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發于下頜骨內神經鞘瘤病例報告1
神經鞘瘤屬于神經系統腫瘤中較為常見的一種疾病,且在1910年Verocay將其描述為神經鞘瘤,為來源于周圍神經鞘膜的良性腫瘤。神經鞘瘤幾乎可見于神經細胞存在的任何部位,但較少發生于頭頸部,僅占25%~45%,常累及面神經、舌神經等運動神經,多為單房型病損,發生于頜骨內下牙槽神經者極少見。下頜骨骨內神經鞘瘤通常來源于下牙槽神經主干或分支的周圍神經鞘。該病多主訴為下唇麻木,且影像學呈現骨破壞,初期易被誤診為“頜骨惡性腫瘤”。徐州市中心醫院口腔頜面外科近期收治一例來源于下牙槽神經的神經鞘瘤,本文根據其臨床表現、影像學特點、治療經過并結合文獻復習對該病進行了分析,現報道如下。 1.病例資料 1.1臨床表現 患者,女,36歲,因“右下后牙疼痛,伴右側下唇麻木進行性加重1月”就診。1月前患者因右下后牙不適就診于外院,錐形束CT(CBCT)示:右下頜骨低密度陰影,考慮“頜骨腫物占位,惡性待排?”。在當地醫院接受“......閱讀全文
原發于下頜骨內神經鞘瘤病例報告1
神經鞘瘤屬于神經系統腫瘤中較為常見的一種疾病,且在1910年Verocay將其描述為神經鞘瘤,為來源于周圍神經鞘膜的良性腫瘤。神經鞘瘤幾乎可見于神經細胞存在的任何部位,但較少發生于頭頸部,僅占25%~45%,常累及面神經、舌神經等運動神經,多為單房型病損,發生于頜骨內下牙槽神經者極少見。下頜骨骨內神
原發于下頜骨內神經鞘瘤病例報告2
術后給予營養神經用藥,隨訪半年,腫瘤無復發,無下頜骨病理性骨折發生,咬合關系尚可,但右下唇麻木癥狀無明顯改善。半年隨訪拍攝CBCT提示右側下頜骨病灶無復發,部分成骨表現,下唇麻木仍無明顯改善(圖4)。?2.討論?李嘉瑤等的研究顯示:神經鞘瘤在全身發病位置上以顱神經鞘瘤發病率最高,椎管內神經鞘瘤次之,
跟骨骨內神經鞘膜瘤病例分析
神經鞘膜瘤(NST)又名神經膜瘤、雪旺氏細胞瘤,是一種由周圍神經鞘內雪旺氏細胞所形成的良性腫瘤,偶可發生惡變。Chin等于1908年首次報告NST。本病以中年人多見,平均發病年齡約為44歲,男女發病比例基本相同。NST為常見的外周神經腫瘤,多為良性單發,呈孤立性腫塊,常有包膜,好發于頭頸部和四肢的表
腎神經鞘瘤病例報告
患者,女,62歲,因體檢發現右腎占位于2016年5月22日入院。患者3d前于當地醫院行B超檢查示右腎上極約9 cm實質性占位,考慮惡性腫瘤。患者無發熱,無尿頻、尿急、尿痛等癥狀。既往體健,無高血壓及腰背部疼痛等病史。查體:雙腎區無叩痛,雙側輸尿管走行區無壓痛。實驗室檢查:血、尿常規未見異常,血清腫瘤
腓腸肌內神經鞘瘤病例分析
周圍神經鞘瘤影像報道多是發生于肌間隙內神經血管束走行區病變,骨骼肌內的神經鞘瘤少見。本文報道1例并進行文獻復習,對其影像學表現探討。?男,43歲,自述3月前無意間發現左小腿包塊,因包塊較小,未引起重視,未作治療,約一月前包塊逐漸增大。查體:左小腿后側可觸及大小約2.0 cm×3.0 cm包塊
一例下頜骨及頜下腺多發性神經鞘瘤病例分析
神經鞘瘤又稱施萬細胞瘤(Schwannoma),來源于神經鞘。頭頸部神經鞘瘤主要發生于腦細胞,如聽神經、面神經、舌下神經、迷走神經,其次是周圍神經,以頭部、面部、舌部最為常見。常見于舌部,其次是上頸部、頰部腮腺區、口腔、腭、下唇及咽側等處。同時多發于下頜骨組織及頜下腺的神經鞘瘤較罕見,我院于2014
兒童篩竇神經鞘瘤病例報告
病例報告患兒,男,10歲,因“反復左側鼻腔出血伴左側鼻塞、嗅覺減退1年”為主訴于2012年5月6入院。鼻內鏡檢查可見左側中鼻道一新生物,表面光滑,色灰白,突入總鼻道,未達后鼻孔,鼻中隔向右側偏曲,左側鼻腔通氣欠佳,嗅覺減退。鼻竇CT示:左側篩竇后組可見圓形軟組織密度影,大小約19 cm×23 c
下頜骨原發腺泡細胞癌病例分析1
腺泡細胞癌(acinic?cell?carcinoma)是偶發于涎腺的低度惡性上皮源性腫瘤,占唾液腺腫瘤的2.5%~3%,其中80%~92%發生于腮腺,另有約1%起源于小唾液腺,而原發于下頜骨內者極罕見。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口腔醫院口腔頜面-頭頸腫瘤科收治下頜骨原發腺泡細胞癌1例,現報告如下。?1.
下頜骨軟骨黏液樣纖維瘤病例報告
軟骨黏液樣纖維瘤是骨骼系統一種罕見的良性骨腫瘤,好發于成年人,常表現為四肢疼痛、腫脹或無明顯特殊癥狀,發生于頜面骨骼較為少見。軟骨黏液樣纖維瘤的臨床表現以及影像學不具有特異性,易誤診為其他骨腫瘤或腫瘤病變。本文報道1例發生于下頜骨的軟骨黏液樣纖維瘤,并結合相關文獻對其臨床表現、影像學特點及治療方法等
黑色素性神經鞘瘤病例報告
色素性神經鞘瘤(MS)是一種能產生色素的神經鞘瘤,是神經鞘瘤的罕見變異,我科2019年3月收治2例該病例,現報道如下。?病例1:患者,女,14歲,因左下肢疼痛半年入院,入院查體:腰部脊柱左側側彎,左側腰4、5間隙叩擊痛,并向左下肢放射痛,雙下肢肌力5級,左下肢直腿抬高試驗40度陽性,加強試驗陽性。腰
下頜骨正中神經纖維瘤病例分析
神經纖維瘤是一種起源于神經組織的良性腫瘤,孤立性神經纖維瘤是一種發生在沒有遺傳性神經纖維瘤病的個體中的單一病變,常見于軟組織中,但在頭頸部,在頜骨內孤立的神經纖維瘤的發生較為少見,其最常見部位為下頜骨。Bruce在1954年首次報道了口腔孤立性神經纖維瘤,該疾病平均發病年齡27.5歲,15~45歲之
口腔頜面部惡性周圍神經鞘膜瘤病例報告1
惡性周圍神經鞘膜瘤(malignant?peripheral?nerve?sheath?tumors,MPNST)是一類臨床上極其少見的惡性腫瘤,該腫瘤來源于神經或者繼發于神經纖維瘤、神經鞘膜瘤,主要由神經母細胞、EMA陽性的束膜細胞、雪旺細胞、原始神經上皮細胞等構成。?1993年WHO正式將此類具
下頜骨惡性纖維組織細胞瘤病例報告
纖維組織細胞瘤是細胞分化成纖維細胞和組織細胞而形成的腫瘤。其中只有一小部分表現為惡性,稱為惡性纖維組織細胞瘤(malignant?fibrous?histiocytoma,MFH),也稱為未分化多形性肉瘤,是最常見的成人軟組織肉瘤,由多形性紡錘和上皮樣細胞組成,有少量多核細胞。?MFH可發生于廣泛的
原發于腮腺的肉瘤樣癌病例報告
患者,男,64歲,因“發現左側腮腺區包塊1余月”于2012年7月26日入院。1月余前,患者無意間捫及左側腮腺區一圓形包塊,無疼痛感,于當地醫院行頸部彩超示:左側腮腺內見一大小約1.5 cm×1.2 cm×1.4 cm實性、稍低回聲團塊影,邊界清。因患者自覺無明顯癥狀,遂未引起重視,未進一步治療。
下頜骨多發性含牙囊腫病例報告1
含牙囊腫屬牙源性囊腫的一種,又稱濾泡囊腫。多數學者認為,含牙囊腫發生于牙冠或牙根形成之后,在殘余釉上皮與牙冠面之間出現液體滲出而形成,可來自1個或多個牙胚。多發生于青壯年,好發于下頜第三磨牙區,其次是上頜尖牙、第三磨牙等。臨床上多以患側面部腫脹、牙列不齊等就診,一般自覺癥狀不明顯。頜骨多發性含牙囊腫
一例腦實質內神經鞘瘤病例分析
腦實質內神經鞘瘤指起源于腦實質并與顱神經無關的神經鞘瘤,臨床罕見。本文就我們收治的1例病理學證實的腦實質內神經鞘瘤患者的治療經驗總結如下。病例資料患者,男,16歲,因間歇性頭痛、嘔吐伴左側肢體乏力2周入院。體格檢查:神志清楚,左側肢體肌力IV級,右側肢體肌力V 級。頭顱MRI 檢查示右側側腦
腸系膜神經鞘瘤病例分析
病例男,36歲,以“體檢彩超發現腹部包塊3周”為主訴入院。患者飲食睡眠尚可,無發熱乏力,無腹痛腹瀉,無惡心嘔吐,無排便習慣改變。查體:全腹軟,無壓痛反跳痛,未觸及包塊,肝脾肋下未觸及,腸鳴音正常。?彩超:腹部臍旁右側低回聲包塊,直徑約4.0 cm,周圍腸壁增厚,提示惡性不除外。3周后復查超聲臍旁右側
神經鞘黏液瘤病例分析
1 病歷摘要患者女,31 歲。因右小腿皮膚色結節 10 年余,于 2016 年 8 月 24 日來我科就診。10 年前患者發現右小 腿伸側出現一約綠豆大膚色丘疹,無明顯癢痛等癥狀, 未予診治。皮損緩慢增大至約花生米大,遂來我科就 診。患者平素體健,否認系統性疾病及家族遺傳性疾病 病史。 體格檢查
上腭惡性外周神經鞘膜瘤病例報告
惡性外周神經鞘膜瘤(Malignant?peripheral?nerve?sheath?tumor,MPNST)是一種起自周圍神經的神經鞘膜腫瘤,惡性程度較高。其組成成分復雜,診斷相對困難。在此筆者報道1例發生于患者上腭部的惡性神經鞘膜瘤,為臨床診斷提供參考。?1.病例資料?患者男,50歲,4年前發
前列腺惡性外周神經鞘瘤病例報告
患者,男,44歲,具有潛在系統性疾病,數日前出現肉眼可見血尿及尿潴留。該患者具有LUTS病史,近期情況惡化。直腸指檢發現前列腺明顯增大(變硬),但PSA水平在正常范圍內(總PSA:0.42ng/mL)。經直腸超聲(TRUS)顯示前列腺中有多處結節,最大的有6.3cm,前列腺測量約300克。前列腺磁共
一例口腔頜面部惡性外周神經鞘膜瘤病例分析
惡性外周神經鞘膜瘤(malignant?peripheral?nerve?sheath?tumors,MPNST)又稱為惡性神經鞘瘤、惡性施萬細胞瘤(malignant?schwannoma)、神經纖維肉瘤(neurofibrosarcoma)或神經源性肉瘤(neurogenicsarcoma),是
成人顱內神經母細胞瘤病例報告
?原發性顱內神經母細胞瘤屬于極為少見的高度惡性顱內腫瘤,可發生于兒童,成年患者罕見。2011年5月南京軍區福州總醫院神經外科收治1例成人顱內神經母細胞瘤患者,術后無瘤生存至今。現對該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分析,并結合文獻探討顱內神經母細胞瘤的臨床、影像及組織病理學特點,以及治療策略和預后。?1.臨床資料
顱內神經鞘瘤伴海綿狀血管瘤病例分析
患者男,57歲,因“右側陣發性耳鳴”來院就診;顱腦CT平掃示右側橋小腦角區見不規則軟組織密度影,CT值約37Hu,大小約2.8 cm×1.2 cm,密度不均勻,其內見斑結狀稍高密度影(CT值約50Hu),鄰近腦組織稍受壓,右側內聽道較左側略增寬(圖1)。?圖1?CT平掃(a、b:腦窗示右側橋小腦角區
一例下頜骨骨化性纖維黏液樣瘤病例報告
?骨化性纖維黏液樣瘤(ossifying fibromyxoid tumor,OFMT)是一種少見的、組織來源不明的腫瘤,好發于成年患者,常表現為四肢皮下組織或肌肉內小的、無痛性、境界清楚的腫塊,發生于頭頸部者少見,且均發生于軟組織。本文報道1例發生于下頜骨的骨化性纖維黏液樣瘤,并對其臨床病
下頜骨前部特發性骨腔病例報告
1942年Stafne首次報告了34例“近下頜角骨腔”以來,國外已有不少報告,國內較少。骨缺損的發生原因尚不確定,無統一命名,故文獻中所用名稱繁多。本病多無臨床癥狀,也有少數報道有疼痛癥狀,通常因拍攝X線片發現。該病的發生率約為0.1%~0.48%,好發于男性,男女比約為4∶1,各報道結論不一。好發
口內入路摘除治療下頜骨巨大型頜骨囊腫病例報告1
頜骨囊腫為口腔頜面外科常見疾病,通過外科手術摘除,常能獲得滿意效果,但對大型頜骨囊腫,特別是位于下頜角、下頜升支部大型頜骨囊腫的手術方法仍需值得探討。目前,治療該病的常用方法有以下2種:(1)口外切口入路完整摘除;(2)口內入路袋形術開窗引流。本文報道1例采用口內入路完整摘除法治療巨大型下頜角區頜骨
小腦神經鞘瘤病例分析
?男,53歲。于1個月前無明顯誘因出現頭暈、行走不穩,易向右傾倒,無惡心嘔吐,之后頭暈加重,行走緩慢,步幅蹣跚,偶有右耳耳鳴,來院就診。查體雙側咽反射減退,伸舌向右偏,右側肢體共濟運動不穩準,閉目直立征陽性。?頭顱MRI示:右側小腦半球占位性病變,伴大小不等囊性變,大囊位于腫瘤邊緣,微囊到中囊變位于
嗅溝神經鞘瘤病例分析
患者女,28歲。因“間斷感冒1年,嗅覺下降半年,嗅覺喪失2月”就診。查體神清語利,對答切題,查體配合,嗅覺完全喪失。顱底CT平掃:前顱窩底-右篩竇-右側鼻腔內見顱內外溝通的不規則軟組織密度影,其內密度均勻,平均CT值約24HU,鄰近結構受壓,右眼眶內壁及內直肌移位;前、中顱窩底局部骨質呈壓迫性骨質吸
紅外熱成像圖發現骶神經鞘瘤病例分析1
神經鞘瘤又稱雪旺細胞瘤,是周圍神經中常見的良性腫瘤,神經鞘瘤常單發,為有包膜的梭行結節,借助B型超聲檢查可發現。然而發生在椎管內腫瘤一般在MRI影像增強掃描下才能發現,對于所產生的卡壓神經癥狀也常歸咎為其它疾病所引起。我院應用紅外熱成像圖發現骶神經鞘瘤并成功治療了1例有10余年的跟腿痛病史的病人,現
原發于卵巢囊性成熟型畸胎瘤的惡性黑色素瘤病例報告
1 病例簡介 患者,女, 71 歲,因“排尿不暢伴下腹部憋脹不適半月 余”于 2012 年 6 月 2 日收入院。入院后完善相關檢查。AFP、 CEA、 CA153、 CA199,鐵蛋白及 HCG 均正常,CA125 ( 78.13U/ml) 增高。腹部超聲:雙腎、雙側輸卵管及膀胱未見 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