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上尿路上皮腫瘤的腹腔鏡腎輸尿管全切除術介紹
上尿路上皮腫瘤應用腹腔鏡施行腎輸尿管全切除術,可達根治目的,并發癥少,術后康復快。綜合文獻報道的53例隨訪最長2年,其中10例經臍下切口切除輸尿管下段,18例經尿道分離并閉鎖輸尿管膀胱壁段。然后在腹腔鏡下切除腎臟,將輸尿管全程游離,提高下段使膀胱壁呈帳篷狀,用金屬夾封閉膀胱裂孔,切斷輸尿管,作腹壁小切口取出標本。平均手術時間2.6~7.7h,平均住院時間3.6~9d。 與開放性腎輸尿管切除術相比,此法術后肺部并發癥少,住院時間短,康復快。癌特異生存率與開放性手術相近,轉移率和下尿路復發率亦相近,但局部復發率較開放性手術高。......閱讀全文
關于上皮性腫瘤的基本介紹
是最常見的卵巢腫瘤,占50%~70%。發病年齡大多在30~60歲,青春期前罕見,絕經后婦女的卵巢腫瘤80%以上為上皮性。上皮性腫瘤分為良性、交界性和惡性。 1.漿液性囊腺瘤 常見,占卵巢良性腫瘤的25%。腫瘤多為單側性,雙側占15%。腫瘤表面光滑,大小不一,囊內充滿淡黃色清澈漿液。分為單純性及
治療上尿路上皮腫瘤的概述
上尿路上皮腫瘤傳統的治療方法是開放性腎、輸尿管全切除。隨著腔內泌尿外科的進展,有采用創傷較小的或較姑息性的手術方法,包括腹腔鏡腎、輸尿管全切除、輸尿管鏡或經皮內鏡手術。一般來說,高分化、低分期的腫瘤施行姑息性或根治性手術,療效都較好;中分化腫瘤根治切除術療效較好;低分化、高分期腫瘤用兩種方法預后
子宮血管周上皮樣細胞腫瘤超聲表現
患者女,65歲。因出現無明顯誘因下腹脹痛1周入院。自然絕經11年,平素無陰道流血、流液。子宮肌瘤史10余年,肌瘤大小約1~2 cm,未定期復查。超聲檢查:子宮前位,體積增大,形態不規則,包膜光滑,于子宮肌層內探及大小約11.0 cm×10.0 cm×8.0 cm團塊狀低回聲,邊界清,形態尚規
肝臟血管周上皮樣細胞腫瘤病例分析
患者女,51歲。因體檢發現肝右葉占位入院,無肝炎、肝硬化病史。CT:肝右葉類圓形團塊狀等低密度影、內見少量點狀脂滴(圖1),病灶大小約150mm×116mm×225mm,增強后動脈期明顯不均勻強化,邊緣清晰見假包膜(圖2),門靜脈期持續強化,延遲期與正常肝實質呈等密度強化(圖3,4);病灶由肝固有動
m6A調控腫瘤細胞上皮間質化-促進腫瘤EMT及侵襲轉移
2019年5月6日,中山大學藥學院王紅勝團隊在國際知名雜志Nature Communications期刊上發表題為“RNA m6A methylation regulates the epithelial mesenchymal transition of cancer cells and tr
聯合用藥治療胸腺上皮腫瘤效果顯著
近日,來自美國國家癌癥中心的研究人員通過研究在I/II期臨床試驗中評估了藥物belinostat同順鉑、多柔比星及環磷酰胺聯合用于治療胸腺上皮性腫瘤的效果,相關研究刊登于國際雜志Clinical Cancer Research上。 文章中,研究者Thomas表示,進行I/II期臨床試驗的目的就
腹膜后惡性血管周上皮樣細胞腫瘤病例分析
畸胎瘤為胚胎性腫瘤,由全能的胚芽細胞衍生而來,包含3種胚層細胞的一種或更多的成分,常包含不屬于發生部位器官的組織。病理上因畸胎瘤細胞組成比例不同,可分為:皮樣囊腫、畸胎樣腫瘤、真畸胎瘤和錯構瘤4種組織學類型;按分化程度分為成熟性畸胎瘤(良性畸胎瘤)和未成熟性畸胎瘤 (惡性畸胎瘤)兩類,良性畸胎瘤
腹膜后惡性血管周上皮樣細胞腫瘤病例分析
女,64歲,左上肢麻木1個月入院。查體:生命體征平穩,心臟聽診正常。實驗室檢查:WBC計數正常,AFP稍高(7.03ng/mL),CEA正常(1.15ng/mL),CA125?90.5ng/mL,神經特異性烯醇稍高(130.6ng/mL)。?CT檢查:腹膜后可見不規則軟組織腫塊,大小5.0 cm
腫瘤檢測鱗狀上皮細胞癌抗原(SCC)介紹
鱗狀上皮細胞癌抗原(SCC)介紹: 從子宮頸鱗狀上皮細胞癌(簡稱鱗癌)組織中分離出的糖蛋白,是一種特異性很好的鱗癌腫瘤標志物。鱗狀上皮細胞癌抗原(SCC)正常值: 放射免疫法:小于1.5μg/L。鱗狀上皮細胞癌抗原(SCC)臨床意義: 鱗狀上皮細胞癌抗原最早用于診斷鱗癌。宮頸癌、肺癌、頭頸部癌
胚胎發育不良性神經上皮腫瘤病例報告
胚胎發育不良性神經上皮腫瘤(DNT或DNET)是一種屬于少見的神經元和神經膠質混合性腫瘤,1993年被WHO收人神經系統腫瘤新分類(WHOI級)。常見于兒童和青少年,臨床以藥物難以控制性癲癇為主要特征,外科手術治療效果好,術后無需放療和化療。國內于2004年首次正式報道,由于對DNT認識不足,且發病
胚胎發育不良性神經上皮腫瘤病例報告
腦胚胎發育不良性神經上皮腫瘤(dysembryoplastic neuroepithelial tumors,DNT)是一種少見良性混合性神經元-膠質細胞腫瘤,WHO分級Ⅰ級。本文回顧性分析手術治療的3例腦DNT的臨床資料,結合文獻復習,總結治療經驗。?1.病例資料?病例1:17歲女性,因發作性四肢
腫瘤生物標志物上皮細胞粘附分子無毒且顯著延緩腫瘤
研究人員已經發現靶向腫瘤生物標志物上皮細胞粘附分子(epithelial cell adhesion molecule,EpCAM)的癌癥免疫療法對小鼠安全無毒,而且可以顯著延緩腫瘤的形成和生長。EpCAM在多種類型的腫瘤、循環腫瘤細胞和腫瘤干細胞中均過表達,因此這些發現具有廣泛的意義。相關研究
彩色多普勒超聲在卵巢上皮性腫瘤診斷中的應用
卵巢上皮性腫瘤占原發性卵巢腫瘤50%~70%,占卵巢惡性腫瘤85%~90%[1];有研究認為卵巢上皮癌早期患者術后5年生存率可達80%~95%,而晚期患者5年生存率小于25%[2],因此早期診斷卵巢上皮癌成為提高生存率的關鍵。本文就67例經病理證實為卵巢上皮性腫瘤患者進行回顧性分析,以提高對卵巢
巨大子宮盆腔血管周上皮樣細胞腫瘤病例分析
?患者女,54歲,因“絕經后陰道出血1次,下腹痛1周”就診。婦科檢查:子宮前位,左側附件區可捫及包塊,大小約9.0 cm×8.0 cm×7.0 cm,質硬,活動度差,無壓痛。經陰道超聲檢查:子宮平位,肌層回聲不均勻,宮體下段左側壁探及大小約8.0 cm×4.5 cm×8.5 cm 稍低回聲結
腫瘤標記物檢驗鱗狀上皮細胞癌抗原(SCC)
鱗狀上皮細胞癌抗原(SCC)介紹:?從子宮頸鱗狀上皮細胞癌(簡稱鱗癌)組織中分離出的糖蛋白,是一種特異性很好的鱗癌腫瘤標志物。鱗狀上皮細胞癌抗原(SCC)正常值:?放射免疫法:小于1.5μg/L。鱗狀上皮細胞癌抗原(SCC)臨床意義:?鱗狀上皮細胞癌抗原最早用于診斷鱗癌。宮頸癌、肺癌、頭頸部癌時,血
腫瘤標志物——鱗狀上皮細胞癌抗原(SCC)
鱗狀上皮細胞癌抗原(SCC)? 正常范圍:放射免疫法:小于1.5μg/L。 檢查介紹:從子宮頸鱗狀上皮細胞癌(簡稱鱗癌)組織中分離出的糖蛋白,是一種特異性很好的鱗癌腫瘤標志物。臨床意義:鱗狀上皮細胞癌抗原最早用于診斷鱗癌。宮頸癌、肺癌、頭頸部癌時,血清鱗狀上皮細胞癌抗原增高,其濃度隨病情加重而增高。
繼發于不全流產的子宮上皮樣滋養細胞腫瘤病例分析
?病例資料 ?患者,女,37歲,患者因“陰道流血2d,量 多 半 天”于2019年4月2日入院。孕5產2流產1異位 妊娠2,2006年、2011年 分 別 順 產1胎。2016年 異 位妊娠,行藥物保守治療,復 查 HCG 陰 性;2017年 6月7日因“不全流產+宮內節育環下移”在我院行
上尿路上皮腫瘤的腎輸尿管全切除術介紹
腎輸尿管全切除術仍然是治療上尿路上皮腫瘤的金標準,大多數患者適宜施行此種手術。由于腎及部分輸尿管切除后,輸尿管殘端腫瘤復發率達30%~35%。因此,應用時將全輸尿管及管口周圍的膀胱黏膜一并切除。無論經一個或兩個切口施行手術,除低“級”腫瘤外,術中不宜切斷輸尿管,以免癌細胞散落,污染術野。一般經腰
腮腺上皮肌上皮癌病例分析
上皮-肌上皮癌(epithelial-myoepithelial?carcinoma,EMC)是一種罕見的惡性腫瘤,主要起源于唾液腺,約占所有唾液腺腫瘤的1%。由于EMC的發病率較低,因此,缺乏系統的研究和分析,國內外對于該病種多是以小型研究報道或個案報道為主,治療方法以手術切除為主,無特別的進展性
超聲造影及增強CT診斷肝臟血管周上皮樣腫瘤病例分析
?患者女,49歲,漢族,已婚,農民。以3d前右下肢出現大片狀紅斑到我院皮膚科就診收住入院。體格檢查:無明顯異常。實驗室檢查:腫瘤標記物CA72413.6U/ml,其余陰性。超聲檢查:肝左葉見大小約61mm×56mm實性略高回聲占位,邊界清晰,內部回聲不均勻,CDFI:腫塊周邊及內部見較豐富血流信號。
柱狀上皮的正常脫落上皮細胞
柱狀上皮主要分布于鼻腔、鼻咽、支氣管樹、胃、腸、子宮頸管、子宮內膜及輸卵管部位,組織學分為單層柱狀上皮、假復層纖毛柱狀上皮和復層柱狀上皮3種類型。其脫落細胞在涂片中有下列幾種:1.纖毛柱狀上皮細胞:細胞為圓錐形,頂端寬平,其表面有密集的纖毛,呈淡紅染色。細胞底端細尖似豆芽根。胞質染色近核的上端有一淺
復層扁平上皮的正常脫落上皮細胞
復層扁平上皮(鱗狀上皮) 鱗狀上皮覆蓋于皮膚、口腔、食道、陰道的全部、子宮頸、喉部、鼻咽的一部分。一般有10余層細胞。從底部至表面分為基底層、中層和表層3部分。1.基底層細胞:分為內底層和外底層。一內底層細胞:是上皮的最深層,與基底膜緊接,為單層立方或低柱狀細胞,增殖力旺盛,屬幼稚的細胞。內底層細胞
前列腺上皮
實驗方法原理取出前列腺和處理標本(30 min),用膠原蛋白酶消化前列腺組織(1 h),收集單個細胞和小的細胞團(1 h)。接種細胞,培養至形成單層(7 d)。實驗材料胎牛血清或馬血清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上皮細胞定義
上皮細胞是位于皮膚或腔道表層的細胞。上皮細胞根據器官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尿常規的上皮細胞,是衰亡、脫落的皮細胞,沒有很特定的指向意義。非SLE的人,包括正常人,有了什么相關的炎癥,脫落下去,給尿常規檢到了,也是有的。
上皮細胞簡介
上皮細胞是位于皮膚或腔道表層的細胞。 上皮細胞的形狀有扁平,柱狀等等。 皮膚外層的上皮細胞普遍角質化,有保護和吸收的作用。 腔道中的上皮細胞多分化,有分泌,排瀉和吸收等功能。
前列腺上皮
實驗方法原理取出前列腺和處理標本(30 min),用膠原蛋白酶消化前列腺組織(1 h),收集單個細胞和小的細胞團(1 h)。接種細胞,培養至形成單層(7 d)。實驗材料胎牛血清或馬血清青霉素卡那霉素霍亂毒索地塞米松EGF羊催乳激素或鼠催乳激素胰島素部分精制的前列腺調理素或精制的前列腺調理素I型膠原蛋
移行上皮細胞
涂片中表層細胞體積大,呈扁圓形或多邊形,胞膜光滑,可見雙核或多核,大小相當于鱗狀上皮表層細胞,又稱傘細胞或蓋細胞。胞核圓形或卵圓形,染色質呈細顆粒狀,分布均勻,核仁不明顯,底層細胞為圓形或多邊形,核居中位,染色質較致密,中層細胞介于前者之間,鏟圓形或倒梨形,也可呈多邊形,梭梭形。
上皮細胞分類
上皮組織分為被覆上皮、腺上皮和感覺上皮三類,而通常所說的上皮就是指被覆上皮。 上皮細胞按細胞層數可分為單層和復層兩類,按形狀可分為柱狀和鱗狀。 柱狀上皮細胞:主要分布于鼻腔、鼻咽、器官、肺、胃、腸、子宮頸、子宮內膜及輸卵管等部位。 鱗狀上皮細胞:被覆于全身皮膚、口腔、喉部、鼻咽的一部分、食
上皮細胞類培養實驗_胃上皮細胞培養實驗
實驗方法原理胃癌為我國高發癌癥之一,培養正常人胃上皮細胞對研究胃癌癌變機理有很大應用價值。近年來培養人的腎臟上皮、氣管上皮、前列腺上皮等都有報道,但培養人胃上皮細胞少見成功。近年我研究室通過培養90例正常胃上皮細胞初代培養獲得成功,并建成轉化細胞系(Ges-1)。培養人正常胃上皮細胞獲得成功主要在于
上皮細胞培養
1)表皮細胞培養 1.取材:取外科植皮或手術殘余皮膚小塊,以角化層薄者為佳,早產流產兒皮膚更好,切成0.5~1平方厘米小塊。 2.EDTA處理:先置入0.02%EDTA中室溫置5分鐘。 3.冷消化:換入0.25%胰蛋白酶中,置4℃過夜。 4.分離:取出皮膚,用血管鉗或鑷子把表皮與真皮層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