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大細胞增生癥的臨床癥狀
肥大細胞增生癥是一種皮膚、骨骼、淋巴結、內臟及單核-巨噬細胞系統中以肥大細胞異常增生為特征的較為少見的疾病。根據肥大細胞側重侵犯器官的不同,臨床上可分為以下數型:(一)皮膚受累型 (二)皮膚及骨骼受累型 (三)骨髓、肝、脾、淋巴結受累型 (四)肥大細胞增生癥合并肥大細胞性白血病。......閱讀全文
肥大細胞增生癥的臨床癥狀
肥大細胞增生癥是一種皮膚、骨骼、淋巴結、內臟及單核-巨噬細胞系統中以肥大細胞異常增生為特征的較為少見的疾病。根據肥大細胞側重侵犯器官的不同,臨床上可分為以下數型:(一)皮膚受累型 (二)皮膚及骨骼受累型 (三)骨髓、肝、脾、淋巴結受累型 (四)肥大細胞增生癥合并肥大細胞性白血病。
肥大細胞增生癥的癥狀
肥大細胞增生癥肥大細胞增生癥是以肥大細胞在多種組織或器官內增生為特征的一組慢性疾病,從出生到成人均可發病,臨床表現復雜。其中以皮膚肥大細胞增生癥 (cutaneous mastocytosis) 最為常見。
系統性肥大細胞增生癥的臨床癥狀
系統性肥大細胞增生癥(systemic mastocytosis,SM)是一種皮膚、骨骼、淋巴結、內臟及單核-巨噬細胞系統中以肥大細胞異常增生為特征的較為少見的疾病。肥大細胞又稱組織嗜堿細胞,正常人外周血中無之,在骨髓中僅占有核細胞的0.03%,肥大細胞分布于全身各疏松結締組織、如血管周圍、皮膚、呼
肥大細胞白血病的臨床癥狀及病理
肥大細胞白血病(Mast Cell Leukemia)又稱為組織嗜堿細胞白血病,1957年Efrati首先提出MCL的診斷,以后陸續有報道。MCL約占惡性肥大細胞腫瘤的15%。不少病例先有系統性肥大細胞增生癥(SMCD),以后轉變為白血病,少數開始即以肥大細胞白血病發病。MCL是肥大細胞在體內惡性增
什么是系統性肥大細胞增生癥?
系統性肥大細胞增生癥(systemic mastocytosis,SM)是一種皮膚、骨骼、淋巴結、內臟及單核-巨噬細胞系統中以肥大細胞異常增生為特征的較為少見的疾病。肥大細胞又稱組織嗜堿細胞,正常人外周血中無之,在骨髓中僅占有核細胞的0.03%,肥大細胞分布于全身各疏松結締組織、如血管周圍、皮膚、呼
肥大細胞增生病的癥狀體征
本病臨床表現各種各樣,差異很大,不但有皮膚癥狀,而且有些還可有全身癥狀。可局限于皮膚為孤立性或彌漫性損害,也可伴有肝、脾、骨髓等內臟系統損害。大部分有不同程度的癢感,但多甚輕微,泛發型嚴重者全身癥狀明顯,有皮膚潮紅、惡心、嘔吐、腹痛、心動過速、暈厥、甚至休克等。這些情況僅發生于一小部分患者,即所
嬰兒大皰型肥大細胞增生癥病例分析
1 病例資料患者女, 6 個月。因“頭、頸、軀干水皰 2 月 余,加重5 天”來我院就診。2 月余前患兒加食米 糊后背部出現水皰,皰液清澈,偶有瘙癢,水皰破 潰后形成糜爛,于外院就診( 具體診療不詳) ,背 部基本愈合。5 天前,患兒頭、頸、胸部再次出現 大小不等水皰,部分破潰后出現大面積潰
關于免疫細胞的肥大細胞的臨床表現
免疫表型:惡性肥大細胞表達CD9、CD33、CD44和CDll7,而不表達單核細胞相關抗原CDl4、CDl5及嗜堿粒細胞相關抗原CDll6、CDwl7、CDl23/IL-3RCK。同樣也缺乏0116(CM-CSm)及皮膚肥大細胞標記抗原CD88。HLA—D、DR和CDl、Cm、CD4、07、CD
一例成人色素性蕁麻疹病例分析
臨床資料患者,女,23歲。因全身起色素斑疹4年余,于2014年1月來我院就診。患者頭面部、軀干、四肢可見散在黃豆至錢幣大的圓形或橢圓形斑疹、斑丘疹,棕褐色,境界不清楚,伴瘙癢,皮疹無明顯季節性,口腔黏膜無異常。曾在當地多家診所、醫院診治均未能明確診斷,為求進一步診治,隨來我院。自發病以來,無惡心、嘔
持久性發疹性斑狀毛細血管擴張癥病例分析
臨床資料 患者,男, 51 歲。因軀干、雙上肢皮 疹 3 年余就診。患者 3 年前于胸前出現數個甲蓋大 紅斑,無明顯瘙癢,逐漸增多,累及前胸、后背,并逐漸 蔓延至雙上肢伸側。皮損每于飲酒、洗熱水澡及劇烈 摩擦時加重,表現為腫脹、發紅,伴有輕微瘙癢感,約 數十分鐘后逐漸減淡。患者曾多次就診,考慮為“毛
色素性蕁麻疹臨床分析
色素性蕁麻疹又稱斑丘疹型肥大細胞增生癥,是皮膚型肥大細胞增生癥中最常見的類型,發病率1∶1000~1∶8000,臨床主要表現為彌漫于全身的卵圓形紅棕色斑丘疹,顏面及掌跖較少累及。為進一步了解色素性蕁麻疹的臨床表現和組織病理等特點,筆者對2013年1月-2015年12月本科收治的13例色素性蕁麻疹患者
肥大細胞的臨床表現
皮膚受累型 亦稱色素性尋麻疹,此型最為常見,約占本癥的90%以上。其特征是部分皮膚(易見于面部、頭皮、背部等處)色素沉著,當搔抓或針刺時出現明顯的尋麻疹,常為圓或橢圓形、淺或深褐色的斑疹,皮膚活檢時真皮內有大量肥大細胞存在。色素性尋麻疹一般出生后即可見,但約25%出現于青春期、成人階段。 皮
肥大細胞的臨床表現
皮膚受累型亦稱色素性尋麻疹,此型最為常見,約占本癥的90%以上。其特征是部分皮膚(易見于面部、頭皮、背部等處)色素沉著,當搔抓或針刺時出現明顯的尋麻疹,常為圓或橢圓形、淺或深褐色的斑疹,皮膚活檢時真皮內有大量肥大細胞存在。色素性尋麻疹一般出生后即可見,但約25%出現于青春期、成人階段。皮膚及骨骼受累
肥大細胞的臨床表現
皮膚受累型亦稱色素性尋麻疹,此型最為常見,約占本癥的90%以上。其特征是部分皮膚(易見于面部、頭皮、背部等處)色素沉著,當搔抓或針刺時出現明顯的尋麻疹,常為圓或橢圓形、淺或深褐色的斑疹,皮膚活檢時真皮內有大量肥大細胞存在。色素性尋麻疹一般出生后即可見,但約25%出現于青春期、成人階段。皮膚及骨骼受累
一例結節性皮膚肥大細胞增生癥病例分析
患兒 男,出生2 h,因生后發現全身皮膚多發結節于2014年1月入住泉州市兒童醫院,系其母第1胎第1產。患兒生后即發現全身皮膚多發結節,呈棕褐色,無發熱、發紺、抽搐,反應好。其母孕期無異常,無特殊用藥史,否認家族遺傳疾病史。體格檢查:體溫:36.0℃,脈搏:130次/min,呼吸:45次/min,體
前列腺增生癥的排尿期癥狀介紹
該期癥狀包括排尿躊躇、排尿困難以及間斷排尿等。 隨著腺體增大,機械性梗阻加重,排尿困難加重,下尿路梗阻的程度與腺體大小不成正比。由于尿道阻力增加,患者排尿起始延緩,排尿時間延長,射程不遠,尿線細而無力。小便分叉,有排尿不盡感覺。如梗阻進一步加重,患者必須增加腹壓以幫助排尿。呼吸使腹壓增減,出現
頸椎骨質增生癥狀有哪些
頸椎骨質增生癥,輕則可見頸項不適,酸楚疼痛;重則可合并脊髓、椎動脈、神經根等受累而成為各種類型的頸椎病,出現相應的以下臨床表現: (1)神經根型癥狀:頸后與肩背部疼痛,有針刺樣或觸電樣的麻木感;頸部活動受限,握力減弱,手指活動不靈,精細動作困難等。手握不住東西。 (2)脊髓型癥狀;此型最易導
肥大細胞增生病的發病機制
肥大細胞是一種結締組織細胞,存在于富有結締組織的器官。它來源于結締組織血管周圍未分化的間質細胞。許多非特異性因素均可引起肥大細胞增多及脫顆粒反應,如藥物、寒冷、外傷、感染;飲酒、X線照射、放射顯影劑、精神緊張等。創傷愈合時,特別是燒傷時,往往肥大細胞增多,尤以肉芽組織中多見,一般認為是對細胞損傷
關于前列腺增生癥的排尿后癥狀介紹
該期癥狀包括排尿不盡,尿后滴瀝等。 尿不盡、殘余尿增多:殘余尿是膀胱逼尿肌失代償的結果。當殘余尿量很大,膀胱過度膨脹且壓力很高,高于尿道阻力,尿便自行從尿道溢出,稱充溢性尿失禁。有的患者平時殘余尿不多,但在受涼、飲酒、憋尿,服用藥物或有其他原因引起交感神經興奮時,可突然發生急性尿潴留。患者尿潴
光線性類網織細胞增生癥的癥狀表現
主要在面、頸、手背等光暴露部位,亦發生于耳后乳突附近的頸側、前臂伸側、頭頂脫發區、耳廓、下唇,甚至波及非暴露部位的廣大皮面。皮損為彌漫性暗紅色斑、苔蘚樣斑片,浸潤肥厚,表面附少量鱗屑,間有粟粒大至綠豆大暗紅色丘疹,為尖頂形和角化性扁平丘疹。泛發性皮損可形成紅皮病樣表現。一般無自覺癥狀,或灼熱感、
簡述良性頭部組織細胞增生癥的癥狀體征
發生于3歲以內的嬰幼兒,皮損最常見于面部,主要在眼瞼、前額及頰部,也可波及耳垂、頸背、肩、四肢近端、恥前、軀干等處,但粘膜、掌跖、內臟均無損害。初起皮疹為輕度高起、圓或卵圓形、淡紅或棕黃色丘疹,直徑2~8mm。初發皮疹數目2~100個以上,發病后5個月至幾年仍可有新皮疹繼續出現。新損害在頭部為明
郎格細胞組織細胞增生癥的癥狀
本癥起病情況不一,癥狀表現多樣,LCH ,皮膚,單骨或多骨損害,伴或不伴有尿崩癥者為局限性;肝,脾,肺,造血系統等臟器損害,或伴有骨,皮膚病變者屬廣泛性,本例患者累及多系統,多臟器屬廣泛性LCH。 輕者為孤立的無痛性骨病變,重者為廣泛的臟器浸潤伴發熱和體重減輕。 (1)皮疹皮膚病變常為變診的
前列腺增生癥的儲尿期癥狀簡介
該期的主要癥狀包括尿頻、尿急、尿失禁以及夜尿增多等。 (1)尿頻、夜尿增多尿頻為早期癥狀,夜尿次數增加,但每次尿量不多。膀胱逼尿肌失代償后,發生慢性尿潴留,膀胱的有效容量因而減少,排尿間隔時間更為縮短。若伴有膀胱結石或感染,則尿頻愈加明顯,且伴有尿痛。 (2)尿急、尿失禁下尿路梗阻時,50%
一例兒童持久性發疹性斑狀毛細血管擴張癥病例分析
患兒男,6歲。因全身反 復多發點狀紅斑5年半,于 2014年12月至北京協和醫院 皮膚科就診。患兒半歲時無明 顯誘因全身出現多發的點狀紅 斑,偶有瘙癢,可自行消退,愈 后局部留有點狀色素沉著,反 復發作。在當地醫院診斷濕 疹、過敏性紫癜給予藥物治療 (用藥不詳),效果不佳。體檢: 一般情況尚可,未觸
關于朗格漢斯細胞肉芽腫的鑒別診斷介紹
1.以Letterer-Siwe 病為代表的急性播散性朗格漢斯組織細胞增生癥應與脂溢性皮炎、毛囊角化病、泛發性念珠菌病等鑒別。LS病在嬰幼兒期發病,全身癥狀及系統癥狀明顯,皮損往往伴發紫癜、瘀點為其特點,組織病理檢查可以確診。 2.以Hand-Schüller-Christian 病為代表的慢
簡述乳腺增生癥的臨床表現
在不同年齡組有不同特點,未婚女性、已婚未育、尚未哺乳的婦女,其主要癥狀為乳腺脹痛,可同時累及雙側,但多以一側偏重。月經前乳腺脹痛明顯,月經過后即見減輕并逐漸停止,下次月經來前疼痛再度出現,整個乳房有彌漫性結節感,并伴有觸痛。35歲以后婦女主要癥狀是乳腺腫塊,乳疼和觸痛較輕,且與月經周期無關。用手
簡述肥大細胞增多癥的臨床表現
全身性肥大細胞增多癥病人有關節痛,骨痛和過敏樣癥狀,其他還有刺激H2組胺受體所致的癥狀(胃酸和黏液分泌增加),病人因此常有消化道潰瘍和慢性腹瀉問題,組織活檢可見組胺含量極高,與肥大細胞聚集程度相一致,全身性肥大細胞增多癥時,尿內組胺及其代謝產物含量也高,血漿內組胺可升高,有報道血漿內類胰蛋白酶,
關于色素性蕁麻疹的基本信息介紹
色素性蕁麻疹也稱斑丘疹型皮膚肥大細胞增生癥,是皮膚肥大細胞增生病中最常見的類型,發病率在1:1000~1:8000之間,男女發病率相當。是肥大細胞釋放各種介質,引起的皮膚反應。臨床上表現為紅色或棕紅色、圓形至卵圓形斑疹、丘疹和斑塊,由于色素增加而顏色逐漸加深。
概述無皮疹或內臟型肥大細胞增生病的癥狀體征
本病臨床表現各種各樣,差異很大,不但有皮膚癥狀,而且有些還可有全身癥狀。可局限于皮膚為孤立性或彌漫性損害,也可伴有肝、脾、骨髓等內臟系統損害。大部分有不同程度的癢感,但多甚輕微,泛發型嚴重者全身癥狀明顯,有皮膚潮紅、惡心、嘔吐、腹痛、心動過速、暈厥、甚至休克等。這些情況僅發生于一小部分患者,即所
獲得性雙側毛細血管擴張斑病例分析
1.臨床資料 患者男, 49 歲,司機。雙側上肢、前胸、后背部 多發棕紅色毛細血管擴張斑進行性加重7 年。7 年 前患者無明顯誘因出現前胸及后背部大小不等紅 斑,后逐漸波及雙上肢伸側,以左上肢伸側明顯,無 瘙癢,無疼痛。患者自訴發病初期冬季減輕,夏季加 重,近年來皮疹無明顯季節差異。自發病以來,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