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古生物所等發現新的晚白堊世琥珀生物群
近年來,在緬甸琥珀中發現豐富多樣的動植物化石,引起學界和公眾的廣泛關注。這些琥珀大多數產自緬甸北部克欽地區,地質時代為白堊紀中期(9900萬年前)。近日,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通過深入緬甸琥珀產地調查,發現一個不同于克欽琥珀的晚白堊世晚期(7200萬年前)琥珀生物群。研究結果為了解緬甸地質、現代亞洲熱帶雨林的形成、螞蟻的演化等提供了新證據。8月9日,相關研究成果在線發表在《自然—通訊》上。 近幾年,南京古生物所現代陸地生態系統起源與早期演化研究團隊博士鄭大燃、研究員王博等,多次對緬甸琥珀礦進行地質考察。近日,該研究團隊與香港大學、英國、法國和印度的科研人員合作,在緬甸中部馬圭省提林地區發現一個新的琥珀生物群——提林琥珀生物群。通過對含琥珀地層進行詳細的放射性同位素年代學和生物地層學年代限定、琥珀的成分分析以及內含物研究,確認提林琥珀生物群的時代為晚白堊世晚期(7200萬年前)。 研究團隊經過實地調研,發現提林琥珀......閱讀全文
南京古生物所等發現新的晚白堊世琥珀生物群
近年來,在緬甸琥珀中發現豐富多樣的動植物化石,引起學界和公眾的廣泛關注。這些琥珀大多數產自緬甸北部克欽地區,地質時代為白堊紀中期(9900萬年前)。近日,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通過深入緬甸琥珀產地調查,發現一個不同于克欽琥珀的晚白堊世晚期(7200萬年前)琥珀生物群。研究結果為了解緬甸地
中外科學家在緬甸中部發現7200萬年前新琥珀生物群
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8月14日發布消息稱,該所研究團隊與海外科學家合作,通過深入緬甸琥珀產地調查,發現了一個新的琥珀生物群——提林琥珀生物群(距今約7200萬年)。研究結果為了解緬甸地質、現代亞洲熱帶雨林的形成、螞蟻的演化等提供了新證據。 該研究近日在線發表于英國《自然》(Natur
南京古生物所等:緬甸發現提林琥珀生物群
?? 近幾年,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現代陸地生態系統起源與早期演化研究團隊的博士鄭大燃、研究員王博等多次對緬甸琥珀礦進行地質考察。日前,該團隊與香港大學、英國、法國和印度等科研人員合作,在緬甸中部馬圭省提林地區發現了一個新的琥珀生物群——提林琥珀生物群。8月9日,研究成果在線發表于《自然—通
南京古生物所等揭示白堊紀蘑菇的多樣性
蘑菇是一類大型、種類繁多的高等真菌,隸屬擔子菌門,傘菌綱。食用真菌多屬這類,如香菇、牛肝菌、金針菇等。傘菌類的子實體較大,通常肉眼可見,屬于繁殖器官。蘑菇的生活周期很短,且質地柔軟,缺乏幾丁質表皮或礦化殼體,也不具備高等植物的維管束結構,很難保存為印痕化石。 目前已知的蘑菇化石均來自琥珀,共描
研究再次確認早白堊世花蕾真實存在
被子植物對人類的生存來說具有無法替代的重要意義,它們美麗的花朵也為我們的世界增添了很多令人愉悅光彩奪目的絢麗色彩。盡管人們已經發現過不少的早期被子植物(包括花朵)化石,但是人類對于地質歷史時期的花蕾了解甚少。此前有過早白堊世花蕾的報道,但是人們對該化石的了解僅限于花蕾的表面形態,而對其內部的結構卻是
科研人員在白堊紀琥珀中發現偽細頸蟲科新屬
近日,中山大學生態學院古生物團隊在中生代鞘翅目研究方面取得進展。團隊對緬甸北部白堊紀琥珀生物群中的腐食類甲蟲進行鑒定分析,確定了一新屬種Gryzmalia wukong Bao, Bao et Alekseev, 2022(格氏悟空甲),并對其古生態意義進行了討論。相關研究發表于《白堊紀研究》。中山
早白堊世放射蟲動物群研究獲進展
東岡瓦納大陸主要由印度、南極洲、澳大利亞和其他一些微大陸組成,在中侏羅世與非洲大陸分離。早白堊世1.32億年前,隨著澳大利亞西北處新的洋中脊擴張,印度大陸從南半球中高緯度地區向北漂移,在晚白堊世時期到達熱帶-亞熱帶區域(30°S-30°N),最終在新生代早期與歐亞大陸碰撞,這一過程直接影響全球古
白堊紀麗蛉自帶“天線”-具備長距離的化學通訊能力
用超長口器采粉、自帶生物“天線”、可遠程“交友”……17日,《自然·通訊》在線發表了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所的研究成果,向世人描述了1億年前的麗蛉所具備的“超能力”,從而為重建中生代傳粉昆蟲與植物的生態關系提供了新觀點。 昆蟲傳粉促進了植物的繁衍和分化,在現代陸地生態系統中至關重要。麗蛉被譽
科學家發現迄今最古老蘑菇化石
由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和新西蘭、美國古生物學者組成的科研團隊,從多年來在遼寧、內蒙古和緬甸克欽邦北部的胡康河谷等地采集到的琥珀標本中,近日確定發現了4枚距今1億年左右的蘑菇化石。這4枚蘑菇化石形成于白堊紀中期,被發現時結構完好,是迄今發現的最古老的蘑菇化石。 據悉,該項研究由中國科學
遼寧阜新發現早白堊世晚期恐龍動物群
阜新恐龍群復原圖 畫師 神棘?海州露天煤礦原址。課題組供圖?3月16日,《白堊紀研究》刊發遼寧工程技術大學與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古生物學者研究成果。他們通過對遼寧省阜新盆地產出的恐龍足跡的研究,發現了一個高度多樣化的早白堊世晚期恐龍動物群。阜新組的足跡化石顯示出了多元化的獸腳類足跡形態,而鳥腳類足跡
晚白堊世三突起類花粉研究取得系統性進展
三突起類花粉是一類形態獨特、復雜的被子植物花粉,以具三個赤道位置的突起為特征。它主要繁盛于晚白堊世,現已完全絕滅。晚白堊世北半球孢粉植物群可分為正型粉區和以三突起類為代表的鷹粉區。我國東北地區便是屬于鷹粉區,產出有大量的三突起類花粉化石。該類花粉形態特征明顯、分異度高、地質延限短、演化迅速,在陸相上
新發現!中外科學家在琥珀中發現大體型古鳥類
2月10日,中外科學家團隊在北京宣稱,他們在緬甸白堊紀琥珀中發現了一只比以往標本都大的反鳥類翅膀,對學者理解白堊紀反鳥類體型和翅膀上的羽毛外觀有重要意義。該研究由中國地質大學(北京)邢立達副教授領銜,加拿大薩斯喀徹溫省皇家博物館瑞安·麥凱勒教授(Ryan C。 McKellar)、中國科學院古脊
我國學者補充中國早白堊世圍場皇家螈的鑒定特征
圍場皇家螈(Regalerpeton weichangensis)是一類產自河北圍場早白堊世的有尾兩棲類。近期古脊椎所王原研究員課題組對新發現的8件化石材料進行研究,修訂并補充了圍場皇家螈的鑒定特征。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古脊椎動物學報》(Vertebrata PalAsiatica)。圖1 圍場
科研人員在琥珀中發現大型古鳥類
鳥類復原圖 (2) 2月10日,中外科學家團隊在北京宣稱,他們在緬甸白堊紀琥珀中發現了一只比以往標本都大的反鳥類翅膀,對學者理解白堊紀反鳥類體型和翅膀上的羽毛外觀有重要意義。該研究由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副教授邢立達領銜,加拿大薩斯喀徹溫省皇家博物館教授瑞安·麥凱勒、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
雄性蚊子也曾吸過血!中國科技幫助國外學者破案
誰曾想到,人人喊打的吸血蚊子,已經在地球上存活了至少1億多年。 已有的研究顯示,雄性蚊子并不吸血,只有交配完成的雌性蚊子因為卵巢和受精卵的發育才吸血。12月4日,一篇發表于《當代生物學》(Current Biology)的封面文章推翻了上述結論。 在距今約1.3億年前的早白堊世黎巴嫩琥珀中,
我國科學家發現昆蟲也愛吃恐龍羽毛
中白堊世琥珀中以恐龍羽毛為食的Mesophthirus engeli發育較晚期復原圖 王晨供圖 近日,一個中美聯合研究團隊發現,帶羽毛的恐龍身上寄生有一種與現代虱類似的昆蟲。這種新發現的昆蟲物種名為恩氏中生食毛蟲(Mesophthirus engeli),它與部分受損的恐龍羽毛同時保存在約1億年歷
揭示南海陸緣早白堊世至早新生代伸展事件
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邊緣海與大洋地質重點實驗室(OMG)構造與模擬學科組博士研究生孫李恒,研究員孫珍、張運迎,副研究員趙中賢等對國際大洋發現計劃(IODP) 367/368航次1504站位采集到的基底綠片巖相糜棱巖開展了顯微構造、地球化學和碳酸鹽U-Pb定年的研究,發現自早白堊世以來南海陸緣
早白堊世鳥類化石顯示鳥類牙齒退化模式的多樣性
11月12日,英國《系統古生物學雜志》(Journal of Systematic Palaeontology)發表了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王敏、鄒晶梅、周爽、周忠和有關基干今鳥型類演化的工作,揭示了牙齒退化在原始鳥類中的多樣性,甚至在姐妹群支系中呈現截然不同的模式。 今鳥型類(O
地質地球所等發現恐龍生活時代氣候寒冷的證據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法籍博士后Romain Amiot與中科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王旭等組成的一個多國合作團隊近日在著名學術刊物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發表了一篇題為“東亞地區恐龍氧同位素揭示早白堊世寒冷的氣候”(Oxygen isotopes of Eas
南京古生物所等以琥珀菊石解密1億年前森林生態環境
琥珀是遠古植物的樹脂經過長久的地質作用形成的化石。琥珀常常含有保存很好的陸地生物,例如花、微生物、昆蟲甚至蜥蜴和鳥類。由于產生條件和保存環境的限制,琥珀很少保存水生生物,海洋生物更是鳳毛麟角,而水生生物化石常常能提供關鍵的生態環境信息。這些遠古的生態環境信息為人們了解未來陸地生態系統的變化提供了
南海陸緣早白堊世至早新生代伸展事件獲揭示
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邊緣海與大洋地質重點實驗室(OMG)構造與模擬學科組博士研究生孫李恒,研究員孫珍、張運迎,副研究員趙中賢等對國際大洋發現計劃(IODP) 367/368航次1504站位采集到的基底綠片巖相糜棱巖開展了顯微構造、地球化學和碳酸鹽U-Pb定年的研究,發現自早白堊世以來
我國遼寧發現早白堊世的對齒獸類哺乳動物新屬種
5月24日出版的《科學報告》(Scientific Reports)報道了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和臨沂大學科研團隊合作研究的發現于早白堊世熱河生物群的哺乳動物新屬種——羅氏晚萌齒獸(Anebodon luoi)。化石是對齒獸類的基干物種,臼齒數目比之前發現的同屬對齒獸的張和獸和毛獸少
南海陸緣早白堊世至早新生代伸展事件獲揭示
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邊緣海與大洋地質重點實驗室(OMG)構造與模擬學科組博士研究生孫李恒,研究員孫珍、張運迎,副研究員趙中賢等對國際大洋發現計劃(IODP) 367/368航次1504站位采集到的基底綠片巖相糜棱巖開展了顯微構造、地球化學和碳酸鹽U-Pb定年的研究,發現自早白堊世以來
科學家發現一億年前琥珀甲蟲新物種
8月29日,來自中國臺灣科研團隊宣布,在琥珀中發現了一種史前甲蟲新物種。該研究結果發表在著名古生物和地質學領域國際期刊《白堊紀研究》上。 這項研究由石探記科學團隊成員,來自中國臺灣的科學家蕭昀(澳大利亞聯邦科學與工業組織-澳洲國家昆蟲館和澳洲國立大學生物學研究院聯合培養在讀博士生)與黃嘉
科學家發現一億年前琥珀甲蟲新物種
8月29日,來自中國臺灣科研團隊宣布,在琥珀中發現了一種史前甲蟲新物種。該研究結果發表在著名古生物和地質學領域國際期刊《白堊紀研究》上。 這項研究由石探記科學團隊成員,來自中國臺灣的科學家蕭昀(澳大利亞聯邦科學與工業組織-澳洲國家昆蟲館和澳洲國立大學生物學研究院聯合培養在讀博士生)與黃嘉
道虎溝生物群發現最早的昆蟲母愛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2/7/482620.shtm 卡拉劃蝽的生態復原圖(孫捷繪制)? 昆蟲不僅有母愛,而且昆蟲母性關懷的適應行為至少可追溯至中侏羅世。這項發現由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以下簡稱南京古生物所)博士研究生
緬甸琥珀中發現迄今最古老的螞蟻模仿者
奇翅科被認為是緬甸琥珀中最奇特的昆蟲之一,最早僅在白堊紀中期緬甸琥珀中發現,在巴西早白堊世地層和美國始新世地層中有少量產出。然而,關于奇翅科的生活習性、系統發育關系和演化歷史頗具爭議。 近日,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碩士研究生羅慈航在研究員王博指導下,與副研究員梁昆、博士李麗琴等合作,基
中耳演化新模式?在早白堊世哺乳動物化石中尋找答案
英國《自然》(Nature)雜志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王海冰、王元青,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孟津有關早期哺乳動物中耳演化的研究成果:通過報道發現于遼寧凌源的早白堊世多瘤齒獸類新屬種——蓋氏熱河俊獸(Jeholbaatar Kielanae),提出一種新的哺乳動物中耳演化模式。
山東諸城發現晚白堊世具有獨特坐骨的纖角龍類新屬種
12月23日出版的美國《公共科學圖書館·綜合》(PLOS ONE)期刊上,由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的賀一鳴、Corwin Sulliavan、徐星,山東諸城恐龍博物館的王克柏和陳樹清,美國芝加哥菲爾德自然史博物館的Peter J. Makovicky和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的韓鳳祿聯合
華北克拉通早白堊世高分辨率古氣候研究獲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博士研究生盧暢在中國科學院院士徐義剛的指導下,基于遼西喀左盆地燕山科學鉆探(YSDP-4)獲取的九佛堂組連續湖相沉積巖芯,通過孢粉學與粘土礦物學分析,首次揭示了華北克拉通早白堊世Aptian階(約1.21至1.13億年前)植被與氣候演化序列,并系統論證了陸地生態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