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壓迫癥的臨床表現
根據病程的發展,脊髓壓迫癥可分為三類,其臨床表現也不同:①急性脊髓壓迫癥:數小時至數日出現脊髓橫貫性損害,表現為病變平面以下遲緩性截癱或四肢癱;②亞急性脊髓壓迫癥:介于急性與慢性之間,出現持續性神經根痛,側索受壓出現錐體束征、感覺障礙及括約肌功能障礙;③慢性脊髓壓迫癥:緩慢進展,臨床上髓外與髓內病變表現不同。髓外壓迫病變通常表現根痛期、脊髓部分受壓期及脊髓完全受壓期,三期出現的癥狀體征常相互疊加。髓內壓迫病變神經根刺激不明顯,可早期出現尿便障礙和受損節段以下分離性感覺障礙。 神經根癥狀 神經根性疼痛或局限性運動障礙,具有定位價值。早期病變刺激引起的根性痛,沿受損的后根分布的自發性疼痛,有時可表現相應節段“束帶感”。隨病變可由一側、間歇性進展為雙側、持續性;前根受壓可出現支配肌群束顫、肌無力和萎縮。 感覺障礙 ①傳導束性感覺障礙:脊髓丘腦束受損出現受損平面以下對側軀體痛溫覺減退或消失; 后索受壓出現受損平面以下同側深感......閱讀全文
關于脊髓壓迫癥的簡介
脊髓壓迫癥是指由各種不同原因的病變壓迫脊髓或供應脊髓的血管而引起脊髓功能障礙的臨床綜合征。可引起脊髓壓迫癥的病因有 ①腫痛, ②先天性疾病, ③外傷,如脊柱骨折脫位、椎間盤突出、椎營狹窄、外傷性血腫等, ④炎癥,如脊柱結核、椎營內結核病, ⑤其它,如囊腫、頸椎骨質增生肥大。脊髓壓迫癥臨
脊髓壓迫癥的輔助檢查
腦脊液檢查 腰椎穿刺測定腦脊液動力變化,常規及生化檢查是診斷脊髓壓迫癥的重要方法。 腦脊液動力學改變:壓頸試驗可證明椎管是否有梗阻,但壓頸試驗正常并不能排除椎管梗阻。椎管部分阻塞:初壓正常或略增高,壓腹迅速上升,解除腹壓緩慢下降,放出腦脊液后末壓明顯下降。椎管完全阻塞:在阻塞平面以下測壓力很
脊髓壓迫癥的病因治療
根據病變部位和病變性質決定手術方法,如病變切除術、去椎板減壓術及硬脊膜囊切開術等。急性壓迫病變力爭發病或外傷事件6小時內減壓;硬膜外轉移腫瘤或淋巴瘤者應作放射治療或化學治療;髓內腫瘤者應視病灶邊界是否清楚予以腫瘤摘除或放射治療;惡性腫瘤或轉移瘤如不能切除,可行椎板減壓術,術后配合放化療治療;頸椎
脊髓壓迫癥的病理特點
脊髓壓迫癥的病理改變與脊髓壓迫的發生和進展速度密切相關。①急性壓迫病變:病變部位神經細胞和神經軸突水腫及腫脹,細胞間液增加,細胞壞死,病變遠端神經纖維軸索變性、斷裂、溶解和液化壞死,髓鞘脫失,最后形成纖維結締組織樣瘢痕,與蛛網膜粘連;②慢性壓迫病變:慢性壓迫可逐漸適應和代償、側支循環建立,病變部
脊髓壓迫癥的發病機制
脊髓壓迫癥發病機制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 脊髓機械性受壓 脊柱骨折、腫瘤等硬性結構直接壓迫脊髓或脊神經根,引起脊髓受壓、移位和神經根刺激或麻痹等癥狀,髓內的占位性病變直接侵犯神經組織,壓迫癥狀較早出現,髓外硬膜內占位性病變癥狀進展緩慢。由于硬脊膜的阻擋,硬脊膜外占位性病變對脊髓的壓迫作用相對很
脊髓壓迫癥的發病原因
脊髓壓迫癥病因在成人以腫瘤最為常見,約占1/3以上,其次是炎癥,少見病因包括脊柱損傷、脊柱退行性變、顱底凹陷癥等先天性疾病、以及脊髓血管畸形所致硬膜外及硬膜下血腫;在兒童則以椎管內腫瘤、外傷、感染和先天性脊柱畸形較為常見。 腫瘤 椎管內腫瘤也稱脊髓腫瘤,按照腫瘤的位置及與脊髓的關系,椎管內腫
脊髓壓迫癥的預后分析
脊髓壓迫癥的預后取決于以下幾種因素:病變性質:髓外硬脊膜下腫瘤一般均屬良性能完全切除,其預后比不能完全切除的髓內腫瘤和惡性腫瘤好;脊髓受損程度:脊髓功能障礙的程度在解除壓迫之前脊髓功能尚未完全喪失者,手術效果大多良好;治療時機:早期治療解除病因預后好,急性壓迫病變在發病6小時內未減壓則預后較差;
關于脊髓壓迫癥的基本介紹
1、脊髓壓迫癥是指由各種不同原因的病變壓迫脊髓或供應脊髓的血管而引起脊髓功能障礙的臨床綜合征。可引起脊髓壓迫癥的病因有: ①腫痛, ②先天性疾病, ③外傷,如脊柱骨折脫位、椎間盤突出、椎營狹窄、外傷性血腫等, ④炎癥,如脊柱結核、椎營內結核病, ⑤其它,如囊腫、頸椎骨質增生肥大。 2
脊髓壓迫癥的藥物治療介紹
(1)激素脊髓急性損傷早期應用大劑量甲基強的松龍靜脈內注射可改善損傷后脊髓血流和微血管灌注,使脊髓功能得到改善。傷后8小時內給藥,脊髓功能恢復最明顯,傷后24小時內給藥仍有治療意義。 (2)胃腸動力藥物西沙必利能改善脊髓損傷患者的結腸和肛門直腸功能障礙,促進排便。
脊髓壓迫癥的鑒別診斷介紹
脊髓壓迫癥早期常有根痛癥狀,需與能引起疼痛癥狀的某些內臟疾病相鑒別,例如心絞痛、胸膜炎、膽囊炎、胃、十二指腸潰瘍以及腎結石等。當出現脊髓受壓體征之后則需進一步與非壓迫性脊髓病變相鑒別。 1.急性脊髓炎 急性起病,病前常有感冒或腹瀉等全身的炎癥癥狀,脊髓損害癥狀驟然出現,數小時至數天內發展達高
脊髓壓迫癥的臨床表現
根據病程的發展,脊髓壓迫癥可分為三類,其臨床表現也不同:①急性脊髓壓迫癥:數小時至數日出現脊髓橫貫性損害,表現為病變平面以下遲緩性截癱或四肢癱;②亞急性脊髓壓迫癥:介于急性與慢性之間,出現持續性神經根痛,側索受壓出現錐體束征、感覺障礙及括約肌功能障礙;③慢性脊髓壓迫癥:緩慢進展,臨床上髓外與髓內
概述脊髓壓迫癥的康復治療
(1)心理康復治療脊髓壓迫解除至脊髓功能恢復往往需要較長時間,甚至不能完全恢復,患者可能出現抑郁、也可能表現為煩躁易激惹,醫護人員應告知患者脊髓功能恢復的程序,樹立信心,積極配合治療,必要時加用抗焦慮抑郁藥物。 (2)脊髓功能的康復治療康復治療的目的,是通過對患者功能的重新訓練及重建,促進中樞
脊髓壓迫癥的腦脊液檢查介紹
腰椎穿刺測定腦脊液動力變化,常規及生化檢查是診斷脊髓壓迫癥的重要方法。 (1)腦脊液動力學改變壓頸試驗可證明椎管是否有梗阻,但壓頸試驗正常并不能排除椎管梗阻。①椎管部分阻塞:初壓正常或略增高,壓腹迅速上升,解除腹壓緩慢下降,放出腦脊液后末壓明顯下降。②椎管完全阻塞:在阻塞平面以下測壓力很低甚至
脊髓壓迫癥的主要癥狀介紹
(1)神經根癥狀神經根性疼痛或局限性運動障礙,具有定位價值。早期病變刺激引起的根性痛,沿受損的后根分布的自發性疼痛,有時可表現相應節段“束帶感”。隨病變可由一側、間歇性進展為雙側、持續性;前根受壓可出現支配肌群束顫、肌無力和萎縮。 (2)感覺障礙①脊髓丘腦束受損出現受損平面以下對側軀體痛溫覺減
關于脊髓壓迫癥的基本內容介紹
脊髓壓迫癥是一組具有占位效應的椎管內病變。脊髓受壓后的變化與受壓迫的部位、外界壓迫的性質及發生速度有關。隨著病因的發展和擴大,脊髓、脊神經根及其供應血管受壓并日趨嚴重,一旦超過代償能力,最終會造成脊髓水腫、變性、壞死等病理變化,出現脊髓半切或橫貫性損害及椎管阻塞,引起受壓平面以下的肢體運動、感覺
關于脊髓壓迫癥的臨床表現介紹
(1)急性脊髓壓迫癥數小時至數日出現脊髓橫貫性損害,表現為病變平面以下遲緩性截癱或四肢癱。 (2)亞急性脊髓壓迫癥介于急性與慢性之間,出現持續性神經根痛,側索受壓出現錐體束征、感覺障礙及括約肌功能障礙。 (3)慢性脊髓壓迫癥緩慢進展,臨床上髓外與髓內病變表現不同。髓外壓迫病變通常表現根痛期、
關于老年人脊髓壓迫癥的簡介
脊髓壓迫癥系指脊髓或馬尾受壓,是常見的腫瘤并發癥。1959年Barronw報道,尸檢發現率約占5%。據文獻報道脊髓壓迫癥中肺癌占16%~33%,為惡性腫瘤中發病數最多者。其次為乳腺癌,占12%~28%(表1)。脊髓壓迫癥治療的療效以不可逆性的癱瘓或大小便失禁出現前較好,為此應視為急癥。
脊髓壓迫癥的影像學檢查的介紹
(1)脊柱X線攝片正位、側位必要時加攝斜位。對于脊柱損傷,重點觀察有無骨折錯位、脫位和椎間隙狹窄等。椎旁膿腫和良性腫瘤常有陽性發現,如可見椎弓根間距增寬、椎弓根變形、椎間孔擴大、椎體后緣凹陷或骨質疏松。 (2)磁共振成像(MRI)為非侵襲性檢查,能清晰地顯示脊髓受壓部位及范圍、病變大小、形狀及
脊髓壓迫癥的防治并發癥及對癥支持治療
(1)預防感染主要是預防呼吸道感染、泌尿系統感染以及深靜脈血栓。定時翻身拍背,促進排痰,對于尿潴留及尿失禁的患者,一定要加強護理,預防泌尿系統感染。 (2)預防壓瘡長期臥床患者要避免軟組織長期受壓,特別是骶部、臀外側和內外踝部、每2小時翻身一次,壓迫處皮膚擦30%~50%酒精并局部按摩。如有皮
概述老年人脊髓壓迫癥的癥狀體征
值得重視脊髓壓迫癥中有8%~47%為癌癥的首發癥狀。在肺癌確診前出現上肢、下肢或腰部疼痛以及輕癱者可占5.3%,其中以首發癥狀出現者占1.5%。Gibert統計,在肺癌確診后至脊髓壓迫癥出現的間隔時間平均約為6個月,而乳腺癌可長達20年(平均4年);不同癌瘤轉移灶對脊髓不同節段受壓的發生率頸椎為
關于老年人脊髓壓迫癥的預后介紹
手術可使56%~85%病人背部或放射性疼痛部分或完全緩解,70%~80%不能走動者在出院時,需或不需輔助工具已可以走動,57%~93%可自主大小便,中位生存期可達16個月。但手術死亡率為7%~8%,另約10%可出現非致命性并發癥。
簡述老年人脊髓壓迫癥的發病機制
脊髓壓迫癥為脊椎或椎管的占位性病變,以硬膜外轉移多見,95%以上為髓外轉移瘤,常由轉移灶先侵犯脊柱的椎體或椎弓根,多數情況為椎體癌灶壓迫硬膜腔前面。腫瘤進展擴大向后壓迫脊髓或馬尾以致神經受損,偶有轉移癌灶未侵犯骨質而直接侵犯硬膜外腔。有些動物實驗證明,緩慢漸進性壓迫脊髓時,減除脊髓壓迫即使稍遲,
概述老年人脊髓壓迫癥的藥物治療
脊髓壓迫癥的治療目的為緩解疼痛,恢復或保留神經功能,控制局部轉移癌灶,保持脊椎的穩定性。由于全身性癌癥的影響,徹底治愈至少在絕大多數病人不現實,因此主要還屬姑息性治療,其療效與治療前神經功能狀況密切相關。治療前,對能走動的病人,經放療或椎板切除加放療,有79%~64%可控制病情,仍能自由走動;而
脊髓壓迫癥的診斷相關內容介紹
診斷脊髓壓迫癥的基本步驟如下:首先必須明確脊髓損害是壓迫性的或是非壓迫性的,其次確定脊髓壓迫的部位或節段,進而分析壓迫是在脊髓內、髓外硬膜內或硬膜外病變,以及壓迫的程度,最后確定病變性質。 1.明確是否存在脊髓壓迫 根據病史中是否有脊柱外傷;慢性脊髓壓迫癥的典型表現分為根痛期、脊髓部分壓迫期
關于老年人脊髓壓迫癥的預防保健介紹
1、飲食保健 宜清淡為主,多吃蔬果,合理搭配膳食,注意營養充足。 忌煙酒忌辛辣。忌油膩忌煙酒。忌吃生冷食物。 2、預防護理 對脊髓壓迫癥的早期診斷,盡早治療,可防并發癥形成。
關于老年人脊髓壓迫癥的病理病因分析
脊髓壓迫發生的原因大致有4類: ①椎體壓縮變形或椎弓根的破壞; ②椎管內腫瘤; ③脊髓腫瘤; ④脊髓梗死。引起脊髓壓迫最常見的腫瘤依次是乳癌、肺癌、淋巴瘤等。
關于老年人脊髓壓迫癥的檢查方式介紹
1、實驗室檢查: 腦脊液、細胞學檢查,陽性。 2、其他輔助檢查: 脊髓壓迫癥者約2/3以上伴有相應部位脊椎或壓痛點,X線平片異常,可表現為椎間盤蟲蝕改變或缺失,部分或全部椎體坍陷及椎旁軟組織腫塊。不論脊椎X線平片正常與否,均不能肯定是否有硬膜外轉移。碘油椎管選擇性造影曾廣泛運用,但因可后遺
硬膜外脂肪瘤內痛風石形成致脊髓壓迫癥病例分析
臨床資料患者,男,38歲。因“雙下肢麻木、無力1個月,加重5d”入院。平車推入病房。T7、T8棘突壓痛及叩擊痛,伴雙下肢放射痛,恥骨聯合水平以下感覺減退;左下肢肌力(3+),右下肢肌力(3-),雙下肢肌張力減弱,雙上肢肌力5級,肌張力正常。右腕關節及右踝關節處腫脹明顯,壓痛陽性。雙下肢直腿抬高試驗及
一例胸椎管內血管周細胞瘤致脊髓壓迫癥病例分析
血管周細胞瘤(HPC)又稱血管外皮細胞瘤,是一種罕見的源于軟組織血管外皮細胞或未分化的間質細胞且具有侵襲性的中間型腫瘤。HPC可發生于身體任何部位,以深部軟組織多見,神經系統的HPC較為少見,而源于椎管內的HPC更為罕見。我院于2014年11月收治了1例T4~T7范圍椎管內HPC導致脊髓壓迫癥的患者
一例胸椎管內痛風石致脊髓壓迫病例分析
?患者男,27歲,右利手,以"雙下肢無力1周"由外院轉入天津醫科大學總醫院神經外科。入院前1周,患者雙下肢力量呈進行性下降,活動受限,至入院時已不能行走,無小便失禁或潴留,乘平車入病房。?既往痛風病史4年,否認外傷和腫瘤病史。入院體格檢查:體型肥胖,體質量約110 kg,體質指數(BMI)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