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側煙霧病合并顱內多發動脈瘤病例分析1
煙霧病和顱內多發動脈瘤的發病率均較低,而煙霧病合并顱內多發動脈瘤更是少見。研究表明,煙霧病合并動脈瘤破裂出血是導致煙霧病顱內出血的重要原因之一,其治療方法因人而異,根據動脈瘤的位置、是否破裂出血以及患者的病情等可選擇開顱手術、介入治療或保守治療等。但若動脈瘤破裂出血且出血量大產生明顯的占位效應時,一般需急診手術治療。我院于2018年1月成功救治1例煙霧病合并顱內多發動脈瘤破裂出血的患者,療效滿意。 1.資料與方法 1)一般資料 患者女性,56歲,因“突發頭痛伴惡心、嘔吐1d”急診收住我院。病史:患者2018年1月11日早晨無明顯誘因突發劇烈頭痛,伴惡心、嘔吐1次,為胃內容物。入院體檢:嗜睡,雙側瞳孔等大等圓,直徑約3mm,對光反射靈敏。頸軟無抵抗,四肢肌力及肌張力正常,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急診頭顱CT示:右側額顳葉腦出血,蛛網膜下腔出血(圖1)。 圖1 術前急診頭顱CT&nbs......閱讀全文
單側煙霧病合并顱內多發動脈瘤病例分析1
煙霧病和顱內多發動脈瘤的發病率均較低,而煙霧病合并顱內多發動脈瘤更是少見。研究表明,煙霧病合并動脈瘤破裂出血是導致煙霧病顱內出血的重要原因之一,其治療方法因人而異,根據動脈瘤的位置、是否破裂出血以及患者的病情等可選擇開顱手術、介入治療或保守治療等。但若動脈瘤破裂出血且出血量大產生明顯的占位效應時,一
單側煙霧病合并顱內多發動脈瘤病例分析2
2.結果?患者術后無明顯并發癥,意識狀態較術前明顯好轉,復查頭顱CT示血腫清除完全,顱內情況穩定,環池清晰,中線無明顯移位(圖3);復查DSA未見動脈瘤(圖4)。已好轉出院,隨訪中。?圖3 術后CT?圖4 術后DSA?3.討論?煙霧病是一種病因不明的慢性進行性腦血管閉塞性疾病,多表現為雙側頸內動脈及
一期單側開顱夾閉顱內雙側5枚動脈瘤病例報告1
顱內多發動脈瘤是指顱內存在2個或2個以上的動脈瘤,相對單發動脈瘤其對患者的危害更大,治療難度更高。據相關文獻報道,國內多發動脈瘤一期開顱夾閉手術治療大多為2~3枚動脈瘤。西安醫學院第二附屬醫院神經外科于2016年12月行一期單側開顱手術夾閉顱內雙側5枚動脈瘤患者1例。本研究對患者的臨床資料及手術治療
煙霧病合并動脈瘤栓塞治療病例報告
煙霧病是一種病因尚未明確,主要表現為雙側頸內動脈及顱底動脈環緩慢而又逐漸進展的狹窄、閉塞,同時伴有顱底煙霧狀血管增生的疾病。煙霧病的臨床癥狀通常表現為腦缺血和出血,其中,煙霧病合并的動脈瘤是其顱內出血的主要原因。煙霧病合并動脈瘤的發生率大約在3.4%~14.8%之間,遠遠高于正常人群的動脈瘤發生率。
一期單側開顱夾閉顱內雙側5枚動脈瘤病例報告2
2.討論?顱內動脈瘤為常見的腦血管病,是因血流動力學變化引起血管薄弱處管壁向外膨出的薄壁囊狀物,有破裂出血的風險。多數患者因動脈瘤破裂出血就診,也有少部分患者因神經壓迫癥狀或體檢時發現,可通過CTA、DSA檢查確診。本例患者因“左眼視物不清3d”入住眼科,眼科診斷為“左眼視網膜病變”。因患者訴既往有
心臟黏液瘤合并顱內多發夾層動脈瘤動靜脈瘺病例報告
心臟黏液瘤是最常見的原發性心臟腫瘤,約占50%。發病年齡多在30~50歲,女性發病率比男性略高。大多數為單發病變,極少數在同一心腔或不同心腔呈現2個或多個腫瘤。心臟黏液瘤約7%是家族性的,常見的癥狀主要表現在心臟、肺臟以及全身情況,如心悸、氣急、呼吸困難、發熱、體質量減輕等,此外還有肺和體循環的栓塞
妊娠合并煙霧病臨床特點分析1
煙霧病( Moyamoya 病) 是一種以進行性頸內動 脈和大腦前動脈或大腦中動脈狹窄或閉塞為特征, 在腦血管造影圖像上形似“煙霧”的腦血管疾病[1]。 煙霧病的發病率在女性 20~30 歲達到高峰。因此, 女性更有可能在生育年齡被診斷為煙霧病[2]。妊 娠期高雌激素水平、血流動力學改變和循環血容量
顱內Castleman病病例分析
患者女,32歲。于2017年1月初無明顯誘因出現頭痛,為發作性脹痛不適,3~5min自行緩解,無頭暈、嘔吐、行走不穩、肢體無力、肢體麻木、口角抽搐、意識不清、聽力下降、視物模糊。?MRI表現:T1WI呈等信號,T2WI呈中等偏高信號,DWI呈稍彌散受限,增強掃描呈明顯強化,與腦組織以線樣低信號影分界
顱腦損傷合并顱內動脈瘤手術治療病例報告
顱腦損傷合并顱內動脈瘤破裂出血鮮有臨床報道。2002年6月至2007年5月,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在收治的顱腦外傷患者4552例中發現顱腦損傷合并顱內動脈瘤破裂至蛛網膜下腔出血9例,占同期顱腦損傷收治患者的0.2%。我科近期成功救治了1例重型顱腦損傷伴前交通動脈瘤破裂出血患者,患者預后良好。
多發性顱內動脈瘤臨床報告
多發性顱內動脈瘤(multiple?intracranial?aneurysms,MIA)是指顱內同時存在2個或2個以上的動脈瘤。近年隨著各類影像學技術的發展,無癥狀MIA的檢出越來越多,但不同MIA處置策略的結果因人而異。2016年4月—2017年3月遵義醫學院附屬醫院腦血管病科收治特殊MIA2例
手術切除顱內多發黏液性動脈瘤診療分析
?患者女,58歲,因“體檢發現顱內動脈瘤2年”于2015年10月26日收入第二軍醫大學附屬長海醫院神經外科。入院前2年頭部MRI顯示右額葉高信號,當地醫院考慮海綿狀血管瘤,給予保守治療。1年前行心房黏液瘤切除術,圍手術期查頭部MR血管成像示右側大腦前動脈、大腦中動脈各有1個梭形動脈瘤。為進一步治療入
雙側頸和椎動脈奇網伴顱內多發性出血診療分析2
本病例根據發病特點及上述影像學表現診斷為:雙側頸、椎動脈微血管網伴顱內多發出血,脊髓前動脈動脈瘤。針對腦內多發出血給予保守治療;脊髓前動脈動脈瘤予密切影像隨訪。患者共住院14d,恢復良好后出院,無神經系統陽性體征。擬定期給予DSA隨訪觀察動脈瘤變化情況。?2.討論?RM主要是指多個細動脈或小動脈的網
煙霧病合并甲狀腺功能亢進病例報告
煙霧病合并甲狀腺功能亢進是煙霧病中的一種特殊類型,文獻報道較少且病因不明。2011年3月至2012年12月濟寧醫學院附屬醫院收治了兩例煙霧病合并甲狀腺功能亢進患者,現報道如下。?煙霧病的診斷標準符合日本厚生省煙霧病診斷標準(1996),甲狀腺功能亢進的診斷標準符合內科學(人民衛生出版社,第七版)中G
全身多發結核病合并SLE1例病例分析
結核病是嚴重危害人類健康的傳染病,是我國重點控制的重大疾病之一,近年來,結核病發病率有所回升,而免疫相關性疾病患者因疾病本身致免疫缺陷、長期使用激素以及免疫抑制劑等成為結核病易感人群,且可引起全身結核病爆發。本文報道了1例腱鞘結核合并骨結核、血播肺結核以及SLE病例,并進行相關文獻分析,以提高臨床醫
同側腮腺及顱內髓系肉瘤病例分析
髓系肉瘤是一種少見的由原始粒細胞或幼稚粒細胞組成的髓細胞在骨髓外增生和浸潤形成的腫瘤占位性病變,也稱綠色瘤,該腫瘤最常侵犯的部位為軟組織(腮腺)、骨質、皮膚、淋巴結、胃腸道、中樞神經系統(顱內)、眼等。本文復習相關文獻,并結合本例顱內、顱外并發髓系肉瘤的臨床特點及影像特征,對其診治要點進行總結,以進
顱內多發占位病因分析
病例1:女,47歲,維族。頻繁頭痛、嘔吐2周余,言語不清伴右側肢體無力1周入院。2周前有發熱病史,抗感染治療后體溫正常。高血壓病史5年。?體格檢查:神志清,運動性失語,頸軟,右上肢肌力1級,右下肢肌力3級,肌張力低,右側巴氏征(+)。CT平掃示左額頂葉及右頂葉不規則片狀低密度影(圖1a)。核磁檢查示
諾卡菌導致顱內多發腦膿腫病例分析
1.病例資料?30 歲女性,因無明顯誘因出現咳嗽、咳痰2 個月,伴發熱、呼吸困難半個月就診于當地醫院,未明確診斷,給予“消炎”治療后癥狀未見明顯好轉。2017年12月21日就診吉林省腫瘤醫院,支氣管鏡檢查顯示粘膜呈炎癥改變。2017年12月29日就診于吉林省結核病醫院,行相關檢查后排除結核,
雙側頸和椎動脈奇網伴顱內多發性出血診療分析1
顱內微血管網(Rete?Mirabile,RM),又稱奇網,RM是一個由吻合血管組成的精細網狀結構,取代了母體動脈。這在低級的哺乳動物,如貓、羊及豬等比較常見。發生于人類時,RM通常累及頸動脈和椎動脈,此時,頸內動脈或者椎動脈正常的連續性解剖結構在顱底處消失,被經硬膜異常發育的動脈網所取代。RM可為
一例肉芽腫性多血管炎合并顱內動脈瘤病例分析
1.病歷摘要?男,67歲,因“左側頭痛3個月余,左耳鳴伴聽力下降2個月余,左眼視力下降2周”入本院腫瘤科。病人2016年5月出現左側頭痛,在當地按照“鼻炎”治療,1個月后出現左側耳鳴,伴左側聽力下降,在外院行經鼻內鏡手術,內鏡見:鼻咽左側壁黏膜稍增厚,病理提示:鼻咽黏膜慢性炎癥,術后予止痛治療。20
單側痣樣黑棘皮病病例分析
1 病歷摘要 患者女,20 歲。5 年前無明顯誘因左側腰背部出現散 在呈帶狀分布的灰褐色斑塊,色深,形狀大小不一,表面 粗糙,稍突起于膚面,無瘙癢或灼痛等自覺癥狀。 5 年來 皮損未擴大及消退,未予治療,為明確診斷,遂于 2015 年 11 月來我科就診。 既往體健,否認糖尿病及惡性腫瘤疾 病史
雙側骨性強直髖合并單側股骨近端骨折病例分析
強直性脊柱炎是一種常見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具體表現為關節慢性炎癥,最終導致關節骨性強直,該病主要累及脊柱關節突關節和骶髂關節等部位,此外受累最多的是髖關節。強直性脊柱炎并髖關節損傷情況受到臨床重視,文獻報道其在強直性脊柱炎人群中發病率為30%~50%。髖關節完全骨性強直一般發生在強直性脊柱炎晚期,其發
淺析腦膜瘤合并顱內動脈瘤的治療
1.病歷摘要?病例1:女,54歲;因“右眼失明伴左眼視力下降4年”于2016年4月入院。病人4年前因鞍結節腦膜瘤行右眉弓入路腫瘤切除術,因CT復查腫瘤復發再次入院。臨床表現:左眼視力0.5,顳側偏盲,右眼無光感。術前檢查:垂體激素水平大致正常。?鞍區MRI增強掃描見腫瘤明顯均勻強化,大小約2.5
妊娠合并煙霧病臨床特點分析3
3.2 妊娠合并煙霧病的臨床表現 ( 1) 頭痛: 主要 表現為額部的疼痛或偏頭痛。一項 204 例煙霧病兒 童的臨床研究發現[11], 25%的患者有頭痛癥狀,部 分患者頭痛癥狀持續至術后很長一段時間才能緩 解,部分患者術前無頭痛,術后出現頭痛; ( 2) 短暫 性腦缺血發作、腦卒中、癲癇發作和智
妊娠合并煙霧病臨床特點分析2
病例3,女, 30 歲,因“停經9+月,間斷頭暈10 天,加重伴 頭痛 1 天”為主訴于 2018 年 5 月 16 日入院。平素月經不規 律, G1P0。入院情況: T 36.3℃, P 72 次/min, R 16 次/min, Bp 114/76mmHg。神志清,精神一般,雙側瞳孔等大
一例顱內巨大血栓性動脈瘤病例分析
79歲女性,1年間出現進行性的神經系統功能減退,包括意識混亂、記憶力減退、平衡失調、大小便失禁。在體格檢查中,患者僅表現為以自我為中心,并有輕度非流利型失語。CT平掃顯示患者左側額顳葉巨大占位性病變,并伴有鈣化。CT平掃在CT血管造影和核磁掃描中,同樣可以看到巨大占位性病變,大小約3.8×6.2×3
多囊腎合并顱內動脈瘤性蛛網膜下腔出血臨床分析
常染色體顯性多囊腎病(ADPKD)是最常見的遺傳性腎病,該病以腎囊腫和腎衰竭為特征,是涉及肝臟、心臟和血管系統的全身性疾病。動脈瘤性蛛網膜下腔出血(aneurismal subarachnoid hemorrhage,aSAH)是常染色體顯性多囊腎病患者常見的嚴重并發癥之一,且常常會導致患者死亡或致
分析顱內動脈瘤的形成原因
先天性因素 腦動脈管壁的厚度為身體其他部位同管徑動脈的2/3,周圍缺乏組織支持,但承受的血流量大,尤其在動脈分叉部。管壁中層缺少彈力纖維,平滑肌較少,由于血流動力學方面的原因,分叉部又最易受到沖擊,這與臨床發現分叉部動脈瘤最多、向血流沖擊方向突出是一致的。管壁的中層有裂隙、胚胎血管的殘留、先天
顱內軟骨瘤病例分析
?1.病例資料?男性,41歲。因右側面部麻木10d入院。入院時體格檢查:神志清楚,右側面部感覺減退;四肢肌力、肌張力基本正常。頭部CT平掃示:右側顱中、后窩(顳骨巖尖、枕骨右側、枕骨斜坡)軟組織密度腫塊,邊緣光滑,腫塊內見小斑片狀高密度影,大小約40mm×28mm(圖1A);局部骨質破壞(圖1B)。
兒童顱內原發RosaiDorfman病病例報告1
Rosai-Dorfman病(Rosai-Dorfman disease,RDD)又名竇組織細胞增生伴巨大淋巴結病(sinus histiocytosiswith masive lymphadenopathy,SHML),發病率低,是一類原因不明的良性組織細胞增生性疾病,首次報道于1965年
顱內占位的腦型肺吸蟲病病例報告1
肺吸蟲病(pulmonary?distomiasis)是由于寄生在人體各臟器的并殖吸蟲所致的一種慢性寄生蟲病,故又稱并殖吸蟲病,多系人吞食含有并殖吸蟲活囊蚴的溪蟹或蛄而受感染,因其多寄生在人的肺部而得名。腦型肺吸蟲病(cerebral?paragonimiasis)系因肺吸蟲成蟲侵入腦內,成蟲在腦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