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廣網北京4月10日消息 為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幫助企業應對金融危機的影響,中國科學院在北京舉行“中國科學院科研裝備開放服務平臺”開通儀式。這標志著中國科學院應對金融危機向企業免費開放通用科研裝備,為企業提供分析測試服務工作正式開始。 為了響應中央“保增長、擴內需、調結構”的號召,中科院及時推出“應對金融危機、促進經濟發展科技創新專項行動計劃”,向國內中小型高新技術企業開放1000臺通用儀器設備,提供一年的免費分析測試服務,協助企業解決在產業結構升級、提升自主創新能力等過程中所遇到的技術困難。 “中國科學院科研裝備開放服務平臺”是中科院為了更好地為企業服務,緊急研制開通的大型科研裝備服務網站。該網站是以中科院大型儀器區域中心和所級公共技術服務中心為基礎建立的科研裝備開放服務平臺。該平臺現已集成了中科院通用科研裝備開放共享最新、最完整的信息,企業能夠從此門戶網站方便了解到中科院分布在全國各地的通用儀器設備以及技......閱讀全文
近日,《關于國家重大科研基礎設施和大型科研儀器向社會開放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引發社會持續關注。《意見》已由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六次會議審議通過,將擇日發布實施。記者了解到,國內科技類企業對于大型科研儀器“求賢若渴”,與此同時,科研院所的部分科研設備卻被閑置。人們期待《意見
導讀:這是原中科院磁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委員吳光恒研究員寫給儀器廠商的一封信。他講到,在過去的科研生涯中,儀器是不可缺少的條件,儀器供應商也是不可缺少的合作群體之一。文章里還有一些他想和儀器供應商交流的儀器采購體會,也有一些給供應商們的寶貴的建議。詳情如下: 我退休了。在過去的科研生涯中
編者按:多年來,我國科技條件資源分散、重復建設、缺乏共享等問題一直飽受詬病。作為我國科技方面的最高學術機構,中國科學院擁有大量先進的科學儀器設備,全院設備總資產額達100多億元。其中北京地區研究所科學儀器設備總資產額約53.6億元,40萬元以上科學儀器設備共2121臺。由于機制體制缺位,這些科技
經李克強總理簽批,國務院日前印發《關于優化科研管理提升科研績效若干措施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通知中包括推行“材料一次報送”制度,賦予科研人員和科研單位更大科研自主權,科研人員可以在研究方向不變、不降低申報指標的前提下自主調整技術路線;切實精簡人才“帽子”,開展科技人才計劃申報查重工作,不
高水平的科研裝備和技術服務對開展高水平前沿研究的作用不言而喻。 ①中國科學院儀器設備共享管理平臺V3.0系統驗收會現場 ②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對核心團隊成員進行培訓 ③驗收專家實地考察 對于中科院的科研人員而言,使用科研裝備不僅限本研究所,他們還有一個選擇——那就是打開“中國科學院儀器設備
自行設計研制 科學出奇制勝——中科院科學儀器研制悄然潛行 中國儀器儀表問題系列報道(之七) 重大突破來自技術的創新 最近幾年,越來越多的中國科學家應邀在國際會議上作特邀報告或為專業核心刊物撰寫綜述文章。這樣的“殊遇”與“殊榮”雖然離諾貝爾獎還有某種程度的距離,但對于科學家而言,無疑已得
近年來,我國政府十分重視科研,不僅出臺了許多鼓勵科研的利好政策,而且向我國高校和科研機構投入了巨額科研經費。各高校和科研機構承擔的科研項目無論是從數量上還是規模上均有大幅度的增加。 但在科研經費的管理和使用方面,隨著學術界被曝存在著一些比較嚴重的違規使用資金現象,繼而激起巨大的爭論。 縱觀這
記者6月21日從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獲悉,中科院重大科研裝備研制項目“225kV-3D-微分辨率ICT、450kV-通用型ICT”日前通過驗收專家組評審,中科院古脊椎所高精度CT實驗室正式建成。該高精度CT設備可實現對古生物化石、現生生物樣本的高精度掃描、圖像重建和處理,填補了國內
7月13日上午,中科院院長、黨組書記白春禮來到中科院生物物理所,就該所“十三五”規劃進展情況、“率先行動”計劃暨“一三五”規劃落實情況,及“兩學一做”學習教育進展等工作進行了調研,并與研究所領導班子、院士代表及科研骨干進行了交流座談。 上午,白春禮率先來到生物物理所7號樓,考察了儀器技術創新中
7月13日上午,中科院院長、黨組書記白春禮來到中科院生物物理所,就該所“十三五”規劃進展情況、“率先行動”計劃暨“一三五”規劃落實情況,及“兩學一做”學習教育進展等工作進行了調研,并與研究所領導班子、院士代表及科研骨干進行了交流座談。 上午,白春禮率先來到生物物理所7號樓,考察了
長期以來,我國科技資源一直存在著運營管理成本高而使用效率低的難題,這直接影響著科技體制改革的進程。我們急需一種“傷筋不動骨”的改革方式,來實現科技資源的深度整合。近年來,北京市科委建立的首都科技條件平臺,為北京科技資源的整合及科技體制改革作出了重要貢獻。它用較低的成本,高效實現了科技資源的深度整
“在經費允許的情況下,買性能好的科研設備無可厚非,但是如果閑置不用就是巨大的浪費。”對于目前普遍存在的科研院所設備浪費的現象,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研究員徐堅,這樣表明自己的觀點。 有兩件事讓徐堅一直記憶清晰。 
探索重大科研裝備自主研制組織管理新機制 3月28日,財政部和中科院在京召開重大科研裝備自主創新試點項目啟動會,正式啟動了深紫外全固態激光源前沿裝備研制、復現高超聲速飛行條件的脈沖風洞研制、綜合極端條件實驗系統、海底流動地震觀測臺陣、超導成像頻譜儀、VLBI數字機帶轉換器、同步輻射納米成像設備、中能
中科院長春應化所張所波研究員主持的中科院科研裝備研制項目“海水淡化反滲透復合膜制備設備”近日通過了專家驗收。專家組一致認為,該項目自主設計的中試海水淡化反滲透復合膜制備設備結構新穎,具有良好的調控性能,適用于反滲透復合膜制備工藝的研究,并能連續制備反滲透復合膜,為科學研究及工業化生產提
驗收會現場 4月10日,由中科院長春應用化學研究所張所波研究員主持的中科院科研裝備研制項目“海水淡化反滲透復合膜制備設備”通過了專家驗收。 在聽取了項目結題報告、財務報告和用戶使用報告,并實地考察了研制樣機的示范性實驗操作后,專家組一致認為,該項目自主設計的中試海水淡化反滲透復合
6月15日,首都科技條件平臺中國科學院研發實驗服務基地成員單位簽約暨授牌儀式在中科院北京分院舉行。中科院北京國家技術轉移中心作為基地專業運營機構,與13家基地成員單位簽訂了合作協議。科技部平臺中心副主任胡世輝,北京市科委主任閆傲霜、副主任王榮彬,中科院黨組成員、北京分院黨組書記何巖等為13家成員
6月15日,首都科技條件平臺中國科學院研發實驗服務基地成員單位簽約暨授牌儀式在中科院北京分院舉行。中科院北京國家技術轉移中心作為基地專業運營機構,與13家基地成員單位簽訂了合作協議。科技部平臺中心副主任胡世輝,北京市科委主任閆傲霜、副主任王榮彬,中科院黨組成員、北京分院黨組書記何巖等為13家成員
“2016年,‘中國天眼’落成啟用,‘悟空’號已在軌運行一年,‘墨子號’飛向太空,神舟十一號和天宮二號遨游星漢……這一切,讓我們感到欣慰。” 2017新年鐘聲敲響前的幾個小時,國家主席習近平新年賀詞里的一席話,讓中科院的科研人員們心里暖暖的。2016年,奮斗在國家科研一線的中科院人,為祖國書寫
項目負責人在現場介紹太空3D打印試驗方案 失重環境下的試驗隊員 拋物線飛機上打印的"中國科學院" 3月初,法國波爾多,93次拋物線飛行試驗。 試驗中,中科院太空增材制造技術試驗隊,利用每次22秒微重力環境,用自主研發的設備和工藝成功打印了目標樣品。 此次試驗也是我國首次開展微重力環境下
清華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研究院中心實驗室是清華最早的公用開放實驗室平臺之一。上圖為實驗室的高精尖科研設備。右圖為實驗室工作人員正在檢查儀器。 經濟日報記者 董碧娟攝 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近日印發《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實施方案》,提出建立國家重大科研基礎設施和大型科研儀器開放共享制度和運行補助
3月26日,《自然》雜志增刊——《2015亞太區自然指數》出版,新的自然指數顯示,2014年我國發表的科研論文總量依然位居亞太地區首位,有5家中國機構名列該地區高質量科研論文產出機構十強。其中,中國科學院位居首位,且較去年對自然指數的貢獻增加了8%。 《自然》執行主編暨自然出版集團大中華地區總
110多年來,約1/3的諾貝爾物理學和化學獎獎給了那些在發展科學儀器或測量方法方面有杰出貢獻的科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楊國楨說:“掌握了最先進的科學儀器研發技術,就掌握了科技發展的主動權。” 今年年初,由中國科學院院士薛其坤領銜的科研團
“如果沒有科研志向的話,我想當時自己抵擋不住‘北大專業隨便挑’的誘惑。” 回憶起四年前的選擇,中國科學院大學(國科大)化學專業2014級本科生汪詩洋笑著說,當時甚至為此與家長和老師產生分歧,但自己做好了當“小白鼠”的心理準備。 讓汪詩洋心動的,是時任國科大校長丁仲禮院士的一句話。
專家組現場考察平臺核心設備“雙球差校正透射電子顯微鏡” 雙球差校正冷場發射電子顯微鏡實驗室 雙球差校正冷場發射電子顯微鏡 大型儀器區域中心,作為中科院技術支撐體系的重點建設內容,其定位是建設成為中科院科研裝備水平最高、綜合技術能力最強、區域創新活動最重要的支撐平臺。中心共有10家成
分析測試百科網訊 2019年8月21日,科技部等6部門發布了《關于擴大高校和科研院所科研相關自主權的若干意見》(簡稱意見)。其中,《意見》明確指出要優化科研管理機制、簡化科研項目管理流程、完善科研經費管理機制、改進科研儀器設備耗材采購管理、賦予創新領軍人才更大科研自主權。《意見》還指出要切實下放
經李克強總理簽批,國務院日前印發《關于優化科研管理提升科研績效若干措施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圖片來源于網絡 《通知》指出,要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于推進科技領域“放管服”改革要求,建立完善以信任為前提的科研管理機制,減輕科研人員負擔,充分釋放創新活力,調動科研人員的積極性,激勵科研人
中科院科研裝備研制創新成果調查:啟動交叉科學發展“探路燈” 王大珩院士和《現代科學儀器》主編胡柏順在《加速發展我國現代儀器事業 迎接21世紀挑戰》一文中寫道: 當今科學儀器技術最引人注目的發展是在生物、醫學、
“一帶一路”倡議提出后,面臨的共同問題和研究興趣促使中國科學家與周邊國家的科研團隊間開展了不少合作研究,也有了一定的基礎。“一帶一路”為中外科學家的交流合作創造了更廣闊的空間。 我國醫藥行業的產品與技術也在絲綢之路上看到了機遇。作為“一帶一路”國際科技合作的一個典型示范基地,中科院中亞藥物研發
中科院蘇州醫工所所長唐玉國研究員介紹項目研制情況。中科院蘇州醫工所科研人員操作研成成功的激光掃描共聚焦顯微鏡。中科院蘇州醫工所科研人員介紹研制成功的雙光子-STED顯微鏡。中科院蘇州醫工所科研人員展示介紹研制成功的一款大數值孔徑顯微物鏡。 由中國科學院蘇州生物醫學工程技術研究所(中科院蘇州醫工所)
在科學技術研究領域,高端科學儀器毫無疑問是科研硬實力的展示。“我國的高端儀器市場之所以‘被壟斷’,是因為我們自己還沒有很強的競爭力。”談到高端科研儀器的話題,代表委員們無奈又扎心。圖片來源于網絡 高端儀器受制于人 2018年12月,北京大學核磁共振中心向全國幾十家核磁用戶以及相關供應商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