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骨瓣減壓并發腦積水的同期同側手術診療分析
腦外傷去骨瓣減壓術后合并腦積水在臨床上比較常見,對患者后期康復影響較大。這類病人往往因為病情復雜,雖然目前大家都認為顱骨修補術及腦室腹腔分流術是解決這一問題的方法,但在顱骨修補手術及腦室-腹腔分手術時機和方式上仍有爭論。我們解放軍第三醫院神經外科在2016年1月~2017年9月,對10例去骨瓣減壓術后并發腦積水患者,實行早期評估,采取同期同側腦室-腹腔分流及顱骨修補術,能持續顯著改善患者癥狀,有一定的臨床意義,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一般資料 本組患者10例,男8例,女2例;年齡16~57歲,平均39.2歲。受傷原因為車禍傷6例,高出墜落傷2例,暴力打擊2傷例。入院CT顯示:腦挫傷并腦內血腫形成8例,腦挫傷并急性硬膜下血腫2例,均無其他合并傷。入院后均行顱內血腫清除并一側大骨瓣減壓術。 2)顱骨修補手術及腦室-腹腔分流術前評估及入選標準 入選標準:①患者......閱讀全文
去骨瓣減壓并發腦積水的同期同側手術診療分析
?腦外傷去骨瓣減壓術后合并腦積水在臨床上比較常見,對患者后期康復影響較大。這類病人往往因為病情復雜,雖然目前大家都認為顱骨修補術及腦室腹腔分流術是解決這一問題的方法,但在顱骨修補手術及腦室-腹腔分手術時機和方式上仍有爭論。我們解放軍第三醫院神經外科在2016年1月~2017年9月,對10例去骨瓣減壓
腰大池引流在預防外傷性去骨瓣減壓術后遲發性腦積水...
腰大池引流在預防外傷性去骨瓣減壓術后遲發性腦積水的作用探討繼發性腦積水是行去骨瓣減壓術后重型顱腦外傷患者的常見并發癥之一,而外傷術后適時行腰大池引流可起到有效引流顱內積血、減輕腦水腫等作用。該項研究回顧性分析重型顱腦損傷患者行去骨瓣減壓術后行腰大池持續引流36例(治療組)和持續腰穿放液(或隔天1次)
重型顱腦損傷去骨瓣減壓術后顱內感染多因素分析
該研究以重型顱腦損傷行去骨瓣減壓術患者 220 例為研究對象,依據術后顱內感染情況分為兩組,手術時間、 合并癥、GCS 評分、腦脊液漏、腦室外引流和置管、開放性損傷、 抗菌藥物使用時間等研究因素進行單因素分析,來探討重型顱腦損傷去骨瓣減壓術后顱內感染的影響因素。220 例患者年齡為 16~76
兩例顱腦外傷去骨瓣減壓術后腦內積液病例分析
去骨瓣減壓術是顱腦外傷的經典治療方法,可有效降低死亡率。但是該方法仍然存在并發癥,其中硬膜下積液是最常見的并發癥,而腦內積液則少有報道。筆者報告2例去骨瓣減壓術后腦內積液患者,探討其特點和治療方法。現報告如下。?1.病歷資料?病例1:患者男,16歲,因“硬物擊傷后頭痛、意識不清6 h”收治入院。入院
重型頏腦損傷患者術后腦積水的相關因素分析
該篇文獻納入336例重型顱腦損傷并采用開顱手術治療患者為研究對象,根據腦積水診斷標準將患者分為腦積水組53例和非腦積水組283例,統計術后腦積水發生率 ,分析年齡、 性別、 入院GCS評分、顱內血腫位置、 是否開放性顱腦損傷、 是否蛛網膜下腔出血、 手術時間、 是否實施去骨瓣減壓術、是否腰椎
一例低壓性腦積水病例分析
低壓性腦積水臨床上鮮有報道,其發病機制尚不十分明確,臨床醫生對其如何治療有一定困惑。海門市人民醫院神經外科2014年8月收治1例急性腦血管畸形破裂出血患者,術后出現低壓性腦積水,經用可調壓分流管進行低壓分流,并同期行顱骨缺損修補術,患者恢復良好。現對其治療情況進行總結,并結合文獻分析如下。?1.病例
急性雙側半球腦出血手術診療分析
患者1,女,31歲。因“頭痛、惡心17h,被人發現意識不清2h”于2015年10月8日入院。入院體格檢查(查體):體溫36.7℃,脈搏96次/min,呼吸20次/min,血壓135/67mmHg(1mmHg=0.133kPa)。深昏迷,格拉斯哥昏迷評分(GlasgowComaScale,GCS)4分
手術治療多發顱內血腫的原則介紹
①清除較大一側的血腫,解除占位,手術側得以減壓,但不能使對側的血腫擴大以免產生手術側術中的急性腦膨出,必要時行對側開顱探查、減壓; ②多發顱內血腫常伴有嚴重的腦挫裂傷,術前多腦疝形成,術中需行標準大骨瓣減壓術,清除血腫同時應徹底清除挫裂腦組織。如術中腦組織壓力高,藥物難以控制,甚至發生急性腦膨
腦脊液神經外科學的臨床應用
神經外科日常工作常常可以遇見如下疾病問題:1、先天性種腦積水,2、各種繼發性腦積水:腦出血、動脈瘤破裂蛛網膜下腔出血、腦外傷、腦膜炎、腦腫瘤、脊椎裂脊膜(脊髓)膨出等疾病性腦積水3、腦積水分流術操作性損傷,4、各種手術方法都幾乎無效的“難治性腦積水”,4、腦脊液外引流術和分流術后的感染并發癥,5
腦室出血錐顱引流術后反復出血診療分析
腦室出血是神經外科常見病與多發病,死亡率及致殘率較高。腦室出血穿刺引流手術目前在基層醫院已被廣泛開展,術后再出血是鉆孔引流術后最為兇險的并發癥,給患者往往帶來災難性后果。本文回顧2例術后再出血患者的診治過程并復習最新指南及相關文獻,現總結如下。?1.病例摘要?患者1,女性,53歲。因突然頭痛伴惡心嘔
頸椎病臨床路徑
? 一、頸椎病(脊髓型)臨床路徑標準住院流程??? (一)適用對象。??? 第一診斷為頸椎病(脊髓型)(ICD-10:M47.1↑ G99.2*)??? 行頸前路減壓植骨固定、頸后路減壓植骨固定、頸前后聯合入路減壓植骨固定術(ICD-9-CM-3:81.02-81.03)??? (二)診斷依據。??
成人急性顱內靜脈竇血栓伴顱內血腫的治療分析(二)
1.4治療時機?一旦明確診斷后立即給予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抗凝。當單純抗凝治療效果不佳,神經功能惡化或意識程度下降,出現梗死繼續加重時開始進行血管內治療。當全身抗凝聯合介入治療后仍然出現腦出血增多、腦水腫加重、腦疝或腦疝前期癥狀時,或保守治療過程中突然出現腦疝或腦疝前期癥狀時,均立即行去骨瓣減壓術及血
顱骨修補術后彌漫性腦腫脹致腦疝病例分析
廣西壯族自治區江濱醫院2018年10-11月收治1例顱骨修補術后彌漫性腦脹腫致腦疝病人,現報道如下。?1.病歷摘要?女性,43歲;因顱腦損傷術后康復治療入院。1個月前因交通意外導致創傷性硬膜下血腫、腦疝,外院行顱內血腫清除術+去骨瓣減壓術。查體:昏迷,GCS評分6分,減壓骨窗輕度膨出,雙瞳等大等圓,
Ⅰ型呼衰患者重型顱腦損傷后交通性腦積水全身麻醉...
Ⅰ型呼衰患者重型顱腦損傷后交通性腦積水全身麻醉病例分析病例女,80歲,體重65kg,身高160cm,ASAⅤ級,因“重型顱腦損傷術后7個月”入院。患者于2019年2月10日下樓摔傷后致“重型顱腦損傷”,在當地醫院行開顱清除血腫,去骨瓣減壓術,術后臨床治愈,出院診斷:重型顱腦損傷;繼發性腦疝;左側額葉
側裂刀輔助經外側裂入路手術治療基底核區高血壓性腦...
側裂刀輔助經外側裂入路手術治療基底核區高血壓性腦出血1.對象與方法?1.1臨床資料?男15例,女6例;年齡35~75歲。發病到入院時間1~4h,病人既往有高血壓病史或入院時血壓顯著高于140/90mmHg。入院時GCS評分5~11分,出現一側瞳孔散大(腦疝)5例。頭部CT示基底核區血腫,血腫量按多田
一例同側足踝大腿下端正向再植診療分析
臨床資料患者,男,37歲,因礦車擠壓致右膝部及小腿嚴重毀損傷,左脛腓骨閉合性骨折約4h于2011年2月1日17∶40收入院。入院檢查:血壓80/50mmHg(1mmHg=0.133kPa),心率121次/min,神志恍惚,面色蒼白。右側下肢:于膝下大部離斷,膝后部大部軟組織缺失,腘動靜脈缺損,坐骨神
成人急性顱內靜脈竇血栓伴顱內血腫的治療分析(三)
?Vivakaran等認為即使術前臨床表現非常嚴重的部分患者術后也能完全恢復,是由于梗死區域神經元并未完全壞死所致;故需嚴格保護血腫周圍梗死水腫區域。本組3例患者均行血腫清除術,術后患者的臨床癥狀均有不同程度改善。此結果支持行清除血腫以進一步減壓,但須嚴格保護血腫周圍的梗死水腫區域。減壓術后仍有患者
雙側人工髖關節同期置換圍手術期的護理
? 人工髖關節置換術能改善關節活動度及穩定性,有效地緩解疼痛,提高肢體的功能狀態,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對雙側髖關節病變的患者尤為重要。我院從2008年1月至2009年12 月共收治雙側人工髖關節同期置換術患者5例,針對患者術前準備、術后并發癥的預防及早期功能鍛煉進行積極監測和指導,取得良好的
腰椎穿刺致反常性腦疝病例分析
對于急性顱內壓增高,特別是存在腦疝風險的患者來說,去骨瓣減壓手術是一種行之有效的處理方式。但由于失去了顱骨的完整性,在大氣壓及顱內組織重力作用下,患者腦脊液及顱內血流量發生一系列改變,帶來很多并發癥,如術后再出血、腦脊液漏、傷口感染和反常性腦疝等。?反常性腦疝多見于去大骨瓣減壓術后,在進行促使腦脊液
一例髁突巨大骨軟骨瘤手術切除診療分析
骨軟骨瘤(osteochondroma,OC)或稱骨軟骨外生骨疣(osteocartilaginous?exotosis)是帶有軟骨帽的骨突起,為軟骨來源的良性腫瘤。其多發生于長骨的干骺端,而罕見于髁突。?骨軟骨瘤按生長類型可分為2大類,一類是外生型,一類是彌散型,臨床上以外生型多見。發生于髁突的骨
側腦室三角區術后孤立性顳角形成病例報告2
2.討論?ETH臨床相對發生概率較低,隨著顯微外科技術的進步和深部病變手術的逐步開展,近年來文獻報道逐漸增多,常見的臨床癥狀包括頭痛、癲癇、精神性格改變和意識障礙、以及對內囊和丘腦區域壓迫造成對側肌力下降,位于優勢半球可出現失語。目前臨床對其關注較少,對其演變、轉歸以及治療尚無足夠認識和統一意見。一
梗阻性腦積水手術常見并發癥
1、顱內血腫 因為在腦室極度擴大、腦皮質菲薄的情況下,術中腦脊液流失過多,腦皮質迅速萎陷,就有可能撕裂橋靜脈,發生硬膜下血腫。預防:當腦室穿刺成功后,要及時夾閉引流管,以防止腦脊液流失過多而致腦組織塌陷。另外,應注意選用流量及壓力合適的分流管。 2、發熱 腦積水手術后發熱的常見原因有:術后
手術治療腦蛛網膜炎的相關介紹
(1)后顱凹探查術 對小腦半球和橋小腦角的蛛網膜粘連和囊腫進行剝離和切除,有一定療效。對中線型第四腦室正中孔和小腦延髓池的粘連和囊腫行剝離和切除,使中孔開放。如枕大池廣泛粘連影響腦脊液循環吸收,先行枕肌下減壓術,再考慮做腦室腹腔分流術。 (2)視交叉部探查術 視交叉部蛛網膜炎視力減退和視野缺損
關于神經內鏡下大腦半球離斷術的可行性研究
神經內鏡的臨床應用始于20世紀初,目前已由最初的腦積水治療廣泛運用于顱底內鏡神經外科、腦室腦池內鏡神經外科、脊柱內鏡外科以及功能神經外科等各個神經外科領域。國內神經內鏡臨床應用開始于1998年,經過20余年的發展,各地神經內鏡技術迅速發展,尤其是顱底神經外科,但國內少有將神經內鏡運用于癲癇外科。廣東
聽神經瘤合并腦積水的診療分析
聽神經瘤是主要起源于前庭神經鞘膜施萬細胞的顱腦常見腫瘤,占橋小腦角區腫瘤的80%~90%。大型聽神經瘤壓迫周邊腦組織造成繼發性腦積水,最終危及病人生命。目前,對聽神經瘤合并腦積水的治療尚無規范指南。蘇州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神經外科2013年1月-2019年6月收治聽神經瘤合并腦積水21例,回顧性分析臨床
手術治療蛛網膜炎的介紹
(1)后顱凹探查術:對小腦半球和橋小腦角的蛛網膜粘連和囊腫進行剝離和切除,可收到一定效果。對中線型第四腦室正中孔和小腦延髓池的粘連和囊腫可行剝離和切除,并使中孔開放。如枕大池廣泛粘連影響腦脊液循環吸收,可先行枕肌下減壓術,以后再考慮做腦室腹腔分流術。 (2)視交叉部探查術:視交叉部蛛網膜炎視力
腦出血去骨瓣術后-腦組織塌陷-中線移位
老年男性患者,60歲,因右基底節腦出血行血腫清除12天,當時血腫約80ml,術后復查CT,手術效果滿意,病人意識明顯好轉,3天前復查CT,血腫清除滿意,腦組織水腫明顯好轉,中線結構及腦室腦池形態基本正常,患者意識好轉,模糊狀態,今患者突然出現意識障礙加重,右側瞳孔散大,去骨瓣處腦組織塌陷,復查CT,
顱蓋部巨大骨纖維異常增殖癥合并大面積腦梗死去骨...2
1.4治療效果及病理檢查?術后患者的意識逐漸恢復;給予止血、脫水、預防感染、營養神經和心肌藥物等治療,以及口服比索洛爾穩定心率和血壓,口服阿司匹林抗血小板治療。術后1周復查頭顱CT示,局部腦組織梗死伴水腫,中線結構復位(圖1C)。?患者術后14天出院時,意識清楚,有失語,右上肢肌力Ⅰ級,右下肢肌力Ⅱ
自體顱骨骨瓣酒精保存二期回植76例分析
摘要目的探討自體顱骨骨瓣酒精保存二期回植在臨床中的應用價值。方法對2009年10月至2012年5月我科76例接受自體顱骨骨瓣酒精保存二期回植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結果所有患者術后切口均Ⅰ期愈合,外觀滿意,局部無任何不適;術后近期發生頭皮下積液2例,經穿刺抽吸加壓包扎后治愈,無其他并發癥。經隨
慢性硬膜下血腫鉆孔引流術后硬膜下膿腫形成的治療病...
慢性硬膜下血腫鉆孔引流術后硬膜下膿腫形成的治療病例報告?慢性硬膜下血腫的手術方式首選鉆孔引流,術后并發硬膜下膿腫較為罕見,發生率約為0.25%~2.1%,其致死率及致殘率極高,國內外偶可見零星報道,其治療方式多為再次置管引流,而選擇開顱治療極少。現就近來經我科開顱手術治療的兩例慢性硬膜下血腫鉆孔引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