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陸緣早白堊世至早新生代伸展事件獲揭示
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邊緣海與大洋地質重點實驗室(OMG)構造與模擬學科組博士研究生孫李恒,研究員孫珍、張運迎,副研究員趙中賢等對國際大洋發現計劃(IODP) 367/368航次1504站位采集到的基底綠片巖相糜棱巖開展了顯微構造、地球化學和碳酸鹽U-Pb定年的研究,發現自早白堊世以來南海陸緣至少經歷了兩期主要的伸展事件,這兩期伸展事件共同導致了南海陸緣的減薄。相關研究近日發表于《海洋地質》。 該研究工作得到了K.C Wong 教育基金、廣東省自然科學基金、廣東省重點領域研發計劃、南方海洋科學與工程廣東省實驗室(廣州)人才團隊引進重大專項、廣州市科技項目、中國自然科學基金和中國科學院青年創新促進會的聯合資助。 南海北部陸緣在晚中生代之前受俯沖作用的影響,然而在晚白堊世俯沖反轉后轉變為被動陸緣。巖石學和地球物理證據表明,南海被動陸緣在晚白堊世以后經歷了多期伸展,并伴有明......閱讀全文
南海陸緣早白堊世至早新生代伸展事件獲揭示
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邊緣海與大洋地質重點實驗室(OMG)構造與模擬學科組博士研究生孫李恒,研究員孫珍、張運迎,副研究員趙中賢等對國際大洋發現計劃(IODP) 367/368航次1504站位采集到的基底綠片巖相糜棱巖開展了顯微構造、地球化學和碳酸鹽U-Pb定年的研究,發現自早白堊世以來
南海陸緣早白堊世至早新生代伸展事件獲揭示
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邊緣海與大洋地質重點實驗室(OMG)構造與模擬學科組博士研究生孫李恒,研究員孫珍、張運迎,副研究員趙中賢等對國際大洋發現計劃(IODP) 367/368航次1504站位采集到的基底綠片巖相糜棱巖開展了顯微構造、地球化學和碳酸鹽U-Pb定年的研究,發現自早白堊世以來
揭示南海陸緣早白堊世至早新生代伸展事件
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邊緣海與大洋地質重點實驗室(OMG)構造與模擬學科組博士研究生孫李恒,研究員孫珍、張運迎,副研究員趙中賢等對國際大洋發現計劃(IODP) 367/368航次1504站位采集到的基底綠片巖相糜棱巖開展了顯微構造、地球化學和碳酸鹽U-Pb定年的研究,發現自早白堊世以來南海陸緣
早白堊世放射蟲動物群研究獲進展
東岡瓦納大陸主要由印度、南極洲、澳大利亞和其他一些微大陸組成,在中侏羅世與非洲大陸分離。早白堊世1.32億年前,隨著澳大利亞西北處新的洋中脊擴張,印度大陸從南半球中高緯度地區向北漂移,在晚白堊世時期到達熱帶-亞熱帶區域(30°S-30°N),最終在新生代早期與歐亞大陸碰撞,這一過程直接影響全球古
研究再次確認早白堊世花蕾真實存在
被子植物對人類的生存來說具有無法替代的重要意義,它們美麗的花朵也為我們的世界增添了很多令人愉悅光彩奪目的絢麗色彩。盡管人們已經發現過不少的早期被子植物(包括花朵)化石,但是人類對于地質歷史時期的花蕾了解甚少。此前有過早白堊世花蕾的報道,但是人們對該化石的了解僅限于花蕾的表面形態,而對其內部的結構卻是
青藏高原班怒洋演化歷史獲揭示
近日,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研究員王強團隊同合作者,通過系統整合蛇綠巖年代學、變質-巖漿作用序列、沉積記錄等多學科證據,重建了班公湖-怒江新特提斯洋(以下簡稱班-怒洋)開啟-俯沖-穿時閉合的完整演化過程。相關成果發表于《地球科學評論》(Earth-Science Reviews)。 青藏
華北克拉通早白堊世高分辨率古氣候研究獲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博士研究生盧暢在中國科學院院士徐義剛的指導下,基于遼西喀左盆地燕山科學鉆探(YSDP-4)獲取的九佛堂組連續湖相沉積巖芯,通過孢粉學與粘土礦物學分析,首次揭示了華北克拉通早白堊世Aptian階(約1.21至1.13億年前)植被與氣候演化序列,并系統論證了陸地生態系統
遼寧阜新發現早白堊世晚期恐龍動物群
阜新恐龍群復原圖 畫師 神棘?海州露天煤礦原址。課題組供圖?3月16日,《白堊紀研究》刊發遼寧工程技術大學與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古生物學者研究成果。他們通過對遼寧省阜新盆地產出的恐龍足跡的研究,發現了一個高度多樣化的早白堊世晚期恐龍動物群。阜新組的足跡化石顯示出了多元化的獸腳類足跡形態,而鳥腳類足跡
我國學者補充中國早白堊世圍場皇家螈的鑒定特征
圍場皇家螈(Regalerpeton weichangensis)是一類產自河北圍場早白堊世的有尾兩棲類。近期古脊椎所王原研究員課題組對新發現的8件化石材料進行研究,修訂并補充了圍場皇家螈的鑒定特征。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古脊椎動物學報》(Vertebrata PalAsiatica)。圖1 圍場
遼西發現早白堊世新型被子植物
凌源奇葩的模式標本。(王鑫供圖) ? 近日,《生物學》刊發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員王鑫的論文“一個新的早白堊世花朵及其對于花的形成的啟示”,為解決相關問題提供新的視角。文中報道了與此前的早白堊世被子植物完全不同的花化石,凌源奇葩(Lingyuananthus inexpectu
早白堊世鳥類化石顯示鳥類牙齒退化模式的多樣性
11月12日,英國《系統古生物學雜志》(Journal of Systematic Palaeontology)發表了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王敏、鄒晶梅、周爽、周忠和有關基干今鳥型類演化的工作,揭示了牙齒退化在原始鳥類中的多樣性,甚至在姐妹群支系中呈現截然不同的模式。 今鳥型類(O
早新生代南半球西風帶演化機制研究獲新進展
風帶演化機制研究獲新進展?近日,國際地學自然指數期刊《地球物理研究快報》發表了早新生代南半球西風帶演化機制的研究新進展,該研究由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研究院常鳳鳴研究組與自然資源部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法國海洋開發研究院、德國美因茨大學、同濟大學、自然資源部青島海洋地質研究所和自然資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合
早新生代南半球西風帶演化研究獲重要進展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員徐兆凱團隊與合作者,在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項目的聯合資助下,在早新生代南半球西風帶演化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相關成果近日在線發表于《地球物理研究通訊》(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論文第一作者、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工程師陳紅瑾表
早新生代南半球西風帶演化研究獲重要進展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員徐兆凱團隊與合作者,在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項目的聯合資助下,在早新生代南半球西風帶演化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相關成果近日在線發表于《地球物理研究通訊》(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論文第一作者、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工程師陳紅瑾表
我國遼寧發現早白堊世的對齒獸類哺乳動物新屬種
5月24日出版的《科學報告》(Scientific Reports)報道了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和臨沂大學科研團隊合作研究的發現于早白堊世熱河生物群的哺乳動物新屬種——羅氏晚萌齒獸(Anebodon luoi)。化石是對齒獸類的基干物種,臼齒數目比之前發現的同屬對齒獸的張和獸和毛獸少
地質地球所揭示早寒武世深海氧化原因
寒武紀早期,地球生物出現急劇的演變,埃迪卡拉晚期軟體生物消失,而寒武紀生物出現了大爆發。最可能促使大生物演化的內在因素是氧氣。深海氧化程度的增強被認為導致了大動物的演化。 以前主要利用鐵組分和硫同位素組成對過渡時期揚子海洋化學進行研究,但鐵組分和硫同位素值主要反映海洋底水條件。而對于分層的海洋
仝亞博等GRL:基于特提斯喜馬拉雅地體重磁化作用的印度亞洲板塊三階段碰撞新模式
新生代早期印度板塊與亞洲板塊的碰撞和持續匯聚,不僅形成了“世界屋脊”—青藏高原,和一系列橫貫亞洲大陸的巨型造山帶,還強烈改造了亞洲大陸的地貌格局,深刻影響了全球生態與環境演化。近半個世紀以來,國內外諸多科研團隊在青藏高原拉薩地塊和特提斯-喜馬拉雅地體內開展了大量的沉積與地層學、古地磁學、地球化學
南海陸緣同裂陷期巖漿作用研究獲進展
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邊緣海與大洋地質重點實驗室構造演化與模擬研究團隊副研究員張翠梅、研究員孫珍,聯合法國斯特拉斯堡大學教授Gianreto Manatschal 及中國海油勘探專家龐雄在南海北部陸緣同裂陷期巖漿作用方面取得新進展。相關研究近日發表于《岡瓦納研究》。 被動陸緣依據巖漿活動的表征
中耳演化新模式?在早白堊世哺乳動物化石中尋找答案
英國《自然》(Nature)雜志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王海冰、王元青,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孟津有關早期哺乳動物中耳演化的研究成果:通過報道發現于遼寧凌源的早白堊世多瘤齒獸類新屬種——蓋氏熱河俊獸(Jeholbaatar Kielanae),提出一種新的哺乳動物中耳演化模式。
研究揭示南海西北陸緣孤立海底峽谷系統形成機理
近日,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邊緣海與大洋地質重點實驗室(OMG)研究員李偉帶領的“海底地貌與沉積動力學”研究團隊,聯合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等,探究了南海西北部平緩陸坡區(
研究揭示南海西北陸緣孤立海底峽谷系統形成機理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6/503210.shtm近日,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研究員李偉團隊聯合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教授陳泓君等科研人員,系統研究了南海西北部平緩陸坡區(
研究揭示南海西北陸緣孤立海底峽谷系統形成機理
近日,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邊緣海與大洋地質重點實驗室(OMG)研究員李偉帶領的“海底地貌與沉積動力學”研究團隊,聯合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等,探究了南海西北部平緩陸坡區(
南海北部陸緣張裂破裂過程研究獲新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邊緣海與大洋地質重點實驗室深部地球物理學科組聯合國內外相關研究團隊,利用走時層析成像方法,從深部結構的角度開展南海中北部陸緣洋陸轉換帶的張裂-破裂過程工作取得新進展。相關研究發表于《岡瓦納研究》(Gondwana Research)。王強博士為該論文第一作者,趙明
早新生代南半球西風帶演化機制研究獲新進展
近日,國際地學自然指數期刊《地球物理研究快報》發表了早新生代南半球西風帶演化機制的研究新進展,該研究由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研究院常鳳鳴研究組與自然資源部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法國海洋開發研究院、德國美因茨大學、同濟大學、自然資源部青島海洋地質研究所和自然資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合作進行。新生代早期(~65
南海晚新生代巖漿與流體活動成因機制獲揭示
南海作為西太平洋最大的邊緣海,其形成和演化一直是地質學界的熱點問題。2月19日,記者從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獲悉,該所熱帶海洋環境與島礁生態全國重點實驗室研究員夏少紅團隊聯合日本東北大學學者,研究揭示了南海晚新生代巖漿與流體活動成因機制。相關成果發表于《科學通報》(Science Bullet
地化所在喜馬拉雅A型花崗巖成因與巖石圈伸展獲得進展
A型花崗巖是一類具有特殊地球化學特征的巖石,表現為高的SiO2、Na2O+K2O、Zr、Nb、Ga、Y、Ce和低的CaO、Sr含量,以及高的Fe/Mg, Ga/Al比值,能夠對板內伸展和后碰撞巖漿過程提供非常重要的信息,因而具有重要的構造指示意義。鋁質A型花崗巖因其過鋁質特征區別于常見的過堿性A
東北地區中生代巖漿作用時空分布特征的動力學本質
地質地球所揭示東北地區中生代巖漿作用時空分布特征的動力學本質圖1 ?大興安嶺地區中生代火山巖年齡統計圖 中國東北地區(興蒙造山帶)以發育大面積中生代火成巖為特征,是中國東部中生代大火成巖帶的組成部分,但其形成的構造背景及地球動力學作用過程仍然存在爭議,爭議的焦點在于區內大規模巖漿作
揭示南海西北陸緣峽谷形成演化及斷層運動學特征
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邊緣海與大洋地質重點實驗室研究員李偉團隊在南海西北部海底峽谷形成演化和大陸架正斷層演化過程方面分別取得創新性進展。相關研究近日分別發表于《海洋地質》《海洋和石油地質學》。博士研究生李爽和胡守祥分別為該論文第一作者,李偉為通訊作者。 海底峽谷是深水源匯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研究揭示早志留世軟骨魚類新進展
在生命演化史中,泥盆紀常被稱為“魚類時代”。近60余年來,全球志留紀魚類化石的連續發現已使人們能夠將“魚類時代”推前至志留紀。化石記錄表明,志留紀是脊椎動物演化史上的一個關鍵時期,無頜類已相當繁盛,有頜類所有重要類群如盾皮魚綱、棘魚綱、軟骨魚綱和硬骨魚綱等皆已出現并逐漸得到發展。志留紀魚類化石不
化石碎片提供早白堊紀新棘龍演化證據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5/501050.shtm西班牙科學家認為,來自該國卡斯特利翁的恐龍標本是一個新的棘龍類物種。研究表明伊比利亞半島可能曾是中到大體型棘龍的多樣化區域,并揭示了棘龍類的起源和演化。相關研究近日發表于《科學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