鮑立克次體病的病原學及病原學
病原學 病 原 為 加 州 立 克 次 體 ( X e n o h a l i o t i s californiensis),屬立克次體目(Rickettsiales)無形體科(Anaplasmataceae),其屬地位未定,但與埃里克(Ehrlichia)、無漿體屬(Anaplasma)和考德里屬(Cowdria)成員關系密切。加州立克次體為一種細胞內細菌,在胃腸上皮細胞質內空泡中復制。菌體呈棒狀或球狀。10%漂白粉浸泡鮑苗或1%有機碘消毒養殖水體,均能將本菌殺死。 流行病學 本病沿北美洲西海岸一帶流行,如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和墨西哥北部下加利福尼亞洲。隨鮑魚出口,本病已傳播到智利、中國、中國臺北、冰島、愛爾蘭、以色列、日本、西班牙和泰國等國家(地區)。感染不分年齡和品種,從1mm~2mm的鮑苗到1 鮑立克次體病 Infection with Xenohaliotis Californiensis 年齡~2年齡成鮑都可......閱讀全文
鮑立克次體病的病原學及病原學
病原學 病 原 為 加 州 立 克 次 體 ( X e n o h a l i o t i s californiensis),屬立克次體目(Rickettsiales)無形體科(Anaplasmataceae),其屬地位未定,但與埃里克(Ehrlichia)、無漿體屬(Anaplasma)和
鮑立克次體病的病原學
病 原 為 加 州 立 克 次 體 ( X e n o h a l i o t i s californiensis),屬立克次體目(Rickettsiales)無形體科(Anaplasmataceae),其屬地位未定,但與埃里克(Ehrlichia)、無漿體屬(Anaplasma)和考德里屬(
鮑立克次體病的診斷
1.初步診斷根據流行病學、臨床癥狀態和病理變化做出初步診斷,確診需進一步進行實驗室診斷。 2.樣品采集常規檢測可用隨機采樣法,樣本數量隨鮑群養殖數量和檢測期望值而異。針對性檢測應采集厭食、虛弱消瘦、腹足萎縮等具有明顯臨床癥狀的病鮑。檢測最佳組織為后咽,其次為消化腺/腸復合物。 3.實驗室檢測
鮑立克次體病的臨床癥狀
本病潛伏期較長,通常為3個~7個月。癥狀隨病鮑種類不同而異,紅鮑和白色鮑表現為生長發育遲緩,而黑鮑通常表現消化腺病變和炎癥。以1齡~2齡患鮑癥狀典型,表現為厭食、嗜睡、虛弱和不同程度的消瘦,嚴重的腹足肌肉萎縮。此外,出新殼的鮑異常增多。病鮑行為變化,厭食、嗜睡;常呈水平匍伏,不愿垂直或倒置伏貼;
鮑立克次體病的病理變化及診斷
病理變化 以消化腺病變為特征。癥狀隨染疫鮑種類不同而異,有的消化腺退化,表現為消化小管萎縮、結締組織增生和炎癥。有的消化小管增生,終末分泌/吸收腺被外觀類似于后咽的吸收/轉運管所取代。因消化腺病變,病鮑厭食而耗盡肝糖儲備,進而動用腹足肌肉能量,致使腹足肌纖維減少,結締組織和漿液細胞增多。病鮑垂
鮑立克次體病的病理變化
以消化腺病變為特征。癥狀隨染疫鮑種類不同而異,有的消化腺退化,表現為消化小管萎縮、結締組織增生和炎癥。有的消化小管增生,終末分泌/吸收腺被外觀類似于后咽的吸收/轉運管所取代。因消化腺病變,病鮑厭食而耗盡肝糖儲備,進而動用腹足肌肉能量,致使腹足肌纖維減少,結締組織和漿液細胞增多。病鮑垂死前,腹足肌
囊尾蚴病的病原學
豬帶絳蟲寄生在人體小腸內,成熟后孕節脫落,隨糞便排出宿主體外。其蟲卵為中間宿主豬等動物或人吞食后,經胃液處理后,在小腸上部消化液的作用下,六鉤蚴自肧膜孵出,并鉆入腸壁,隨淋巴液或血液而至全身各處組織或器官,大部分被宿主防御系統所消滅,僅小部分可在組織或器官內存活,形成囊尾蚴。人既是豬帶絳蟲的終宿
鉤體病的病原學
致病性鉤體為本病的病原。鉤體呈細長絲狀,圓柱形,螺旋盤繞細致,有12~18個螺旋,規則而緊密,狀如未拉開彈簧表帶樣。鉤體的一端或兩端彎曲成鉤狀,使菌體呈C或S字形。菌體長度不等,一般為4~20μm,平均6~10μm,直徑平均為0.1~0.2μm。鉤體運動活潑,沿長軸旋轉運動,菌體中央部分較僵直,
鮑立克次體病的臨床癥狀及病理變化
臨床癥狀 本病潛伏期較長,通常為3個~7個月。癥狀隨病鮑種類不同而異,紅鮑和白色鮑表現為生長發育遲緩,而黑鮑通常表現消化腺病變和炎癥。以1齡~2齡患鮑癥狀典型,表現為厭食、嗜睡、虛弱和不同程度的消瘦,嚴重的腹足肌肉萎縮。此外,出新殼的鮑異常增多。病鮑行為變化,厭食、嗜睡;常呈水平匍伏,不愿垂直
阿米巴病的病原學及發病原因
病原學 溶組織內阿米巴有滋養體及包囊兩期。滋養體自包囊逸出后寄生于大腸腸腔或腸壁,以大腸內容物包括細菌為養料,借腸內乏氧和存在細菌的條件,進行分裂繁殖。滋養體大小不一,12~60um,而以15~30um為常見。 滋養體抵抗力甚弱,在室溫下數小時內死亡,遇稀鹽酸則在數分鐘內死亡。滋養體在適當條
囊尾蚴病的病原學及癥狀體征
病原學 豬帶絳蟲寄生在人體小腸內,成熟后孕節脫落,隨糞便排出宿主體外。其蟲卵為中間宿主豬等動物或人吞食后,經胃液處理后,在小腸上部消化液的作用下,六鉤蚴自肧膜孵出,并鉆入腸壁,隨淋巴液或血液而至全身各處組織或器官,大部分被宿主防御系統所消滅,僅小部分可在組織或器官內存活,形成囊尾蚴。人既是豬帶
阿米巴腸病的病原學檢查
(1)糞便檢查 ①活滋養體檢查法 常用生理鹽水直接涂片法檢查活動的滋養體。急性痢疾患者的膿血便或阿米巴炎病人的稀便,要求容器干凈,糞樣新鮮、送檢越快、越好,寒冷季節還要注意運送和檢查時的保溫。典型的阿米巴痢疾糞便為醬紅色黏液樣,有特殊的腥臭味。鏡檢可見黏液中含較多粘集成團的紅細胞和較少的白細胞,
腸阿米巴病的病原學檢查
(1)糞便檢查 ①活滋養體檢查法 常用生理鹽水直接涂片法檢查活動的滋養體。急性痢疾患者的膿血便或阿米巴炎病人的稀便,要求容器干凈,糞樣新鮮、送檢越快、越好,寒冷季節還要注意運送和檢查時的保溫。典型的阿米巴痢疾糞便為醬紅色黏液樣,有特殊的腥臭味。鏡檢可見黏液中含較多粘集成團的紅細胞和較少的白細胞,
旋毛蟲病的病原學
形態 成蟲微小,細線狀,乳白色,頭端較尾端稍細。旋毛蟲為雌雄異體。雄蟲大小為(1.4~1.6)mm×0.04mm,生殖器官為單管形,蟲體尾端有兩個葉狀交配附器。雌蟲大小約為(3 ~4)mm ×0.06mm,尾部直而鈍圓,生殖器官亦為單管形,包括卵巢、輸卵管、子宮、陰道等。卵巢位于蟲體后部,子宮
鉤體病的病原學及發病機制理
病原學 致病性鉤體為本病的病原。鉤體呈細長絲狀,圓柱形,螺旋盤繞細致,有12~18個螺旋,規則而緊密,狀如未拉開彈簧表帶樣。鉤體的一端或兩端彎曲成鉤狀,使菌體呈C或S字形。菌體長度不等,一般為4~20μm,平均6~10μm,直徑平均為0.1~0.2μm。鉤體運動活潑,沿長軸旋轉運動,菌體中央部
簡述肺隱球菌病的病原學
新生隱球菌在組織中呈圓形或卵圓形,直徑為4~6μm,菌體被寬厚的莢膜所包裹,不形成菌絲和孢子。多存在于土壤和鴿糞中,也可見于空氣、水果、蔬菜,主要通過吸入新型隱球菌的孢子發病,新型隱球菌的孢子由呼吸道吸入人體,在肺形成處感染病灶,可引起肺門淋巴結腫大。健康人可以自愈。病灶僅僅局限于肺,局部病變進
關于包蟲病的病原學介紹
1.形態 細粒棘球絳蟲的成蟲寄生在犬的小腸中,是帶科絳蟲中最小的一種。蟲體長度為2~11mm,多數在5mm以下。蟲卵為圓形或橢圓形,直徑約30~40um,內為六鉤蚴,對外環境有較強的抵抗力。細粒棘球蚴囊或稱包蟲囊是寄生在中間宿主家畜和人體內的發育階段,囊壁由兩層構成,內層直接包裹著囊液,稱為生發
關于阿米巴原蟲病的病原學介紹
溶組織內阿米巴有滋養體及包囊兩期。滋養體自包囊逸出后寄生于大腸腸腔或腸壁,以大腸內容物包括細菌為養料,借腸內乏氧和存在細菌的條件,進行分裂繁殖。滋養體大小不一,12~60um,而以15~30um為常見。 滋養體抵抗力甚弱,在室溫下數小時內死亡,遇稀鹽酸則在數分鐘內死亡。滋養體在適當條件下能侵襲
壞死性腸炎的病原學及流行病學
病原學 革蘭氏染色陽性,長4~8μm,寬0.8~1μm,為兩端鈍圓的粗短桿菌,單獨或成雙排列,在自然界中形成芽胞較慢,芽胞呈卵圓形,位于菌體中央或近端,在機體內形成莢膜,是本菌的重要特點,但沒有鞭毛,不能運動,人工培養基上常不形成芽胞。其最適培養基為血液瓊脂平板,37℃厭氧培養過夜,便能分離出
回歸熱的病原學及流行病學
病原學 虱傳回歸熱的病原體為俄拜氏螺旋體(Borrelia obermeieri),蜱傳回歸熱的病原體在我國已發現有波斯疏螺旋體(B.persica)及拉氏疏螺旋體(Blatyshevyi)兩種。它們都是屬于密螺旋體(Treponemataceae)科、疏螺旋體(Borrelia)屬的螺旋形微
關于隱孢子蟲病的病原學診斷
腸內感染患者的診斷關鍵依靠糞便中找到卵囊。糞便(水樣或糊狀便為好)直接涂片染色,檢出卵囊即可確診。腸外感染的診斷通常需要活檢,但膽汁、痰液及支氣管灌洗液染色也有一定的幫助。急性患者類便中卵囊數量多,易檢出慢性患者及隱性感染者,其糞便標本可先采用濃集技術處理,然后再染色鏡檢,以提高檢出率。常用的檢
鉤端螺旋體病的病原學
鉤端螺旋體屬于螺旋體目(order Spiroehaetalis) 密螺旋體科(family Treponema-taceae),鉤端螺旋體屬(genus Leptospira)。是一種纖細的螺旋狀微生物,菌體有緊密規則的螺旋,長4~20μm,寬約0.2μm。菌體的一端或兩端彎曲呈鉤狀,沿中軸旋
鉤端螺旋體病的病原學及流行病學
病原學 鉤端螺旋體屬于螺旋體目(order Spiroehaetalis) 密螺旋體科(family Treponema-taceae),鉤端螺旋體屬(genus Leptospira)。是一種纖細的螺旋狀微生物,菌體有緊密規則的螺旋,長4~20μm,寬約0.2μm。菌體的一端或兩端彎曲呈鉤狀
傳染性法氏囊病的病原學的介紹
雞傳染性法氏囊病病毒為雙RNA病毒科。電鏡觀察表明IBDV有兩種不同大小的顆粒,大顆粒約60nm,小顆粒約20nm,均為20面體立體對稱結構。病毒粒子無囊膜,僅由核酸和衣殼組成。核酸為雙股雙節段RNA,衣殼是由一層32個殼粒按5:3:2對稱形式排列構成。 病雞舍中的病毒可存活100d以上。病毒
潰瘍性腸炎的病原學及流行病學
病原學 該菌能發酵葡萄糖、甘露糖、棉子糖、蔗糖和海藻糖,微發酵果糖和麥芽糖。發酵的主要產物為乙酸和甲酸。不發酵伯膠糖、纖維二糖、赤癬糖、糖原、肌醇、乳糖、松三糖、蜜二糖、鼠李糖、山梨醇和木糖等。能水解七葉苷,不水解淀粉,不產生亞硝酸鹽,對牛乳無變化,不液化明膠,不消化酪蛋白。 本菌營養需要豐
空腸彎曲菌腸炎的病原學及流行病學
病原學 空腸彎曲菌系彎曲菌屬的一個種,彎曲菌屬共分六個種及若干亞種。彎曲菌屬(campylobacter genus)包括胎兒彎曲菌(campylobacter fetus),空腸彎曲菌(c.jejuni),結腸彎曲菌(c.colic),幽門彎曲菌(c.pybridis),唾液彎曲菌(c.sp
HPV的病原學表現
人乳頭瘤病毒(HPV)是一種屬于乳多空病毒科的乳頭瘤空泡病毒A屬,是球形DNA病毒,能引起人體皮膚黏膜的鱗狀上皮增殖.目前已分離出130多種,不同的型別引起不同的臨床表現,根據侵犯的組織部位不同可分為:(1)皮膚低危型:包括HPV1、2、3、4、7、10、12、15等與尋常疣、扁平疣、跖疣等相關;(
肺念珠菌病的病原學檢查介紹
1.痰或體液真菌培養:上氣道念珠菌定植常見,氣道分泌物包括痰和支氣管肺泡灌洗液(BALF)培養陽性不能作為肺部侵襲性感染的證據,根據歐洲癌癥研究和治療組織/侵襲性真菌感染協作組和美國真菌病研究組(EORTC/MSG)指南,痰和BALF中絲狀真菌和隱球菌鏡檢和培養陽性可以作為感染的微生物學證據,而
關于感染性腹瀉病的病原學介紹
一、細菌 1.空腸彎曲菌:人類腹瀉中約有3-4%由此菌引起,健康人帶菌約1%,空腸彎曲菌腸炎好發于5歲以下兒童。 2.鼠傷寒沙門氏菌:是感染性腹瀉病的重要病原,近年來呈廣泛流行,傳染性強,癥狀嚴重,治療困難,病死率高。 病毒 60年代初期,我國就有“秋季腹瀉”流行,均認為系病毒引起,實際上
關于肺孢子絲菌病的病原學檢查
1.直接鏡檢 取痰液、膿液或活檢組織直接涂片,作革蘭染色或PAS染色,在多核細胞內或大單核細胞內或細胞周圍,可見有革蘭染色陽性、圓形或梭形,直徑2~5μm小孢子。偶見菌絲及星形體。 2.細菌培養 葡萄糖蛋白胨瓊脂培養基上,室溫下,即有菌體生長。6天后菌落0.5cm直徑大小,呈灰褐色膜狀菌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