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發性斑塊型汗孔角化癥病例分析
患者女,60 歲。主訴:左側腰部環狀斑塊 30 年。現病史:患者 30 年前發現腰部出現一硬幣大紅斑,偶有瘙癢、疼痛,曾用復方酮康唑(商品名:皮康王)、復方 地塞米松(商品名:皮炎平)及復方丙酸氯倍他索軟膏(商品名:金紐爾)等藥物外用,癥狀未見明顯好轉,皮損面 積逐漸增大。為進一步診治于 2016 年 5 月 24 日來我院就診。 既往史:既往體健,否認結核等傳染病史。家族史:家族中無類似疾病患者及其他遺傳性疾病史。體格檢查:一般情況好,各系統檢查無異常,全身淺表淋巴結未觸及增大。 皮膚科檢查:左腰部可見一 4 cm×7 cm 類環形紅色斑塊,境界清楚,邊緣呈輕度堤狀隆起,呈深褐色,局部灰 黑色,中心皮損干燥光滑,輕度萎縮(圖 1)。 皮膚鏡檢查:紅色背景下皮損中央可見白色萎縮性瘢痕及不規則線狀血管擴張,邊緣可見白色鱗屑、血痂及白色 軌道征(圖2A、 B)。皮膚組織病理學檢查:表皮角化過度,可見角化不全柱,棘......閱讀全文
單發性斑塊型汗孔角化癥病例分析
患者女,60 歲。主訴:左側腰部環狀斑塊 30 年。現病史:患者 30 年前發現腰部出現一硬幣大紅斑,偶有瘙癢、疼痛,曾用復方酮康唑(商品名:皮康王)、復方 地塞米松(商品名:皮炎平)及復方丙酸氯倍他索軟膏(商品名:金紐爾)等藥物外用,癥狀未見明顯好轉,皮損面 積逐漸增大。為進一步診治于 2016
疣狀斑塊型汗孔角化癥誤診病例報告
1 臨床資料患者女, 27 歲,左前臂斑塊伴瘙癢1 年。患者1 年前左前臂紋身后1 周于紋身邊緣出現一米粒大小 脫屑斑,逐漸突起于皮面,伴瘙癢,自認為紋身引起 的“色素過敏”,自行外用藥膏( 具體藥名不詳) 抗炎 治療,無好轉,皮疹逐漸擴大形成斑塊,曾到當地醫 院就診,診斷為慢性濕疹,反復給予糠酸莫
汗孔角化病病例分析
1 病歷摘要患兒女,14 歲。 因左半肢體起紅疹伴瘙癢 2 個 月,于 2016 年 1 月 1 日來我院門診就診。 患兒自述 2 個月前無明顯誘因左側大腿出現數枚米粒至黃豆大紅 疹,伴瘙癢。 患兒曾在當地醫院就診,診斷為濕疹,予口 服氯雷他定、左西替利嗪及地塞米松,聯合外用糖皮質 激素治療 7 d
線狀汗孔角化病病例分析
患者女,44 歲。?主訴:左下肢線狀褐色丘疹及斑疹 20 年。 現病史:患者 20 年前無明顯誘因出現左下肢褐色扁平丘疹及斑疹,初為米粒大,無明顯自覺癥狀。 患者曾于當地醫院就診,擬診 “癬”,給予藥物外用(具體不詳)治療,無明顯好轉,皮損逐漸增大、增多。?既往史及家族史:既往體健康,家族中無類似疾
關于汗孔角化癥的病因分析
現代醫學認為本病是一種常染色體顯性遺傳疾病,病人一般都有家族史,在一家中常有幾代成員中發病,但也有無遺傳證據而散發于人群者。 中醫認為本病 (一)先天稟賦不足,肝腎虧損,陰液虧損,血脈不充,日久血液凝聚形成瘀血,阻于肌膚而成。 (二)情志不遂,氣郁化火,煉液成痰;或肝脾不和,脾失健運,痰濁
一例線性汗孔角化病并發淺表播散性汗孔角化病病例分析
1 病歷摘要 患者男, 31歲。因左側下肢斑疹 20余年,加重3年, 于2015年10月22日來我院就診。患者20年前左側腘 窩出現數個褐色斑疹,后逐漸上延至同側臀部,近 3~5 年,胸部出現多處黃豆大褐色環形斑,無痛癢,左側下肢 皮損逐漸向下擴延至左踝部,呈線狀排列,偶有瘙癢,自 行外用曲安奈德尿
局限于陰囊的汗孔角化病病例分析
1 病歷摘要 ?患者男,72 歲。 陰囊斑丘疹 2 年余。 2 年前無明顯 誘因左側陰囊出現一黃豆大暗紅色斑丘疹, 緩慢增大, 不伴痛癢。 1 年前斑丘疹明顯增大后于外院就診,診斷 為“真菌感染”,予外用抗真菌藥物(具體不詳)治療后 無明顯好轉。 患者既往糖尿病、高血壓病史,否認生殖器
治療汗孔角化癥的基本介紹
(一)西醫治療 1.外用5-氟尿嘧啶封包治療,外用10%水楊酸軟膏或0.05%~0.1%維A酸軟膏。 2.維甲酸類藥物:阿維A酯、阿維A或異維A酸口服往往在用藥期有效。 (二)中醫辨證施治 1.陰虧血瘀型 治法:育陰化痰,軟堅。 方藥:通幽場加減。 生地黃、熟地黃、當歸、桃仁、紅花
關于角化過度的臨床表現介紹
1.表皮松解性角化過度型魚鱗病 表皮松解性角化過度型魚鱗病(EpidermolyticHyperkeratosis,EHK),是一種罕見的常染色體顯性遺傳病,主要是由于基因突變導致角蛋白原發性功能缺陷所致。主要表現為出生時就出現角化過度,伴紅皮癥。出生后全身鱗屑即脫落,并出現全身濕潤易破的紅皮
簡述汗孔角化癥的臨床表現
本病初起為一角化性小丘疹,緩慢向四周擴展,邊緣漸漸隆起,形成一環形、地圖形、或不規則形的邊界清楚的斑片,邊緣呈堤狀隆起,中央部分干燥平滑,輕度萎縮,略微凹陷,無毳毛,毛囊口處可見角質丘疹。皮損呈淡褐色或褐色,邊緣顏色較暗。皮損大小不定,小的可以如綠豆大小,大的直徑可在4~6厘米甚至更大。數目可多
關于汗孔角化癥的組織病理介紹
取角化隆起的部位做檢查,可見特征性的改變。在角質層內有一楔形的雞眼樣板,它是一個由角化不全細胞所組成的細胞柱,在雞眼樣板下方的顆粒層減少或消失,棘細胞層內有胞漿嗜酸性染、核深染的角化不良細胞。組織病理上角化的發生與汗孔并無關系,因此汗孔角化癥的命名是欠確切的。
汗孔角化病并發皮膚淀粉樣變性病例分析
1病歷摘要患者男,20歲。因雙下肢散在棕紅色斑丘疹伴瘙癢半年,加重1個月,于2015年7月13日至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皮膚科門診就診。患者半年前無明顯誘因雙下肢散在綠豆至黃豆大圓形或橢圓形棕紅色斑丘疹,瘙癢明顯,未予治療。近1個月皮疹增多,累及胸部呈散在棕褐色環狀斑丘疹,瘙癢較甚,雙手足、背部
泛發性毛囊角化病病例分析
1 臨床資料 患者男, 25 歲,未婚。面、頸、四肢軀干部毛囊 性丘疹10 年。10 年前無明顯誘因患者前額部、鼻 翼兩側、頸部出現彌漫性針尖大小堅實的毛囊性丘 疹,表面覆有褐色油膩性痂皮,無自覺不適,夏重冬 輕,未予以重視。后皮損范圍逐漸擴大,波及胸背 部、四肢等部位,且皮疹逐漸增大成疣狀,以油脂
一例播散性淺表性光線性汗孔角化癥伴尋常型銀屑病...
一例播散性淺表性光線性汗孔角化癥伴尋常型銀屑病病例分析汗孔角化癥是一種少見的、源于遺傳的慢性進行性角化不全型皮膚病,播散性淺表性光線性汗孔角化癥(DisseminatedSuperficialActinicPorokeratosis,DSAP)是其中最常見的一個亞型。而銀屑病是一種多基因遺傳背景下機
MVK基因突變可導致汗孔角化癥
安徽醫大和華大基因等單位聯合發現,甲羥戊酸激酶MVK基因突變可導致播散型淺表性光敏性汗孔角化癥,從而為DSAP發病機制的研究及其分子診斷與治療奠定了重要的遺傳學基礎。9月17日,研究成果在《自然?遺傳學》上在線發表。 汗孔角化癥是一種罕見的遺傳性角化皮膚病,該病包括5種亞型,其中DSAP是
關于汗孔角化癥的基本信息介紹
汗孔角化癥是一種少見的遺傳性角化性皮膚病。臨床上以邊緣堤狀隆起,中央處皮膚輕度萎縮為特征,往往無自覺癥狀,多見于男性。一般在幼年時發病,但也有到成年以后才發病。本病病程緩慢,皮損可長期存在,很難痊愈。祖國醫學文獻中無相應病名記載。現代中醫從其臨床表現的特點,將其稱為“鳥啄瘡”。
手指單發角化棘皮瘤病例分析
1 臨床資料 患者女, 52 歲。左手無名指黃豆大小肉色結節 1 年。1 年前,患者左手無明顯誘因出現一粟粒大小 肉色結節,無明顯不適,未予重視,后結節逐漸增大, 偶有瘙癢,余無不適。體檢:系統檢查均未見明顯異 常。患者否認局部外傷史,既往史及家族史無特殊。 皮膚科情況:左手無名指黃豆大小肉
單發性丘疹型血管角皮瘤病例分析
患者女,15 歲。 主訴:右膝關節外側紫黑色斑丘疹3 年。 現病史:患者 3 年前無意中發現右膝關節外側出現一綠豆大紫紅斑,中央有一米粒大黑色丘疹,無明顯自覺癥狀,未經診治。 其 后斑丘疹逐漸增大,偶有瘙癢,表面略有角化過度。 為明確診斷于 2016 年 1 月 28 日至我科門診就診,
關于汗孔角化癥的診斷和鑒別診斷介紹
一、診斷 本病根據有家族史,多數幼年發病邊緣堤狀隆起,中央處皮膚輕度萎縮為特征及組織病理特點可以做出診斷。 二、鑒別診斷 (一)尋常疣:為一角質增生,中央無萎縮,多單發、散發。 (二)扁平苔癬:皮損為扁平發亮的丘疹,表面覆有蠟樣薄膜鱗屑,粟粒至綠豆大,圓形或橢圓形,邊界清楚,表面可見Wi
皮膚鏡觀察播散性淺表性汗孔角化病病例分析
患者女,21 歲。面部褐色角化性斑疹 15 年余。患者 15 年 前無明顯誘因面部出現數個淺褐色環形斑疹,米粒至綠豆大,散 在分布,偶有輕微瘙癢,未治療。隨年齡增長皮損數目增多,擴展 至頸部及胸部,表現為綠豆至黃豆大淺褐色、褐色環形斑。日曬后 皮損顏色加重。既往史:既往體健。個人史無特殊。家族史
乳頭乳暈角化過度癥病例分析
患者女,25 歲。主訴:右側乳頭、乳暈皮膚粗糙變黑 1 年余。現病史:患者于 1 年余前妊娠時發現右側乳頭及乳暈皮膚表面粗糙且顏色較前加深,無明顯自覺癥狀,未予 治療。后右側乳頭及乳暈皮膚表面粗糙逐漸加重,顏色變為黑色,遂于 2018 年 2 月 26 日來我院皮膚科就診。既往史、個人史及家族史:患
一例單側痣樣乳頭乳暈角化過度癥病例分析
1 病歷摘要 患者女,17 歲。因左側乳暈暗褐色斑塊 2 年,于 2015 年 12 月 10 日來我院就診。患者 2 年前發現左側 乳暈顏色變深,未予診治,后表面出現顆粒狀丘疹,融 合成斑塊狀,無自覺癥狀,外院曾按濕疹治療無效,為 求進一步診治來我院就診。既往體健,無魚鱗病及黑 棘皮病等病史。家族
炎癥性淺表播散性汗孔角化病誤診為濕疹病例分析
1病歷摘要 ?患者男,59 歲。 因全身淡紅色斑丘疹、斑片伴瘙癢 半年就診。 半年前, 患者雙足出現淡紅色斑丘疹和斑 片,后逐漸累及四肢、軀干、頭部、面部及頸部,瘙癢明 顯,曾于多家醫院診,診斷為泛發性濕疹,予口服中藥 (具體不詳)和復方甘草酸苷等藥物治療后,皮損未增 多,瘙癢減輕,自行停藥后病情反
男性乳頭乳暈角化過度癥病例分析
患者男,19 歲。 因左側乳頭乳暈皮膚增厚伴角化 過度 10 余年就診。 患者 10 余年前無明顯原因于左側 乳頭、乳暈處出現針頭大的淺褐色小丘疹,之后皮疹逐 漸擴大,局部增生肥厚,顏色加深,無自覺癥狀。未經治 療。否認既往皮損紅腫、破潰及滲液。患者既往體健。家 族成員無類似疾病家族史。 體格檢
一例多發性離心性邊緣型角化棘皮瘤病例分析
離心性邊緣型角化棘皮瘤( keratoacanthoma centrifugum marginatum,KCM) 是角化棘皮瘤的一個亞型,臨床少見,而多發 性離心性邊緣型角化棘皮瘤更為罕見。本科診治l 例,報告如下。1 臨床資料 患者女, 65 歲。右手背出現逐漸增多的丘疹、斑塊 2 年。2 年前患
色素性單純性汗腺棘皮瘤病例分析
1 臨床資料患者女, 69 歲,左脛前區斑塊3 年余。患者于3 年前發現左脛前區一約黃豆大小黑褐色丘疹,無明 顯自覺癥狀,皮損緩慢增大,近期出現糜爛、結痂。 患者個人史及家族史無特殊。體檢:系統檢查陰性。 皮膚科情況:左脛前區一約2. 2 cm ×1. 5 cm 大小的 角化性黑褐色斑塊,邊
小汗腺汗孔瘤病例分析
1 臨床資料 患者男, 61 歲。右肩部淡紅色斑丘疹3 年,漸 增大。患者3 年前右肩部無明顯誘因突然出現粉紅 色米粒大丘疹,無自覺癥狀,未予重視。后來皮疹漸 增大,表面呈分葉狀,無出血。病程中無其他不適。 患者既往史、個人史和家族史無特殊。體檢:系統檢 查未見異常。皮膚科情況:右肩部見一黃豆大結節
外陰多發性淺表型基底細胞癌病例分析
1 臨床資料患者女, 77 歲。右側陰唇褐色斑3 年,左側陰 唇褐色斑伴疼痛糜爛1 月。患者3 年前無明顯誘因 右側陰唇出現一黃豆大小褐色斑,無明顯自覺癥狀, 未予治療,后皮損緩慢增大呈花生米大小,近1 月余 出現疼痛糜爛,少許黃色滲出,外用百多邦及紅霉素 軟膏可緩解( 糜爛及疼痛可好轉,但褐色斑不
色素性小汗腺汗孔瘤
1 臨床資料 患者男, 82 歲,右側顳部黑褐色斑塊 5 年余,伴 輕度瘙癢不適。5 年病前無明顯原因,右顳部黑褐 色斑塊,逐漸增大并隆起于皮面,伴輕度瘙癢,有時 搔抓,偶有滲液。一直未予重視。發病以來患者精 神、飲食、睡眠尚可,大小便正常,體力、體重無明顯 變化。體格檢查:一般情況良好,全
陰囊單發性扁平苔蘚病例分析
1 臨床資料 患者男,35 歲,陰囊部暗褐色斑塊 2 個月余。 患者 2 個月前無明顯誘因陰囊部出現一小丘疹,逐 漸增大,伴明顯瘙癢,偶有疼痛。曾就診于本院以皮 炎給予乙氧苯柳胺軟膏及老鸛草軟膏半月余,效果 欠佳,遂再次就診,給予手術切除并作組織病理檢 驗,隨訪觀察至今無復發。既往體健,體格檢查無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