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學者解密風帆翼龍飛行奧秘利用冠當帆
帶帆的KJ復原圖 KJ1化石,可看到完整的大型脊冠 帶帆的KJ復原圖 沒有帆的KJ復原圖 北京時間12月15日消息,中國古生物學者與航空專家日前披露了一種非常有趣的翼龍飛行方式。這種名為夜翼龍(Nyctosaurus)利用高聳于頭上的脊冠,充當帆的功用,具有高超的飛行能力。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青年學者邢立達與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的吳江浩副教授為首的研究小組在近日出版的《地質學報》英文版09年第1期上撰文介紹了該項研究成果。 據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翼龍專家呂君昌博士介紹,翼龍是恐龍的近親,是最早飛向藍天的脊椎動物,有時也被誤認為是“會飛的恐龍”。翼龍最突出的特征是其前肢上極度加長的第四指,該指由長而粗的三、四個指節組成,附著有一張大大的膜,而成為飛行的翅膀。而一些翼龍的腦袋上長有非常奇特的脊冠。對這些脊冠的作用,古生物學者做過很多研究,目前有著很多假說,比如充當飛行的方向舵、氣動補償、減速板,炫耀展示,調節體溫和性成......閱讀全文
哈密翼龍的肩帶研究揭秘翼龍的飛行機制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2/494346.shtm 與哈密翼龍頭骨等化石保存在一起的肩帶標本 哈密翼龍肩帶組織學特征近日,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汪筱林、周忠和研究團隊與中國科學院大學、中山大學生態學院合作,
中國學者解密風帆翼龍飛行奧秘-利用冠當帆
帶帆的KJ復原圖 KJ1化石,可看到完整的大型脊冠 帶帆的KJ復原圖 沒有帆的KJ復原圖 北京時間12月15日消息,中國古生物學者與航空專家日前披露了一種非常有趣的翼龍飛行方式。這種名為夜翼龍(Nyctosaurus)利用高聳于頭上的脊冠,充當帆的功用,具有高超的飛行能力。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
首次發現三維翼龍胚胎-“哈密翼龍伊甸園”揭秘翼龍生命史
哈密翼龍生態復原圖。科研人員展示哈密翼龍蛋及胚胎化石模型和哈密翼龍復原圖。翼龍蛋化石(右)。哈密翼龍復原圖。翼龍下頜骨化石。 看到鳥兒在天空飛翔,你會想到在我們生存的地球上,哪種脊椎動物最早在天空飛翔嗎? 最新的發現與研究表明,最早在天空飛翔的是我們都知道的一種動物——恐龍。在這個龐大家族里,有
熱河生物群古神翼龍類現新成員——義縣始無齒翼龍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6/503527.shtm古神翼龍科是一類沒有牙齒的翼龍,中國的古神翼龍類全部發現在遼西早白堊世熱河群中。2002年,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以下簡稱古脊椎所)研究員周忠和與研究員汪
古脊椎所發現熱河生物群帆翼龍科新成員坎波斯凌源翼龍
近日,PeerJ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汪筱林團隊關于熱河生物群翼龍研究的最新成果。該研究報道并描述了在遼寧凌源熱河群九佛堂組發現的帆翼龍科一新屬種——坎波斯凌源翼龍(Lingyuanopterus camposi)。該翼龍的屬名來自化石產地凌源,種本名獻給巴西古生物學
蘇格蘭發現侏羅紀時期最大翼龍化石
《當代生物學》近日發布研究稱,英國科學家在蘇格蘭西北海岸的斯凱島上出土了一具保存異常完好的翼龍化石,該翼龍翼展約為2.5米,是迄今為止發現的侏羅紀時期最大的有翼爬行動物。該翼龍頭部具有空氣動力學特征,上下牙齒縱橫交錯,就像捕蠅草葉子上的硬毛一樣。這一新物種提供了證據證明,翼龍在史前時期就開始變大,比
翼龍食團以古鱈魚為主
與食團共同保存的兩件中國鯤鵬翼龍化石。(中科院古脊椎與古人類所供圖)兩個翼龍食團及其中殘留的硬鱗。(中科院古脊椎與古人類所供圖)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副研究員蔣順興等與臨沂大學等單位合作對中國鯤鵬翼龍(Kunpengopterus sinensis)的兩件標本開展研究,特別是與翼龍共
蘇格蘭發現侏羅紀時期最大翼龍化石
《當代生物學》近日發布研究稱,英國科學家在蘇格蘭西北海岸的斯凱島上出土了一具保存異常完好的翼龍化石,該翼龍翼展約為2.5米,是迄今為止發現的侏羅紀時期最大的有翼爬行動物。 該翼龍頭部具有空氣動力學特征,上下牙齒縱橫交錯,就像捕蠅草葉子上的硬毛一樣。這一新物種提供了證據證明,翼龍在史前時期就開始
萊陽翼龍化石發現演化新證據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6/503633.shtm
研究揭示翼龍羽毛顏色演化秘密
?皇帝古神翼龍的藝術復原圖 圖片來自Bob Nicholls科學家發現,一些翼龍的部分羽毛擁有多種色素,可用于溫度調節和展示。這些發現解釋了羽毛的早期演化歷史。相關研究4月20日發表于《自然》。人們已經知道翼龍擁有毛茸茸的皮毛,由稱為“密集纖維”的毛發狀纖維組成,但這些結構是否真正的羽毛尚存爭議。愛
科學家摸清翼龍飛行生理極限
翼龍或許在起飛時要四肢全部發力。 圖片圖片來源:Mark Witton 本報訊 被稱為翼龍的遠古飛行爬行動物包括了迄今發現的最大飛行動物,據估計其翼展達11米,相當于一個雙打網球場的寬度。長期以來,這種巨大生物到底如何能夠從地面起飛、在空中飛行以及安全著陸一直困擾著生物力學專家。科學家在日前
我國翼龍性別鑒定研究獲新突破
“T夫人”,雌性達爾文翼龍(翼展寬0.78米)與她的蛋保存在一起。達爾文翼龍復原圖,左為不具有頭骨脊的雌性,右為具有頭骨脊的雄性。 研究人員最近發現了一塊與蛋保存在一起的雌性翼龍化石。這一發現為判別這些已絕滅的飛行爬行動物的性別提供了直接證據,解決了翼龍性別鑒定的關鍵問題。該項研究
模擬翼龍可使飛機轉彎半徑減小14%
美國的科學家日前宣稱,通過模擬翼龍的外形對飛機的垂直尾翼進行重新配置,可將飛行時的轉彎半徑減小14%。這可大幅提高飛機的靈活性,有助于小型飛機在城市等環境中更輕松地避開障礙物。相關論文發表在最新一期《生物靈感與仿生學》雜志上。 雖然現在四足動物物種只有鳥類和蝙蝠才能飛行,但第一次實現飛行的
西工大仿生撲翼飛行器再獲新突破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4/2/518188.shtm近日,西北工業大學仿生撲翼課題組的陳昂博士設計研發的一款新型撲翼飛行器——“小隼”撲翼飛行器具有目前同類飛行器中最敏捷、最像鳥類的飛行動作。據研發者介紹,這是由于“小隼”撲翼飛行器采用
悟空翼龍類頭飾的功能形態研究獲進展
2月10日,《巴西科學院院刊》(Anais da Academia Brasileira de Ciências)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汪筱林科研團隊程心和蔣順興等關于悟空翼龍類頭飾(頭骨脊)研究的最新成果,在記述了一類新的頭飾類型的基礎上,總結了已發現的所有悟空翼龍類的頭
熱河生物群發現帆翼龍科新成員
近日,國際學術期刊PeerJ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汪筱林團隊對熱河生物群翼龍研究的最新成果。研究報道并詳細描述了在遼寧凌源熱河群九佛堂組發現的帆翼龍科一新屬種——坎波斯凌源翼龍(Lingyuanopterus camposi)。其屬名來自化石產地凌源,種本名獻給巴西古
宏演化分析揭示翼龍的興亡史
2023年2月13日出版的《當代生物學》(Current Biology)在線發表了中科院古脊椎所余逸倫,張馳研究員,徐星研究員關于翼龍多樣性大尺度演化的成果。該研究詳細的討論了翼龍從起源至滅絕多樣性的變化過程以及潛在的影響因素。研究結果顯示,翼龍的演化歷史大致可以分為兩個階段,即長達115個百萬年
科學家發現翼龍具有羽毛狀結構
翼龍是一種會飛的爬行動物,與恐龍一起生活在約2億3千萬年至6600萬年前。盡管很早以前人們就發現翼龍體表覆蓋著一層毛發,但是這些毛發結構往往被認為與鳥類羽毛截然不同。來自中國、英國、愛爾蘭和中國香港的科研工作者組成的團隊首次在一類短尾翼龍身上發現了4種羽毛狀毛發結構,分別是簡單的獨根(類似頭發
研究人員揭示翼龍舌骨演化新進展
2020年1月6日,PeerJ 發表了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蔣順興、李志恒、汪筱林和吉林大學程心關于翼龍舌骨的最新研究成果,報道了迄今發現的第一件保存基舌骨的翼龍化石,并探討了舌骨在翼龍類中的演化以及特化舌骨的功能。此前,關于翼龍舌骨的研究比較零星,這是首次較系統對比翼龍舌骨并討論功
翼龍無人機增援撲救雅安森林火災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4/3/519361.shtm3月15日17時,四川省甘孜州雅江縣呷拉鎮白孜村發生森林火災。截至17日,由于火場突起大風,風向不定,火頭向多個方向蔓延,已形成3個主要火場,撲救工作面臨極大困難。應急管理部調派由中國
翼龍人工增雨無人機再度馳援雅安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4/3/519788.shtm3月24日,為應對“3·22”雅安石棉縣突發山火,中國氣象局繼雅江山火后再度調派中國航空工業集團有限公司(簡稱航空工業)自主研制的翼龍-2H人工增雨(雪)無人機飛赴雅安石棉縣,精準實施
研究發現熱河生物群古神翼龍類新成員
近日,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與沈陽師范大學古生物學院和巴西國家博物館等合作,在國際學術期刊《白堊紀研究》(Cretaceous Research)上在線發表了熱河生物群翼龍研究的最新成果。報道了遼寧朝陽下白堊統熱河群義縣組的古神翼龍科一新種:義縣始無齒翼龍(Eopteranodon yi
翼龍羽毛早在恐龍時代之前就已色彩斑斕
1.13億年前翼龍頭頂上的一根1.5毫米長的小羽毛。 ?圖片來源:AUDE CINCOTTA一項對巴西化石的最新研究表明,翼龍——一種有堅韌翅膀的飛行爬行動物,身上也披著各種顏色的微小羽毛。這一發現表明,羽毛可能在恐龍鼎盛時期之前就已進化了超過1.5億年。“羽毛最早期的形態是有顏色的,這可能是為了傳
新研究為翼龍演化史補上重要缺環
悟空翼龍復原圖悟空翼龍化石與線條圖 翼龍是一類古老而特殊的飛行爬行動物,幾乎與恐龍同時出現在晚三疊世的地球上。 作為第一種能夠進行動力飛行的脊椎動物,它們比鳥類早約7000萬年飛向藍天,也是包括鳥類、蝙蝠等三類飛行脊椎動物中唯一絕滅的類群。在恐龍占領陸地的時代,翼龍則統治了天空。
我國首款全復材多用途無人機翼龍ID首飛成功
記者從中國航空工業集團有限公司獲悉,我國首款全復材多用途無人機——翼龍I-D無人機23日在西部某機場成功首飛。 23日16時32分,隨著現場飛行總指揮“放飛”指令,翼龍I-D無人機開始滑跑、加速,在人們的歡呼中以矯健的英姿直沖云霄,空中飛行30分鐘后,按計劃圓滿完成首次飛行任務。 近年來,
我國科研團隊成功破解多旋翼無人機飛行失控難題
設想一下,一架四旋翼無人機飛行途中,部分螺旋槳無法旋轉,如何依然保持安全飛行?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科研團隊歷經多年研究,在多旋翼無人機容錯控制技術方面取得重要突破,為上述難題找到答案。相關成果近日在機器人領域重要國際學術期刊《IEEE機器人學匯刊》發表。 工業巡檢、消防救援、包裹遞送、拍照攝像……
翼龍成功實施四川高溫抗旱人工影響天氣作業
“翼龍”高原起降、高原作業? ?航空工業供圖翼龍-2H無人機? 航空工業供圖今年7月以來,四川省遭遇持續高溫少雨天氣,部分地區出現特旱,森林草原火險等級較高。8月25日,記者從中國航空工業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航空工業)獲悉,為緩解當地旱情,當天航空工業自主研制的翼龍-2H無人機成功參與實施由中國氣
科學家首次揭示翼龍起飛著陸的“史前跑道”
科學家揭示翼龍著陸時的跑道 翼龍著陸時的步伐痕跡 據美國生活科學網站報道,日前,科學家首次發現遠古翼龍著陸時的“史前跑道”。 科學家們在法國西南部遠古瀉湖紋理清晰的石灰巖沉積層中發現翼龍起飛著陸時的痕跡,該考古地址被稱為“翼龍海灘”,其歷史可追溯至1.4億年前的侏羅紀末
古脊椎所等在翼龍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熱河生物群中的翼龍化石主要產自熱河群下部的義縣組和上部的九佛堂組,其中義縣組主要以古翼手龍超科為主,而九佛堂組主要以準噶爾翼龍次亞目為主。2016年9月,國際刊物《古脊椎動物學報》(Journal of Vertebrate Paleontology)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
宏演化研究書寫了一段翼龍“興亡史”
作為第一種演化出動力飛行能力的脊椎動物,翼龍的宏演化問題在古生物學界一直備受關注。近日,《當代生物學》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以下簡稱古脊椎所)一項關于翼龍多樣性大尺度演化的成果。這項研究詳細討論了翼龍從起源至滅絕多樣性的變化過程以及潛在的影響因素。為了更深入理解翼龍的多樣性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