鉤體病的病原學
致病性鉤體為本病的病原。鉤體呈細長絲狀,圓柱形,螺旋盤繞細致,有12~18個螺旋,規則而緊密,狀如未拉開彈簧表帶樣。鉤體的一端或兩端彎曲成鉤狀,使菌體呈C或S字形。菌體長度不等,一般為4~20μm,平均6~10μm,直徑平均為0.1~0.2μm。鉤體運動活潑,沿長軸旋轉運動,菌體中央部分較僵直,兩端柔軟,有較強的穿透力。鉤體革蘭染色陰性。在暗示野顯微鏡下較易見到發亮的活動螺旋體。電鏡下觀察到的鉤體結構主要為外膜、鞭毛(又稱軸絲)和柱形的原生質體(柱形菌體)三部分。鉤體是需氧菌,營養要求不高,在常用的柯氏(korthof)培養基中生長良好。孵育溫度25~30℃。鉤體對干燥非常敏感,在干燥環境下數分鐘即可死亡,極易被稀鹽酸、70%酒精、漂白粉、來蘇兒、石炭酸、肥皂水和0.5%升汞滅活。鉤體對理化因素的抵抗力較弱,如紫外線、溫熱50~55℃,30min均可被殺滅。據1986年國際微生物學會統計,全世界已發現的鉤體共有23個血清群(......閱讀全文
鉤體病的病因
(一)傳染源:鉤體的宿主非常廣泛。家畜如豬、犬、牛、羊、馬等。野生動物如鼠、狼、兔、蛇、蛙等均可成為傳染源。但主要傳染源為鼠類、豬和犬。 (二)傳播途徑:主要間接接觸傳播。病原體通過破損的皮膚或粘膜侵入體內而受染;患鉤體病的孕婦可經胎盤傳給胎兒;進食被鉤體污染的食物,可經消化道感染。 (三)
鉤體病的病理
病理解剖 一般情況下,毒力較強的黃疸出血型、秋季型、澳洲型、犬型等鉤體菌型的感染,常引起黃疸、出血和腎功能衰竭;而傷寒流感型、7日熱型,特別是波摩那型等毒力較弱的感染,則常引起鉤體病的輕型。然而,病情的輕重可能與人體免疫狀態的高低有關。 1.肺臟 肺部的主要病變為出血,以彌漫性出血最為顯著
鉤體病的檢查
1.常規檢查:外周血白細胞總數和中性粒細胞輕度增高或正常。黃疸出血型常增高,白細胞總數常于20×109/L。約70%患者有輕度白尿,可見紅、白細胞及管型。通常血沉增快。 2.病原體檢查。 3.血清學檢查:取早、晚雙份血清,分別查抗原、抗體。
鉤體病的癥狀
潛伏期2~20日,平均10日。 (一)流感傷寒型:約60~80%鉤體病屬于此型,特點為: 1.發熱。 2.肌肉疼痛。 3.乏力。 4.眼結合膜充血。 5.腓腸肌壓痛。 6.表淺淋巴結腫大與壓痛,于發病第2日即可出現。 (二)肺出血型:為本病病情最重、病死率最高的一型。 (三)黃
鉤體病的簡介
鉤端螺旋體病俗稱“懶孵雞娘痧”。這是因為患者有小腿肚子痛,直立不舒服,歡喜蜷臥之狀,猶似懶孵母雞狀而形容取名。鉤體病是一種人畜可以共患的自然疫源性疾病。其主要傳播動物是野鼠和家豬。當這兩種動物患帶鉤端螺旋體這類致病菌體后,通過排尿將菌體污染外界田水或雨水、泥土。而當人們接觸這些污染水體后,水中的
鉤體病的概述
鉤體病是鉤端螺旋體病的簡稱,是由致病性鉤端螺旋體引起的自然疫源性急性傳染病。其臨床特點為高熱、全身酸痛、乏力、球結合膜充血、淋巴結腫大和明顯的腓腸肌疼痛,重者可并發肺出血、黃疸、腦膜腦炎和腎功能衰竭等。
鉤體病的發病機制理
1.入侵途徑、體內繁殖及全身感染中毒癥狀 鉤體自皮膚破損處或各種粘膜如口腔、鼻、腸道、眼結膜等侵入人體內,經淋巴管或小血管至血循環和全身各臟器(包括腦脊液和眼部),迅速繁殖引起菌血癥。鉤體因具特殊的螺旋狀運動,且分泌透明質酸酶,因而穿透能力極強,可在起病1周內引起嚴重的感染中毒癥狀,以及肝、腎
鉤體病的病原學
致病性鉤體為本病的病原。鉤體呈細長絲狀,圓柱形,螺旋盤繞細致,有12~18個螺旋,規則而緊密,狀如未拉開彈簧表帶樣。鉤體的一端或兩端彎曲成鉤狀,使菌體呈C或S字形。菌體長度不等,一般為4~20μm,平均6~10μm,直徑平均為0.1~0.2μm。鉤體運動活潑,沿長軸旋轉運動,菌體中央部分較僵直,
鉤體病的病理及癥狀
病理 病理解剖 一般情況下,毒力較強的黃疸出血型、秋季型、澳洲型、犬型等鉤體菌型的感染,常引起黃疸、出血和腎功能衰竭;而傷寒流感型、7日熱型,特別是波摩那型等毒力較弱的感染,則常引起鉤體病的輕型。然而,病情的輕重可能與人體免疫狀態的高低有關。 1.肺臟 肺部的主要病變為出血,以彌漫性出血
鉤體病的癥狀及檢查
癥狀 潛伏期2~20日,平均10日。 (一)流感傷寒型:約60~80%鉤體病屬于此型,特點為: 1.發熱。 2.肌肉疼痛。 3.乏力。 4.眼結合膜充血。 5.腓腸肌壓痛。 6.表淺淋巴結腫大與壓痛,于發病第2日即可出現。 (二)肺出血型:為本病病情最重、病死率最高的一型。
鉤端螺旋體病的概述
鉤端螺旋體病是由有致病力的鉤端螺旋體所致的一種自然疫源性急性傳染病。其流行幾乎遍及全世界,在東南亞地區尤為嚴重。我國大多數省、市、自治區都有本病的存在和流行。鉤端螺旋體病是全身性感染疾病,病程常呈自限性,由于個體免疫水平上的差別以及菌株的不同,臨床表現可以輕重不一。輕者可為輕微的自限性發熱;重者
鉤端螺旋體病的簡介
鉤端螺旋體病,1886年外耳氏(A.weil)曾描寫一種流行性急性傳染性黃疸病,并報告了四例;其主要臨床癥狀為驟起的寒戰發熱、全身無力、黃疸、出血、肝、脾腫大及腎功能衰竭等。自此以后,在一般醫學文獻中也稱本病為外耳氏病(weil\"s disease)。 危險性最大的有兩類人群:生活在城市貧民
鉤端螺旋體病的檢查
1.血象 白細胞計數大多增高,半數左右在1萬~2萬/mm3,最高可達6萬/mm3或以上。血小板可見減少。 血沉增快是本病一個特征,一般可持續2~3周。 2.肝功能檢查 黃疸患者的血清膽紅質增高視黃疸的消長而變動。 3.尿及腎功能檢查 鉤端螺旋體對腎臟的損害比較普遍,比較嚴重,所以相當多數患
怎樣檢查鉤端螺旋體病?
1.常規檢查與血液生化檢查 無黃疸病例的血白細胞總數和中性粒細胞數正常或輕度升高;黃疸病例的白細胞計數大多增高,中性粒細胞計數增高。尿常規檢查中多數患者有輕度蛋白尿、白細胞、紅細胞或管型出現,黃疸病例有膽紅素增高。一般在病期第1~2周內持續上升,第3周逐漸下降,可持續到一個月以后,血清轉氨酶可
鉤體病的發病機理及病理
發病機理 1.入侵途徑、體內繁殖及全身感染中毒癥狀 鉤體自皮膚破損處或各種粘膜如口腔、鼻、腸道、眼結膜等侵入人體內,經淋巴管或小血管至血循環和全身各臟器(包括腦脊液和眼部),迅速繁殖引起菌血癥。鉤體因具特殊的螺旋狀運動,且分泌透明質酸酶,因而穿透能力極強,可在起病1周內引起嚴重的感染中毒癥狀
怎樣治療鉤端螺旋體病?
1.一般治療 強調早期臥床休息,給予易消化飲食,保持體液與電解質的平衡,如體溫過高,應反復進行物理降溫至38℃左右。在患者家中、門診或入院24小時內特別在6~24小時內密切觀察病情,警惕青霉素治療后的雅-赫反應與肺彌漫性出血的出現。患者尿應采用石灰、含氯石灰等消毒處理。 2.早期及鉤體血癥型
鉤端螺旋體病的病理改變
1.肝臟 病變可輕可重。輕的在外觀上看不到明顯的異常,顯微鏡下只見到輕度間質水腫和血管充血以及散在的灶性壞死。嚴重病例出現黃疸、肝臟腫大;鏡下可見到匯管區周圍以中性細胞為主的細胞浸潤,肝臟有明顯的壞死灶,肝細胞可呈現腫脹、脂肪變或空泡形成,部分肝細胞壞死并可見核分裂,嚴重的肝細胞排列離散零亂。有
神經系統鉤體病的診斷
1.在本病流行地區,夏秋季節,于1~3周內有疫水接觸史或病畜接觸史。 2.臨床上出現寒熱、酸痛、全身乏力、眼紅、腿痛、淋巴結腫大等三癥狀、三體征。 3.出現神經系統損害的臨床表現;或在患過鉤體病后半月到9個月出現腦血管病樣表現和周圍神經損害的表現。 4.結合血清學檢查,即可做出診斷。 但
神經系統鉤體病的概述
鉤端螺旋體病(leptospirosis)簡稱鉤體病,是由各種不同血清型致病性鉤端螺旋體引起的、自然疫源性急性傳染病。俗稱"打谷黃"或"稻瘟病"。 鉤端螺旋體病患者以農民為主,其次為學生。青壯年15~34 歲發病率稍多,對于患此病的孕婦,鉤端螺旋體還可經過胎盤使胎兒受染。一年四季均有病例發生,
神經系統鉤體病的病因
鉤端螺旋體屬密螺旋體科,菌體的一端或兩端彎曲呈鉤狀,沿中軸旋轉運動。在普通顯微鏡下難以看到,需要暗視野顯微鏡觀察;亦可用銀染色法檢查,菌體呈深褐或黑色。對熱、酸、干燥和一般消毒劑均敏感。 病原體通過皮膚、黏膜或傷口進入人體,經小血管和淋巴管至血循環。在血流中繁殖,形成敗血癥,并釋放溶血素及內毒
怎樣預防神經系統鉤體病?
1.避免與帶菌動物(尤其是豬與鼠類)及被其尿所污染的水接觸。 2.驅鼠、滅鼠。 3.嚴禁食用病畜肉及帶菌動物的生肉及其他產品。 4.管好豬、犬等家畜,接種獸用鉤體菌苗,避免使用新鮮畜肥。農田在插秧前施石灰氮,割禾前10天放干田水。 5.人群在流行季節前1個月接種鉤體菌苗。
豬鉤端螺旋體病的概述
鉤端螺旋體病(Leptospirosis)是由致病性鉤端螺旋體引起的一種人獸共患和自然疫源性傳染病。該病的臨診癥狀表現形式多樣,豬鉤端螺旋體病一般呈隱性感染,也時有暴發。急性病例以發熱、血紅蛋白尿、貧血、水腫、流產、黃疸、出血性素質、皮膚和黏膜壞死為特征。豬的帶菌率和發病率較高。該病呈世界性分布
鉤端螺旋體病的臨床診療
? 鉤端螺旋體屬密螺旋體科,菌體的一端或兩端彎曲呈鉤狀,沿中軸旋轉運動。在普通顯微鏡下難以看到,需要暗視野顯微鏡觀察;亦可用銀染色法檢查,菌體呈深褐或黑色。對營養要求不高,在含有兔血清、血紅蛋白或蛋白胨的培養基中生長良好。對熱、酸、干燥和一般消毒劑均敏感。世界各地均有此病,我國已發現有25個省、
鉤端螺旋體病的鑒別診斷
1)發熱 與其它急性發熱性疾患鑒別的有:流感、上呼吸道感染、傷寒、瘧疾、急性血吸蟲病、恙蟲病、肺炎、流行性出血熱等。除依靠臨床特點外,流行病學史往往對鑒別診斷提供線索,尿檢查的不正常結果以及氮血癥的出現對鑒別診斷常可提供重要依據。 2)黃疸應與黃疸型肝炎鑒別。一般情況下黃疸型肝炎起病緩慢,體溫
鉤端螺旋體病的基本介紹
鉤端螺旋體病(簡稱鉤體病)是由各種不同型別的致病性鉤端螺旋體(簡稱鉤體)所引起的一種急性全身性感染性疾病,屬自然疫源性疾病,鼠類和豬是兩大主要傳染源。其流行幾乎遍及全世界,在東南亞地區尤為嚴重。我國大多數省、市、自治區都有本病的存在和流行。臨床特點為起病急驟,早期有高熱,全身酸痛、軟弱無力、結膜
鉤端螺旋體病的發病機制
鉤端螺旋體自皮膚,粘膜等途徑侵入機體后,在血液中迅速生長繁殖。發病的第一周內可以在周圍血液中找到病原體,然后被網狀內皮系統清除。對機體首先產生小血管內皮損傷,使小血管出血及鉤端螺旋體移行至組織內,產生組織相對缺氧。 臨床上的表現通常反映病理的發展過程,例如黃疸表示患者的肝臟受侵犯,無尿或少尿表
豬鉤端螺旋體病的病原
本病的病原屬于細螺旋體屬(Leptospira)的鉤端細螺旋體。鉤端細螺旋體對人、畜和野生動物都有致病性。鉤端螺旋體有很多血清群和血清型,全世界已發現的致病性鉤端螺體有25個血清群,至少有190個不同的血清型。引起豬鉤端螺旋體病的血清群(型)有波摩那群、致熱群、秋季熱群、黃疸出血群,其中波摩那群
神經系統鉤體病的治療
首先進行病因治療。鉤體對多種抗生藥物敏感,如青霉素、鏈霉素、慶大霉霉素、四環素、氯霉素、頭孢西丁(頭孢噻吩)等以及甲硝唑(甲硝噠唑)。 國內首選青霉素G,常用40萬~80萬U,每6~8小時1次,至退熱后3天即可,療程一般5~7天。但其治療首劑后發生赫氏反應者較多。 赫氏反應:部分鉤體病患者在
鉤體病的病因及病理學
病因 (一)傳染源:鉤體的宿主非常廣泛。家畜如豬、犬、牛、羊、馬等。野生動物如鼠、狼、兔、蛇、蛙等均可成為傳染源。但主要傳染源為鼠類、豬和犬。 (二)傳播途徑:主要間接接觸傳播。病原體通過破損的皮膚或粘膜侵入體內而受染;患鉤體病的孕婦可經胎盤傳給胎兒;進食被鉤體污染的食物,可經消化道感染。
鉤端螺旋體病的流行病學
1.分布 鉤端螺旋體病分布很廣,幾乎全世界各地都有此病的存在或流行,根據目前收集到但還不夠完全的報告,已發現有本病的國家和地區在亞洲有中國、日本、朝鮮、越南、柬埔寨、泰國、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加尼曼丹、菲律賓、伊朗、伊拉克、黎巴嫩、斯里蘭卡、印度、安達曼群島、塞浦路斯、土耳其、以色列;非洲的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