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述小腸鏡術的并發癥
1.診斷性操作的并發癥發生率為1%~3%。最常見的并發癥是腹痛,常見于檢查當天或次日,其他并發癥主要為腹痛、咽喉腫痛、黏膜損傷、消化道出血、急性胰腺炎、消化道穿孔、腸系膜根部組織撕裂等。 2.治療性操作的并發癥發生率為6%~8%。主要為消化道穿孔、出血、病灶處理不徹底。......閱讀全文
簡述小腸鏡術的并發癥
1.診斷性操作的并發癥發生率為1%~3%。最常見的并發癥是腹痛,常見于檢查當天或次日,其他并發癥主要為腹痛、咽喉腫痛、黏膜損傷、消化道出血、急性胰腺炎、消化道穿孔、腸系膜根部組織撕裂等。 2.治療性操作的并發癥發生率為6%~8%。主要為消化道穿孔、出血、病灶處理不徹底。
簡述小腸鏡術的適應癥
1.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者。 2.疑診小腸病變者。 3.不明原因腹痛者。 4.胃腸道改道手術后出血、梗阻等并發癥者。 5.普通全結腸鏡無法完成的全結腸檢查。 6.已確診小腸疾病的隨訪。 7.既往有小腸惡性腫瘤病史患者的復發情況篩查。 8.頑固性乳糜瀉患者評
簡述小腸鏡術的臨床意義
1.診斷小腸疾病 (1)腫瘤:包括上皮性腫瘤、黏膜下腫瘤、血管或淋巴管腫瘤。 (2)炎癥性病變,包括各種潰瘍、糜爛和非特異性炎癥改變。 (3)黏膜彌漫性病變。 (4)先天結構異常。 (5)非腫瘤性血管病變。 (6)腸道感染性病變。 (7)腸壁或腔外壓性疾病導致的狹窄、梗阻和扭曲。
簡述雙氣囊電子小腸鏡的并發癥
1. 腸道穿孔和出血。 2. 粗暴插鏡引起食管、胃或小腸黏膜損傷。 3. 注入大量氣體,引起術后腹痛和腹脹。 4. 損傷瓦特壺腹誘發術后胰腺炎。
關于小腸鏡術的基本介紹
小腸鏡術是經口、經肛或經口和經肛對接的方式進鏡,完成全小腸無盲區式檢查以診治小腸疾病的方法。雙氣囊電子小腸鏡(DBE)和單氣囊電子小腸鏡(SBE)應用于臨床,二者統稱為氣囊輔助式小腸鏡(BAE),此外還有螺旋管小腸鏡。通過小腸鏡可觀察腸道情況、進行組織活檢、治療,對黏膜及部分黏膜下病變有良好的診
關于小腸鏡術的操作步驟介紹
1.將外套管安裝于內鏡鏡身,檢查各氣囊膨脹和導管連接情況。 2.內鏡插入體內,將外套管沿內鏡滑入體內并固定。 3.將內鏡盡量前插,重復此動作,直至內鏡前端進入十二指腸。 4.外管套前端的氣囊充氣膨脹,撐開小腸壁,隨后內鏡繼續前進。 5.將內鏡前端氣囊充分充氣,使其與小腸壁相對固定,并將外
關于小腸鏡術的禁忌癥介紹
1.重要器官功能嚴重異常者,如嚴重心肺功能不全。 2.有高度麻醉風險者。 3.無法耐受內鏡操作或無法配合者。 4.相關實驗室檢查提示有明顯異常者,如中度以上貧血、出血和凝血功能異常、嚴重低蛋白血癥、重度電解質紊亂等。 5.完全或不完全性小腸梗阻不能完成腸道準備者。 6.多次腹部手術合并
關于小腸鏡術的注意事項介紹
1.小腸鏡進鏡方式以旋轉進鏡為主,沿腸腔進鏡,應熟練運用滑鏡技術。 2.利用鉤拉技巧將內鏡構建成同心圓結構,以方便內鏡進入深部小腸。 3.內鏡進入深部小腸出現進鏡效率降低時,應反復多次鉤拉,改變腸管排列方式。 4.操作時避免過度注氣。 5.退鏡過程中同樣采用氣囊輪流放氣、充氣方式,避免內
簡述小腸克羅恩病的并發癥
常見的并發癥是腸梗阻和急性腸穿孔,也可發生肛門區和直腸病變、瘺管、中毒性巨結腸和癌變等。腸外或全身性病變有:關節炎、口腔潰瘍、結節性紅斑、炎癥性眼病、慢性活動性肝炎、脂肪肝、腎結石、血栓性靜脈炎、強直性脊柱炎、血管炎、淀粉樣變性、骨質疏松等。年幼時患病可有生長受阻表現。
簡述小腸鏡檢查的臨床意義
小腸鏡檢查是最常用于病因不明的慢性消化道出血及各種小腸病的檢查和診斷方法。 1、臨床意義? 異常結果:孔和出血,經鼻插入小腸鏡時,可有鼻衄。 需要檢查的人群:原因不明的消化道出血;小腸良、惡性腫瘤;手術時協助外科醫生進行小腸檢查。 2、注意事項 不合宜人群:有內鏡檢查禁忌情況,急性胰腺
關于纖維小腸鏡的并發癥和治療應用的介紹
并發癥? 1. 腸道穿孔和出血。 2. 粗暴插鏡引起食管、胃或小腸黏膜損傷。 3. 注入大量氣體,引起術后腹痛和腹脹。 4. 損傷瓦特壺腹誘發術后胰腺炎。 治療應用? 除了小腸疾病的診斷,雙氣囊電子小腸鏡也用于內鏡下治療,目前已有專門的治療用雙氣囊小腸鏡專用的治療器械問世。 1.
內鏡下硬化術的術后并發癥
1.食管并發癥 常見有潰瘍、出血、穿孔、食管狹窄及運動功能障礙等。 2.局部并發癥 縱隔炎、胸腔積液等,與局部炎癥反應有關。 3.全身并發癥 疼痛、發熱及暫時性吞咽困難較常見。敗血癥、吸入性肺炎、自發性細菌性腹膜炎及門靜脈血栓形成較少見,菌血癥較常見,術后可用抗生素預防感染。
簡述雙氣囊電子小腸鏡的適應癥
1. 消化道出血病人,經胃鏡和結腸鏡檢查未能發現病變,臨床懷疑有小腸疾病者。 2. 克羅恩病的全消化道評估。 3. 不完全小腸梗阻。 4. 疑有小腸器質性病變者,如小腸腫瘤、小腸吸收不良綜合征、慢性腹痛及慢性腹瀉等。 5. 多發性息肉患者的全消化道評估。 6. 小腸造影或膠囊內鏡有小腸
小腸重復畸形的并發癥
1、呼吸道癥狀 胸腹腔重復畸形除腹部癥狀以外,可同時出現呼吸道或縱隔受壓的癥狀。有時以表現胸腔癥狀為主,病兒出現呼吸困難、氣喘、發紺、縱隔移位。易被誤診為肺炎或縱隔腫瘤。 2、腸扭轉 由于重復腸管的重力作用及被拉長的腸系膜扭轉,可出現急性、完全性、絞窄性腸梗阻癥狀及體征。多發生于新生兒及嬰幼兒
簡述腹腔鏡探查術的目的
探討腹腔鏡在不明原因急腹癥中的臨床應用價值。方法:對16例不明原因急腹癥患者采用腹腔鏡探查并進行診治,回顧分析其臨床資料。結果:所有病例全部確診病因,15例在腹腔鏡下完成手術,1例中轉開腹,無手術死亡。術后無傷口感染及其他并發癥發生。結論:腹腔鏡技術在急腹癥診斷及治療中具有安全、可靠、微創的特點
簡述幽門環肌切開術的并發癥
1.少數病兒術后仍有嘔吐,一般在24h后減輕,部分持續2~3d以上,多能自然緩解。如持續嘔吐,原因可能有:①幽門肌切開不完全;②幽門管黏膜水腫;③術后胃擴張;④并存胃食管反流。如嘔吐持續4周以上,應行鋇餐檢查,明確嘔吐原因,再次手術應慎重。 2.因大部分病兒有營養不良,較易發生腹壁切口并發癥,
簡述未閉動脈導管封堵術的并發癥
并發癥發生率約為3%~5%,未見死亡報道,主要并發癥為: 1.封堵裝置的脫落及異位栓塞; 2.機械性溶血,為封堵后殘留細小通道致血流高速通過,大量紅細胞破壞所致; 3.血管并發癥; 4.心律失常。
簡述胃部分切除術的近期并發癥
胃手術后出血可發生在胃內,也可在腹腔內。 腹腔內出血大多數是由于手術止血不完善或某一血管的結扎線脫落所致。主要臨床表現為手術后早期出現出血性休克癥狀,如皮膚蒼白、出冷汗、呼吸急促、脈搏增快及血壓下降等癥狀。可能出現腹部飽滿,叩診有移動性濁音等。腹腔穿刺吸出多量鮮血即可明確診斷。一旦確診,應立即
簡述胰腺體尾部切除術的并發癥
1.胰瘺 若通往十二指腸的胰管通暢不良,胰瘺發生的機會多。減少胰腺外分泌的措施可以減少胰瘺的發生。若胰瘺一旦形成,通暢的引流很重要。可用全靜脈內營養減少對胰腺的刺激;還可用胰酶片、氟尿嘧啶SandostatiSandostatin等抑制胰腺的外分泌;若3~4周胰瘺仍不愈合,可以行深部X線照射控制
纖維小腸鏡的簡介
小腸是人體中最長的消化管道,位于消化道的中段,成人全長約5~7米,距口和肛門都很遠,小腸管腔長而游離、迂曲,使內鏡進鏡和觀察均很困難。小腸的特殊解剖結構給疾病的診斷帶來一定的難度。過去小腸疾病的診斷主要依賴影像學檢查,全消化道鋇餐、小腸氣鋇雙重造影、核素掃描、選擇性動脈造影、B超、CT、MRI、
關于腹腔鏡探查術并發癥的預防介紹
雖然診斷性腹腔鏡并發癥較少,但仍有報道,其中較為嚴重的是腸穿孔及出血。Kirshtein等[6]主張對腹脹明顯的病例,應用開放人工氣腹法,即以開放性入路建立第一孔以防臟器損傷,但我們認為開放入路易造成Trocar孔周邊漏氣,氣腹效果不佳,另外,開放入路也具有盲目性。我們體會,通過術前B超或CT檢
簡述區域性胰腺切除術的并發癥
1.肺部并發癥如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ARDS)、肺不張、肺炎、胸腔積液、呼吸交換障礙。 2.休克、低血壓、心力衰竭、心律失常。 3.感染包括敗血癥、傷口感染、腹腔內膿腫、腹膜炎、真菌感染。 4.胃腸道出血及腹腔內出血。 5.胰瘺、膽瘺、胃腸吻合口瘺。 6.多器官衰竭。 7.消化性潰瘍
簡述慢性硬腦膜下血腫清除術的并發癥
1.腦損傷 因放置引流管時操作技術不當而引起,故應仔細操作。 2.張力性氣顱 發生原因及防止辦法已如前述。 3.硬腦膜下血腫 多為血腫包膜止血不徹底所致,或血腫抽吸后顱內壓急劇下降引起橋靜脈的撕裂,應及時再次手術處理。 4.硬腦膜外血腫 多為鉆孔時硬腦膜與顱骨間的血管被剝離撕裂引起出血,出
簡述心內膜心肌活檢術的并發癥
一、并發癥 1.心律失常,以室性心律失常常見,表現為短陣室性心動過速,與血管鉗觸及室壁有關,少數出現束支傳導阻滯; 2.心臟瓣膜及腱索損傷,活檢鉗通過心臟瓣口時,鉗夾瓣葉或腱索,導致損傷,應仔細輕柔操作。 3.心壁穿孔、心包填塞是最嚴重的并發癥,發生率0.3%~0.5%,多見于右心室活檢且
小腸鏡檢查的過程介紹
(1) 患者取左側臥位,類同胃鏡檢查操作將小腸鏡插入胃內腔后,少量注氣、胃腔略張后再進鏡。 (2) 經幽門進入十二指腸球內,此時靜脈注射山莨菪堿10mg或解痙靈20mg,以減少小腸蠕動,必要時靜注地西泮(安定)10mg或哌替啶50mg。 (3) 按ERCP方式送入內鏡,進入十二指腸降部,采用
小腸細菌過度生長的并發癥
1.貧血和消化道出血典型病例為大細胞高色素性貧血,因維生素B12缺乏所致,有時因黏膜損傷致潰瘍形成或維生素K缺乏出現皮膚黏膜出血時,可因失血而出現小細胞低色素缺鐵性貧血或混合性貧血。偶有消化道大出血。 2.低蛋白血癥70%~90%患者出現低蛋白血癥,這是本病的主要表現,主要因腸菌影響氨基酸的吸
簡述內鏡下硬化術的禁忌癥
1.有上消化道內鏡檢查禁忌證者。 2.出血性休克未糾正者。 3.肝性腦病≥Ⅱ期患者。 4.伴有嚴重肝、腎功能障礙,大量腹水者。
簡述內鏡下硬化術的適應癥
1.食管靜脈曲張破裂出血 有出血史者預防再出血,或重度食管靜脈曲張無出血史者預防初次出血。 2.胃底靜脈曲張破裂出血 呈噴射狀,有血囊、纖維素樣滲出或其附近有糜爛或潰瘍等,且無組織黏合劑栓塞條件者。
簡述面頸部神經鞘瘤切除術的并發癥
1.迷走神經及其分支損傷 手術后可發生聲音嘶啞和嗆咳。 2.交感神經損傷 手術后可出現霍納綜合征。 3.舌下神經損傷 手術后可致半側舌肌萎縮。 4.傷口出血 多系頸部血管損傷而又未妥善處理。小量出血可給予止血劑,局部加壓包扎;大量出血則應打開傷口,重新結扎止血。 5.對神經損傷者,術后應
簡述小腸扭轉的診斷依據
本病以急性完全性腸梗阻為特點,于體位改變后出現突發性劇烈腹部絞痛可伴腰背部牽涉痛;隨時間的推移,腹脹明顯并逐漸加劇,有時呈不對稱性腹脹,腹部壓痛和肌緊張,強迫體位。腹部X線檢查符合絞窄性腸梗阻的表現,可見空腸和回腸換位,或排列成多種形態的小跨度蜷曲腸袢等征象超聲和CT檢查可見“漩渦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