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大學副教授黃雯:在海底“植樹造林”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11/511729.shtm 圖① 在廣西潿洲島珊瑚礁修復實驗區海域,黃雯做出下潛手勢。 圖② 在廣西潿洲島珊瑚館辦公室,黃雯在出海前檢查提前制作好的珊瑚苗托。◎劉 影 黃海珠 本報記者 劉 昊上午9點的廣西北海潿洲島,海風徐徐。海上,一個人從船上縱身一躍,潛入海底,將拆分好的珊瑚斷枝捆綁在苗床上,開始他一天的珊瑚種植工作。此人就是廣西大學海洋學院副教授黃雯,他還是眾多珊瑚“寶寶”的“奶爸”。從2015年第一次登上潿洲島開始,黃雯及其團隊對潿洲島珊瑚礁進行調查及修復工作,并聯合相關部門在潿洲島設立了珊瑚礁修復區,將培育的各類珊瑚“寶寶”投放于潿洲島海域。除此之外,他們還會撿拾、收集掉落在海底的珊瑚斷枝,將其綁在由廢棄蠔殼制成的苗托上,再潛入水底將珊瑚種入水下苗床。8年來,黃雯不斷往返廣西大學和潿洲島之間,帶領團隊成員對潿洲島......閱讀全文
廣西大學副教授黃雯:在海底“植樹造林”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11/511729.shtm 圖① 在廣西潿洲島珊瑚礁修復實驗區海域,黃雯做出下潛手勢。 圖② 在廣西潿洲島珊瑚館辦公室,黃雯在出海前檢查提前制作好的珊瑚苗托。◎劉 影 黃海珠 本報記者 劉 昊
“珊瑚媽媽”黃暉:種出一片“海底森林”
6月8日是第十四個“世界海洋日”和第十五個“全國海洋宣傳日”,今年的主題為“保護海洋生態系統,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它讓海洋生態保護成為公眾關注的議題。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研究員、中國太平洋學會珊瑚礁分會會長黃暉也因此比平時更加忙碌。守護深藍 關于黃暉的研究,通俗且吸引人的說法,是她在“
營造“海底牧場”:海洋女科學家黃暉的珊瑚夢
在海底種珊瑚,好比在陸地上植樹造林,但要與天斗、與海斗,不知難上多少倍!海洋女科學家黃暉近20年來,一直在追求自己的“珊瑚夢”。她帶領團隊,已成功在南海海底種植了十萬多平方米的珊瑚。▲黃暉團隊在中科院南海所人工培育的珊瑚礁生態系統。 西沙老龍頭,面對南海萬頃碧濤。呼嘯海風,卷起層層疊疊海浪,擊
關注珊瑚礁生態系統-海底“植樹造林”正在進行
6月8日是第十四個世界海洋日和第十五個全國海洋宣傳日,今年的中國主題是“保護海洋生態系統,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近年來,我國珊瑚礁、紅樹林、海草床等多個典型海洋生態系統得到有效保護,海洋生物多樣性得到顯著提高。 海底“植樹造林”正在進行
關注珊瑚礁生態系統-海底“植樹造林”正在進行
6月8日是第十四個世界海洋日和第十五個全國海洋宣傳日,今年的中國主題是“保護海洋生態系統,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近年來,我國珊瑚礁、紅樹林、海草床等多個典型海洋生態系統得到有效保護,海洋生物多樣性得到顯著提高。 海底“植樹造林”正在進行
黃暉:揭秘珊瑚保護背后的故事
中新網北京2月19日電 (方敏)“海洋生態的現狀比大多數人想象的差很多。”近日,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二級研究員、珊瑚生物學和珊瑚礁生態學學科組負責人黃暉,在快手與中國新聞網官方賬號直播連麥,向用戶科普珊瑚知識,并呼吁關注珊瑚現狀。從“科研人員”到“珊瑚媽媽”當天近兩個小時的直播,吸引了67.4萬
黃暉:我們為什么要“種”珊瑚?
珊瑚礁生態修復最直接有效的辦法,就是像植樹造林一樣,將人工培育的珊瑚苗種安放在合適的海域中,從而促進珊瑚資源快速恢復 “大海退潮了。海面上露出了美麗的珊瑚……它們一叢一叢,有的像鹿角,有的像扇面,有的像菊花……”一篇短文,生動描繪出珊瑚的千姿百態。 其實,除了好看以外,珊瑚礁對地球和海洋生態
“種珊瑚”,非做不可
在海里“種珊瑚”,第一步需要用鐵釘將珊瑚樹底的錨錘入海底。把80厘米長、1.8厘米粗的鐵釘打入海底,在陸地上算不上復雜的操作,但到了海底,在壓力和浮力的干擾下絕不輕松,不僅需要技術嫻熟,更需要超強的體力。 這件事,黃暉和她的團隊已經做了十幾年。作為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研究員、中國太平洋學會
《自然》聚焦“海底森林”-是誰殺死了珊瑚礁-老鼠還是水溫?
珊瑚礁,眾多海洋生物繁衍棲息之地,歷史上無數生命的進化源泉,得天獨厚的科學研究寶庫,被稱為“海底森林”。但全球變暖引起的海水溫度上升,已導致珊瑚礁發生了嚴重的白化,這種破壞對其生態系統產生了致命性影響。紅腳鰹鳥是在中印度洋查戈斯群島上安家的幾種海鳥之一,它們的糞便會進入鄰近的珊瑚礁生態系統,為珊
全國珊瑚礁論壇聚焦珊瑚礁研究與保護
近日,以“共享未來:珊瑚礁研究與保護”為主題的全國珊瑚礁論壇暨中國太平洋學會珊瑚礁分會2022年會/中國互聯網公益峰會·邊會在海南三亞舉行。來自南海海洋所、自然資源部南海生態中心、上海交通大學、廈門大學、中國海洋大學、廣西大學、海南大學、暨南大學、海南熱帶海洋學院的多位專家作特邀報告。 南海海洋所副
這個集體種出一片“海底森林”
5月14日,第二屆中國科學院青年五四獎章評選結果揭曉,19個青年個人和集體獲得表彰。來自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以下簡稱南海海洋所)南海珊瑚礁生態安全與生物適應研究集體被授予“中國科學院青年五四獎章集體”榮譽稱號。這是一支年輕化、高素質的科技人才隊伍,現有成員15人。他們瞄準南海珊瑚礁生態修復的重
保護海洋生態系統-一起守護“地球之肺”
浩瀚海洋是生命最初的搖籃,孕育著地球上超過半數的生命。海洋也是地球上最大的生物圈和氣候調節器,產生了人類呼吸所需一半的氧氣,通常被稱為“地球之肺”。 然而,隨著全球氣溫上升、環境變化以及人類活動的干擾,海洋生態環境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壞。聯合國、世界氣象組織等多個機構
保護海洋生態系統-一起守護“地球之肺”
浩瀚海洋是生命最初的搖籃,孕育著地球上超過半數的生命。海洋也是地球上最大的生物圈和氣候調節器,產生了人類呼吸所需一半的氧氣,通常被稱為“地球之肺”。 然而,隨著全球氣溫上升、環境變化以及人類活動的干擾,海洋生態環境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壞。聯合國、世界氣象組織等多個機構
修復珊瑚礁,守望“珊瑚海”
經過5年的持續修復,珊瑚數量得到較大增加,珊瑚個體也生長到40至60厘米。黃暉團隊成員袁濤清理珊瑚上的長棘海星。南海海洋所供圖■本報記者 朱漢斌作為海洋生命的發動機,珊瑚礁承載著維持海底生物多樣性的重要功能。然而,在氣候變化與人類活動的雙重影響下,珊瑚礁資源嚴重退化,其生物多樣性與生態安全問題成為制
國博迎來一位特殊的職員——數字虛擬人“艾雯雯”
7月22日,一位年輕的“女孩”正式入職中國國家博物館(以下簡稱國博),成為國博的一名特殊的新員工。她叫艾雯雯,是一名虛擬數字人。她“出生”于2000年5月4日,雖然才22歲,但是她已經擁有了豐富的知識儲備和講解技能,甚至熟知國博文物珍品的具體信息。 此外,艾雯雯還擁有超強的自學習、自適應能力,能夠
廣西新增兩名“長江學者”
教育部網站近日公布2015年度“長江學者獎勵計劃”入選名單,全國共412人當選2015年度長江學者,其中,廣西大學海洋學院教授余克服、廣西師范大學教育學部教授孫杰遠成功入選,分別被聘為海洋地質、教育學原理崗位的長江學者特聘教授。 余克服現為廣西大學—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珊瑚礁研究中心主任
李雯:學業導師成為“網紅”
李雯 日前,一段名叫李老師,我們想讓全世界知道我們愛您!的視頻在江蘇大學朋友圈得到眾多轉載和點贊。這是江蘇大學管理學院信息1302班畢業生自拍的感恩視頻,為了感謝陪伴了四年的學業導師、江蘇大學管理學院信息系教師李雯。 成為網紅,是李雯萬萬沒有想到的事,聯系到她時,她反復強調自己只是一
廣西大學再發新Nature
脈沖星風星云是由相對論電子和正電子在激波前沿撞擊周圍的超新星遺跡或星際介質而形成的。船帆座脈沖星風星云由一顆年輕的脈沖星(B0833-45,年齡11000年)提供能量,位于一個名為船帆座X的擴展結構內,而船帆座X本身就在超新星遺跡內。先前的X射線觀測顯示了兩個突出的弧,被噴流和反噴流平分。射電圖顯示
煙臺迅速開展全市海底撈和黃燜雞餐飲食品專項檢查
近日,國內多家媒體報道某海底撈店后廚衛生差有老鼠和江蘇鹽城一黃燜雞米飯供貨商提供劣質假雞肉的新聞。由于海底撈和黃燜雞米飯為全國連鎖餐飲,在煙臺市內也有經營。為保障人民群眾的飲食安全,煙臺市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在第一時間組織執法力量對我市所有的黃燜雞米飯和海底撈進行了逐一排查。 目前,我市共有
大堡礁珊瑚礁修復,還需這種珊瑚
一項研究發現,澳大利亞大堡礁數百個珊瑚礁上生活的珊瑚也許能產下對熱高度耐受的后代。該研究結果或有助于尋找能抵抗氣候變化影響的珊瑚礁,促進對受損珊瑚的修復工作。相關研究3月29日發表于《自然—通訊》。氣候變暖正在將珊瑚推向它們的耐熱極限,這會導致珊瑚礁白化和退化。通過理解這種耐熱性的遺傳度,可以鑒別出
“蛟龍號”從5500米深海帶回黑珊瑚及海百合幼體
“蛟龍號”載人潛水器近日在西太平洋海域皮加費塔海盆進行2024西太平洋國際航次科考,下潛科學家在5500米深海發現并采集到黑珊瑚及海百合幼體樣品。 據從事珊瑚研究的墨西哥科考隊員埃麗卡·格雷斯介紹,黑珊瑚在5500米深海十分少見,這株黑珊瑚上還有海百合幼體定殖,更為罕見。 “蛟龍號”拍攝到的
“珊瑚小小研究員”走進奇妙的珊瑚世界
4月22日是第55個世界地球日,主題為“珍愛地球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當天,廣東珠海長隆宇宙飛船“珊瑚小小研究員”課程上新,吸引了眾多親子家庭參與。現場,小朋友們換好課程專屬的衣服,走進奇妙的珊瑚世界。孩子們在上“珊瑚小小研究員”的課程。記者了解到,“珊瑚小小研究員”活動旨在通過近距離觀察珊瑚,讓大眾
海洋光學30年-|-九天攬月五洋捉鱉(貳)
每前進一小步,就是夢想的一大步。正如毛主席詞里寫的,“可上九天攬月,可下五洋捉鱉。談笑凱歌還,世上無難事,只要肯登攀。”?在海洋光學OceanInsight的上天入海故事中,繼【九天攬月五洋捉鱉】(壹)上天篇,【九天攬月五洋捉鱉】(貳)為入海篇。進行海洋研究和應用,需要建立在觀測與探測技術基礎之上。
傅雯娟:借鑒國際經驗推動節能環保
第一期中國中青年領導干部赴日本節能環保與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專題培訓班開班式近日在京舉行,中央紀委駐環境保護部紀檢組組長傅雯娟出席會議并代表環境保護部部長周生賢對培訓班的開班表示熱烈祝賀。 傅雯娟指出,今年的中青年領導干部赴日培訓班由中組部、外交部、環境保護部和國家外專局共同舉辦,確定
柱孔珊瑚:物種從深海向淺海遷徙的首個有力證據
來自大洋深處的入侵?人們通常認為,在海洋的進化戰場上,大多數的變化都發生在淺層的海水中。在這里,食肉動物與被捕食者之間亙古不變的斗爭不斷催生著進攻與防御的新手段。而那些缺少“武器裝備”的生物往往會到深層的海水中尋求庇護。在日前于波士頓市召開的美國科學促進會年會上,一位生物學家首次提出了有力的證據,證
國外研發珊瑚幼蟲計數系統以保護珊瑚礁
澳大利亞昆士蘭科技大學科研團隊使用計算機視覺和人工智能(AI)技術,開發了珊瑚產卵和幼蟲成像相機系統(CSLICS)和珊瑚生長評估(CGRAS)系統,可對珊瑚產卵數量進行自動化密集型計數并實時監測珊瑚幼蟲成長過程,從而幫助珊瑚幼蟲量化繁殖,以拯救白化的大堡礁。 CSLICS系統最主要的優勢是使
珊瑚礁海島滑坡的那些事
近日,中國科學院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深海地球物理團隊聯合海南省海洋地質調查研究院研究揭示了珊瑚礁海島滑坡的地貌特征及環境效應。相關研究論文發表于《地貌學》。王大偉和陳萬利為該論文共同通訊作者。 珊瑚礁海島的深水區一側,極易發生海底滑坡,危及深海工程和海島安全。在三沙市政府的東南部海域,水深40
珊瑚礁海島滑坡的地貌特征及環境效應獲揭示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7/505093.shtm近日,中國科學院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深海地球物理團隊聯合海南省海洋地質調查研究院研究揭示了珊瑚礁海島滑坡的地貌特征及環境效應。相關研究論文發表于《地貌學》。王大偉和陳萬利為該論文共同通
卡羅琳海山系統多學科綜合調查取得重要成果
我國新一代海洋科學綜合考察船“科學”號執行中國科學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熱帶西太平洋海洋物質能量交換及其影響”,于8月7日從深圳起航,9月5日返回三亞,圓滿完成熱帶西太平洋卡羅琳海山系統的多學科綜合調查,獲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 項目科研團隊針對位于東經139-141o、北緯10-11o之間的卡
PNAS:與珊瑚有關的微生物群的宏基因組學
對珊瑚礁相關微生物群落的一個大尺度宏基因組學調查表明,這些微生物的分類學組成最多地受到了珊瑚和水藻等深海底大生物體的影響,而它們的代謝特化隨著局部海洋學狀況而變化。微生物群落影響相關珊瑚礁的健康,但是支配微生物群落結構和基因流的機制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未知。 Linda Wegley Kel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