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例線性汗孔角化病并發淺表播散性汗孔角化病病例分析
1 病歷摘要 患者男, 31歲。因左側下肢斑疹 20余年,加重3年, 于2015年10月22日來我院就診。患者20年前左側腘 窩出現數個褐色斑疹,后逐漸上延至同側臀部,近 3~5 年,胸部出現多處黃豆大褐色環形斑,無痛癢,左側下肢 皮損逐漸向下擴延至左踝部,呈線狀排列,偶有瘙癢,自 行外用曲安奈德尿素軟膏(具體劑量不詳),未見好轉。既 往史:既往體健。家族史:家族中無類似疾病患者。體格檢查:系統檢查無異常。皮膚科檢查:胸部散在 數個黃豆大褐色斑疹,部分邊緣有黑色線(圖 1A、 B),無 明顯隆起。左側下肢自左臀溝至左足踝部可見黃豆至蠶 豆大黑褐色不規則斑,部分呈環形,皮損中央顏色較深, 邊緣較淺,部分邊緣呈堤狀隆起,整體自左側臀溝至左 足踝部沿Blashchko線呈線狀排列(圖 1C、 D)。實驗室及輔助檢查:血常規、凝血 5 項及空腹血糖 均正常,抗 HIV 抗體、梅毒螺旋體顆粒凝集試驗( TP- PA)、快速血漿......閱讀全文
一例線性汗孔角化病并發淺表播散性汗孔角化病病例分析
1 病歷摘要 患者男, 31歲。因左側下肢斑疹 20余年,加重3年, 于2015年10月22日來我院就診。患者20年前左側腘 窩出現數個褐色斑疹,后逐漸上延至同側臀部,近 3~5 年,胸部出現多處黃豆大褐色環形斑,無痛癢,左側下肢 皮損逐漸向下擴延至左踝部,呈線狀排列,偶有瘙癢,自 行外用曲安奈德尿
皮膚鏡觀察播散性淺表性汗孔角化病病例分析
患者女,21 歲。面部褐色角化性斑疹 15 年余。患者 15 年 前無明顯誘因面部出現數個淺褐色環形斑疹,米粒至綠豆大,散 在分布,偶有輕微瘙癢,未治療。隨年齡增長皮損數目增多,擴展 至頸部及胸部,表現為綠豆至黃豆大淺褐色、褐色環形斑。日曬后 皮損顏色加重。既往史:既往體健。個人史無特殊。家族史
炎癥性淺表播散性汗孔角化病誤診為濕疹病例分析
1病歷摘要 ?患者男,59 歲。 因全身淡紅色斑丘疹、斑片伴瘙癢 半年就診。 半年前, 患者雙足出現淡紅色斑丘疹和斑 片,后逐漸累及四肢、軀干、頭部、面部及頸部,瘙癢明 顯,曾于多家醫院診,診斷為泛發性濕疹,予口服中藥 (具體不詳)和復方甘草酸苷等藥物治療后,皮損未增 多,瘙癢減輕,自行停藥后病情反
汗孔角化病病例分析
1 病歷摘要患兒女,14 歲。 因左半肢體起紅疹伴瘙癢 2 個 月,于 2016 年 1 月 1 日來我院門診就診。 患兒自述 2 個月前無明顯誘因左側大腿出現數枚米粒至黃豆大紅 疹,伴瘙癢。 患兒曾在當地醫院就診,診斷為濕疹,予口 服氯雷他定、左西替利嗪及地塞米松,聯合外用糖皮質 激素治療 7 d
一例播散性淺表性光線性汗孔角化癥伴尋常型銀屑病...
一例播散性淺表性光線性汗孔角化癥伴尋常型銀屑病病例分析汗孔角化癥是一種少見的、源于遺傳的慢性進行性角化不全型皮膚病,播散性淺表性光線性汗孔角化癥(DisseminatedSuperficialActinicPorokeratosis,DSAP)是其中最常見的一個亞型。而銀屑病是一種多基因遺傳背景下機
線狀汗孔角化病病例分析
患者女,44 歲。?主訴:左下肢線狀褐色丘疹及斑疹 20 年。 現病史:患者 20 年前無明顯誘因出現左下肢褐色扁平丘疹及斑疹,初為米粒大,無明顯自覺癥狀。 患者曾于當地醫院就診,擬診 “癬”,給予藥物外用(具體不詳)治療,無明顯好轉,皮損逐漸增大、增多。?既往史及家族史:既往體健康,家族中無類似疾
汗孔角化病并發皮膚淀粉樣變性病例分析
1病歷摘要患者男,20歲。因雙下肢散在棕紅色斑丘疹伴瘙癢半年,加重1個月,于2015年7月13日至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皮膚科門診就診。患者半年前無明顯誘因雙下肢散在綠豆至黃豆大圓形或橢圓形棕紅色斑丘疹,瘙癢明顯,未予治療。近1個月皮疹增多,累及胸部呈散在棕褐色環狀斑丘疹,瘙癢較甚,雙手足、背部
局限于陰囊的汗孔角化病病例分析
1 病歷摘要 ?患者男,72 歲。 陰囊斑丘疹 2 年余。 2 年前無明顯 誘因左側陰囊出現一黃豆大暗紅色斑丘疹, 緩慢增大, 不伴痛癢。 1 年前斑丘疹明顯增大后于外院就診,診斷 為“真菌感染”,予外用抗真菌藥物(具體不詳)治療后 無明顯好轉。 患者既往糖尿病、高血壓病史,否認生殖器
單發性斑塊型汗孔角化癥病例分析
患者女,60 歲。主訴:左側腰部環狀斑塊 30 年。現病史:患者 30 年前發現腰部出現一硬幣大紅斑,偶有瘙癢、疼痛,曾用復方酮康唑(商品名:皮康王)、復方 地塞米松(商品名:皮炎平)及復方丙酸氯倍他索軟膏(商品名:金紐爾)等藥物外用,癥狀未見明顯好轉,皮損面 積逐漸增大。為進一步診治于 2016
關于汗孔角化癥的病因分析
現代醫學認為本病是一種常染色體顯性遺傳疾病,病人一般都有家族史,在一家中常有幾代成員中發病,但也有無遺傳證據而散發于人群者。 中醫認為本病 (一)先天稟賦不足,肝腎虧損,陰液虧損,血脈不充,日久血液凝聚形成瘀血,阻于肌膚而成。 (二)情志不遂,氣郁化火,煉液成痰;或肝脾不和,脾失健運,痰濁
關于角化過度的臨床表現介紹
1.表皮松解性角化過度型魚鱗病 表皮松解性角化過度型魚鱗病(EpidermolyticHyperkeratosis,EHK),是一種罕見的常染色體顯性遺傳病,主要是由于基因突變導致角蛋白原發性功能缺陷所致。主要表現為出生時就出現角化過度,伴紅皮癥。出生后全身鱗屑即脫落,并出現全身濕潤易破的紅皮
治療汗孔角化癥的基本介紹
(一)西醫治療 1.外用5-氟尿嘧啶封包治療,外用10%水楊酸軟膏或0.05%~0.1%維A酸軟膏。 2.維甲酸類藥物:阿維A酯、阿維A或異維A酸口服往往在用藥期有效。 (二)中醫辨證施治 1.陰虧血瘀型 治法:育陰化痰,軟堅。 方藥:通幽場加減。 生地黃、熟地黃、當歸、桃仁、紅花
一例倒置性毛囊角化病病例分析
1 臨床資料?患者男, 69 歲,左側面部結節 2 年。患者于 2 年前無意中 發現左側面部一綠豆大小暗紅色結節,無明顯疼痛及瘙癢,未 予診治。此后皮損緩慢增大,近 1 周來自覺增大迅速,表面輕 度糜爛、結痂來本院就診。患者既往體健,否認局部有外傷史 及蚊蟲叮咬史,家族中無類似疾病患者。體檢:
疣狀斑塊型汗孔角化癥誤診病例報告
1 臨床資料患者女, 27 歲,左前臂斑塊伴瘙癢1 年。患者1 年前左前臂紋身后1 周于紋身邊緣出現一米粒大小 脫屑斑,逐漸突起于皮面,伴瘙癢,自認為紋身引起 的“色素過敏”,自行外用藥膏( 具體藥名不詳) 抗炎 治療,無好轉,皮疹逐漸擴大形成斑塊,曾到當地醫 院就診,診斷為慢性濕疹,反復給予糠酸莫
簡述汗孔角化癥的臨床表現
本病初起為一角化性小丘疹,緩慢向四周擴展,邊緣漸漸隆起,形成一環形、地圖形、或不規則形的邊界清楚的斑片,邊緣呈堤狀隆起,中央部分干燥平滑,輕度萎縮,略微凹陷,無毳毛,毛囊口處可見角質丘疹。皮損呈淡褐色或褐色,邊緣顏色較暗。皮損大小不定,小的可以如綠豆大小,大的直徑可在4~6厘米甚至更大。數目可多
關于汗孔角化癥的組織病理介紹
取角化隆起的部位做檢查,可見特征性的改變。在角質層內有一楔形的雞眼樣板,它是一個由角化不全細胞所組成的細胞柱,在雞眼樣板下方的顆粒層減少或消失,棘細胞層內有胞漿嗜酸性染、核深染的角化不良細胞。組織病理上角化的發生與汗孔并無關系,因此汗孔角化癥的命名是欠確切的。
關于氟尿嘧啶凝膠的簡介
氟尿嘧啶凝膠,適應癥為光線性角化、日光性唇炎、博溫病、Queyrat紅斑增殖病、博溫樣丘疹病、尖銳濕疣、白癜風、淀粉樣變苔蘚、播散性表淺性汗孔角化癥、尋常疣、扁平疣、銀屑病、著色性干皮病、表淺性基底細胞上皮瘤等。 【通用名稱】氟尿嘧啶凝膠 【英文名稱】Fluorouracil Gel 【漢
關于汗孔角化癥的基本信息介紹
汗孔角化癥是一種少見的遺傳性角化性皮膚病。臨床上以邊緣堤狀隆起,中央處皮膚輕度萎縮為特征,往往無自覺癥狀,多見于男性。一般在幼年時發病,但也有到成年以后才發病。本病病程緩慢,皮損可長期存在,很難痊愈。祖國醫學文獻中無相應病名記載。現代中醫從其臨床表現的特點,將其稱為“鳥啄瘡”。
MVK基因突變可導致汗孔角化癥
安徽醫大和華大基因等單位聯合發現,甲羥戊酸激酶MVK基因突變可導致播散型淺表性光敏性汗孔角化癥,從而為DSAP發病機制的研究及其分子診斷與治療奠定了重要的遺傳學基礎。9月17日,研究成果在《自然?遺傳學》上在線發表。 汗孔角化癥是一種罕見的遺傳性角化皮膚病,該病包括5種亞型,其中DSAP是
一例罕見的X連鎖魚鱗病并發Meleda角化病病例分析
魚鱗病是一種常見的角化障礙性皮膚病,其中X連鎖魚鱗病(X-linked ichthyosis,XLI)發病率約1/6 000,屬于常見的遺傳性魚鱗病,一般只發生于男性,女性為攜帶者,1987年STS基因缺失被確定為XLI的病因。患者出生時或生后不久即發病,表現為全身皮膚干燥、粗糙,覆黑褐色鱗
一例對稱性肢端角化病病例分析
1 臨床資料 患者男, 18 歲,高中學生。雙手、足角化性斑片 2 年。2 年 前無明顯誘因患者雙手背、腕、雙足背、踝處出現對稱性輕度角 化性暗紅色斑片,浸水后3 ~5min 變白,稍隆起,離開水后約 10 余分鐘可恢復原狀,伴皮膚干燥,無瘙癢、疼痛等自覺癥狀。兩 年間夏季加重,冬季緩解。2
苔蘚樣角化病病例分析
1 臨床資料患者女, 50 歲。左前臂紅色斑丘疹伴輕度瘙癢 2+月。2+月前無明顯誘因,患者左前臂出現約 1cm 大小紅色斑丘疹,伴輕度瘙癢,否認外傷史。患者既 往體健,個人史及家族史無特殊。體檢:系統檢查未 見異常。皮膚科情況: 左前臂可見 1 個約 1cm 大小扁平紅褐色斑丘疹,上覆
關于汗孔角化癥的診斷和鑒別診斷介紹
一、診斷 本病根據有家族史,多數幼年發病邊緣堤狀隆起,中央處皮膚輕度萎縮為特征及組織病理特點可以做出診斷。 二、鑒別診斷 (一)尋常疣:為一角質增生,中央無萎縮,多單發、散發。 (二)扁平苔癬:皮損為扁平發亮的丘疹,表面覆有蠟樣薄膜鱗屑,粟粒至綠豆大,圓形或橢圓形,邊界清楚,表面可見Wi
一例乳頭瘤樣倒置性毛囊角化病病例分析
倒置性毛囊角化病 (inverted follicular keratosis, IFK)又稱末端毛囊瘤(acrotrichoma)、毛孔瘤(poroma) 、基底鱗狀細胞棘皮瘤(basosquamouscellacan- thoma),由 Helwig 于 1954 年首先報告。本病臨床上
一例外鼻汗孔瘤病例報告
病例報告?患者,女,70歲。主因發現外鼻腫物2個月于2016年8月5日就診于我院。患者于2個月前發現外鼻腫物,起初腫物呈麥粒狀大小,色灰白,質韌,近期腫物增大,大小約2.5 cm×2.5 cm,表面不光滑,腫物中心可見潰瘍。患者既往體健,無家族遺傳病病史、傳染性疾病病史、皮膚外傷史。體檢:患者一
泛發型毛囊角化病病例分析
1 臨床資料 患者女,45 歲,反復面頸部丘疹伴瘙癢 30 + 年, 播散至全身 3 個月。患者于 30 + 年前無明顯誘因面 頸部出現米粒大小散在紅褐色丘疹,質硬,伴輕微瘙 癢。當地診所考慮“痱”,予以外用藥物( 具體不詳) 治療,效果不佳,冬季時皮疹自行好轉。此后,夏季 皮疹反復出現,但冬天
慢性苔蘚樣角化病病例分析
1 病歷摘要 患者女,20 歲。 因面部、軀干及四肢紫紅色丘疹和 斑塊約 20 年,于 2012 年 12 月 5 日來我院就診。 患者 約 1 歲時家人發現面部紫紅色丘疹及斑塊, 隨后皮損 逐漸增多、擴大并累及軀干和四肢,紅斑及斑塊可相互 融合呈線狀或網狀, 伴輕度瘙癢。 部分皮損可自行消
泛發性毛囊角化病病例分析
1 臨床資料 患者男, 25 歲,未婚。面、頸、四肢軀干部毛囊 性丘疹10 年。10 年前無明顯誘因患者前額部、鼻 翼兩側、頸部出現彌漫性針尖大小堅實的毛囊性丘 疹,表面覆有褐色油膩性痂皮,無自覺不適,夏重冬 輕,未予以重視。后皮損范圍逐漸擴大,波及胸背 部、四肢等部位,且皮疹逐漸增大成疣狀,以油脂
一例播散性嗜酸性細胞膠原病病例分析
患者女,50歲,因全身紅斑、干燥、伴瘙癢10余年加重1周于2014年10月29日收住我院。患者10余年前無明顯誘因下鼻翼及口周出現皮膚紅斑伴瘙癢,隨之出現面部腫脹性紅斑、干燥伴脫屑(圖1),曾予小劑量糖皮質激素(激素)口服,皮炎平外涂治療1周后癥狀好轉,但此后鼻翼及口周紅斑反復發作,漸累及雙手背。2
色素性單純性汗腺棘皮瘤病例分析
1 臨床資料患者女, 69 歲,左脛前區斑塊3 年余。患者于3 年前發現左脛前區一約黃豆大小黑褐色丘疹,無明 顯自覺癥狀,皮損緩慢增大,近期出現糜爛、結痂。 患者個人史及家族史無特殊。體檢:系統檢查陰性。 皮膚科情況:左脛前區一約2. 2 cm ×1. 5 cm 大小的 角化性黑褐色斑塊,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