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臟黏液瘤合并顱內多發夾層動脈瘤動靜脈瘺病例報告
心臟黏液瘤是最常見的原發性心臟腫瘤,約占50%。發病年齡多在30~50歲,女性發病率比男性略高。大多數為單發病變,極少數在同一心腔或不同心腔呈現2個或多個腫瘤。心臟黏液瘤約7%是家族性的,常見的癥狀主要表現在心臟、肺臟以及全身情況,如心悸、氣急、呼吸困難、發熱、體質量減輕等,此外還有肺和體循環的栓塞癥狀。查閱文獻可知不少是關于心臟黏液瘤合并假性動脈瘤的,尚未見關于合并動靜脈瘺的報道。現報道心臟黏液瘤合并多發夾層動脈瘤及動靜脈瘺1例。 1.病例資料 患者男,49歲,因突發言語不能、右手握力差2d于2013-08-14收入濰坊市人民醫院神經內二科。患者入院前2d于17:00活動中出現言語不能,只能發音,不能表達詞、句,伴隨飲水嗆咳,右側上肢無力,右手笨拙,不能持水杯等。癥狀呈持續性,急至當地縣醫院就診,行顱腦CT示,前交通處類圓形高密度。顱腦MRI示,新發梗死(左側外側裂、頂、額)。 顱腦MRA示,大......閱讀全文
心臟黏液瘤合并顱內多發夾層動脈瘤動靜脈瘺病例報告
心臟黏液瘤是最常見的原發性心臟腫瘤,約占50%。發病年齡多在30~50歲,女性發病率比男性略高。大多數為單發病變,極少數在同一心腔或不同心腔呈現2個或多個腫瘤。心臟黏液瘤約7%是家族性的,常見的癥狀主要表現在心臟、肺臟以及全身情況,如心悸、氣急、呼吸困難、發熱、體質量減輕等,此外還有肺和體循環的栓塞
多發性顱內動脈瘤臨床報告
多發性顱內動脈瘤(multiple?intracranial?aneurysms,MIA)是指顱內同時存在2個或2個以上的動脈瘤。近年隨著各類影像學技術的發展,無癥狀MIA的檢出越來越多,但不同MIA處置策略的結果因人而異。2016年4月—2017年3月遵義醫學院附屬醫院腦血管病科收治特殊MIA2例
手術切除顱內多發黏液性動脈瘤診療分析
?患者女,58歲,因“體檢發現顱內動脈瘤2年”于2015年10月26日收入第二軍醫大學附屬長海醫院神經外科。入院前2年頭部MRI顯示右額葉高信號,當地醫院考慮海綿狀血管瘤,給予保守治療。1年前行心房黏液瘤切除術,圍手術期查頭部MR血管成像示右側大腦前動脈、大腦中動脈各有1個梭形動脈瘤。為進一步治療入
單側煙霧病合并顱內多發動脈瘤病例分析1
煙霧病和顱內多發動脈瘤的發病率均較低,而煙霧病合并顱內多發動脈瘤更是少見。研究表明,煙霧病合并動脈瘤破裂出血是導致煙霧病顱內出血的重要原因之一,其治療方法因人而異,根據動脈瘤的位置、是否破裂出血以及患者的病情等可選擇開顱手術、介入治療或保守治療等。但若動脈瘤破裂出血且出血量大產生明顯的占位效應時,一
單側煙霧病合并顱內多發動脈瘤病例分析2
2.結果?患者術后無明顯并發癥,意識狀態較術前明顯好轉,復查頭顱CT示血腫清除完全,顱內情況穩定,環池清晰,中線無明顯移位(圖3);復查DSA未見動脈瘤(圖4)。已好轉出院,隨訪中。?圖3 術后CT?圖4 術后DSA?3.討論?煙霧病是一種病因不明的慢性進行性腦血管閉塞性疾病,多表現為雙側頸內動脈及
顱腦損傷合并顱內動脈瘤手術治療病例報告
顱腦損傷合并顱內動脈瘤破裂出血鮮有臨床報道。2002年6月至2007年5月,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在收治的顱腦外傷患者4552例中發現顱腦損傷合并顱內動脈瘤破裂至蛛網膜下腔出血9例,占同期顱腦損傷收治患者的0.2%。我科近期成功救治了1例重型顱腦損傷伴前交通動脈瘤破裂出血患者,患者預后良好。
顱內巨大軟骨黏液纖維瘤病例報告
?軟骨黏液纖維瘤是一種由骨的結締組織起源的軟骨性腫瘤,是臨床較少見的良性軟骨類腫瘤,常發生在四肢長骨的干骺端,其中最常見的部位為脛骨近端和股骨遠端,也可發生在短骨、肋骨、髂骨、肩胛骨、頸椎椎體等部位,單純發生于顱內者十分罕見。2013年11月蘭州軍區蘭州總醫院神經外科收治1例顱內巨大軟骨黏液纖維瘤患
一例外傷致椎動脈動靜脈瘺及頸內動脈動脈瘤病例分析
入院查體:消瘦,意識模糊,語言微弱、聲音不清晰,查體欠合作,左頸部大片瘀斑、腫脹基本消退,雙肺布滿大中水泡音,右下肢肌力3級,余肢體肌力4級,病理征陰性。頭顱MRI示左側顳葉挫傷,頸椎MRI未見異常,胸片示肺部感染征象。入院診斷為:腦挫裂傷,肺感染,頸部軟組織傷。入院后給予藥物對癥治療,病情逐漸穩定
淺析腦膜瘤合并顱內動脈瘤的治療
1.病歷摘要?病例1:女,54歲;因“右眼失明伴左眼視力下降4年”于2016年4月入院。病人4年前因鞍結節腦膜瘤行右眉弓入路腫瘤切除術,因CT復查腫瘤復發再次入院。臨床表現:左眼視力0.5,顳側偏盲,右眼無光感。術前檢查:垂體激素水平大致正常。?鞍區MRI增強掃描見腫瘤明顯均勻強化,大小約2.5
顱內動靜脈畸形合并動脈瘤Onyx膠栓塞術中并發主干血...
顱內動靜脈畸形合并動脈瘤Onyx膠栓塞術中并發主干血管栓塞后成功再通病例分析1.病例資料?54歲女性,因意識障礙、右側肢體偏癱10h于2017年9月17日入院。入院體格檢查:體溫37.6℃,脈搏88次/min,呼吸22次/min,血壓139/85mmHg;深昏迷,GCS評分5分;雙側瞳孔等大等圓,直
血管內栓塞聯合開顱手術治療顱前窩底硬腦膜動靜脈瘺...
血管內栓塞聯合開顱手術治療顱前窩底硬腦膜動靜脈瘺合并血流相關性動脈瘤病例分析顱前窩底硬腦膜動靜脈瘺(dural artefiovenous fistula,DAVF)合并血流相關性動脈瘤的文獻國內外報道較少。現介紹上海德濟醫院神經外科2013年12月采用血管內栓塞聯合開顱手術分期治療的2例該類患者的
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的病因分析
1.動脈粥樣硬化 為最主要的因素,最常見的部位為椎動脈起源處,其次為椎動脈第二段,再次為椎-基底動脈結合處。 2.椎基底動脈假性動脈瘤和完全性閉塞椎動脈的自發性夾層動脈瘤 常伴有動脈纖維增生,好發于椎動脈第二、三段。 3.頸部貫通傷、嚴重的頸椎骨折和脫位 造成椎動脈的直接損傷引起椎動脈
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的病因分析
1.動脈粥樣硬化 為最主要的因素,最常見的部位為椎動脈起源處,其次為椎動脈第二段,再次為椎-基底動脈結合處。 2.椎基底動脈假性動脈瘤和完全性閉塞椎動脈的自發性夾層動脈瘤 常伴有動脈纖維增生,好發于椎動脈第二、三段。 3.頸部貫通傷、嚴重的頸椎骨折和脫位 造成椎動脈的直接損傷引起椎動脈
頭面部皮膚外傷性動靜脈瘺伴假性動脈瘤病例報告
頭面部皮膚外傷性動靜脈瘺和外傷性假性動脈瘤非常少見,2015年3月,嘉興學院附屬第二醫院收治一例患者,該患者不同時間發生2次外傷造成一處動靜脈瘺、一處假性動脈瘤更是罕見,現報道如下。?患者?女,51歲,2012年4月打麻將時鼻根部被麻將牌擊傷,當時局部腫脹、出血,經清創縫合后出現鼻根處進行性增大的腫
雙側頸和椎動脈奇網伴顱內多發性出血診療分析2
本病例根據發病特點及上述影像學表現診斷為:雙側頸、椎動脈微血管網伴顱內多發出血,脊髓前動脈動脈瘤。針對腦內多發出血給予保守治療;脊髓前動脈動脈瘤予密切影像隨訪。患者共住院14d,恢復良好后出院,無神經系統陽性體征。擬定期給予DSA隨訪觀察動脈瘤變化情況。?2.討論?RM主要是指多個細動脈或小動脈的網
如何診斷顱內動脈瘤?
確定有無蛛網膜下腔出血(SAH) 出血急性期,CT確診SAH陽性率極高,安全迅速可靠。腰穿壓力升高伴有血性腦脊液常是診斷動脈瘤破裂后蛛網膜下腔出血的直接證據。但顱內壓很高時,腰穿要慎重進行。 確定病因及病變部位 腦血管造影是確診顱內動脈瘤的“金標準”,能夠明確判斷動脈瘤的部位、形態、大小、
怎樣預防顱內動脈瘤?
對于顱內動脈瘤,目前沒有能夠預防其發生的辦法。對于存在高危因素的人群,建議定期進行腦血管的影像學檢查,以便能夠在動脈瘤破裂出血前發現病變并給于恰當的治療。平時應當對危險因素加以控制,從而降低動脈瘤的發生率。
成人顱內神經母細胞瘤病例報告
?原發性顱內神經母細胞瘤屬于極為少見的高度惡性顱內腫瘤,可發生于兒童,成年患者罕見。2011年5月南京軍區福州總醫院神經外科收治1例成人顱內神經母細胞瘤患者,術后無瘤生存至今。現對該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分析,并結合文獻探討顱內神經母細胞瘤的臨床、影像及組織病理學特點,以及治療策略和預后。?1.臨床資料
煙霧病合并動脈瘤栓塞治療病例報告
煙霧病是一種病因尚未明確,主要表現為雙側頸內動脈及顱底動脈環緩慢而又逐漸進展的狹窄、閉塞,同時伴有顱底煙霧狀血管增生的疾病。煙霧病的臨床癥狀通常表現為腦缺血和出血,其中,煙霧病合并的動脈瘤是其顱內出血的主要原因。煙霧病合并動脈瘤的發生率大約在3.4%~14.8%之間,遠遠高于正常人群的動脈瘤發生率。
連續兩次出現急性發作性劇烈頭痛病例分析
病例簡介66歲男性,連續兩次出現急性發作性劇烈頭痛,無相關病史。影像學見下圖:影像學分析軸向NECT掃描(A)顯示蛛網膜下腔出血伴動脈瘤樣改變。軸向CT血管造影-最大密度投影重建(MIP CTA reformat )(B)顯示右側小腦上動脈存在梭形遠端動脈瘤,伴有蚓部血管擴張。動脈期的側位片
上唇Warthin瘤合并黏液表皮樣癌病例報告1
Warthin瘤又稱乳頭狀淋巴囊腺瘤或腺淋巴瘤,是常見的唾液腺良性腫瘤,好發于腮腺及腮腺淋巴結,少見于小唾液腺。Warthin瘤上皮成分惡變及與上皮來源的惡性腫瘤同時發生較為罕見。目前已知與Warthin瘤伴發的惡性腫瘤有鱗狀細胞癌、黏液表皮樣癌、腺泡細胞癌、未分化癌等。黏液表皮樣癌(mucoepi
上唇Warthin瘤合并黏液表皮樣癌病例報告2
?圖3?病理學表現。a:腫瘤包膜較完整(黑色箭頭)(40×);b:腫瘤細胞主要由黏液細胞(紅色箭頭)和表皮樣細胞組成(藍色箭頭),腫瘤內可見部分粉染分泌物(綠色箭頭)(100×);c:杯狀黏液細胞(藍色箭頭),胞核位于基底部;大嗜酸細胞(紅色箭頭)呈高柱狀,胞漿嗜酸性;d:表皮樣細胞,較大,有小核仁
血管內栓塞治療多發性硬腦膜動靜脈瘺病例報告
患者男,25歲,因“耳鳴伴頭痛1年”于2014年6月15日收人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神經外科。患者于2013年1月15日從高處墜落傷及頭部,當時顱內無明顯腦挫裂傷及出血。傷后5個月,患者出現耳鳴伴頭痛癥狀,在當地醫院以耳部疾病治療,無明顯效果。2014年4月15日患者于當地醫院行頭部CT,示左側橫竇及
顱內動脈瘤的基本介紹
顱內動脈瘤多為發生在顱內動脈管壁上的異常膨出,是造成蛛網膜下腔出血的首位病因,在腦血管意外中,僅次于腦血栓和高血壓腦出血,位居第三。任何年齡可發病,多數好發于40至60歲中老年女性。造成顱內動脈瘤的病因尚不甚清楚,多數學者認為顱內動脈瘤是在顱內動脈管壁局部的先天性缺陷和腔內壓力增高的基礎上引起,
前顱底動脈瘤樣骨囊腫病例報告1
動脈瘤樣骨囊腫(aneurysmal?bone?cyst)是一種良性腫瘤樣病變,好發于長骨的干骺端和脊柱,發生于顱內者少見。本研究對中國醫科大學附屬盛京醫院神經外科收治的1例顱內動脈瘤樣骨囊腫患兒的臨床資料進行總結,并對相關文獻進行復習;以探討顱內動脈瘤樣骨囊腫的臨床特點、影像學特征及治療方法。?1
前顱底動脈瘤樣骨囊腫病例報告2
1.4術后檢查及隨訪?術后第3d復查頭部CT示:顱內占位切除術后,右側額顳骨局限性缺失,局部可見金屬內固定影,周圍軟組織腫脹伴積氣,局部可見引流管影;鄰近顱板下見條片狀高密度影及少許氣體密度影(圖4)。病理檢查診斷:符合(右眶頂)動脈瘤樣骨囊腫(圖5)。術后隨訪1年,患兒恢復良好,未見復發。?2.討
椎動脈鏡像夾層動脈瘤病例分析
顱內鏡像動脈瘤是顱內多發動脈瘤的一種特殊類型,指顱內兩側對稱位置發生的動脈瘤。鏡像動脈瘤多發生于頸內動脈系統,椎基底動脈系統很罕見,國內外文獻鮮有報道。本文報道1例破裂出血的椎動脈(VA)鏡像夾層動脈瘤,并進行文獻復習。?1.臨床資料?患者男,34歲,因“突發劇烈頭痛,惡心4h”入院。患者無發熱,無
MRI診斷顱內血管周細胞瘤病例報告
?患者,男,28歲,因“間斷頭痛4月余”于2016年2月22日收入四川省人民醫院神經外科。神經系統查體:雙下肢肌力4級,雙上肢肌力正常,四肢肌張力正常,其余未見異常。?入院行頭部磁共振成像(MRI)檢查示左側顳頂部見一腫塊影,呈分葉狀,大小約6 cm×6 cm×5 cm,T1WI呈稍長、長T
內聽道內小腦前下動脈動脈瘤病例報告
?內聽道小腦前下動脈動脈瘤(anterior?inferior?cerebellar?artery?aneurysm,AICAA)非常少見,僅見個案報道。泰州市人民醫院神經外科于2015年11月收治1例致聽力喪失的小腦前下動脈動脈瘤患者,文中回顧性分析AICAA診療過程中的臨床表現、影像學檢查及手術
一例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腎內型腎動脈瘤病例分析
病例?男,60歲,因左側腰部疼痛、血球于門診就診奇體:血壓120/80 mmHg(1 mmHg=0.133 kPa),腰部未捫及包塊,左腎區叩擊痛,輸尿管走行區無壓痛。血常規、血生化正常,尿常規:白細胞(鏡下)12.00 p/HPF、紅細胞(鏡下)57.90 p/HPF、尿潛血250.00 E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