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頜骨正中神經纖維瘤病例分析
神經纖維瘤是一種起源于神經組織的良性腫瘤,孤立性神經纖維瘤是一種發生在沒有遺傳性神經纖維瘤病的個體中的單一病變,常見于軟組織中,但在頭頸部,在頜骨內孤立的神經纖維瘤的發生較為少見,其最常見部位為下頜骨。Bruce在1954年首次報道了口腔孤立性神經纖維瘤,該疾病平均發病年齡27.5歲,15~45歲之間。現將報道下頜骨正中的神經纖維瘤1例。 1.病例報告 患者,瞿某,女,31歲,因“發現頦部腫脹3年余”入院,患者自3年前發現頦部包塊,無疼痛等不適,偶下唇麻木感及下頜前牙不適,一直未予以處理,后包塊逐漸增大。臨床檢查:面部左右基本對稱,頦部腫脹明顯,無張口受限;下頜前牙區前庭溝可觸及明顯彭隆,質地硬,無波動感,無觸痛,下頜前牙無松動及叩痛感。 全景片及CBCT片示下頜骨33-41間一大小約3cm×3cm低密度影,其內牙根尖未見明顯吸收(圖1)。 入院完善相關檢查,術前31-43行一次性根充后,......閱讀全文
下頜骨正中神經纖維瘤病例分析
神經纖維瘤是一種起源于神經組織的良性腫瘤,孤立性神經纖維瘤是一種發生在沒有遺傳性神經纖維瘤病的個體中的單一病變,常見于軟組織中,但在頭頸部,在頜骨內孤立的神經纖維瘤的發生較為少見,其最常見部位為下頜骨。Bruce在1954年首次報道了口腔孤立性神經纖維瘤,該疾病平均發病年齡27.5歲,15~45歲之
下頜骨軟骨黏液樣纖維瘤病例報告
軟骨黏液樣纖維瘤是骨骼系統一種罕見的良性骨腫瘤,好發于成年人,常表現為四肢疼痛、腫脹或無明顯特殊癥狀,發生于頜面骨骼較為少見。軟骨黏液樣纖維瘤的臨床表現以及影像學不具有特異性,易誤診為其他骨腫瘤或腫瘤病變。本文報道1例發生于下頜骨的軟骨黏液樣纖維瘤,并結合相關文獻對其臨床表現、影像學特點及治療方法等
左側下頜骨嬰幼兒肌纖維瘤病病例分析1
?嬰幼兒肌纖維瘤病(infantile myofibromatosis,IM)是一種罕見的良性兒童肌纖維母細胞瘤。山西省人民醫院收治1例左側下頜骨嬰幼兒肌纖維瘤病,現對此進行報道,并復習相關文獻,對該腫瘤的臨床特點、發病原因、影像學特征、病理特征、診斷及鑒別診斷、治療等進行相關探討,以提高對
左側下頜骨嬰幼兒肌纖維瘤病病例分析2
2.討論?2.1 臨床特點?IM是一種罕見的良性兒童肌纖維母細胞瘤。1954年首次由Stout報道,1981年由Chung和Enzinger發現其肌成纖維細胞來源,并命名為IM。雖然IM被認為是一種罕見的腫瘤,但在每15萬新生嬰兒中就有1例發現。大多數IM都發生于新生兒或24個月大的嬰兒,很少有成人
左側下頜骨囊腫病例分析
1.病例資料?患者,男性,70歲,因“左面頰部疼痛20天,發現左下頜骨病變7天”入院。患者約20天前無明顯誘因出現左頰面部疼痛,多次到當地醫院就診,行全景片檢查,發現左下頜骨病變,診斷為“左側下頜骨囊腫”并給予患者抗炎治療(具體不詳)半個月,疼痛未見明顯緩解。?隨后建議患者行“左下頜骨囊腫開窗減壓術
一例下頜骨促結締組織增生性纖維瘤病例分析
?促結締組織增生性纖維瘤(desmoplastic fibroma,DMPF)是一種罕見的骨腫瘤,由輕度異形的梭形細胞及其產生的大量膠原構成,具有局部侵襲性。1958年Jaffe將其從軟組織韌帶樣纖維瘤及其他中央性纖維病變中分出,命名為DMPF。DMPF起源于結締組織,可累及任何骨,但最易累及下頜骨
一例下頜骨骨化纖維瘤并發組合性牙瘤病例分析
骨化纖維瘤(ossifying fibroma,OF)是發生于頜骨的中心性良性腫瘤,常單獨發病,并發牙瘤的病例十分罕見。本文報道下頜骨骨化纖維瘤并發組合性牙瘤1例。?1.病例報告?患者,男性,19歲,2014年3月自覺左下頜疼痛于綿陽市當地醫院就診,曲面斷層片示:左下頜牙瘤伴左下頜骨質異常增殖。20
下頜骨髁突及下頜升支巨大單純性骨囊腫病例分析
單純性骨囊腫(simple bone cyst)是一種由硬骨壁包繞的無上皮村里及不伴有感染的含有液體或不含液體的囊性病變。頜骨單純性骨囊腫好發于下頜后牙區,一般無膨隆性生長,作者發現本病例為發生于髁突及下頜升支且膨隆性生長的巨大頜骨單純性骨囊腫,臨床上極為罕見。?1.?臨床資料?患者女,12歲,
I-型神經纖維瘤病惡變伴骨破壞病例分析
1 臨床資料患者女, 62 歲,全身散在咖啡斑62 年,結節漸 多48 年,增大2 年。患者出生時即有全身散在咖啡 斑, 48 年前自軀干始出現皮色結節并逐漸增多,皮 損均無自覺癥狀;2 年前患者左背部結節顯著增大, 自訴 2 年內由約雞蛋大小逐漸增大至直徑約15 cm,局部燒灼感,伴進
原發于下頜骨內神經鞘瘤病例報告2
術后給予營養神經用藥,隨訪半年,腫瘤無復發,無下頜骨病理性骨折發生,咬合關系尚可,但右下唇麻木癥狀無明顯改善。半年隨訪拍攝CBCT提示右側下頜骨病灶無復發,部分成骨表現,下唇麻木仍無明顯改善(圖4)。?2.討論?李嘉瑤等的研究顯示:神經鞘瘤在全身發病位置上以顱神經鞘瘤發病率最高,椎管內神經鞘瘤次之,
原發于下頜骨內神經鞘瘤病例報告1
神經鞘瘤屬于神經系統腫瘤中較為常見的一種疾病,且在1910年Verocay將其描述為神經鞘瘤,為來源于周圍神經鞘膜的良性腫瘤。神經鞘瘤幾乎可見于神經細胞存在的任何部位,但較少發生于頭頸部,僅占25%~45%,常累及面神經、舌神經等運動神經,多為單房型病損,發生于頜骨內下牙槽神經者極少見。下頜骨骨內神
下頜骨中央性血管瘤病例分析
頜骨中央性血管瘤(central?hemangima?of?the?jowe)是一種很少見的頜骨內血管異常增生的良性血管瘤,主要見于青少年,下頜骨為其好發部位,早期無明顯的癥狀體征,且隱蔽性強,常因外傷或者是拔牙造成大出血而危及生命。本文將報道下頜骨中央性血管瘤1例。?病例報告?患兒,女,11歲,因
下頜骨漸進性膨隆病例分析
1.病歷摘要?患者,女,15歲,因左側下頜骨漸進性膨隆2個月來診,在當地醫院行穿刺檢查,可見“淡黃色透明液體”,檢查見左下頜骨體部膨隆,黏膜表面可見擴張的毛細血管,未觸及乒乓球樣感,曲面斷層見下頜骨升支及體部單房性低密度骨質破壞區,邊界清楚,可見骨白線,沿下頜骨長軸生長。?行開窗減壓術,術中見囊壁薄
一例下頜骨及頜下腺多發性神經鞘瘤病例分析
神經鞘瘤又稱施萬細胞瘤(Schwannoma),來源于神經鞘。頭頸部神經鞘瘤主要發生于腦細胞,如聽神經、面神經、舌下神經、迷走神經,其次是周圍神經,以頭部、面部、舌部最為常見。常見于舌部,其次是上頸部、頰部腮腺區、口腔、腭、下唇及咽側等處。同時多發于下頜骨組織及頜下腺的神經鞘瘤較罕見,我院于2014
下頜骨原發腺泡細胞癌病例分析1
腺泡細胞癌(acinic?cell?carcinoma)是偶發于涎腺的低度惡性上皮源性腫瘤,占唾液腺腫瘤的2.5%~3%,其中80%~92%發生于腮腺,另有約1%起源于小唾液腺,而原發于下頜骨內者極罕見。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口腔醫院口腔頜面-頭頸腫瘤科收治下頜骨原發腺泡細胞癌1例,現報告如下。?1.
下頜骨原發腺泡細胞癌病例分析2
1.4術后病理檢查?大體標本:以下頜角為中心,頜骨膨隆明顯,大部分為腫物替代,腫物大小6.0 cm×3.5 cm×3.0 cm,頰舌側骨板均有缺損,不連續,腫物切面灰白,實性,質中。鏡下所見:腫物以腺泡樣細胞為主,由大量透明細胞及不同程度嗜堿性細胞構成,含顆粒,排成片狀(圖4)。左腮腺下極組
下頜髁突動脈瘤樣骨囊腫病例分析
動脈瘤樣骨囊腫(aneurysmal bone cyst,ABC)在臨床上較為少見,既非囊腫,又非腫瘤,病變區呈膨脹性、溶骨性改變。Jaffe和Lichtenstein于1942年首次報道,1958年Bernier和Bhaskar報道了第一例發生在頜骨的病例。發生于下頜骨髁突的ABC非常罕見,英文文
下頜智齒拔除致慢性中央型下頜骨骨髓炎病例分析
智齒拔除術是牙槽外科最常見的手術之一,80%的成年人都存在需要拔除的阻生智齒。智齒拔除術后并發癥發生率總體為7%~10%,下頜發生率高于上頜,多為術后疼痛、腫脹、出血、神經損傷等,而術后感染的發生率為1%~15%。隨著拔牙步驟的規范化,抗生素的應用以及患者人群口腔衛生的不斷提高,拔牙創面合并感染偶有
Enbloc切除術治療樞椎骨化性纖維瘤診療分析
骨化性纖維瘤是一種比較少見的良性腫瘤,以往文獻報道其發生的部位是頭頸部及四肢遠端,其中以頜面部多見。目前發生在脊柱的骨化性纖維瘤僅有2例報道,且無頸椎骨化性纖維瘤報道。筆者回顧性分析本院于2010-07采用Enbloc切除術治療的1例樞椎骨化性纖維瘤,報道如下。資料與方法一般資料 ?患者,男
跟骨骨內神經鞘膜瘤病例分析
神經鞘膜瘤(NST)又名神經膜瘤、雪旺氏細胞瘤,是一種由周圍神經鞘內雪旺氏細胞所形成的良性腫瘤,偶可發生惡變。Chin等于1908年首次報告NST。本病以中年人多見,平均發病年齡約為44歲,男女發病比例基本相同。NST為常見的外周神經腫瘤,多為良性單發,呈孤立性腫塊,常有包膜,好發于頭頸部和四肢的表
正中神經損傷的形成病因分析
正中神經由頸5~8與胸1神經根的纖維構成。從臂叢神經外側索分出的外側根,和從內側索分出的內側根,兩者共同組成正中神經,正中神經支配前臂屈側的大部分肌肉,以及手內橈側半的大部分肌肉和手掌橈側皮膚感覺。正中神經損傷較多見。少數病例與尺神經同時受傷。 火器傷、玻璃割傷、刀傷及機器傷較常見,尤以正中神
頭皮叢狀神經纖維瘤病例分析
1.?病例資料?女,7歲,因發現右頂部腫物并逐漸增大4年余入院。體格檢查:全身多處可見小片狀色素沉著斑,呈深咖啡色;右頂部可見一不規則腫物,大小約4 cm×4 cm,質地極為柔軟,觸之如棉絮,無壓痛,無波動感,邊界不清;腫物處皮膚稍粗糙,毛發均勻分布,膚色較周圍稍深,無異常分泌物。?頭顱MRI平掃+
腰叢狀神經纖維瘤病例分析
患者女,40歲。6個月前無明顯誘因出現右下肢疼痛,以大腿內側、小腿內側及前方明顯,疼痛逐漸加重,影響行走。患者步入病房,步態蹣跚。腰椎右側叩擊痛(+),股神經牽拉實驗(+)。雙下肢各肌群肌力V級,肌張力正常。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征(-)。右大腿內側、小腿內側及前方皮膚感覺略減退。肌電圖顯示右股神經支配
頜下腺叢狀神經纖維瘤病例分析
患兒男性,8歲。因左頜下腫塊5年,并逐漸增大1個月入院。患兒5年前因感冒發熱發現左頜下腫大,于當地診所治療(具體用藥不祥),未見任何好轉后去南京市兒童醫院就診。B超檢查示左頜下腺區不均質低回聲包塊,考慮為頜下腺腫大。繼續輸液治療無好轉。轉至江蘇省腫瘤醫院行頜下腫物穿刺,針吸細胞學檢查見淋巴細胞。近1
下頜骨前部特發性骨腔病例報告
1942年Stafne首次報告了34例“近下頜角骨腔”以來,國外已有不少報告,國內較少。骨缺損的發生原因尚不確定,無統一命名,故文獻中所用名稱繁多。本病多無臨床癥狀,也有少數報道有疼痛癥狀,通常因拍攝X線片發現。該病的發生率約為0.1%~0.48%,好發于男性,男女比約為4∶1,各報道結論不一。好發
一例下頜骨頦部畸形性骨炎病例分析
畸形性骨炎(osteitis?deformans)又稱變形性骨炎、“Paget病”,英國醫師Paget于1876年首次報告,是一種由于骨質異常增生和骨質吸收改造之間的障礙所引起的少見疾病。本病常多骨受累,以股骨、脛骨、骨盆、腰椎、顱骨多見,頜骨發生癥狀者罕見。畸形性骨炎在歐美國家發病率較高,是僅次于
CBCT觀察下頜骨雙側雙副頦孔病例分析
?下頜骨的頦孔通常含有兩個,左右各一,孔內有頦神經和血管通過。臨床上涉及到下頜骨頦孔區域的常見手術包括頦部取骨術、頦成形術和前牙區種植體植入術等。在該區域普遍認為進行手術相對安全,不會引起嚴重的并發癥。但也有研究發現術后該區域有不明原因的出血、術后感覺異常及種植體失敗等并發癥,研究認為可能與術中損傷
一例下頜骨中央性血管瘤病例分析
頜骨中央性血管瘤是一種較少見的頜骨內血管異常增生的良性血管瘤,主要見于青少年,好發部位在下頜骨,早期并無明顯的癥狀體征,隱蔽性強,常因外傷或者是拔牙造成大出血而危及患者生命。本人就實習期間收治的1例病例報告如下,并就下頜骨中央性血管瘤的文獻資料進行分析總結,以期為臨床診治下頜骨中央性血管瘤提供參考。
四例少見部位的下頜骨骨髓炎病例分析
臨床資料?下頜骨是口腔頜面部骨髓炎的好發部位,病變多局限于下頜支及下頜角部,范圍稍大者可波及到髁突和喙突,但是單獨發生于髁突和喙突部位的骨髓炎較為少見。近年我院收治4例下頜骨髁突、喙突骨髓炎,現報告如下:?病例1,男,26歲。1月前在當地鎮醫院拔除左上頜第三磨牙,術后3天出現左側面部腫脹,疼痛,張口
兩例下頜骨囊腫術后骨腔長期未愈病例分析
頜骨囊腫術后不完全骨愈合偶見于上頜骨,骨缺損區被瘢痕組織部分或全部填充,可能誤診為囊腫復發。本文報道兩例下頜升支區牙源性角化囊腫術后長期殘留的骨腔。?1.臨床資料病例1,女,49歲。因右側升支區腫脹不適1月就診。患者于6年前罹患右下頜骨牙源性角化囊腫,病變累及右下頜升支及下頜體后份,經口外進路接受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