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白堊世三突起類花粉研究取得系統性進展
三突起類花粉是一類形態獨特、復雜的被子植物花粉,以具三個赤道位置的突起為特征。它主要繁盛于晚白堊世,現已完全絕滅。晚白堊世北半球孢粉植物群可分為正型粉區和以三突起類為代表的鷹粉區。我國東北地區便是屬于鷹粉區,產出有大量的三突起類花粉化石。該類花粉形態特征明顯、分異度高、地質延限短、演化迅速,在陸相上白堊統劃分和對比、古生態、古氣候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研究和應用意義。 然而,三突起類花粉復雜的形態特征使得觀察變為困難,且形態描述和測量也極易混亂。因此,在系統學上造成了分類混亂、屬種區分不清的混亂局面,嚴重影響了其在地層學、古生態學、古地理學上的應用。 近期,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博士研究生吳一笑與導師李建國研究員等,以松遼盆地松科1井上白堊統化石花粉材料為基礎,對三突起類花粉開展了詳細的研究,在形態學、系統分類、演化和分布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新進展。相關成果相繼發表于國際植物系統分類研究著名期刊Grana和地學綜合研究期......閱讀全文
晚白堊世三突起類花粉研究取得系統性進展
三突起類花粉是一類形態獨特、復雜的被子植物花粉,以具三個赤道位置的突起為特征。它主要繁盛于晚白堊世,現已完全絕滅。晚白堊世北半球孢粉植物群可分為正型粉區和以三突起類為代表的鷹粉區。我國東北地區便是屬于鷹粉區,產出有大量的三突起類花粉化石。該類花粉形態特征明顯、分異度高、地質延限短、演化迅速,在陸相上
山東諸城發現晚白堊世具有獨特坐骨的纖角龍類新屬種
12月23日出版的美國《公共科學圖書館·綜合》(PLOS ONE)期刊上,由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的賀一鳴、Corwin Sulliavan、徐星,山東諸城恐龍博物館的王克柏和陳樹清,美國芝加哥菲爾德自然史博物館的Peter J. Makovicky和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的韓鳳祿聯合
南京古生物所等發現新的晚白堊世琥珀生物群
近年來,在緬甸琥珀中發現豐富多樣的動植物化石,引起學界和公眾的廣泛關注。這些琥珀大多數產自緬甸北部克欽地區,地質時代為白堊紀中期(9900萬年前)。近日,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通過深入緬甸琥珀產地調查,發現一個不同于克欽琥珀的晚白堊世晚期(7200萬年前)琥珀生物群。研究結果為了解緬甸地
青藏高原西部花粉記錄揭示晚全新世亞洲季風移動路徑
青藏高原及周邊山地儲存了地球上除兩極以外的大部分冰川資源,也是許多大江大河的發源地,被稱為亞洲“水塔”。近年來,由于高原冰川的快速消融,其水汽的來源及影響因子等問題受到科學界的普遍關注。 青藏高原西部的帕米爾高原、喀喇昆侖山以及西昆侖發育有許多大型冰川(如慕士塔格-公格爾冰川等)。近十年到百年
中國晚中新世“麝牛類”牛科動物研究獲新進展
和政羊(Hezhengia)是甘肅臨夏盆地晚中新世三趾馬動物群中最具代表性的成員之一,頭骨化石數量較多,并根據化石產地和政縣的名字命名為和政羊。盡管和政羊的化石材料豐富,但相關研究并不充分,此前僅有一篇簡單的報道及一篇食性研究論文。近日,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對臨夏盆地的和政羊化石進
內蒙古發現小型傷齒龍科恐龍新屬種
蝶獵龍蝴蝶形的背椎。(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供圖)內蒙古蝶獵龍的頭骨右側視。(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供圖) 傷齒龍科恐龍是一類中小體型的獸腳類恐龍,和鳥類具有很近的親緣關系,與鳥翼類、馳龍類共同構成了近鳥類,因此傷齒龍科恐龍的研究對理解非鳥恐龍向鳥類的演化過程的具體細節具有重要意義
中美專家為晚三疊世國際年代標準建立提供關鍵證據
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員王永棟與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教授黃春菊帶領的中美科研團隊9月1日公布最新研究成果:該研究將四川盆地須家河組地質時代認識的精度提高了十倍,實現華南四川盆地與北美紐瓦克盆地的高精度國際對比,首次為晚三疊世國際年代標準的最終建立提供來自中國的關鍵證據。 據專家介紹
究竟什么導致恐龍滅絕?中國科學家提出恐龍滅絕新機制
6600萬年前,雄霸地球的恐龍消失了。究竟是什么原因導致了恐龍的滅絕?是小行星撞地球,是氣候變化,還是大面積火山爆發? 答案或許不這么簡單——來自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和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等機構的科學家對陜西山陽盆地恐龍化石開展了系統性研究,提出了一種
緬甸琥珀中發現迄今最古老的螞蟻模仿者
奇翅科被認為是緬甸琥珀中最奇特的昆蟲之一,最早僅在白堊紀中期緬甸琥珀中發現,在巴西早白堊世地層和美國始新世地層中有少量產出。然而,關于奇翅科的生活習性、系統發育關系和演化歷史頗具爭議。 近日,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碩士研究生羅慈航在研究員王博指導下,與副研究員梁昆、博士李麗琴等合作,基
遼寧阜新發現早白堊世晚期恐龍動物群
阜新恐龍群復原圖 畫師 神棘?海州露天煤礦原址。課題組供圖?3月16日,《白堊紀研究》刊發遼寧工程技術大學與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古生物學者研究成果。他們通過對遼寧省阜新盆地產出的恐龍足跡的研究,發現了一個高度多樣化的早白堊世晚期恐龍動物群。阜新組的足跡化石顯示出了多元化的獸腳類足跡形態,而鳥腳類足跡
一億年前真雙子葉植物大爆發
11月13日,《中國科學報》記者從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獲悉,該所研究員王鑫帶領的團隊于當日在《科學報告》上報道了一件命名為“靜子花”的化石。該化石發現于9900萬年前的緬甸琥珀中,為被子植物在白堊紀中期大量出現提供了一個新的證據。 140年前,達爾文對于被子植物在白堊紀中期突然大量出
科學家發現開在一億年前的“神秘花”
11月13日,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員王鑫團隊在《科學報告》上報道了一件命名為“靜子花”的化石。該化石發現于9900萬年前的緬甸琥珀中,為被子植物在白堊紀中期大量出現提供了一個新的證據。 140年前,達爾文對于被子植物在白堊紀中期突然大量出現百思不得其解,因為按照他的理論,一切類群
古脊椎所在原始鳥類頭骨和胸骨的形態功能研究中獲進展
近期,《系統古生物學》(Journal of Systematic Palaeontology)發表了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王敏、周忠和關于早白堊世反鳥類的研究工作,報道了一新屬種:纖細上羊鳥(Shangyang graciles),為討論原始鳥類頭骨和胸骨的形態功能演化提供了新的
古脊椎所在原始鳥類頭骨和胸骨的形態功能研究中獲進展
近期,《系統古生物學》(Journal of Systematic Palaeontology)發表了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王敏、周忠和關于早白堊世反鳥類的研究工作,報道了一新屬種:纖細上羊鳥(Shangyang graciles),為討論原始鳥類頭骨和胸骨的形態功能演化提供了新的信
令達爾文“討厭的謎團”終于解開
140年前,達爾文對于被子植物在白堊紀中期突然大量出現,卻又找不到它們的祖先類群和早期演化的線索,而將被子植物的起源稱為“討厭的謎團”。13日,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王鑫團隊,在《科學報告》上發表研究成果認為,當年達爾文在化石記錄中看到的并不是“被子植物起源”,而是真雙子葉植物的大爆發。
晚中新世至中上新世溫暖期亞洲氣候演化與動力過程研究
始于距今200-300萬年前的大冰期氣候塑造了第四紀以來的海洋和陸地環境格局,以及與之相關的生物群落,包括人類的出現和演化。在這之前的上新世和中新世,地球氣候相對溫暖,是距離現代最近的地質溫暖期,期間僅南極發育了大規模冰蓋,而北半球僅發育了零星的小規模冰蓋。這一情景與目前兩極冰蓋變化趨勢頗為相似
被子植物的起源研究取得進展
被子植物(有花植物)是植物界最進化、種類最豐富的植物大類群,在現今陸地生態系統中占主導地位。被子植物的起源和早期演化一直是演化生物學中最重要的科學問題之一。然而,被子植物化石在1億多年前的白堊紀地層中突然大量出現,似乎與進化論的觀點——“生物演化是漸進的”相悖,達爾文對此感到困惑不解,稱之為“討
一億年前最早的“采花賊”到底是誰?
大多被子植物(有花植物)通過昆蟲進行傳粉,昆蟲傳粉也被認為是白堊紀中期(距今約1億年)被子植物大爆發的一個關鍵因素。那么,昆蟲的授粉行為是什么時候在地球上出現的呢?2021年4月12日,《自然—植物》在線發表了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以下簡稱南京古生物所)研究員蔡晨陽帶領的一支國際合作團隊的研究
我國學者補充中國早白堊世圍場皇家螈的鑒定特征
圍場皇家螈(Regalerpeton weichangensis)是一類產自河北圍場早白堊世的有尾兩棲類。近期古脊椎所王原研究員課題組對新發現的8件化石材料進行研究,修訂并補充了圍場皇家螈的鑒定特征。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古脊椎動物學報》(Vertebrata PalAsiatica)。圖1 圍場
古脊椎所發現恐龍化石保存1億多年前禾本植物起源信息
注重學科交叉,拓展研究方向,一直是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科研宗旨之一。吳妍、尤海魯和李小強三位研究人員經過近四年的努力,近日取得重要研究成果,從一億多年前早白堊紀晚期發現的鴨嘴龍類恐龍(馬鬃龍)牙齒周邊保存的一種特殊結構中,成功提取到植物表皮和植硅體殘留物。經過深入分析和對比研究,揭
我國學者闡述板塊運動對陸生植物演化的驅動作用
印度板塊從岡瓦納裂離并向北漂移、碰撞拼貼至歐亞大陸之上是地球晚中生代演化中的一個重要事件,它對現代歐亞大陸地質、地貌格局的形成具有決定性意義。關于這一板塊漂移的證據過去多源自古地磁,古生物化石方面的研究少之又少。 最近,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李建國研究員團隊根據陸生植物易受海洋地理隔離
我國遼寧發現早白堊世的對齒獸類哺乳動物新屬種
5月24日出版的《科學報告》(Scientific Reports)報道了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和臨沂大學科研團隊合作研究的發現于早白堊世熱河生物群的哺乳動物新屬種——羅氏晚萌齒獸(Anebodon luoi)。化石是對齒獸類的基干物種,臼齒數目比之前發現的同屬對齒獸的張和獸和毛獸少
古脊椎所在侏羅紀蜥蜴研究中獲進展
鱗龍形類的系統發育學研究顯示侏羅紀是有鱗類演化的一個重要時期。在這一時期,有鱗類迅速地演化出它的幾個主要的分支類群。但侏羅紀的有鱗類化石記錄卻十分有限,只在北美和歐亞大陸的少數幾個化石點,如美國的Morrison組、德國的Solnhofen灰巖、哈薩克的Karatau組中有記錄。 在中國,白堊
侏羅紀蜥蜴研究獲進展
鱗龍形類的系統發育學研究顯示侏羅紀是有鱗類演化的一個重要時期。在這一時期,有鱗類迅速地演化出它的幾個主要的分支類群。但侏羅紀的有鱗類化石記錄卻十分有限,只在北美和歐亞大陸的少數幾個化石點,如美國的Morrison組、德國的Solnhofen灰巖、哈薩克的Karatau組中有記錄。 在中國,白堊
我國科學家揭示中–晚奧陶世板塊漂移歷程
奧陶紀時中國的大部分板塊都位于岡瓦納東北緣的低緯度熱帶地區,包括華南、華北、塔里木、喜馬拉雅、拉薩、滇緬馬蘇(保山地區),這些板塊的古地理位置以及在奧陶紀時的漂移歷程一直是研究熱點。 近日,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早古生代研究團隊博士方翔、研究員張元動等人,聯合澳大利亞塔斯馬尼亞大學教
恐龍蛋化石揭示恐龍與鳥類親緣關系
一項恐龍蛋的新研究表明:鳥類和白堊紀時期的非鳥獸腳類恐龍(non-avian theropods)可能擁有一個共同的祖先。 Nieves López Martínez是馬德里康普大學(Complutense University of Madrid)一名已故的古生物學家,在2010年她
我國研究人員發現最早的有花植物昆蟲傳粉證據
人類的大部分食物來自被子植物(開花植物),而90%以上的被子植物需要昆蟲授粉。如此重要的授粉行為是什么時候開始在地球上出現的呢?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科研人員在緬甸琥珀中的新發現,為最早的被子植物蟲媒傳粉提供了直接證據。相關研究于11月12日在線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上
揭示南海陸緣早白堊世至早新生代伸展事件
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邊緣海與大洋地質重點實驗室(OMG)構造與模擬學科組博士研究生孫李恒,研究員孫珍、張運迎,副研究員趙中賢等對國際大洋發現計劃(IODP) 367/368航次1504站位采集到的基底綠片巖相糜棱巖開展了顯微構造、地球化學和碳酸鹽U-Pb定年的研究,發現自早白堊世以來南海陸緣
早白堊世鳥類化石顯示鳥類牙齒退化模式的多樣性
11月12日,英國《系統古生物學雜志》(Journal of Systematic Palaeontology)發表了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王敏、鄒晶梅、周爽、周忠和有關基干今鳥型類演化的工作,揭示了牙齒退化在原始鳥類中的多樣性,甚至在姐妹群支系中呈現截然不同的模式。 今鳥型類(O
你知道最早的有花植物昆蟲傳粉是什么時候么?
人類的大部分食物來自被子植物(開花植物),而90%以上的被子植物需要昆蟲授粉。如此重要的授粉行為是什么時候開始在地球上出現的呢?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科研人員在緬甸琥珀中的新發現,為最早的被子植物蟲媒傳粉提供了直接證據。相關研究于11月12日在線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