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例下頜骨促結締組織增生性纖維瘤病例分析
促結締組織增生性纖維瘤(desmoplastic fibroma,DMPF)是一種罕見的骨腫瘤,由輕度異形的梭形細胞及其產生的大量膠原構成,具有局部侵襲性。1958年Jaffe將其從軟組織韌帶樣纖維瘤及其他中央性纖維病變中分出,命名為DMPF。DMPF起源于結締組織,可累及任何骨,但最易累及下頜骨,好發部位依次為下頜骨體部、下頜角及下頜升支。75%的患者年齡在30歲以下,50歲以上患者僅占6%,男女性別間無明顯差異。中山大學光華口腔醫學院收治1例下頜骨DMPF,報道如下: 1.病例資料: 患者男性,34歲,于4年前無明顯誘因發現右側下頜骨腫物,從"鴿蛋"大小逐漸增大至"鴨蛋"大小,無疼痛,表面皮膚無破潰,下唇無麻木。曾于外院行消炎治療,效果不明顯。近期就診于中山大學光華口腔醫學院,門診以"右下頜骨腫物"收入院。頜面部及口內檢查示雙側顏面部......閱讀全文
一例下頜骨促結締組織增生性纖維瘤病例分析
?促結締組織增生性纖維瘤(desmoplastic fibroma,DMPF)是一種罕見的骨腫瘤,由輕度異形的梭形細胞及其產生的大量膠原構成,具有局部侵襲性。1958年Jaffe將其從軟組織韌帶樣纖維瘤及其他中央性纖維病變中分出,命名為DMPF。DMPF起源于結締組織,可累及任何骨,但最易累及下頜骨
肋骨骨促結締組織增生性纖維瘤病例分析
骨促結締組織增生性纖維瘤(DFB)也稱為骨韌帶樣纖維瘤或骨成纖維性纖維瘤,因在組織學和生物學上與軟組織硬纖維瘤相似,故也稱骨硬纖維瘤。由Jaffe于1958年首次報道,目前國內外文獻報道約280例,DFB的全球年發病率為2-4/100萬,現報道解放軍聯勤保障部隊第九四0醫院2017年12月收治的1例
股骨近端骨促結締組織增生性纖維瘤病例分析
?女,39歲,右髖部進行性疼痛半年,加重1周就診。查體示:右髖部無畸形,無壓痛,無感覺減退,右髖活動無受限。CT示股骨近端增粗,內可見不規則低密度影,其長軸與股骨平行,病灶呈均勻的軟組織密度,邊界清晰,顯示硬化帶,未見明顯骨膜反應,周圍軟組織間隙清晰,未見腫脹(圖1a)。MRI示股骨近段一囊狀異常信
股骨中段骨促結締組織增生性纖維瘤并病理性骨折病例...
股骨中段骨促結締組織增生性纖維瘤并病理性骨折病例分析骨促結締組織增生性纖維瘤(DF)是一種罕見的、生長緩慢、局部侵襲性、非轉移的原發性良性骨腫瘤,最常見發病部位是下頜骨,較少發生于其他骨骼。迄今為止,國內外文獻報道約200例DF,但無發生在股骨中段的報道。2015年6月,我們收治1例股骨中段DF并病
一例促結締組織增生性纖維母細胞瘤病例分析
促結締組織增生性纖維母細胞瘤由EVANS于1995年首次提出,2002年由世界衛生組織(WHO)分類中列為良性纖維母細胞腫瘤或肌纖維性母細胞瘤,是一種良性腫瘤。由于其生長緩慢、罕見,所以近年來少有文獻報道,現結合2014年我院收治的1例促結締組織增生性纖維母細胞瘤,參考既往文獻分析如下。一般資料王某
下頜骨正中神經纖維瘤病例分析
神經纖維瘤是一種起源于神經組織的良性腫瘤,孤立性神經纖維瘤是一種發生在沒有遺傳性神經纖維瘤病的個體中的單一病變,常見于軟組織中,但在頭頸部,在頜骨內孤立的神經纖維瘤的發生較為少見,其最常見部位為下頜骨。Bruce在1954年首次報道了口腔孤立性神經纖維瘤,該疾病平均發病年齡27.5歲,15~45歲之
一例下頜骨骨化纖維瘤并發組合性牙瘤病例分析
骨化纖維瘤(ossifying fibroma,OF)是發生于頜骨的中心性良性腫瘤,常單獨發病,并發牙瘤的病例十分罕見。本文報道下頜骨骨化纖維瘤并發組合性牙瘤1例。?1.病例報告?患者,男性,19歲,2014年3月自覺左下頜疼痛于綿陽市當地醫院就診,曲面斷層片示:左下頜牙瘤伴左下頜骨質異常增殖。20
下頜骨軟骨黏液樣纖維瘤病例報告
軟骨黏液樣纖維瘤是骨骼系統一種罕見的良性骨腫瘤,好發于成年人,常表現為四肢疼痛、腫脹或無明顯特殊癥狀,發生于頜面骨骼較為少見。軟骨黏液樣纖維瘤的臨床表現以及影像學不具有特異性,易誤診為其他骨腫瘤或腫瘤病變。本文報道1例發生于下頜骨的軟骨黏液樣纖維瘤,并結合相關文獻對其臨床表現、影像學特點及治療方法等
子宮促結締組織增生性小圓細胞腫瘤超聲誤診病例分析
患者女,25歲。因陰道出血11 d就診,出血呈持續性,量多于平素月經量,色暗紅,伴頭暈、心慌、乏力癥狀,無其余不適。外院超聲提示子宮肌瘤。我院超聲檢查:子宮后壁下段見一大小74 mm×68 mm團狀低回聲區,包膜欠清,大部分向宮外突出;CDFI探及其邊緣可見少許血流信號(圖1),考慮子宮肌瘤
左側下頜骨嬰幼兒肌纖維瘤病病例分析1
?嬰幼兒肌纖維瘤病(infantile myofibromatosis,IM)是一種罕見的良性兒童肌纖維母細胞瘤。山西省人民醫院收治1例左側下頜骨嬰幼兒肌纖維瘤病,現對此進行報道,并復習相關文獻,對該腫瘤的臨床特點、發病原因、影像學特征、病理特征、診斷及鑒別診斷、治療等進行相關探討,以提高對
左側下頜骨嬰幼兒肌纖維瘤病病例分析2
2.討論?2.1 臨床特點?IM是一種罕見的良性兒童肌纖維母細胞瘤。1954年首次由Stout報道,1981年由Chung和Enzinger發現其肌成纖維細胞來源,并命名為IM。雖然IM被認為是一種罕見的腫瘤,但在每15萬新生嬰兒中就有1例發現。大多數IM都發生于新生兒或24個月大的嬰兒,很少有成人
左側下頜骨囊腫病例分析
1.病例資料?患者,男性,70歲,因“左面頰部疼痛20天,發現左下頜骨病變7天”入院。患者約20天前無明顯誘因出現左頰面部疼痛,多次到當地醫院就診,行全景片檢查,發現左下頜骨病變,診斷為“左側下頜骨囊腫”并給予患者抗炎治療(具體不詳)半個月,疼痛未見明顯緩解。?隨后建議患者行“左下頜骨囊腫開窗減壓術
一例下頜骨頦部畸形性骨炎病例分析
畸形性骨炎(osteitis?deformans)又稱變形性骨炎、“Paget病”,英國醫師Paget于1876年首次報告,是一種由于骨質異常增生和骨質吸收改造之間的障礙所引起的少見疾病。本病常多骨受累,以股骨、脛骨、骨盆、腰椎、顱骨多見,頜骨發生癥狀者罕見。畸形性骨炎在歐美國家發病率較高,是僅次于
一例下頜骨中央性血管瘤病例分析
頜骨中央性血管瘤是一種較少見的頜骨內血管異常增生的良性血管瘤,主要見于青少年,好發部位在下頜骨,早期并無明顯的癥狀體征,隱蔽性強,常因外傷或者是拔牙造成大出血而危及患者生命。本人就實習期間收治的1例病例報告如下,并就下頜骨中央性血管瘤的文獻資料進行分析總結,以期為臨床診治下頜骨中央性血管瘤提供參考。
病例分析:結締組織病≠終生性疾病
主訴男性,27歲 。四肢、軀干紅色丘疹7年,右腘窩皮下腫塊4年,膝關節疼痛6天。現病史7年前無誘因四肢、軀干相繼出現紅色丘疹伴微癢,部分少量脫屑。皮疹逐漸擴大,形成斑塊, 4年前右腘窩處出現皮下腫塊,與韌帶粘連,1年前紅色丘疹好轉,部分遺留皮下結節,6天前右膝關節因疼痛明顯而不能伸直,有明顯壓痛,無
左下頜牙齦成釉細胞纖維瘤病例報告
成釉細胞纖維瘤1891年由Kruse首先報道,口腔頜面部常發于上頜骨、下頜骨等部位。國內外曾有報道位于下頜骨內、顳骨、頸深部、硬腭等處,發生在軟組織的成釉細胞纖維瘤十分罕見。我院近期收治1例,現報告如下。?1.病例報告?患者,男,58歲,因發現左下頜骨腫物五年入院。查體:神清,精神可,查體合作,心肺
下頜骨髁突及下頜升支巨大單純性骨囊腫病例分析
單純性骨囊腫(simple bone cyst)是一種由硬骨壁包繞的無上皮村里及不伴有感染的含有液體或不含液體的囊性病變。頜骨單純性骨囊腫好發于下頜后牙區,一般無膨隆性生長,作者發現本病例為發生于髁突及下頜升支且膨隆性生長的巨大頜骨單純性骨囊腫,臨床上極為罕見。?1.?臨床資料?患者女,12歲,
結締組織增生性毛發上皮瘤病例分析
1 臨床資料患者女, 36 歲,面部皮疹 2 年。患者于 2 年前 無明顯誘因左眉上方出現一枚淡黃色皮疹,質地堅 硬,表面光滑,無毛發生長,皮疹緩慢增大,無自覺癥 狀。患者至外院就診,具體診斷不詳,予以激光治療 將皮疹去除。半年前患者左眉原發皮疹處再次出現 類似皮疹,淡黃色,皮疹緩慢增大,現直徑
一例骨性鼻淚管區骨化性纖維瘤病例分析
患者,男性,67歲。因左眼眶下部腫物3月余,就診于吉林大學第二醫院眼眶科。入院時眼部檢查:右眼視力0.6,矯正視力0.8;左眼視力0.4,矯正視力0.8。左眼下瞼鼻側可觸及腫物,質硬,活動度差;眼球活動受限,眼底檢查未見明顯異常。眼眶計算機X射線斷層掃描(CT)檢查:可見患者左側上頜骨額突骨質呈膨脹
一例下頜骨中心性血管瘤急性出血病例分析
1病歷摘要?女,68歲。因牙齦大量出血于急診科就診,入科后血壓80/60mmHg,血紅蛋白濃度65g/L,面色蒼白,行壓迫止血、輸注濾紅細胞懸液400mL,經抗休克治療后病情暫時平穩。請口腔科會診,以休克收入口腔科。?口內檢查見C3~C6處牙齦腫脹,齦溝可見大量滲血,C4、C5、C6Ⅲ度松動,周圍可
一例下頜骨及頜下腺多發性神經鞘瘤病例分析
神經鞘瘤又稱施萬細胞瘤(Schwannoma),來源于神經鞘。頭頸部神經鞘瘤主要發生于腦細胞,如聽神經、面神經、舌下神經、迷走神經,其次是周圍神經,以頭部、面部、舌部最為常見。常見于舌部,其次是上頸部、頰部腮腺區、口腔、腭、下唇及咽側等處。同時多發于下頜骨組織及頜下腺的神經鞘瘤較罕見,我院于2014
一例下頜骨成釉細胞癌伴囊性變病例分析
?1 病歷?患者,女,61歲,因“下頜骨疼痛性包塊1年余”入院。患者1年前偶然發現左下頜骨長有一約“花生米”大小包塊膨隆,無不適,未引起重視,未行任何治療,包塊逐漸生長波及右側下頜骨,疼痛加劇,2個月前曾在當地醫院就診,輸液抗炎(具體藥物不詳)半個月,未見好轉,遂于2013年4月11日來本院就診。?
一例顱后窩促纖維增生性嬰兒星形細胞瘤病例分析
1.病歷摘要?病兒,女,1歲3個月;足月剖宮產,因“站立不穩2個月”于2015年5月入院。入院體檢:頭圍49 cm,前囟平軟,神志清楚,雙瞳孔等大等圓,直徑3.0mm,對光反射靈敏,眼球運動自如,無眼震,頸軟,四肢肌力、肌張力正常,病理征未引出,共濟運動檢查不配合。腫瘤標志物各指標正常。頭部MRI示
下頜骨中央性血管瘤病例分析
頜骨中央性血管瘤(central?hemangima?of?the?jowe)是一種很少見的頜骨內血管異常增生的良性血管瘤,主要見于青少年,下頜骨為其好發部位,早期無明顯的癥狀體征,且隱蔽性強,常因外傷或者是拔牙造成大出血而危及生命。本文將報道下頜骨中央性血管瘤1例。?病例報告?患兒,女,11歲,因
下頜骨漸進性膨隆病例分析
1.病歷摘要?患者,女,15歲,因左側下頜骨漸進性膨隆2個月來診,在當地醫院行穿刺檢查,可見“淡黃色透明液體”,檢查見左下頜骨體部膨隆,黏膜表面可見擴張的毛細血管,未觸及乒乓球樣感,曲面斷層見下頜骨升支及體部單房性低密度骨質破壞區,邊界清楚,可見骨白線,沿下頜骨長軸生長。?行開窗減壓術,術中見囊壁薄
嬰兒促纖維增生性星形細胞瘤病例分析
1.?病例資料?患兒,男,7個月。3個月前發現頭圍逐漸增大,不伴嘔吐、抽搐等。入院后體格檢查:生命體征平穩,頭圍稍大,發育正常,四肢肌力肌張力正常。頭MRI示左側額頂部巨大占位(圖1A~D)。?圖1 A. 術前MRI T2WI 示,左側額頂巨大占位,大小約8.0 cm×7.0 cm×5.0 cm
一例下頜后牙區二次骨劈開后種植修復病例分析
目前口腔種植義齒逐漸成為廣大牙缺失患者接受的常規修復方式之一,但在臨床工作中部分患者因牙槽嵴寬度嚴重不足,特別是后牙游離缺失區牙槽嵴寬度嚴重不足,造成了種植體植入的困難。而多數患者不愿接受only植骨法,我們科室采用了在下頜骨缺牙區(磨牙區游離缺失)實施二次骨劈開術式進行種植手術,并于術后六個月完成
一例骨梅毒病例分析
臨床資料病歷摘要:患者,男,38歲,因左髖關節疼痛、活動受限20d來本院就診,患者于2013年11月7日無明顯原因的左髖關節出現疼痛,活動受限,疼痛呈持續性鈍痛,夜間疼痛明顯,即到當地衛生院就診,診斷不清,給予靜脈注射藥物(具體不詳)治療,效果欠佳,于2013年11月26日來本院行MRI示:左側髖臼
一例下頜骨骨化性纖維黏液樣瘤病例報告
?骨化性纖維黏液樣瘤(ossifying fibromyxoid tumor,OFMT)是一種少見的、組織來源不明的腫瘤,好發于成年患者,常表現為四肢皮下組織或肌肉內小的、無痛性、境界清楚的腫塊,發生于頭頸部者少見,且均發生于軟組織。本文報道1例發生于下頜骨的骨化性纖維黏液樣瘤,并對其臨床病
一例肺癌下頜骨轉移病例分析
?口腔頜面部轉移性腫瘤較少見,約占口腔頜面部惡性腫瘤的1%,轉移至口腔頜骨的惡性腫瘤更加罕見,惡性腫瘤原發部位分布非常廣泛,近年來文獻報道頜面部轉移癌原發灶多見于乳腺、肺、腎、甲狀腺、肝、前列腺、胃、直腸等部位的惡性腫瘤。但是惡性腫瘤轉移至下頜骨的報道很罕見。?作者收集了1例典型肺癌在術后1個月化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