的不同,這強調了鳥類研究中對同源性和古生物骨骼特征進化理解的重要性。相關成果公布在Nature Communications雜志上。 這項研
古脊椎所等有關早期鳥類繁殖行為的研究獲重要進展
3月18日,《自然》雜志在線發表了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周忠和院士及其團隊成員與山東臨沂大學鄭曉廷、王孝理、王巖,以及南非比勒陀利亞大學Fritz Huchzermeyer合作完成的一項研究成果——“早白堊世鳥類卵泡的精美保存對研究恐龍繁殖行為的意義”
我國已發現210余種蜥臀類恐龍
中新網北京6月18日電 (記者 孫自法)記者從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中科院古脊椎所)獲悉,由該所主持編纂的《中國古脊椎動物志》蜥臀類恐龍分冊已正式出版,該分冊志書內容包括自1929年中國的第一種蜥臀類被報道以來,截至2018年年底發現于中國并正式報道的210余種蜥臀類恐龍,分布于
恐龍改當素食主義者-環境變化導致飲食改變
被擺成奔襲獵物狀的迅猛龍骨骼裝架模型 顧名思義,恐龍都是些磨牙吮血,殺人如麻的大怪獸。尤其是其中兩足行走的獸腳類恐龍,更是包含了暴龍這樣的暴力分子。不過,最近的一項研究指出,其實大部分恐龍都是“吃素”的。盡管人們一直把獸腳類恐龍稱為“掠食者”,但暴龍的大部分親戚
揭示鳥類高海拔適應的基因組平行演化
相同或相似的選擇壓力下,近緣物種可能在生理、形態等方面發生一系列相似的適應性改變,稱為“平行演化”(parallel evolution)。然而,這種相似表型的演化可能是由不同的遺傳機制所調控。理論假說認為這種遺傳不平行性(genetic nonparallelism)可能與物種的固有遺傳變異(
三年挖呀挖,他帶著第一塊親生化石上《自然》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9/508022.shtm文 | 《中國科學報》 記者 胡珉琦在研究鳥類起源和早期演化,尤其是中生代鳥類是如何從恐龍演化而來的這一領域,中國科學院古脊椎與古人類研究所(以下簡稱古脊椎所)研究員王敏是十分“高產”
三年挖呀挖,他帶著第一塊“親生”化石上《自然》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9/508026.shtm在研究鳥類起源和早期演化,尤其是中生代鳥類是如何從恐龍演化而來的這一領域,中國科學院古脊椎與古人類研究所(以下簡稱古脊椎所)研究員王敏是十分“高產”的一位。從2014年正式開展科研工作
科學家在我國中生代鳥類化石中發現髓質骨
12月5日,英國《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在線刊發了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鄒晶梅、周忠和團隊與國外同行(包括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教授Mark Norell 以及佛羅里達州立大學教授Gregory Erickson)合作的最新研究成果,首次報道了早白堊世
犁骨的三維幾何形態分析揭示副鳥類頭骨可動性的演化
鳥類是唯一留存下的恐龍后裔。它們不僅跨過了約6500萬年前的白堊紀大滅絕,而且成功演化成了如今多樣性最高的脊椎動物之一。鳥類的成功演化與其種種有關飛行的結構相關,也與其特殊的頭骨構造密不可分。從非鳥獸腳類恐龍到真正的鳥類,頭骨發生了一系列變化,如面部縮短、腦顱擴大、眼眶周圍骨骼退化,以及骨骼纖細化和
古脊椎所等研究揭示熱河鳥奇特雙尾羽的奧秘
10月7日,《美國科學院院刊》在線發表了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Jingmai O'Connor、Corwin Sullivan、周忠和與山東臨沂大學王孝理、鄭曉廷、張曉梅,以及阿根廷學者Pablo Tubaro合作完成的一篇題為“熱河鳥奇特雙尾羽與早期鳥類尾羽演化的復雜性”的研究
探索原始生命奧妙,揭秘熱河生物群隱藏的生命演化密碼
周忠和,中國科學院院士,進化生物學及古鳥類學家,曾任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所長,長期從事中生代鳥類與熱河生物群的研究,提出了熱河生物群是若干生物進化搖籃的假說,找到了一系列支持鳥類恐龍起源學說和鳥類飛行樹棲起源假說的新證據,發現并命名了若干中生代鳥類化石,通過深入研究早期鳥類的系統演
恐龍時代化石填補鳥類大腦進化7000萬年空白
在動物王國中,現代鳥類擁有高級認知能力,甚至可以與一些哺乳動物媲美。而現代鳥類獨特大腦和智力是如何進化的,一直是脊椎動物進化領域的謎團之一。近日,英國劍橋大學和美國洛杉磯縣自然歷史博物館研究人員帶領的團隊在《自然》發表論文,報道了一個“獨一無二”的鳥類化石。它填補了從1.5億年前的始祖鳥到今天生活的
鳥類家譜被重寫!物種大爆發證實在恐龍滅絕后
鳥類是恐龍的后裔,所有其他類群的恐龍在白堊紀末期的大滅絕事件中走向了終結,但絕大多數現生鳥類的祖先卻在短短不到1千萬年的時間里,快速繁衍、分化出了非常多新的類群,堪稱演化奇跡。可是,在過去一個多世紀里,現生鳥類家譜的內部關系一直懸而未決,成為了構建生命之樹的代表性難題。4月2日,以我國科學家為發起方
科學家發現一尾羽龍科新屬種——干戚刑天龍
尾羽龍科(Caudipteridae)是竊蛋龍類的一個原始類群,是最早被發現具有類似現代鳥類正羽的恐龍類群之一,對竊蛋龍類早期演化和鳥類起源具有重要研究意義。目前已知尾羽龍科的2屬3種均發現自我國遼寧西部的早白堊世熱河生物群地層。其中鄒氏尾羽龍和董氏尾羽龍手部保存較好,它們最突出的特點是手部第I
華裔教授獲選美國科學促進會新科院士
據中國僑網轉引美國《僑報》報道,南加大華裔教授鐘正明致力于發育生育學干細胞及再生醫學研究,近日被美國科學促進會(AAAS)選為新科院士,美國科學促進會還將于2015年2月14日為他頒發這一獎項,以表彰他對創新、教育和科學領導作出的貢獻。 國際頂尖科學期刊《科學Science》12月18日公布
我國發現世界上最早的帶毛恐龍化石
我國發現世界上最早的帶毛恐龍化石 《自然》:填補了恐龍向鳥類進化史上關鍵性的空白 (圖片來源:Zhao Chuang and Xing Lida) 中國科學家日前在遼寧省建昌縣玲瓏塔地區發現了距今約1.6億年的帶毛恐龍化石,這是迄今發現的世界上最早的帶毛恐龍化石,
新發現揭示早期鳥類尾骨與尾羽獨立演化方式
2月1日,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王敏、周忠和、鄒晶梅,與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泮燕紅在《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報道了一件發現于1.3億年前的早白堊世反鳥類——多齒脛羽鳥(Cruralispennia multidonta),揭示了尾綜骨與尾羽在鳥類
鳥嘴為何與手指一樣靈活?鑲嵌演化塑造頭骨
距今1.2億年鳥類雅尾鹓鶵頭骨的三維復原圖。 王敏供圖 鳥類是目前世界上物種和生態多樣性最高的陸生脊椎動物。它們為什么演化得如此成功?一個關鍵因素就是鳥類頭骨的部分骨骼能夠發生相互獨立的運動,從而幫助鳥嘴完成大量精細的動作,比如啄取大小形態不一的食物、筑巢等等。從某種意義上說,鳥嘴的靈活程
最新研究重寫鳥類家譜,構建鳥類生命之樹
鳥類是恐龍的后裔。所有其他類群的恐龍在白堊紀末期的大滅絕事件中走向了終結,但絕大多數現生鳥類的祖先卻在不到1000萬年時間里快速繁衍,分化出非常多的新類群,堪稱演化奇跡。在過去一個多世紀里,現生鳥類家譜的內部關系問題一直懸而未決,這成為構建生命之樹的代表性難題。4月2日,以我國科學家為發起方和主要參
我國中生代鳥類化石中首次發現肺部結構
2018年10月22日,《美國科學院院刊》(PNAS)發表了中國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鄒晶梅、周忠和等,臨沂大學王孝理、鄭曉廷等,約翰內斯堡大學John N. Maina,南京地質與古生物研究所泮燕紅等組成的國際研究團隊最新的研究成果,報道了在一件距今1.2億年前的原始鳥類上保存的肺部結
1.3億多年前的恐龍化石助解演化謎題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11/512395.shtm 圖為此次發現的角龍類恐龍化石。 龍潛攝近日,記者從臨沂大學了解到,該校地質與古生物研究所張福成教授團隊在河北省承德市豐寧滿族自治縣發現兩具1.3億多年前熱河生物群的植食性恐
周忠和任中科院古脊椎所所長
據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網站消息:8月23日,中科院古脊椎所完成所長換屆,擔任古脊椎所所長。 周忠和,出生于江蘇省江都市。1986年獲南京大學理學學士學位。1989年獲中科院研究生院碩士學位。1999年獲美國堪薩斯大學博士學位。現為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
中國科學家發現早期鳥類可隨環境而“變形”
一類名為“迷惑巾幗鳥”的早白堊世原始鳥類,可能是目前已知僅晚于“孔子鳥”的、最原始的具有“短尾巴”的鳥類。但它又有許多獨特的形態特征,其珍貴程度毫不遜色于“孔子鳥”。 這只距今約1.27億年前的巾幗鳥,2017年發現于河北圍場地區的熱河生物群。其屬名取自“巾幗”,寓意其“珍貴”,以此致敬所有工
“英良貝貝”掀起恐龍胚胎研究新熱潮
經過三年的詳細研究,科學家們在一枚恐龍蛋化石中,發現了全世界迄今為止被科學記錄的最完整的恐龍胚胎,這項研究也在2021年12月22日發表在國際科學期刊《iScience》雜志上。 由中國、英國、加拿大三國科學家組成的研究團隊,對一個完好保存在蛋化石里的恐龍胚胎進行了三年的詳細研究,該化石是在中國
早期鳥喙研究獲進展
?研究揭示恐龍向鳥類的過渡比預期的更為復雜。圖片來源:《自然》 鳥類的頭骨與其恐龍祖先的頭骨存在明顯差異。現代鳥類鳥喙較大,沒有牙齒,腦殼也較大,閉頜肌肉較弱,頭骨鉸接更明顯,擁有活動上顎和懸頜。但是,一直以來人們卻難以確定這些特征是如何形成的,以及是按什么順序形成的;原因之一就是鳥類頭
內蒙古臨河在世界上首次發現單指恐龍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徐星研究員領導的國際古生物科考小組在內蒙古臨河地區臨近中蒙邊境的早白堊世時期沉積的巖石中發現了一種奇特的小型恐龍。這種被命名為單指臨河爪龍的小型恐龍代表世界上首次發現的只發育一個手指的恐龍,有關成果在本周的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上發表
古脊椎所三項成果入選“2023年度中國古生物學十大進展”
2024年7月17日,中國古生物學會公布了“2023年度中國古生物學十大進展”入選名單,來自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以下簡稱古脊椎所)、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成都理工大學、云南大學、中山大學、北京大學等科研院所和高校完成的一批具有國際水平的科研成果入選。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