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角層下膿皰性皮病的檢查診斷介紹
一、角層下膿皰性皮病的檢查: 1、組織病理檢查 可見膿皰或水皰位于表皮角質層下,皰內有大量中性粒細胞,皰底部可見少數棘刺松解細胞,少量嗜酸性粒細胞。棘層細胞間水腫,有少量中性粒細胞滲入,皰下表皮有海綿形成。真皮上部毛細血管擴張,周圍有中心粒細胞和少量嗜酸性粒細胞及淋巴細胞浸潤。陳舊性皮疹可見棘層松解細胞。 2、免疫熒光檢查 直接和間接免疫熒光檢查抗體陰性。 3、膿皰細菌培養 膿皰細菌培養陰性。 二、角層下膿皰性皮病的診斷: 根據患者皮膚損害為易破裂的膿皰,組織病理見皮損位于表皮角質層下,皰內大量中性粒細胞,皰下表皮有海綿形成,免疫熒光檢查為陰性可明確診斷。......閱讀全文
大皰型壞疽性膿皮病病例分析
患者男,30歲,因全身紅斑水皰伴疼痛20 d就診。患者 20 d前無明顯誘因左大腿內側出現片狀水腫性紅斑,感疼 痛,紅斑向外周離心性擴大,邊緣出現水皰、大皰,部分融合; 右大腿、軀干相繼出現類似皮損。患者來我院就診,診斷為 接觸性皮炎,給予左西替利嗪片、爐甘石樟腦洗劑等抗過敏 治療3 d,皮損無明顯
角層下膿皰性皮病的簡介
角層下膿皰性皮病又稱斯-威病,是以如膿皰瘡排列成環狀和(或)匐行的無菌淺表性膿皰為特征的皮膚疾病。此病是一種慢性良性復發性無菌性膿皰性皮膚病,臨床較為少見,好發于中老年婦女。 角層下膿皰性皮病病因尚不明確。有研究認為可能與精神創傷、感染病灶、代謝或內分泌紊亂有關。亦有學者認為此病可能是某些皮膚
角層下膿皰性皮病的鑒別診斷
1、角層下膿皰性皮病與皰疹樣皮炎鑒別: 皰疹樣皮炎皮損呈多形性,分布于軀干和四肢近端,為排列成環狀的群集水皰,有劇烈瘙癢,無黏膜損害,組織病理提示水皰內大量嗜酸性粒細胞。 2、角層下膿皰性皮病與落葉型天皰瘡的鑒別: 落葉型天皰瘡好發于中老年男性,皮損初發于頭、面及胸背上部,多為紅斑上發生水
角層下膿皰性皮病的治療和預后
一、角層下膿皰性皮病的治療: 1、皮膚損害處理 根據皮疹類型選用不同劑型外用藥物,包括金霉素軟膏、凡士林羊毛脂、焦油類軟膏等。合并骨髓瘤者化療后病變蛋白減少,皮損亦隨之改善。 2、系統用藥 首選藥物為氨苯砜,磺胺類藥物也有療效,紅霉素、秋水仙堿、甲砜霉素、甲氨蝶呤、阿維A、雷公藤制劑等亦
關于角層下膿皰性皮病的檢查診斷介紹
一、角層下膿皰性皮病的檢查: 1、組織病理檢查 可見膿皰或水皰位于表皮角質層下,皰內有大量中性粒細胞,皰底部可見少數棘刺松解細胞,少量嗜酸性粒細胞。棘層細胞間水腫,有少量中性粒細胞滲入,皰下表皮有海綿形成。真皮上部毛細血管擴張,周圍有中心粒細胞和少量嗜酸性粒細胞及淋巴細胞浸潤。陳舊性皮疹可見
簡述角層下膿皰性皮病的臨床表現
角層下膿皰性皮病的皮膚損害的臨床特點為散在的易破裂膿皰,多發生于軀干下部和肢體近端屈側等處,好發于腹部、腋窩、乳房下和腹股溝等處,較少累及頭面和掌跖部,黏膜損害少見,系統性癥狀很輕或無。皮損表現為在正常皮膚上發生淺表性小膿皰或發生水皰后迅速成為膿皰,皰壁松弛,皰液上層為較為清澈的漿液,底部為較為
如何診斷壞疽性膿皮病?
診斷主要依賴于臨床表現。炎性丘疹、膿皰、結節,迅速形成潛行性潰瘍,劇烈疼痛,應考慮本病。組織病理對本病無診斷意義。需與其他原因引起的潰瘍性疾病如皮膚結核、深部真菌病、晚期梅毒、非典型性分枝桿菌感染、增殖性膿皮病等鑒別。同時應進行全身性檢查,以明確是否伴有潛在性內在疾病。
深膿皰病的病因
本病多數為β型溶血性鏈球菌所引起,少數為金黃色葡萄球菌或兩者混合感染,衛生條件差,營養不良或身體衰弱等常為本病的誘因。本病常繼發于外傷、蟲咬癥、疥瘡、瘙癢性皮膚病等之后。
深膿皰病的病因
本病多數為β型溶血性鏈球菌所引起,少數為金黃色葡萄球菌或兩者混合感染,衛生條件差,營養不良或身體衰弱等常為本病的誘因。本病常繼發于外傷、蟲咬癥、疥瘡、瘙癢性皮膚病等之后。
深膿皰病的介紹
深膿皰病(Ecthyma)又稱臁瘡,其炎癥較膿皰瘡深,成為潰瘍性膿皰病。開始為炎性紅斑或小結節,在此基礎上形成水皰或膿皰,數日內結成暗褐色厚痂,漸漸變干發硬,緊附在患部。皮損形狀往往不規則,可呈圓形或卵圓形,境界很清楚,周圍有一圈紅暈。以后逐漸變大,大小不等,由黃豆至指甲大或更大,重者痂皮愈積愈
壞疽性膿皮病的病因分析
壞疽性膿皮病是一種慢性、壞死性、潰瘍性、瘢痕性、疼痛性皮膚病。好發于30~40歲的男性,面部、肩部、背部是常見部位。診斷主要依賴于臨床表現。炎性丘疹、膿皰、結節,迅速形成潛行性潰瘍,劇烈疼痛,應考慮本病。 本病原因不明,疾病發展到一定的程度有細菌感染,但這不是原發菌。目前認為是自身免疫性疾病,
怎樣治療壞疽性膿皮病?
1、支持、對癥治療 增強營養,改善患者的全身狀況;積極治療原發性內在疾病;避免皮膚損傷及創傷性操作;切忌攝入碘化鉀以防病情加重。 2、藥物治療 (1)糖皮質激素 適用于病情較重的急性病例。潑尼松口服,多數患者有顯著療效。當常規劑量治療無效時,可考慮甲潑尼龍沖擊療法,待病情控制后,改為潑尼松
指端壞疽性膿皮病病例分析
1 病歷摘要患者男, 59 歲。因左手多發潰瘍伴疼痛 1 年,于 2015年3月入院。患者1年前左手拇指甲周出現斑塊(具 體不詳),質硬,迅速增大。 3個月前外院行皮損組織病理檢 查(組織病理結果不詳)及左手拇指指間關節處截指術,術 后約1周即在切口部位皮損復發,并迅速增大,形成潰瘍, 左手
關于膿皰性銀屑病的基本介紹
膿皰性銀屑病是一組以膿皰為特征的銀屑病,屬于較嚴重類型,患者可能有尋常型銀屑病病史,該病可分為泛發性膿皰性銀屑病和掌跖膿皰病。常在某些內外因素的刺激下而誘發。男女均可發病,以青少年多見,反復發作。
關于膿皰性銀屑病鑒別診斷介紹
1.角層下膿皰性皮病 無尋常型銀屑病史,膿皰較大,皰液可上部為漿液,下部為膿液,呈弦月狀,無全身癥狀及黏膜損害。病理為角層下膿皰。 2.皰疹樣膿皰病、連續性肢端皮炎 這兩種病常無尋常性銀屑病史,前者好發于孕婦,血鈣偏低,初發部位多為指(趾),常有外傷史。
治療膿皰性銀屑病的相關介紹
1.一般治療 病情嚴重時應臥床休息,給予高蛋白、高熱量飲食,加強口腔及皮膚護理。 2.局部治療 以干燥、消炎、止癢為原則。膿皰未破時,可外用粉劑;若有糜爛結痂,則可外用0.5%新霉素軟膏等。 3.全身治療 (1)芳香族類維甲酸 常用的有阿維A酯和阿維A酸,根據效果,調節治療劑量。兩者
線狀IgA大皰性皮病的簡介
線狀IgA大皰性皮病(Linear IgA bullous dermatosis, LABD)是自身免疫性的表皮下皰病,可發生于成人及兒童。此病具有獨特的免疫病理改變 ---僅僅是或IgA占絕對優勢地沿著基底膜帶線狀沉積。 線狀IgA大皰性皮膚病表現為大皰、糜爛和紅斑。根據臨床特點和發病年齡分
膿皮病的概述
為鏈球菌和葡萄球菌引起的 常見的 皮膚感染,多發于兒童。本病在炎熱、潮濕的夏天,特別是居住擁擠和衛生情況不良時更多發生。 本病患者有一定的特殊體質,即自身的免疫力較差
膿皮病的治療
在感染發生前,可局部使用抗生素類治療被昆蟲叮咬處,或擦傷、裂傷處。一旦感染發生,應就醫,服抗生素治療。應該注意的是 細菌培養一般是幾種細菌混合感染,抗生素使用一般很難控制,應當及時的選擇中醫治療,防止病情的進一步擴大。 在發現此患者時應該及時的隔離處理,防止其它人感染。
深膿皰病的檢查化驗
1、傳染性膿皰病 主要表現為淺表的膿皰和膿痂,愈后無潰瘍。好發于暴露部位。 2、皮膚變應性血管炎 皮疹多形態,有丘疹、紅斑、紫癜、結節、潰瘍等。病理檢查為真皮淺層細小血管的血管炎。
深膿皰病的并發征
所留瘢痕周圍有輕度色素沉著,一般無全身癥狀,如果患者身體衰弱,機體免疫機能低下,皮損發展快,可伴有發熱。毒血癥等,附近淋巴結可腫大,個別發生壞死性潰瘍,有時可伴發急性腎炎、敗血癥、肺炎而死亡。
深膿皰病的檢查化驗
1、傳染性膿皰病 主要表現為淺表的膿皰和膿痂,愈后無潰瘍。好發于暴露部位。 2、皮膚變應性血管炎 皮疹多形態,有丘疹、紅斑、紫癜、結節、潰瘍等。病理檢查為真皮淺層細小血管的血管炎。
壞疽性膿皮病的臨床表現
好發于30~40歲的男性,面部、肩部、背部是常見部位。初起的皮損是丘疹、水皰、血皰、膿皰及結節、相互融合形成浸潤性的紫紅色硬塊,短期內出現壞死、潰瘍,邊緣仍然為紫紅色,潰瘍的形狀不規則,其上方附有惡臭的黃綠色的濃液和結痂,潰瘍中心結成瘢痕愈合的同時,邊緣紫紅色的斑塊仍然不斷地擴大,可以發展成面部
簡述膿皰性銀屑病的臨床表現
1.泛發性膿皰性銀屑病 (1)皮損為密集分布的針尖至粟粒大小的黃白色膿皰,自覺瘙癢和疼痛,成批出現,反復發作,多發生于炎性紅斑基礎上,部分膿皰可融合,呈紅皮病樣改變,幾日后膿皰結痂。膿皰消退后可轉歸為尋常型或紅皮病型銀屑病。皮損可遍布軀干、四肢,包括掌跖,但以四肢屈側及皺褶部位多見,面部常不受
關于膿皰性銀屑病的檢查診斷介紹
一、檢查 1.血常規檢查 白細胞總數及中性白細胞數增多。 2.一般體格檢查 可發現膿皰性銀屑病的相關皮膚癥狀。 二、診斷 根據臨床表現及病理檢查結果可診斷。
成人線狀IgA大皰性皮病病例分析
?線狀IgA大皰性皮病(linearIgAbullousdermatosis,LABD)是罕見的自身免疫性表皮下大皰病,以基底膜帶IgA線狀沉積為典型特點;包括慢性兒童大皰性皮病及成人型線狀IgA大皰性皮病(adultlinearIgAbullousdermatosis,ALABD)兩類,后者相比于
膿皰性細菌疹的癥狀
基本損害為膿皰,初起可能為水皰,但很快變成膿皰,有時膿皰之間雜有瘀點。常開始發生于手掌、足跖的中部,后逐漸蔓延擴展至整個手掌、足跖,甚至其側緣,少數病人可開始發生于指(趾)尖端或踝部,但指(趾)縫及趾蹼面不受侵犯。初起多為單側性,后逐漸發展到對側,亦有開始即為兩側對稱。皮疹成批出現,常呈一致性。
膿皰性細菌疹的檢查
在發病早期,白細胞增高達(1.2~1.9)104/dl,中性粒細胞達65%~80%。 組織病理:在表皮深部有單房性大膿皰,膿皰四周有少量炎癥細胞浸潤,皰頂表皮輕度增厚,但膿皰間的表皮基本正常,膿皰內含有大量中性粒細胞。
膿皰性細菌疹的介紹
膿皰性細菌疹是機體對細菌性感染病灶的一種過敏性反應疹,表現為掌跖部發生膿皰,皰液內不含細菌。發病與體內存在的感染病灶如扁桃腺炎、副鼻竇炎等有關,也有認為是機體對濕疹或銀屑病的一種特殊反應。
如何診斷膿皰性細菌疹?
診斷要點: ①為慢性頑固性膿皰疹,常對稱性發生于手掌、足趾; ②與感染性病灶有直接關系,若將病灶去除后則可痊愈; ③白細胞數增高,尤其在發作期; ④對葡萄球菌及鏈球菌呈陽性皮膚過敏反應; ⑤表皮下層有單房性膿皰; ⑥膿皰內皰液細菌培養陰性; ⑦抗生素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