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古生物所等發現新的晚白堊世琥珀生物群
近年來,在緬甸琥珀中發現豐富多樣的動植物化石,引起學界和公眾的廣泛關注。這些琥珀大多數產自緬甸北部克欽地區,地質時代為白堊紀中期(9900萬年前)。近日,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通過深入緬甸琥珀產地調查,發現一個不同于克欽琥珀的晚白堊世晚期(7200萬年前)琥珀生物群。研究結果為了解緬甸地質、現代亞洲熱帶雨林的形成、螞蟻的演化等提供了新證據。8月9日,相關研究成果在線發表在《自然—通訊》上。 近幾年,南京古生物所現代陸地生態系統起源與早期演化研究團隊博士鄭大燃、研究員王博等,多次對緬甸琥珀礦進行地質考察。近日,該研究團隊與香港大學、英國、法國和印度的科研人員合作,在緬甸中部馬圭省提林地區發現一個新的琥珀生物群——提林琥珀生物群。通過對含琥珀地層進行詳細的放射性同位素年代學和生物地層學年代限定、琥珀的成分分析以及內含物研究,確認提林琥珀生物群的時代為晚白堊世晚期(7200萬年前)。 研究團隊經過實地調研,發現提林琥珀......閱讀全文
侏羅紀蜥蜴研究獲進展
鱗龍形類的系統發育學研究顯示侏羅紀是有鱗類演化的一個重要時期。在這一時期,有鱗類迅速地演化出它的幾個主要的分支類群。但侏羅紀的有鱗類化石記錄卻十分有限,只在北美和歐亞大陸的少數幾個化石點,如美國的Morrison組、德國的Solnhofen灰巖、哈薩克的Karatau組中有記錄。 在中國,白堊
古脊椎所在侏羅紀蜥蜴研究中獲進展
鱗龍形類的系統發育學研究顯示侏羅紀是有鱗類演化的一個重要時期。在這一時期,有鱗類迅速地演化出它的幾個主要的分支類群。但侏羅紀的有鱗類化石記錄卻十分有限,只在北美和歐亞大陸的少數幾個化石點,如美國的Morrison組、德國的Solnhofen灰巖、哈薩克的Karatau組中有記錄。 在中國,白堊
內蒙古發現小型傷齒龍科恐龍新屬種
蝶獵龍蝴蝶形的背椎。(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供圖)內蒙古蝶獵龍的頭骨右側視。(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供圖) 傷齒龍科恐龍是一類中小體型的獸腳類恐龍,和鳥類具有很近的親緣關系,與鳥翼類、馳龍類共同構成了近鳥類,因此傷齒龍科恐龍的研究對理解非鳥恐龍向鳥類的演化過程的具體細節具有重要意義
白堊紀苔蘚植物系統學與擬態研究取得新發現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2/3/474841.shtm 苔蘚植物是維管植物的姐妹類群,包括苔類、蘚類和角苔類,全世界約有2.3萬種,是陸地植物中物種多樣性僅次于被子植物(約有30萬種)的第二大類群。苔類植物可能起源于晚奧陶世,目前最早
竊蛋龍類恐龍再添新類群
光明日報呼和浩特12月2日電記者高平、王瀟從內蒙古自然資源廳獲悉,一件采集于內蒙古自治區阿拉善左旗的早白堊世恐龍標本被認定為竊蛋龍類恐龍新類群——百年鴛鴦龍。這一最新研究成果近日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白堊紀研究》上。這是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內蒙古自然博物館的科研人員3年多的研究成果。據
研究人員發現小型恐龍-體型如雞
體型如雞的小恐龍被古生物學家發現 11月26日,中外科學家團隊在北京宣稱,他們在河北豐寧地區發現了一個美頜龍類新物種,對理解恐龍的演化有重要意義。該研究由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副教授邢立達領銜,英良石材自然歷史博物館執行館長鈕科程、美國芝加哥大學宮下哲人博士、加拿大埃爾伯塔大學菲利普·柯里院士等學
白堊紀苔蘚植物系統學與擬態研究取得新發現
苔蘚植物是維管植物的姐妹類群,包括苔類、蘚類和角苔類,全世界約有2.3萬種,是陸地植物中物種多樣性僅次于被子植物(約有30萬種)的第二大類群。苔類植物可能起源于晚奧陶世,目前最早的苔類大化石發現于美國紐約州中泥盆世。 分子系統學研究表明,以光萼苔目(Porellales)為代表的附生苔類在白堊
秘魯古生物學家發現2300萬年前罕見昆蟲琥珀
北京時間8月11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道,秘魯梅爾霍林格古生物學博物館古生物學家近日聲稱,他們在秘魯北部邊境地區發現了2300萬年前始新世時期的琥珀化石,這些琥珀中包裹著多種罕見的遠古昆蟲等動物和向日葵種子。 據秘魯梅爾霍林格古生物學博物館負責人、古生物學家克勞斯-霍林格介紹
一億年前真雙子葉植物大爆發
11月13日,《中國科學報》記者從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獲悉,該所研究員王鑫帶領的團隊于當日在《科學報告》上報道了一件命名為“靜子花”的化石。該化石發現于9900萬年前的緬甸琥珀中,為被子植物在白堊紀中期大量出現提供了一個新的證據。 140年前,達爾文對于被子植物在白堊紀中期突然大量出
科學家發現開在一億年前的“神秘花”
11月13日,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員王鑫團隊在《科學報告》上報道了一件命名為“靜子花”的化石。該化石發現于9900萬年前的緬甸琥珀中,為被子植物在白堊紀中期大量出現提供了一個新的證據。 140年前,達爾文對于被子植物在白堊紀中期突然大量出現百思不得其解,因為按照他的理論,一切類群
“85后”教授夫妻終發Nature子刊封面!
鮮花來拜年嘍。這可不是一朵普通的花,它在地球上存活了約1億年,在此期間容顏未改。這朵花的主要發現者是青島科技大學一對“85后”夫妻教授——王碩和施超,他們有著共同的研究對象——1億年前的琥珀化石。2月1日,《自然—植物》(Nature Plants)以封面論文形式報道了這對夫妻的最新研究成果,他們在
研究發現骨折的白堊紀蜥蜴化石
2月28日,中外科學家團隊在北京宣布,他們在遼寧省建昌縣喇嘛洞地區發現了一件來自早白堊世的矢部龍化石,其左腿存在明顯的骨折現象。這對理解熱河生物群中較大型蜥蜴的行為學有重要意義,亦增加了脊椎動物的古病理學實例,并有助于重建熱河生物群的生態系統。研究論文發表于《歷史生物學》上。 此次研究的蜥蜴化
令達爾文“討厭的謎團”終于解開
140年前,達爾文對于被子植物在白堊紀中期突然大量出現,卻又找不到它們的祖先類群和早期演化的線索,而將被子植物的起源稱為“討厭的謎團”。13日,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王鑫團隊,在《科學報告》上發表研究成果認為,當年達爾文在化石記錄中看到的并不是“被子植物起源”,而是真雙子葉植物的大爆發。
對中國最早在山東萊陽發現的翼龍化石再研究獲進展
近日,《白堊紀研究》(Cretaceous Research)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汪筱林研究團隊的最新研究成果。該研究系統記敘了產自山東萊陽下白堊統青山群的中國最早發現的翼龍化石材料,重新厘定了分類位置,并將其歸入了神龍翼龍超科。此外,研究根據這些材料中保存較好的一件股骨,對
熱河生物群發現帆翼龍科新成員
近日,國際學術期刊PeerJ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汪筱林團隊對熱河生物群翼龍研究的最新成果。研究報道并詳細描述了在遼寧凌源熱河群九佛堂組發現的帆翼龍科一新屬種——坎波斯凌源翼龍(Lingyuanopterus camposi)。其屬名來自化石產地凌源,種本名獻給巴西古
琥珀中封印的古海嘯證據
日本科學家研究發現,古代深海沉積物中發現的琥珀沉積物可能是迄今已知最古老的海嘯記錄之一。他們描述了在日本北部北海道島發現的大型琥珀沉積物,認為它們可能是被1.16億至1.14億年前的一次或多次海嘯從森林卷入了海洋。相關研究5月15日發表于《科學報告》。 古代海嘯的痕跡很難辨認,因為海浪可以重塑
從火山口沉積物中可直接測定一億年前古代海洋
不用“穿越”也能直接測定古代海洋嗎?據11月14日出版的英國《自然》雜志發表的一篇論文,科學家們日前成功從北美大西洋海岸切薩皮克灣火山口沉積物中,抽取出1億至1.4億年前的“古海水”。研究人員在論文中發表了對此處古代鹽海的直接分析,揭示其鹽度要比現代海洋高出兩倍左右。該研究結果或將對古代海洋學中
科學家在琥珀中發現恐龍羽毛
2月24日,中外科學家團隊在北京宣布,他們在緬甸白堊紀琥珀中發現了一批形態各異的恐龍羽毛,對理解白堊紀恐龍的體表覆蓋物有重要意義。該研究由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副教授邢立達領銜,加拿大薩斯喀徹溫省皇家博物館教授瑞安·麥凱勒、博士生皮埃爾·考克斯共同研究。研究論文發表于地學期刊《岡瓦納研究》。 此
遼西發現我國迄今已知最早的“第4朵花”
繼“遼寧古果”、“中華古果”以及“十字里海果”之后,遼寧西部又發現了我國迄今已知最早的“第4朵花”——“李氏果”(Leefructus)。近日,國際頂級學術刊物——英國《自然》雜志以封面文章發表了這一最新科研成果。據課題負責人、沈陽師范大學古生物研究所所長孫革教授介紹:前3朵花與地球上現存的植物
古脊椎所在原始鳥類頭骨和胸骨的形態功能研究中獲進展
近期,《系統古生物學》(Journal of Systematic Palaeontology)發表了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王敏、周忠和關于早白堊世反鳥類的研究工作,報道了一新屬種:纖細上羊鳥(Shangyang graciles),為討論原始鳥類頭骨和胸骨的形態功能演化提供了新的信
古脊椎所在原始鳥類頭骨和胸骨的形態功能研究中獲進展
近期,《系統古生物學》(Journal of Systematic Palaeontology)發表了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王敏、周忠和關于早白堊世反鳥類的研究工作,報道了一新屬種:纖細上羊鳥(Shangyang graciles),為討論原始鳥類頭骨和胸骨的形態功能演化提供了新的信
南京古生物所等在緬甸琥珀中發現社會性寄生甲蟲
自然界中社會性昆蟲(如螞蟻、白蟻和蜜蜂)與其他動物之間存在十分密切的關系。昆蟲之間互相利用,從而使得一方或雙方得以更好地利用資源、獲得保護、適應環境和占領新的生境。白蟻是目前已知最為古老的社會性昆蟲,其社會性起源于侏羅紀晚期,顯著早于其他社會性昆蟲。白蟻巢穴中也常寄居有種類多樣、形態特化的小型動
古脊椎所發現熱河生物群帆翼龍科新成員坎波斯凌源翼龍
近日,PeerJ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汪筱林團隊關于熱河生物群翼龍研究的最新成果。該研究報道并描述了在遼寧凌源熱河群九佛堂組發現的帆翼龍科一新屬種——坎波斯凌源翼龍(Lingyuanopterus camposi)。該翼龍的屬名來自化石產地凌源,種本名獻給巴西古生物學
科研人員在安吉發現4.4億年前的“維納斯花籃”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4/499486.shtm記者4月26日從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獲悉,中外科研人員對浙江安吉晚奧陶世(距今約4.4億年)安吉生物群中的六射海綿進行系統研究,發現了迄今為止最早的現代六射海綿類型,屬于偕老
研究發現熱河生物群古神翼龍類新成員
近日,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與沈陽師范大學古生物學院和巴西國家博物館等合作,在國際學術期刊《白堊紀研究》(Cretaceous Research)上在線發表了熱河生物群翼龍研究的最新成果。報道了遼寧朝陽下白堊統熱河群義縣組的古神翼龍科一新種:義縣始無齒翼龍(Eopteranodon yi
南京古生物所熱河生物群埋藏學研究取得新進展
發現于我國東北地區的早白堊世熱河生物群是世界著名的特異埋藏化石群,產出了大量保存精美的昆蟲、蝦等無脊椎動物以及帶毛恐龍、鳥類、哺乳類等珍稀脊椎動物化石。盡管大量的化石被描述,但其獨特的化石形成機制還需要進一步研究。 最近,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博士王博、趙方臣和研究員張
我國發現迄今最早真雙子葉被子植物化石
由沈陽師范大學、吉林大學、中科院植物所和美國印第安納大學、佛羅里達大學組成的課題組,最近在我國遼寧凌源早白堊世義縣組中部首次發現迄今最早的真雙子葉被子植物大化石——“李氏果”(Leefructus),時代距今約1.24億年。這一古老的真雙子葉植物非常接近現生的毛茛科,
南京古生物所在熱河生物群發現磷酸鹽化葉肢介卵
葉肢介是節肢動物門甲殼綱雙甲目的成員,分布時代為泥盆紀至今。葉肢介卵通常很難保存為化石,因此其微觀結構和保存方式少有研究報道。最近,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副研究員泮燕紅等對熱河生物群中特異保存的葉肢介卵進行了埋葬學研究和報道。 本次發現的葉肢介卵產自遼西四合屯地區早白堊世義縣組,多數形
約1億年前精美琥珀標本揭秘線蟲寄生行為演化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7/505004.shtm 中新網南京7月18日電(記者 楊顏慈)記者18日從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獲悉,該所科研人員與美、英同行等合作,通過16塊緬甸克欽琥珀(約1億年前)中索線蟲及其寄主的標本開
已知最原始的鉸齒魚“現身”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10/510674.shtm一種長梭形小魚,次圓形尾,全身布滿烏黑發亮的方鱗。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科研人員在云南省曲靖市羅平縣中三疊世(約2.44億年前)海相地層發現一種新的古魚類,命名為圓尾滇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