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河生物群中的翼龍化石主要產自熱河群下部的義縣組和上部的九佛堂組,其中義縣組主要以古翼手龍超科為主,而九佛堂組主要以準噶爾翼龍次亞目為主。2016年9月,國際刊物《古脊椎動物學報》(Journal of Vertebrate Paleontology)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蔣順興、汪筱林等對一件來自遼西熱河生物群古翼手龍超科梳頜翼龍科新標本的研究成果,這一標本產自遼寧建昌喇嘛洞下白堊統九佛堂組。這一新的發現首次確認了九佛堂組包含古翼手龍類成員,也是目前世界上時代最新的古翼手龍類,增加了古翼手龍類的時代延限。依據其翼指骨之間的比值、牙齒形態和數量、齒列的長度以及胸骨和烏喙骨的形態而與其他古翼手龍類相區別,據此建立了一個新屬新種:熱河剪嘴翼龍(Forfexopterus jeholensis)。 由于這一標本保存有較為完整的胸骨,胸骨是翼龍飛行的重要骨骼,而且在翼龍中相對保存較少,因此,這一研究選取了翼手......閱讀全文
悟空翼龍復原圖悟空翼龍化石與線條圖 翼龍是一類古老而特殊的飛行爬行動物,幾乎與恐龍同時出現在晚三疊世的地球上。 作為第一種能夠進行動力飛行的脊椎動物,它們比鳥類早約7000萬年飛向藍天,也是包括鳥類、蝙蝠等三類飛行脊椎動物中唯一絕滅的類群。在恐龍占領陸地的時代,翼龍則統治了天空。
2月10日,《巴西科學院院刊》(Anais da Academia Brasileira de Ciências)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汪筱林科研團隊程心和蔣順興等關于悟空翼龍類頭飾(頭骨脊)研究的最新成果,在記述了一類新的頭飾類型的基礎上,總結了已發現的所有悟空翼龍類的頭
近日,由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研究員呂君昌和北京自然博物館研究人員等組成的研究小組,在遼寧建昌喇嘛洞九佛堂組發現一種新的蛙嘴龍類化石,將其命名為喇嘛洞黃昏翼龍。相關研究成果最近發表在英國倫敦地質學會《專刊》上。 呂君昌在接受《中國科學報》記者采訪時表示,黃昏翼龍發現于早白堊世九佛堂組中,是目
12月19日出版的《科學》雜志公布了2014年度十大科學突破,“鳥類的起源”研究名列其中。這一年度突破性科學成就名單是由《科學》雜志及其出版方,國際性的非營利機構美國科學促進會(AAAS)選出的,它還包括了在太空探測、醫學、機器人技術、合成生物學方面所取得的突破性進展。
“T夫人”,雌性達爾文翼龍(翼展寬0.78米)與她的蛋保存在一起。達爾文翼龍復原圖,左為不具有頭骨脊的雌性,右為具有頭骨脊的雄性。 研究人員最近發現了一塊與蛋保存在一起的雌性翼龍化石。這一發現為判別這些已絕滅的飛行爬行動物的性別提供了直接證據,解決了翼龍性別鑒定的關鍵問題。該項研究
帶帆的KJ復原圖 KJ1化石,可看到完整的大型脊冠 帶帆的KJ復原圖 沒有帆的KJ復原圖 北京時間12月15日消息,中國古生物學者與航空專家日前披露了一種非常有趣的翼龍飛行方式。這種名為夜翼龍(Nyctosaurus)利用高聳于頭上的脊冠,充當帆的功用,具有高超的飛行能力。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
中巴科學家合作完成,發表于11日出版的《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 中國和巴西的科學家在中國著名的熱河生物群發現了一種新的翼龍化石。這件被科學家命名為“隱居森林翼龍”的化石,翼展僅25厘米,是世界上最小的樹棲翼龍化石。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汪筱林、周忠和研究員與巴西
2020年1月6日,PeerJ 發表了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蔣順興、李志恒、汪筱林和吉林大學程心關于翼龍舌骨的最新研究成果,報道了迄今發現的第一件保存基舌骨的翼龍化石,并探討了舌骨在翼龍類中的演化以及特化舌骨的功能。此前,關于翼龍舌骨的研究比較零星,這是首次較系統對比翼龍舌骨并討論功
呂君昌:博士,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副研究員。 翼龍類生活在2.2億年至6500萬年之前,作為恐龍時代的空中霸王,它擁有強大的飛行能力,翱翔在整個天空。然而,科學界一直沒能找到判斷翼龍性別的直接證據,所有的結論亦只是推想。 現在這個100多年以來科學界懸而未決的難題,終于被攻克了。
此次發現的劍龍足跡化石 中國首例劍龍足跡化石日前在新疆克拉瑪依魔鬼城景區附近被中外古生物學者發現。學者們推測,這批足跡應屬于一個新物種——烏爾禾劍龍。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博士生邢立達、教授張建平與美國科羅拉多大學恐龍足跡博物館館長馬丁·洛克
“每一件標本都是大自然的饋贈。能否識寶,要看自身的功力。只有知識面廣、視野開闊的人才能聽懂化石的‘傾訴’,悟出其蘊涵的故事。” 要說古生物學家的美夢,莫過于眾里尋他千百度,突然破土挖掘出一塊漂亮的化石:完整而清晰。 近日,《古脊椎動物學報》刊登了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張江永
哈密翼龍生態復原圖。科研人員展示哈密翼龍蛋及胚胎化石模型和哈密翼龍復原圖。翼龍蛋化石(右)。哈密翼龍復原圖。翼龍下頜骨化石。 看到鳥兒在天空飛翔,你會想到在我們生存的地球上,哪種脊椎動物最早在天空飛翔嗎? 最新的發現與研究表明,最早在天空飛翔的是我們都知道的一種動物——恐龍。在這個龐大家族里,有
翼龍或許在起飛時要四肢全部發力。 圖片圖片來源:Mark Witton 本報訊 被稱為翼龍的遠古飛行爬行動物包括了迄今發現的最大飛行動物,據估計其翼展達11米,相當于一個雙打網球場的寬度。長期以來,這種巨大生物到底如何能夠從地面起飛、在空中飛行以及安全著陸一直困擾著生物力學專家。科學家在日前
在7月28日出版的英國《自然》雜志上,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徐星等人報道了發現于我國遼西地區大約1.6億年前沉積地層中產出的一件小型恐龍標本。研究者們基于這件標本命名了“鄭氏曉廷龍”,以感謝山東天宇自然博物館館長鄭曉廷先生為建立山東天宇自然博物館,并以此為基礎保護和收
胎生是哺乳動物的典型特征,但大約1/5的現生有鱗類爬行動物(有鱗類包括蛇和蜥蜴)也是產活仔的,被稱為卵胎生。在有鱗類中,胎生這一特征演化了100多次,演化頻率遠遠高于其他所有脊椎動物的總和。但這個特征最早從什么時候開始出現的,卻一直是個未解之謎。近日,一件體內帶有胚胎的蜥蜴化石被
翼龍是一種會飛的爬行動物,與恐龍一起生活在約2億3千萬年至6600萬年前。盡管很早以前人們就發現翼龍體表覆蓋著一層毛發,但是這些毛發結構往往被認為與鳥類羽毛截然不同。來自中國、英國、愛爾蘭和中國香港的科研工作者組成的團隊首次在一類短尾翼龍身上發現了4種羽毛狀毛發結構,分別是簡單的獨根(類似頭發
鳥類及其恐龍近親的翅膀擁有一個共同特點:片狀飛羽是其關鍵組分,但珍藏于山東天宇自然博物館的一件來自我國河北青龍縣侏羅系地層的化石發現挑戰了這一認知。4月30日在線出版的英國《自然》雜志上,由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徐星和臨沂大學教授鄭曉廷帶領的一個科研團隊報道了一種生活于約1.6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北京自然博物館、美國卡內基自然歷史博物館、美國芝加哥大學的國際合作團隊,2013年8月16日在國際著名學術雜志《科學》上報道了一件產自中國遼寧建昌,具有完整齒列和骨骼的160百萬年前的多瘤齒獸類哺乳動物化石。這一發現對于研究多瘤齒獸最早期的演化、食性分異、運動適應起源等
甘肅永靖恐龍足跡化石群復原圖,恐爪龍類行走在蜥腳類恐龍旁邊。 恐爪龍類是一類著名的恐龍,其中最出名的要算“出演”《侏羅紀公園》系列的伶盜龍。近日,中、加、美、日、韓等國的古生物學家宣布,他們在甘肅省永靖縣的劉家峽恐龍國家地質公園內,發現了亞洲最多、最完整的恐爪龍類足跡。該足跡被命名為
舌骨的主要作用是支撐舌頭,而鳥類舌骨的獨特之處在于其骨質部分還能延伸到靠近舌頭的最前端。舌骨在古生物學的研究中很少受到關注,但實際上,舌骨研究可以為滅絕動物的生活方式提供關鍵性證據。 6月20日,古脊椎所周忠和團隊和美國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同行在Plos One雜志在線發表了關于舌骨研究的最新進
周忠和院士 希望科學基金能加大科普基金的投入。國外申請科學基金時,有些會明確要求有一定的比例用于公眾普及與教育。我想這是可行的,我總認為科學家有做好科普的有利條件,因為你站在科學的最前沿,你掌握的是最準確的科學知識。 一向與媒體交好的古生物學家周忠和,近來面對采訪卻是
2018年10月22日,《美國科學院院刊》(PNAS)發表了中國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鄒晶梅、周忠和等,臨沂大學王孝理、鄭曉廷等,約翰內斯堡大學John N. Maina,南京地質與古生物研究所泮燕紅等組成的國際研究團隊最新的研究成果,報道了在一件距今1.2億年前的原始鳥類上保存的肺部結
來自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研究人員在中國貴州陡山沱地區發現了大量保存有早期動物化石的黏土礦物——蒙脫石,這是迄今為止最早的動物化石,這一發現表明,早期動物可能以湖為家,也就是說我們最遙遠的祖先可能來自于湖泊而不是海洋。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新一期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雜志上。 據新華網
答:因為它真呢是太搞太好玩了。用老美的話,就是有點離奇(quirky)。 傳統意義上的科學類雜志,都是給人一種神龍見首不見尾的神秘感覺。每個字都懂,但連在一起卻不知道它再說些什么。晦澀、生僻、無趣、難懂,幾乎成了科學學術雜志的代名詞。特別是我們國家的學術雜志,圖、表、數據、排版等展示“非常傳統
科學家在我國內蒙古寧城道虎溝地區發現了一對保存完好的蜀獸科哺乳動物化石,這一發現以確鑿的證據證明該地區產有蠑螈、真葉肢介、翼龍等化石的地層時代為中侏羅世。由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季強博士和美國卡內基自然歷史博物館羅哲西博士領導的中美科研小組今天宣布,他們的研究成果已發表在11月1日出版的《自然》雜
物理與材料學領域 【1】2019年12月11日,中科院物理所張余洋、丁洪及高鴻鈞共同通訊在Science 在線發表題為“Nearly quantized conductance plateau of vortex zero mode in an iron-based superconducto
近日,中國古生物學會在南京發布“2017年度中國古生物學十大進展”評選結果。《發現翼龍伊甸園,揭秘翼龍生命史——大量3D翼龍蛋和胚胎首次發現》《中國顯生宙腕足動物屬志》《中國許昌發現的晚更新世古老型人類頭骨化石》等十項研究成果上榜。這十大進展,不僅具有重大科學價值、有助于探究生命起源和演化的奧
眾所周知,哺乳動物下崽,爬行動物下蛋。但2月14日出版的《自然—通訊》發表的題為《初龍型爬行動物胎生》一文顛覆了這一傳統認識。該研究首次找到了初龍型爬行動物胎生的證據,重塑了科學家對爬行動物生殖方式演化的理解。研究結果顯示,胎生和后代性別基因決定機制兩者結合,使得爬行動物得以成為中生代海洋中的霸
2019年上半年很快就結束了,iNature盤點了中國學者在Cell,Nature及Science發表的成果,我們發現總共有86篇(截至2019年6月24日),具體介紹如下: 4-6月發表的文章 【1】2019年6月21日,西北工業大學王文,中科院昆明動物研究所/BGI 張國捷及丹麥哥本哈根
近日,由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員張海春領銜的“現代陸地生態系統起源與早期演化研究團隊”,在我國準噶爾盆地西北邊緣發現一枚距今2億年的三疊紀大型原蜻蜓目化石,是我國目前已知的第二大蜻蜓類化石。 “這塊化石的發現讓科學家找到了一個新的遠古蜻蜓,也是目前為止,我國在2億年前這個時間段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