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述脊髓血管畸形的臨床表現
1.神經根性疼痛 在病變所在神經根分布區有放射性痛,如頸、背、腰或雙下肢放射痛。體位改變可誘發疼痛,休息后可自行緩解。疼痛可影響兩個以上神經根分布區。 2.進行性神經根和脊髓功能障礙 表現為不同部位,不同程度的運動、感覺和括約肌功能障礙:肌力弱、間歇性跛行、感覺減退或消失,大小便失禁等。典型癥狀為間歇性跛行,患者在行走一段距離后感到肌力弱、疼痛,休息后癥狀消失,再行走一段距離后癥狀反復。其原因為畸形血管盜血現象使脊髓慢性缺血;當運動時血液重新分布,多積聚在骨骼肌,則脊髓缺血加重而產生癥狀。 3.急性出血 突然出現劇烈神經根性疼痛、四肢癱或截癱,血液可逆流入顱,產生頭痛、嘔吐或抽搐,可有意識障礙。當形成血腫后,對脊髓的直接破壞或壓迫,使脊髓功能迅速喪失。 4.合并其他畸形 常合并脊柱畸形、病變相應節段的背部皮膚血管瘤(痣)、顱內血管畸形、動脈瘤、肝或腎血管瘤。......閱讀全文
簡述脊髓血管畸形的臨床表現
1.神經根性疼痛 在病變所在神經根分布區有放射性痛,如頸、背、腰或雙下肢放射痛。體位改變可誘發疼痛,休息后可自行緩解。疼痛可影響兩個以上神經根分布區。 2.進行性神經根和脊髓功能障礙 表現為不同部位,不同程度的運動、感覺和括約肌功能障礙:肌力弱、間歇性跛行、感覺減退或消失,大小
第ⅡⅢ型脊髓血管畸形的臨床表現
髓內型患者的臨床表現與硬膜型者有明顯不同。前者常見于青少年、兒童,常以髓內和蛛網膜下隙出血起病,約3/4的患者有出血史,且有1/3的患者出現急性神經功能障礙癥狀,表現為進行性肢體肌無力、感覺障礙、括約肌功能異常和性功能障礙。髓內血管畸形患者中約1/5伴有髓內動脈瘤,而這些脊髓動脈瘤又常位于供給髓
概述第Ⅰ型脊髓血管畸形的臨床表現
1.疼痛 是脊髓動靜脈畸形患者最為常見的癥狀。胸腰段背部或臀部的疼痛可能為其主要癥狀,也可出現神經根性痛。其發生率占本組病例的40%~50%。 2.運動障礙 在脊髓硬膜動靜脈畸形的患者中。有30%~40%伴有運動功能障礙,其通常為上運動神經元和與腰骶部脊髓相關的下運動神經元的混合性功能障礙
簡述腸道血管畸形的臨床表現
1.血管病變的病程長短不一,多數較長,長者可達幾十年。 2.出血方式多樣,可急性大量出血,反復間斷出血和慢性少量出血。 3.多數出血為自限性或經止血藥物、輸血等可暫時停止,血紅蛋白也可恢復正常。 4.未出血時幾無陽性癥狀和體征。
脊髓血管畸形的基本介紹
脊髓血管畸形是指脊髓血管先天發育異常形成的血管病變。它不包括脊髓血管母細胞瘤(血管網狀細胞瘤)等血管性腫瘤。脊髓血管畸形占脊髓腫瘤的少部分。硬脊膜動、靜脈瘺(AVF)患者中,大多數為男性,發病在40歲以上;而硬脊膜下血管畸形,男女有相似的發病率,10~30歲為發病高峰。
脊髓血管畸形的病因分析
脊髓血管畸形引起臨床癥狀的原因是畸形血管破裂出血。由于畸形血管管壁薄、引流靜脈壓力高,特別是如并發動脈瘤或靜脈瘤時,如有突然的動脈血壓增高或靜脈回流受阻的因素,則畸形血管極易破裂出血。出血可發生于脊髓蛛網膜下腔內或脊髓內。當出血形成血腫時,造成對脊髓的直接壓迫和破壞,進一步加重了脊髓損害。
第Ⅰ型脊髓血管畸形的簡介
脊髓硬脊膜動靜脈畸形占脊髓動靜脈畸形的15%~20%,多見于男性,男女比例為4~8:1。本病的發病年齡在45歲左右,病變好發于胸腰段,無明顯的家族發病傾向。統計資料顯示,本型患者多伴有獲得性疾病,可能與創傷性因素有關,但其確切機制尚不清楚。
治療脊髓血管畸形的相關介紹
目前外科治療脊髓血管畸形的方法有:血管內栓塞術、病灶切除術、供血動脈結扎術和椎板切除減壓術。由于血管內栓塞術水平的提高和廣泛應用,目前越來越多的血管畸形患者可通過血管內栓塞術而達到治愈目的。對于急性出血的病例應該行急性減壓、清除血腫,防止脊髓因為血腫壓迫變性、壞死,以利于進一步處理。 1.
如何診斷第Ⅰ型脊髓血管畸形?
主要是進行性發展的上運動神經元和下運動神經元的混合性癱瘓,并可合并有疼痛、感覺障礙、臀肌萎縮和中老年男性的括約肌功能障礙。無論動靜脈瘺是位于腰骶部水平以上還是以下,其癥狀大多與腰骶段脊髓有關。其中80%的患者呈現為緩慢發展的脊髓病,約10%的患者為急性發病。本病易被誤診,大約僅有30%的病例在發
如何診斷第ⅡⅢ型脊髓血管畸形?
對髓內血管畸形的診斷除依據一般臨床癥狀外,MRI檢查具有重要作用,髓內鵻的病灶可通過T1加權影像上的流空征加以區別。在T2加權像上于脊髓內常有異常信號出現,脊髓周圍的流空征提示脊髓病變周邊的部分。脊髓動脈造影對確定髓內病變的范圍及性質更具重要作用,尤其是DSA技術對區分Ⅱ型和Ⅲ型病變將有所幫助。
第Ⅰ型脊髓血管畸形的病因分析
硬膜動靜脈畸形中,動脈的供應來源于脊柱節段動脈的硬脊膜分支。在大多數情況下,動靜脈短路發生于神經根袖背外側面的神經孔內,動脈血注入引流靜脈,導致壓力增高、迂曲擴張,影響脊髓血液回流,引起脊髓的缺血和變性。動靜脈瘺平面的節段動脈供應脊髓前動脈或脊髓后動脈。病灶通常只有一條滋養動脈,此即ⅠA型。當病
關于脊髓血管畸形的診斷標準介紹
1.脊髓血管造影 是確診的惟一方法。通過股動脈插管做雙側椎動脈、甲狀頸干、肋頸干、肋間動脈、腰動脈和髂內動脈造影。 2.脊髓MRI 對明確動靜脈畸形(AVM)的大小和部位有極大幫助。此外,可以鑒別脊髓血管造影所見供血豐富的占位性腫瘤,脊髓血管畸形除急性出血形成血腫外,一般不表現明顯的占位效
治療第ⅡⅢ型脊髓血管畸形的簡介
髓內血管畸形的治療常需血管內療法與顯微外科手術相互配合。當脊髓后動脈的分支有多根動脈供應時,血管內治療最為有效。脊髓前動脈的注射造影因為有可能損害正常的脊髓血流而變得復雜,特別是在脊髓前動脈不終止于血管畸形處鵻的情況下更是如此,暫時性球囊阻塞、異戊巴比妥試驗和體感誘發電位有助于血管內治療病例的選
關于脊髓血管畸形的檢查方式介紹
畸形血管破裂可能并發蛛網膜下腔出血,腰椎穿刺時可能發現血性腦脊液。 1.平片 椎體血管瘤可見椎體有柵狀疏松;髓內血管畸形可見椎管及椎弓根間距增寬,類似髓內腫瘤。Cobb綜合征可見椎體及椎弓根破壞。 2.脊髓造影 造影時應使用非離子性水溶性造影劑,其副作用少,可以較好地在蛛網膜下腔彌散,充
治療第Ⅰ型脊髓血管畸形的相關介紹
1.血管內治療 凡具有手術治療適應證者,一般多主張先行血管內治療,其主要目的是栓塞或閉塞遠端的滋養動脈、動靜脈交通支和硬膜內靜脈回流的近側部分。目前大多選用溶于造影劑中的聚乙烯乙醇懸液注入滋養動脈根部進行栓塞。此外,也可以采用異丁2-丙烯酸鹽(ICBA)或非異丁丙烯酸鹽(NBCA),其為液體栓
關于第ⅡⅢ型脊髓血管畸形的病因分析
為髓內動靜脈畸形,屬脊髓血管畸形的一種,分為Ⅱ型(球狀血管畸形)和Ⅲ型(未成熟型或廣泛血管畸形)。 病因不明,動靜脈團位于脊髓內,有多支供血動脈包括脊髓髓質動脈、中央溝動脈、脊髓后外側動脈,以及多條引流靜脈。按病理形態動靜脈畸形分球型和幼稚型,前者呈球形,其內無正常脊髓組織,后者呈團塊狀,其內
簡述腦動靜脈性血管畸形的臨床表現
1.顱內出血 常見癥狀,也是最危險的臨床表現。表現為突發的劇烈頭痛,惡心,嘔吐,頸部強直,昏迷,甚至死亡。根據出血的部位及出血量的多少,有不同的其他伴隨表現,如失語,偏癱,偏盲等。 2.頭痛 出血會導致頭痛,但是有些未出血的患者,也會出現頑固性的頭痛,表現為不同部位的持續或者反
腦血管畸形的臨床表現
腦血管畸形是腦血管先天性、非腫瘤性發育異常。是指腦血管發育障礙而引起的腦局部血管數量和結構異常,并對正常腦血流產生影響。其破裂出血主要表現為腦內出血或血腫。其多見于年輕人,發病年齡平均20~40歲。 臨床表現 1.搏動性頭痛 位于病側,可伴顱內血管雜音。 2.出血 常為首發癥狀,表現為
腦血管畸形的臨床表現
1.一般癥狀 搏動性頭痛,位于病側,可伴顱內血管雜音。 2.出血 常為首發癥狀,表現為蛛網膜下腔出血或腦內血腫。 3.癲癇 可為首發癥狀或見于出血后,多為全身性發作或局限性發作,局限性發作有定位意義。 4.局源癥狀 幕上病變者可有精神異常,偏癱、失語、失讀、失算等。幕下者多見眩暈、
關于第ⅡⅢ型脊髓血管畸形的檢查方式介紹
MRI(磁共振)檢查具有重要作用。髓內的病灶可通過T1加權影像上的流空征加以區別。在T2加權像上于脊髓內常有異常信號出現,脊髓周圍的流空征提示脊髓周邊靜脈叢曲張。有髓內出血時,可見T1W1、T2W1高信號。脊髓動脈造影對確定髓內病變的范圍及性質更具重要作用,尤其是DSA(數字減影血管造影)技術對
關于第Ⅰ型脊髓血管畸形的檢查方式介紹
1.MRI(磁共振)檢查 脊髓MRI顯病變位于脊髓后方、側方,矢狀位病變呈梭形,長軸與脊髓平行,脊髓背側見條帶狀高信號影,脊髓階段性水腫、變性范圍超過5個節段,脊髓周圍可見低信號的血液留空影。增強掃描:矢狀位見脊髓后方串珠狀高信號迂曲血管影,冠狀位可見迂曲血管位于脊髓后方。 2.CTM(脊髓
簡述小腸血管畸形的癥狀體征
腸道血管畸形可以沒有癥狀。惟一的臨床表現是胃腸道出血。一般反復間斷便血,量中等。可呈現貧血。少數病例因出血量大,可發生休克。癥狀可持續發生,也可呈間歇性或階段性。
簡述小腸血管畸形的發病機制
1.分型 目前多數同意Moore的分類法,即根據血管造影結果,將腸道血管畸形分為3種類型:Ⅰ型(孤立型):病變呈局限性,發病年齡常大于55歲,好發于右半結腸,手術時往往未能發現,病變多屬后天獲得性;Ⅱ型(彌漫型):病變較大,且較廣泛,發病年齡小于50歲,可位于腸道任何部位,手術時偶可發現,病變由
簡述腦血管畸形的治療方法
1.手術治療 2.血管內介入治療 3.立體定向放射治療(γ-刀,X-刀) 4.自發出血的治療 5.對癥治療 6.用藥原則 (1)自發出血時,立即使用6-氨基己酸等止血藥,降顱壓以20%甘露醇或速尿為主,必要時使用人血白蛋白。 (2)癲癇患者長期系統的治療,根據癲癇類型,分別選用:苯
簡述脊髓海綿狀血管瘤的臨床表現
本病患者的平均年齡為35歲。患者可有急性神經功能障礙表現,此大多與蛛網膜下隙出血有關。由于血管的急性或慢性擴張,當體積達到一定程度時,可因破裂而并發出血。也可出現進行性神經功能障礙,由于出血反復發生,其神經功能障礙癥狀可持續數天之久。以最常見的髓內型脊髓海綿狀血管瘤為例:其主要表現為肢體感覺、運
小兒腦血管畸形的臨床表現
1.顱內動脈瘤 在并發出血以前往往無明顯的臨床癥狀僅偶見第Ⅲ、第Ⅴ及第Ⅵ腦神經麻痹現象;或有輕微額部或眼眶部疼痛。出血時往往急性發病,可見劇烈頭痛、嘔吐及頸強直等腦膜刺激癥狀。并可見抽搐、偏癱、單癱或失語等。病兒可因顱壓增高神志逐漸昏迷。如出血限局在蛛網膜下腔,病兒可無限局體征,而僅有腦膜刺激
簡述中心性血管畸形的治療方式
手術時極易出血,除準備足夠血源外,為控制出血可采用低溫、降壓麻醉。手術時應結扎一側或雙側頸外動脈,或直接先結扎下牙槽動脈(或上頜動脈);當然,TAE技術比頸外動脈結扎能更有效地控制術中出血。 以前對頜骨中心性血管畸形多采用切骨手術,則傾向于盡量采用保存性手術;其中介入性治療已初步取得成功,宜作
簡述脊髓缺血的臨床表現
肢體遠端無力與間歇性跛行為其特點。下肢無力在行走之后更加明顯。查體可見膝腱反射亢進及錐體束征陽性。足背動脈可仍見搏動。休息或使用擴張血管藥物可使無力緩解,陽性體征也可消失、病情繼續發展可造成永久性損害,下肢無力不能緩解,并出現肌肉萎縮、共濟失調、兩點辨別感覺消失,嚴重者可有排尿困難。
概述脊髓血管病的臨床表現
1.缺血性脊髓血管病 急性起病,男性多于女性。 (1)脊髓短暫性缺血發作類似短暫性腦缺血發作,起病突然,持續時間短暫,不超過24小時,恢復完全,不遺留任何后遺癥。間歇性跛行和下肢遠端發作性無力是本病的典型臨床表現,行走一段距離后單側或雙側下肢沉重、無力甚至癱瘓,休息或使用血管擴張劑后緩解,或
簡述微靜脈畸形的臨床表現
1.即常見的葡萄酒色斑。多發于顏面部皮膚,常沿三叉神經分布區分從小的斑點到數厘米,大的可以擴展到一側面部或越過中線到對側。以手指壓迫病損,表面顏色退去;解除壓力后,血液又立即充滿病損區,恢復原有大小和色澤。 2.所謂中線型微靜脈畸形主要是病損位于中線部位,項部最常見,其次可發生在額間、眉間,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