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髖置換治療股骨轉子間骨折術后骨不連病例報告
股骨轉子間骨折(IFF)是發生于大轉子與小轉子間的骨折,好發于老年髖部骨折患者,嚴重影響其生活質量。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的加劇,股骨近端骨折發生率呈逐年上升趨勢。有研究報道,預計至21世紀中葉股骨近端骨折患者達630萬人次,其中股骨轉子間骨折約占50%。股骨轉子間骨折的治療方法包括外固定架、鋼板、髓內釘、髖關節置換等,其中髓內釘的治療效果已得到臨床的廣泛認可,術后骨折愈合率高達90%。但髓內釘治療也存在術后骨不連的情況,對于股骨頭未見異常的患者,骨不連治療包括更換內固定物和植骨等方法。本文作者在臨床工作中發現1例行Gamma釘內固定術后3年發生骨不連,同時合并股骨頭改變的患者,通過應用全髖關節置換術(THA)進行治療,治療效果顯著。現報道如下。臨床資料患者資料患者,男,61歲,主訴以左側股骨轉子間骨折內固定術后3年入院。3年前因騎自行車摔倒致左側股骨轉子間粉碎性骨折,在外院行髓內固定術(Gamma釘固定),術后患側肢體持續疼痛,需......閱讀全文
全髖置換治療股骨轉子間骨折術后骨不連病例報告
股骨轉子間骨折(IFF)是發生于大轉子與小轉子間的骨折,好發于老年髖部骨折患者,嚴重影響其生活質量。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的加劇,股骨近端骨折發生率呈逐年上升趨勢。有研究報道,預計至21世紀中葉股骨近端骨折患者達630萬人次,其中股骨轉子間骨折約占50%。股骨轉子間骨折的治療方法包括外固定架、鋼板、髓內
強直髖合并股骨轉子間骨折病例分析
對于年輕的活躍期退行性髖關節炎患者,關節融合手術曾是一種不錯的治療選擇,可以為患者提供長期的疼痛緩解和髖關節終末期關節病的穩定。近年來,關節融合術逐步被髖關節表面置換術、全髖關節置換術等術式取代,手術所致的髖關節強直患者群體已大幅減少,而合并股骨近端骨折的更是罕見。本院采用全髖關節置換術(THA)翻
老年股骨粗隆間骨折術后不愈合病例報告
病例報道患者,男,79歲,于2015-03-30不慎跌倒,右髖疼痛,次日疼痛加重。本院急診行X線片檢查示:右股骨粗隆間骨折。既往患糖尿病及冠心病10余年;2013年患腦梗死,遺留右側肢體活動功能差,受傷前可獨立行走。查體:平車推入病房,右下肢外旋畸形,右髖前方及大粗隆壓叩痛,右上肢肌力Ⅳ級,右踝跖屈
股骨轉子間骨折術后遲發血腫病例分析
股骨轉子間骨折是臨床上常見的一種老年性骨折,其并發的醫源性血管損傷是一種少見的并發癥,發生率約為0.21%。醫源性血管損傷多發生在股深動脈,其損傷形式主要表現為假性動脈瘤或血腫。臨床常表現為患側大腿近端腫脹、疼痛和貧血。動脈損傷的癥狀常出現在術后數天至數周。本研究治療1例股骨轉子間骨折采用股骨近端防
全髖關節置換術后股骨骨不連伴假體遠端斷裂診療分析
CroweⅣ型DDH患者一般存在股骨近端發育畸形,周邊組織因為慢性脫位而攣縮,在這種情況下行THA時,為了有效復位,保證雙下肢盡量等長并保護坐骨神經,往往需要進行股骨截骨。轉子下水平截骨是解決以上問題的有效手段,可有效緩解軟組織攣縮,從而更有利于復位和避免坐骨神經損傷,并可根據術者意愿調整股骨前傾,
股骨轉子間不全骨折病例分析
臨床資料患者,男,74歲,2017年6月1日入院2h前發生車禍,傷后自覺左側髖部疼痛,右側足趾局部疼痛、出血。查體:左髖部叩擊痛明顯,痛性活動受限,右足第1趾背側可見長約1.5CM皮膚挫裂傷,無活動性出血。右足正、斜位X線片提示右足第1遠節趾骨骨折,骨盆正位及左髖側位X線片未見骨折。在我科行右足第1
股骨轉子間骨折手術治療進展
??? 股骨轉子間骨折多發于老年人,隨著社會人口老齡化和交通、建筑業的發展,其發病率在逐年增高[1]。據統計資料表明,患者的平均年齡為70歲[2]。股骨轉子部血運豐富,修復能力較強,對青少年患者治療相對容易,但對老年患者,由于傷前已存在各種基礎疾患,治療有一定風險,保守治療極易發生髖內翻和肢體外
肘關節置換治療老年肱骨髁間骨折內固定術后骨不愈合...
肘關節置換治療老年肱骨髁間骨折內固定術后骨不愈合病例分析老年肱骨髁間粉碎骨折,是臨床中處理比較困難的一種骨折。隨著內固定設計的發展及材料的不斷改進,目前大多采取切開復位,雙鋼板內固定治療,取得了較理想的效果。但由于老年人大多伴有骨質疏松,骨愈合能力弱,骨折較粉碎容易出現骨缺損,因此雖然內固定在不斷進
橋接組合固定治療股骨轉子間骨折髓內固定術后再骨折...
臨床資料患者,女,64歲,左股骨轉子間骨折行股骨近端防旋髓內釘(PFNA)固定術后3個月不慎摔倒,導致左大腿部疼痛、活動受限,于2020年5月5日急診收入慈溪市第三人民醫院醫療健康集團骨科治療。左髖關節、股骨X線片顯示:左股骨轉子間骨折PFNA固定術后股骨髁上粉碎性再骨折。診斷:左股骨轉子間骨折術后
一例Ⅰ期全髖置換并股骨頭植骨術治療髖部及肢體骨折...
一例Ⅰ期全髖置換并股骨頭植骨術治療髖部及肢體骨折病例分析髖臼骨折合并股骨頭骨折、粗隆間骨折是髖關節非常嚴重的復雜創傷,臨床少見,手術治療方法仍有爭議。股骨髁間髁上粉碎骨折由于高能量損傷造成骨質壓縮常伴有大量骨缺損,臨床上大多采用取自體骨植骨來填充骨缺損。本例患者為右股骨頭合并粗隆間粉碎性骨折、右髖臼
股骨轉子下骨折術后不愈合并內固定斷裂病例分析
?臨床資料?患者,女,69歲,既往高血壓病史,慢性胃潰瘍30余年,無糖尿病、冠心病、肝炎等病史。患者于13個月前從約1.5m高處摔落致右大腿上部疼痛腫脹,伴髖部活動受限,在當地醫院行X線檢查,診斷為右股骨轉子下骨折,AO分型32-A2型(見圖1A)。于當地醫院行切開復位動力髖螺釘內固定術治療,術后X
MorelLavallée損傷合并股骨轉子間骨折病例報告
Morel-Lavallée損傷最初由法國外科醫生Mau?riceMorel-Lavallée于1853提出,常見于車禍、重物砸傷,近年來也有報道見于足球、摔跤等運動。此類損傷常合并骨折,常發生于四肢骨性凸起部位,如髖部(36%),大腿(24%)、骨盆(19%)、膝(16%)等。目前關于Morel-
先天性無痛無汗癥病例分析
先天性無痛無汗癥(CIPA)是一種以無汗和痛溫覺缺失為主要特征的罕見常染色體隱性遺傳病,也常被稱為IV型遺傳性感覺和自主神經病。其病因是1號染色體上負責編碼神經生長因子的酪氨酸激酶受體的TRKA基因異常。該類患者出生就有癥狀并累及全身,影像學檢查常見骨折、關節畸形并脫位、骨髓炎、肢端骨質溶解、生長發
股骨頸骨折骨不連伴假髖關節形成病例分析
骨折">股骨頸骨折占成人骨折的3.6%,多數發生在中、老年人。損傷原因主要是在絆倒時扭轉傷肢,暴力傳導至股骨頸引起斷裂。其臨床治療存在骨折不愈合和股骨頭缺血壞死兩大難題。青少年發生股骨頸骨折較少,常需要較大暴力才會導致,且不穩定型更多見。股骨頸骨折不愈合病例并不少見,永嘉縣中醫醫院收治股骨頸骨折骨不
股骨轉子部骨折感染性骨不連致股骨近端防旋髓內釘斷...
股骨轉子部骨折感染性骨不連致股骨近端防旋髓內釘斷裂病例分析臨床資料股骨轉子下骨折不愈合并內固定斷裂患者,男,63歲。因交通事故致右股骨轉子間及轉子下骨折(見圖1A)。傷后3d于當地醫療機構行切開復位股骨近端防旋髓內釘(PFNA)內固定術并植骨治療,術后X線片顯示骨折對位對線良好(見圖1B)。術后6個
老年骨盆骨折患者術后行臼底取物+全髖置換病例分析
臨床資料患者,女,77歲,曾于20余年前因車禍傷致骨盆多發骨折,于當地醫院行切開復位內固定術,2年前無明顯誘因下出現右髖部疼痛伴活動不利,于2019年9月5日在山東省中醫院門診就診。右髖“4”字試驗(+);髖關節X線片顯示:右髖關節間隙消失,股骨頭變扁、塌陷,骨贅形成,骨盆上內固定物寄留,診斷為右股
全髖置換術概述
全髖關節置換術(THA)是目前最成功的整形外科手術之一。對于因各種病癥而患有髖部疼痛的患者,THA可以緩解疼痛,恢復功能,并可以改善生活質量。適應癥全髖關節置換術(THA)適用于髖關節惡化的保守治療或既往手術治療選擇失敗且持續存在持續性衰弱性疼痛并且日常生活活動顯著減少的患者。即使在沒有劇烈疼痛的情
雙側全髖關節置換治療強直性脊柱炎髖關節病變伴髖臼...
雙側全髖關節置換治療強直性脊柱炎髖關節病變伴髖臼內陷骨盆畸形病例分析2011年收治1例強直性脊柱炎(AS)髖關節病變伴髖臼內陷、骨折">骨盆骨折畸形愈合病例,分期行雙側全髖關節置換術(髖關節假體由北京愛康宜誠醫療器材有限公司提供),通過6年隨訪,治療效果良好。臨床資料患者,男,37歲,強直性脊柱炎1
骨搬運技術治療股骨干骨折術后骨髓炎病例分析
隨著交通事故等高能量損傷的增加,導致了大量的開放性骨折和內固定術后感染所引起的慢性骨髓炎,其發病率呈逐年上升趨勢。股骨干骨折常由高能量創傷引起,且常伴有開放傷,因此股骨干骨折術后因感染引發的骨髓炎也呈逐年增加趨勢。由于多次手術、病程時間長、全身情況不佳、反復大量使用抗生素控制感染、局部軟組織瘢痕形成
老年股骨粗隆間骨折手術治療的合理選擇
股骨粗隆間骨折是65歲以上人群常見的髖部損傷,該人群常伴有多種內科疾病,臟器儲備功能不足。牽引等非手術治療需長期臥床,易發生壓瘡、墜積性肺炎等并發癥,導致死亡率增高,且骨折畸形愈合多,故公認應早期內固定[1]。由于粗隆間局部以松質骨為主,老年人均有不同程度的骨質疏松,傷后容易發生不穩定的粉碎性骨折
股骨轉子間骨折股骨近端防旋髓內釘內固定術后螺旋刀...
股骨轉子間骨折股骨近端防旋髓內釘內固定術后螺旋刀片向內穿透股骨頭病例分析病例介紹患者 女,87歲。因“跌倒摔傷致左髖部疼痛、活動受限2h”于2015年12月16日入院。查體:左髖部稍腫脹,外旋畸形,壓痛,活動受限,左下肢較健側短縮2cm。骨盆X線片示左股骨轉子間骨折;根據2018版國際內固定研究協會
雙側骨性強直髖合并單側股骨近端骨折病例分析
強直性脊柱炎是一種常見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具體表現為關節慢性炎癥,最終導致關節骨性強直,該病主要累及脊柱關節突關節和骶髂關節等部位,此外受累最多的是髖關節。強直性脊柱炎并髖關節損傷情況受到臨床重視,文獻報道其在強直性脊柱炎人群中發病率為30%~50%。髖關節完全骨性強直一般發生在強直性脊柱炎晚期,其發
全髖關節置換術后的嚴重骨吸收翻修病例分析
臨床資料患者,女,56歲,20年前因右髖關節發育不良于外院行右側全髖關節置換術,2019年5月出現右髖部疼痛,經門診查體閱片診斷為右側全髖關節置換術后假體松動。收入山東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關節骨科,擬行右側全髖關節翻修術。術前髖關節正位X線片顯示(見圖1A):右側全髖關節置換術后,髖臼上部局部骨質密度
全髖關節置換聯合對側人工關節翻修術治療強直性脊柱...
全髖關節置換聯合對側人工關節翻修術治療強直性脊柱炎雙側髖關節病變病例分析強直性脊柱炎是血清陰性脊柱關節病的一種,其病程特點為無菌性慢性進行性炎癥,主要表現為骶髂關節及脊柱椎間關節炎癥,并可累及外周關節,以非對稱性下肢大關節多見,髖關節受累后常出現關節強直,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甚至致殘。發病時間早、
戈謝病雙側全髖關節置換病例報告
戈謝病(GD)是一種較常見的溶酶體儲積病,為常染色體隱性遺傳病,又稱葡萄糖腦苷脂沉積病。是由于患者巨噬細胞內缺乏溶酶體葡萄糖腦苷脂酶(GBA),致使葡萄糖腦苷脂在網狀內皮系統的巨噬細胞溶酶體內大量聚積,形成“戈謝細胞”,從而引起以顯著肝脾腫大、貧血、骨質疏松及神經系統癥狀為特征的疾病。人群中戈謝病發
人工全髖關節置換術治療多發性骨軟骨瘤并髖關節骨關...
人工全髖關節置換術治療多發性骨軟骨瘤并髖關節骨關節炎病例報告病例介紹患者男,70歲。因左髖部疼痛活動受限、跛行20年,加重1年于2015年10月入院。24年前曾因左髖部骨折行保守治療,具體不詳。入院檢查:左髖關節活動受限,屈曲90°、后伸10°、外展20°、內收10°、內旋5°、外旋15°,4字試驗
一例雙極人工股骨頭置換術后組件分離診療分析
臨床資料患者,男,79歲,因右股骨轉子間骨折于2014年12月25日入院。入院前3年有腦梗死病史,右側肢體偏癱,右髖部肌力Ⅲ級,肌張力不高。于2014年12月29日在腰硬聯合麻醉下行右人工雙極股骨頭置換術。手術采用后外側入路,暴露股骨大小轉子及股骨上段骨折處。見股骨大小轉子粉碎移位,將骨折塊拼湊復位
CroweⅣ型髖關節發育不良的機器人輔助全髖關節置換術...
CroweⅣ型髖關節發育不良的機器人輔助全髖關節置換術病例報告成人發育性髖關節發育不良(DDH)是人工全髖關節置換術(THA)的主要適應證之一。DDH解剖結構畸形,以CroweⅣ型的高脫位DDH尤為嚴重,其高脫位的假關節、發育不良的真臼、骨量的不足、下肢長度的不等都為THA手術帶來挑戰,術中骨折、血
椎間孔鏡治療PKP術后關節突骨折病例報告
經皮椎體成形術(PVP)和經皮椎體后凸成形術(PKP)是治療骨質疏松性椎體壓縮性骨折(OVCF)常見的手術方式。因其創傷小、恢復快、療效好、操作簡單以及可局麻下手術等特點,廣泛應用于OVCF的治療,并在臨床得到了推廣與應用。雖然張寰等報道400例PKP術后出現神經損傷并發癥的發生率僅為0.75%,但
股骨遠端骨折內固定術后頑固性骨折不愈合病例分析
股骨遠端骨折是指距離股骨髁關節面連線9cm以內的骨折,其占股骨骨折的3%~6%,占全身骨折的0.4%。股骨遠端骨折中約85%的患者為老年患者,多見于低能量損傷,其余患者以高能量損傷、多發傷為主。手術治療已成為股骨遠端骨折的首選治療方案,而微創經皮鋼板固定技術聯合外側鎖定鋼板內固定是最常用的術式,具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