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8日是第十四個世界海洋日和第十五個全國海洋宣傳日,今年的中國主題是“保護海洋生態系統,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近年來,我國珊瑚礁、紅樹林、海草床等多個典型海洋生態系統得到有效保護,海洋生物多樣性得到顯著提高。
海底“植樹造林”正在進行
在廣西潿洲島,海面之下,一場特殊的“造林”行動正在進行。當地科研人員下潛到海底,將拆分好的珊瑚斷枝捆綁在礁石上,等待其生長。通過水下攝像機可以看到,不遠處的人工礁盤上,已經長出了不少新生珊瑚和貝類藻類。
廣西紅樹林研究中心珊瑚礁保護與修復創新團隊成員 藍軍南:我們這次種的珊瑚苗其實跟陸地上植樹造林是很相似的,但是我們會根據珊瑚礁區的不同底質和海境來采取不同的種植方式,讓它們連成一片,形成一個很連貫的珊瑚生境。
此前,因為氣候變化和人類活動的影響,這片區域內的珊瑚礁生態系統遭到破壞。從2013年開始,科研人員就開始在這片海域進行珊瑚培育。近年來,他們在潿洲島建設珊瑚苗床200個,培育珊瑚20萬株,修復潿洲島8公頃海域的珊瑚礁生態系統,使修復區海域珊瑚覆蓋率提高了3.6%。
廣西紅樹林研究中心珊瑚礁保護與修復創新團隊成員 林明晴:在苗床的周圍,我們發現了許多小個體的鹿角珊瑚,這也是證明海域環境變好的一個有力證據。也是自然恢復的一個有力表現。
保育館里“養珊瑚” 培育更強環境耐受性
除了在海底種植珊瑚以外,珊瑚科研團隊還嘗試著將珊瑚斷枝從海底采集回來,在實驗室里培育珊瑚苗。
那么在脫離海底水環境的情況下,能否讓珊瑚物種重獲生機呢?
自然資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里的珊瑚保育館,是國內首個室內大規模珊瑚活體培育的實驗室。館內擺放著的大型玻璃透明缸體,就是珊瑚物種們臨時的“家”。
這里培育有一百多種珊瑚,它們形狀各異,姿態萬千。科研人員告訴記者,珊瑚對生長環境極為敏感,要想成功養殖珊瑚個體,缸內的溫度、光照甚至水里的微量元素都要嚴格把控。
自然資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及廈門大學聯培博士 王啟芳:因為珊瑚體內共生了很多蟲黃藻,蟲黃藻是可以幫助珊瑚進行光合作用。所以我們實驗室對光照進行模擬,像缸里還配備了一些造浪系統、模擬水流,水流就是珊瑚可以攝食的關鍵因素;我們還有一個蛋白質分離器,來穩定缸里面的水質。
目前,照顧珊瑚“寶寶”的科研人員有十幾位。他們希望能夠培育出具有更強環境耐受性的珊瑚個體,用于野外的珊瑚礁生態修復當中。
我國珊瑚礁生態系統健康狀況持續好轉
珊瑚礁占全球海域不足0.2%的面積,卻養育了超過四分之一種類的海洋生物,因此它對維持海洋生物多樣性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近年來,我國采取自然恢復和人工修復相結合的方式,推進珊瑚礁生態系統的保護力度。根據最新監測結果,我國多個珊瑚礁生態系統均處于健康狀態。
最新監測結果顯示,雷州半島西南沿岸,海南東海岸和西沙的珊瑚礁生態系統處于健康狀態,活珊瑚種類數和珊瑚礁魚類較上年明顯增加,健康狀況持續好轉。
近年來,我國不斷加大對珊瑚礁生態系統的保護力度。除了采取立法,建立珊瑚礁保護區等措施外,人工修復也成了恢復珊瑚礁生態系統的有利手段。
廣西紅樹林研究中心珊瑚礁保護與修復創新團隊成員 駱雯雯:我們國家提倡“以自然恢復為主,人工修復為輔”。首先是對一小片一小片小規模的海域進行修復,然后再由這些小片的海域通過自然的力量帶動整片海域恢復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