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例胸椎管內血管周細胞瘤致脊髓壓迫癥病例分析
血管周細胞瘤(HPC)又稱血管外皮細胞瘤,是一種罕見的源于軟組織血管外皮細胞或未分化的間質細胞且具有侵襲性的中間型腫瘤。HPC可發生于身體任何部位,以深部軟組織多見,神經系統的HPC較為少見,而源于椎管內的HPC更為罕見。我院于2014年11月收治了1例T4~T7范圍椎管內HPC導致脊髓壓迫癥的患者,經手術治療取得良好效果,報告如下。臨床資料患者男,25歲,因“雙下肢麻木、無力伴行走困難1月余”入院,患者于入院前1個月無明顯誘因下出現劍突以下水平胸背部麻木,伴雙下肢麻木、乏力。1個月以來患者下肢乏力癥狀逐漸加重,行走不穩,多次跌倒。發病以來,大小便無力,排便時感覺遲鈍。外院胸椎MRI示:T4~T7水平椎管內占位,遂來我院就診。入院查體:T4~T7水平棘突輕度壓痛,劍突水平以下皮膚感覺麻木,針刺感減弱,下肢麻木右側較左側重。雙下肢深感覺正常。雙側髂腰肌及股四頭肌肌力3級。雙側膝反射及跟腱反射亢進。雙側Hoffman征陰性,雙側Ba......閱讀全文
一例胸椎管內血管周細胞瘤致脊髓壓迫癥病例分析
血管周細胞瘤(HPC)又稱血管外皮細胞瘤,是一種罕見的源于軟組織血管外皮細胞或未分化的間質細胞且具有侵襲性的中間型腫瘤。HPC可發生于身體任何部位,以深部軟組織多見,神經系統的HPC較為少見,而源于椎管內的HPC更為罕見。我院于2014年11月收治了1例T4~T7范圍椎管內HPC導致脊髓壓迫癥的患者
一例胸椎管內痛風石致脊髓壓迫病例分析
?患者男,27歲,右利手,以"雙下肢無力1周"由外院轉入天津醫科大學總醫院神經外科。入院前1周,患者雙下肢力量呈進行性下降,活動受限,至入院時已不能行走,無小便失禁或潴留,乘平車入病房。?既往痛風病史4年,否認外傷和腫瘤病史。入院體格檢查:體型肥胖,體質量約110 kg,體質指數(BMI)3
硬膜外脂肪瘤內痛風石形成致脊髓壓迫癥病例分析
臨床資料患者,男,38歲。因“雙下肢麻木、無力1個月,加重5d”入院。平車推入病房。T7、T8棘突壓痛及叩擊痛,伴雙下肢放射痛,恥骨聯合水平以下感覺減退;左下肢肌力(3+),右下肢肌力(3-),雙下肢肌張力減弱,雙上肢肌力5級,肌張力正常。右腕關節及右踝關節處腫脹明顯,壓痛陽性。雙下肢直腿抬高試驗及
一例長節段胸椎管內硬膜外血管脂肪瘤病例分析
椎管內硬膜外血管脂肪瘤(Angiolipoma)為包含成熟脂肪組織和異常血管成分的良性腫瘤,為一種少見的椎管內腫瘤,其患病率約占所有椎管腫瘤的0.14%~1.2%,占椎管內硬膜外腫瘤的2%~3%,常見的發病年齡為40歲左右。該病確切病因尚未明了,Berenbruch于1860年首次報道1960年Ho
一例胸椎管內脊膜瘤完全鈣化病例分析
脊膜瘤是一種發生于椎管內的良性腫瘤,多起源于內皮細胞或纖維細胞,其發病率僅次于神經源性腫瘤,約占椎管內腫瘤的25%。主要發生于40~70歲的女性,其中約75%~83%發生在胸椎,女性∶男性為5.8∶1。脊膜瘤對放化療等不敏感,通常需要手術完整切除腫瘤,預后滿意,復發率低。大部分脊膜瘤為硬膜下髓外占位
一例胸椎管內脊膜瘤伴神經鞘瘤病例分析
1.病例資料?患者,女性,61歲,因左胸背部疼痛1年入院。1周前外院查胸椎MRI平掃示胸7椎管內占位。為進一步手術治療,轉入我院。入院時體格檢查:左側胸6~9水平條帶狀區域針刺覺減退;神經功能Frankel評級E級。入院后復查胸椎MRI平掃+增強示:胸7~9水平椎管髓外硬膜下可見兩個占位性病變(圖1
胸椎椎管內硬膜外海綿狀血管瘤病例分析
血管瘤">海綿狀血管瘤多為先天性發育不良的血管畸形,個別報道還認為其與遺傳、輻射、外傷、妊娠有關。然而發生于外傷后的椎管內硬膜外海綿狀血管瘤(SECH)比較少見。現報告本院2017年10月收治的1例外傷后胸椎SECH,并對PubMed、中國知網、萬方數據、維普網等數據庫近10年來已報道的國內外該類型
一例血管內大B細胞淋巴瘤病例分析
患者男,55歲,表現為遲緩性截癱。免疫學及血清學檢測結果無異常。核磁共振顯示腦與脊髓缺血病變,提示孤立性中樞神經系統血管炎。最初給予環磷酰胺和類固醇治療,隨后改善。然而,1個月后,患者突然出現精神狀態改變,與呼吸窘迫有關。實驗室檢查示急性腎衰竭和血清乳酸脫氫酶水平升高。腎活檢示充以大的非典型CD20
一例小腦幕區血管周細胞瘤病例分析
患者,女,32歲,以“頭頸部反復酸痛3年,伴視物模糊半年”為主訴于2013年12月3日入院,神經系統體格檢查未見明顯異常。入院后頭顱MRI平掃示:右側后顱窩可見1個類圓形異常信號軟組織塊影,大小約5.5 cm ×3.7 cm×3.2 cm。T1WI等低信號,T2WI高低混雜信號,內可見血管流
椎管內血管外皮細胞瘤病例分析
血管外皮細胞瘤(hemangiopericytoma,HPC)又稱血管周細胞瘤,臨床少見。本文報道1例椎管內硬脊膜下髓外HPC。?1.?病例資料?女,47歲,因背部持續性脹痛1個月、加重伴雙下肢麻木、乏力10 d入院。入院時體格檢查:第7、8胸椎棘突及椎旁壓痛、叩擊痛,雙下肢肌力Ⅲ級。入院后
一例胸椎管內巨大囊腫病例分析
椎管內囊腫好發于腰骶部,大多體積較小,進展緩慢,絕大多數無明顯臨床癥狀。囊腫體積巨大且位置較高者極為罕見,其常壓迫脊髓及神經根引起下肢感覺運動功能障礙,甚至出現不全癱等嚴重后果。2015年3月我們收治1例胸椎管內硬膜外巨大囊腫患者,現總結診療經驗。報告如下。病例介紹患者男,35歲。因“左下肢無力1年
一例乳頭狀淋巴管內血管內皮細胞瘤病例分析
1 臨床資料 患者女,8 歲,出生即發現右側腹股溝外側一米粒大小的紅色丘疹,漸增大,無任何不適,未治療,近半年增大明顯,遂于本 院就診。患者既往體健,家族中無類似疾病患者。體檢: 系統 檢查未見異常。皮膚科情況: 右側腹股溝外側一 5. 0cm × 2. 0cm大小與周圍組織分界尚清的紅色斑
血管內大-B-細胞淋巴瘤病例分析
血管內大 B 細胞淋巴瘤 (intravascular large B cell lymphoma, IVLBCL)是彌漫性大 B 細胞淋巴瘤的 一個罕見的亞型,本病發病率低,一般在尸檢中發現, 國內僅報告十余例[1]。血管內大 B 細胞淋巴瘤臨床表 現多樣,沒有明顯特異性,極易導致漏診
腦膜血管周細胞瘤誤診病例分析
患者女性,45歲,因腦腫瘤多次術后12年,發現復發2天入院。體檢:左側枕部“U”形長約15 cm的手術瘢痕,愈合好,視野右眼顳側偏盲、左眼鼻側偏盲。顱腦CT示:左側枕部可見一結節狀異常密度影,大小3.1 cm×2.9 cm(圖1)。胸部CT示:雙肺野內見多發結節狀密度增高影,邊緣清楚光滑,較
肝臟血管周上皮樣細胞瘤病例分析
患者男,65歲。丙肝抗體陽性16年余,間斷肝區不適3年余入院。患者既往有高血壓病史20余年。AFP8.3ng/ml。彩超:肝臟右后葉見1.8 cm×1.4 cm低回聲結節,界清,形態規則,周邊無聲暈。MRI:肝右后葉見類圓形長T1長T2信號影,大小約17mm×19mm,邊界清楚。增強后,肝右
一例胸椎髓內脊膜瘤病例分析
患者,女性,52歲。因“腰部疼痛、束帶感伴感覺減退3年余”入院。查體:神志清楚,腹部平軟,雙側瞳孔正常,四肢肌力、肌張力正常,腰部壓痛,有束帶感,T6~10段左側淺感覺減退,腹壁反射存在,頸軟;無大小便失禁。腰椎穿刺腦脊液檢查示:外觀清亮、透明,細胞數0,蛋白1.1 g/L,余正常,可排除炎性占
血管內介入治療致巨大股動脈假性動脈瘤病例分析
1.病例資料?57歲男性,因頭痛頭暈伴視物不清3 d入院。入院體格檢查:神志清楚,GSC評分14分,Hunt-Hess分級Ⅰ級,左眼視力下降伴左側眼瞼下垂,膝反射和跟腱反射存在,病理征陰性。既往有腹主動脈硬化、高血壓病和心臟瓣膜返流病史。頭顱MRA示左側頸內動脈海綿竇段巨大動脈瘤。?入院1
胸椎孤立性漿細胞瘤病例分析
漿細胞腫瘤是源于漿細胞單克隆增生的惡性腫瘤。2008年WHO將其分為3類:骨孤立性漿細胞瘤(solitary?plasmacytoma?of?bone,SPB)、髓外漿細胞瘤(extramedullary?plasmacytoma,EP)和多發性骨髓瘤(multiple?myeloma,MM)。SP
指骨上皮樣血管內皮瘤病例分析
1.病例簡介?男,22歲,主訴:左手環指末端漸進性增大腫物2年余。體格檢查:左手環指末端可見外生性菜花狀腫物。影像學檢查:X線檢查見圖1A;MRI檢查(圖1B~D)示病變呈膨脹性及溶骨性骨質破壞,T1WI呈不均勻低信號,T2WI呈高信號,PDWI壓脂像呈稍高信號,內可見分隔;全身骨顯像見圖1E。行左
脊髓壓迫癥的預后分析
脊髓壓迫癥的預后取決于以下幾種因素:病變性質:髓外硬脊膜下腫瘤一般均屬良性能完全切除,其預后比不能完全切除的髓內腫瘤和惡性腫瘤好;脊髓受損程度:脊髓功能障礙的程度在解除壓迫之前脊髓功能尚未完全喪失者,手術效果大多良好;治療時機:早期治療解除病因預后好,急性壓迫病變在發病6小時內未減壓則預后較差;
椎管內結核瘤致下肢不全癱病例分析
脊柱結核的發病率居全身骨關節結核的首位,其中椎體結核占大多數。結核菌侵蝕椎體骨質,早期會引起患者出現腰背部疼痛,隨著病情進展,出現脊柱失穩、脊柱畸形、椎旁膿腫,嚴重者出現脊髓壓迫癥狀。少數結核菌會直接侵入椎管,在椎管內持續感染,形成炎性結核瘤,常常在不伴有明顯脊柱失穩的情況下引起神經壓迫。然而,目前
卡波西型血管內皮瘤病例分析
例1女,1歲2個月。因左側胸壁腫物1年入院。1年前家屬無意發現患兒左側胸壁一直徑3 cm腫物,局部皮膚無發熱、破潰、溢液,表面光滑,無活動度、無壓痛,邊界不清,不伴咳嗽、咳痰等不適,至當地醫院就診,未予以相關特殊處理,后該腫物較前變大,觸之患兒哭鬧,遂至本院就診。?實驗室檢查:NSE升高31.78n
胸椎管啞鈴形神經鞘瘤復發的再手術治療病例分析
脊柱啞鈴形腫瘤是指椎管腫瘤經椎間孔向椎管外體腔長入,文獻報道其占椎管內腫瘤的5.1%~14.2%,以神經鞘瘤最為多見。胸椎管啞鈴形腫瘤因其椎管外腫瘤可能突入胸腔并波及肺臟、縱隔、主動脈等結構,手術治療較為困難,易造成神經或鄰近臟器的損傷。若術中腫瘤分離不徹底,存在一定的復發率,一般為17%~37%。
一例血管內球囊輔助栓塞豆紋動脈瘤病例分析
患者女,33歲,主因“突發頭痛、惡心1個月”于2015年11月2日于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神經外科診治。入院體格檢查:意識清楚、語言流利,精神尚可,飲食及二便正常,四肢活動正常,肌力V級,病理征陰性。入院前在當地醫院行頭部CT示:腦室系統出血;全腦血管造影示:右頸內動脈眼動脈段動脈瘤合并左額葉動靜脈畸
一例上胸段椎管內血管脂肪瘤伴截癱病例分析
血管脂肪瘤是一種少見的包含成熟脂肪組織和異常血管成分的良性腫瘤,通常出現在軀干或肢體的皮下、腎臟等部位,發生于椎管內罕見;其病程一般較長,發展緩慢,如癥狀突然加重,一般考慮腫瘤血管破裂出血可能。我院收治1例,5年間癥狀多次出現,未獲明確診斷,病情急劇惡化經手術后病理證實,現報告如下。臨床資料患者女,
椎管內硬膜外海綿狀血管瘤病例分析
患者男,50歲,主訴:胸背部疼痛不適、束縛感,伴有下肢活動受限半年,加重1個月。查體:局部壓痛叩痛陽性,自第6胸椎平面以下感覺減退,左側較右側嚴重,雙下肢活動受限,肌力Ⅲ~Ⅳ級,雙膝反射亢進,巴氏征陽性,病理征未引出。?磁共振成像(MRI)檢查:第5~8胸椎水平對應的椎管內硬膜外背側可見橢圓形異常信
一例腦干血管母細胞瘤卒中病例分析
患者,女,37歲,因突發左側肢體活動障礙、嘴角歪斜2 d入院。查體:一般情況差,神志模糊,言語不清,雙側瞳孔等大同圓,直徑3 mm,左側光反射稍遲鈍,左側眼瞼下垂,右側外周性面舌癱。雙眼右側水平運動障礙,右眼左側水平運動障礙,左側上、下肢肌力Ⅳ~V級,左側頭面部、左側半身深淺感覺減退,左側病
地中海貧血合并胸椎椎旁及椎管內髓外造血壓迫脊髓...2
討論地中海貧血又稱海洋性貧血,是一組單基因遺傳性慢性溶血性疾病,是由于調控珠蛋白合成的基因缺失或突變,導致構成血紅蛋白的α鏈和β鏈珠蛋白的合成比例失衡,紅細胞壽命縮短的一種溶血性貧血。緣于基因缺陷的復雜性與多樣性,使缺乏的珠蛋白鏈類型、數量及臨床癥狀變異性較大,多發于我國華南以及西南地區。男性發生率
地中海貧血合并胸椎椎旁及椎管內髓外造血壓迫脊髓...1
地中海貧血合并胸椎椎旁及椎管內髓外造血壓迫脊髓病例分析髓外造血(EMH)系良性病變。原發病多為貧血">地中海貧血、鐮狀細胞貧血、遺傳性球形紅細胞增多癥等。EMH常被認為是此類疾病的一個特征性表現。EMH組織增生部位主要見于肝、脾、淋巴結。EMH常無典型的臨床癥狀,如發生在椎管內易出現脊髓壓迫癥狀,而
一例良性淋巴管內皮瘤病例分析
病例資料?患兒,男,2011年11月出生,出生后半個月無明顯誘因下發現左耳周紫紅色腫塊,約拇指大小,范圍逐漸增大,無疼痛、多汗、多毛及皮溫升高等癥狀。?2012年5月9日來院就診,期間未行任何治療,無外傷、手術及特殊藥物使用史。?檢查:左耳周紫紅色、質韌腫塊,大小約6 cm×6 cm,表面尚光滑,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