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纖維肌痛綜合征的臨床表現
纖維肌痛綜合征多見于女性,最常見的發病年齡為25~60歲。其臨床表現多種多樣,但主要有下述4組癥狀。 1.主要癥狀 全身廣泛性肌肉疼痛和廣泛存在的壓痛點是所有纖維肌痛綜合征病人都具有的癥狀。疼痛遍布全身各處,尤以中軸骨骼(頸、胸椎、下背部)及肩胛帶、骨盆帶等處為常見。其他常見部位依次為膝、手、肘、踝、足、上背、中背、腕、臀部、大腿和小腿。大部分病人將這種疼痛描寫為鈍痛,痛得令人心煩意亂。病人常自述有關節痛,但沒有關節腫。 另一現象是在一些特殊部位存在的壓痛點,這些壓痛點存在于肌腱、肌肉及其他組織中,往往呈對稱性分布。用一定的力量按壓這些壓痛點時,患者會感受到疼痛,而在正常人則不會出現疼痛。 2.常見癥狀 本組癥狀包括睡眠障礙、疲勞晨僵、認知功能障礙。約90%的病人有睡眠障礙,表現為失眠、易醒、多夢、精神不振,但纖維肌痛患者的睡眠障礙有二個重要的特點,第一是即使睡眠時間能夠達到同年齡正常人的睡眠時間,但患者的精神和體......閱讀全文
纖維肌痛綜合征的臨床表現
(1)疼痛:纖維肌痛綜合征主要表現為全身廣泛性慢性疼痛。一般起病隱匿,勞累、應激及寒冷等誘因下出現全身彌漫性疼痛,尤以中軸骨骼(頸椎、胸椎、下背部)及肩胛帶、骨盆帶等處常見,呈對稱性和持續性,疼痛性質多樣,酸痛、刺痛、灼痛甚或撕裂樣痛,程度時輕時重,休息不能緩解,不適當活動可使上述癥狀加重。
概述纖維肌痛綜合癥的臨床表現
纖維肌痛綜合征多見于女性,最常見的發病年齡為25~60歲。其臨床表現多種多樣,但主要有下述4組癥狀。 1.主要癥狀 全身廣泛性肌肉疼痛和廣泛存在的壓痛點是所有纖維肌痛綜合征病人都具有的癥狀。疼痛遍布全身各處,尤以中軸骨骼(頸、胸椎、下背部)及肩胛帶、骨盆帶等處為常見。其他常見部位依次為膝、手
纖維肌痛綜合征解析
纖維肌痛綜合征主要癥狀為持續性廣泛性疼痛,僵硬,乏力,混亂,睡眠不能緩解疲勞,認知障礙,常伴有多種其他原因不明的癥狀,焦慮和(或)抑郁,日常生活活動功能障礙等。由于缺乏客觀的體檢、常規實驗室檢查及影像學評估的異常結果,纖維肌痛綜合征曾一度被醫師和大眾誤認為一種心理障礙或“廢紙簍”診斷。許多醫師仍認為
纖維肌痛綜合征的分類
纖維肌痛綜合征分為原發性和繼發性兩類,繼發性纖維肌痛綜合征見于各種風濕病(骨關節炎、類風濕關節炎和系統性紅斑狼瘡等)及各種非風濕病(如甲狀腺功能低下、惡性腫瘤和外傷等)。
纖維肌痛綜合征的診斷
診斷主要根據1990年美國風濕病學會提出的纖維肌痛綜合征分類標準, 其內容如下:①持續3個月以上的全身性疼痛:即分布于軀體兩側,腰上、下部及中軸(頸椎、前胸、胸椎或下背部)等部位的廣泛性疼痛。②18個已確定的解剖位點中至少11個部位有壓痛。同時符合上述2個條件者,診斷即可成立[1] 。睡眠障礙、
概述纖維性肌痛綜合癥的臨床表現
纖維肌痛綜合征多見于女性,最常見的發病年齡25—45歲。其臨床表現多種多樣,但主要有下述4組癥狀: 1.主要癥狀:全身廣泛疼痛是所有纖維肌痛綜合征病人都具有癥狀。雖然有的病人僅主訴一處或幾處疼痛,但1/4的病人疼痛部位可達24處以上。疾病遍布全身各處,尤以中軸骨骼(頸、胸椎、下背部)及肩胛帶、
纖維肌痛綜合征的病理改變及臨床表現
病理改變 研究公認,纖維肌痛綜合征患者肌肉組織無特異性損傷。但國外研究發現纖維肌痛綜合征患者股四頭肌活檢中存在細胞基膜空袖、脂褐質小體和其他退行性改變,提示纖維肌痛綜合征患者可能存在局部肌肉血液灌流減少。 臨床表現 (1)疼痛:纖維肌痛綜合征主要表現為全身廣泛性慢性疼痛。一般起病隱匿,勞累
纖維肌痛綜合征的病理改變
研究公認,纖維肌痛綜合征患者肌肉組織無特異性損傷。但國外研究發現纖維肌痛綜合征患者股四頭肌活檢中存在細胞基膜空袖、脂褐質小體和其他退行性改變,提示纖維肌痛綜合征患者可能存在局部肌肉血液灌流減少。
纖維肌痛綜合征的輔助檢查
(1)實驗室檢查:除非合并其他疾病,纖維肌痛綜合征患者的血常規、血生化檢查、肌酶、紅細胞沉降率(ESR)、C-反應蛋白(CRP)、類風濕因子等均正常。部分患者存在體內血清促腎上腺皮質激素、促性腺激素釋放激素、生長激素、類胰島素生長激素-1、甲狀腺素等激素異常,腦脊液中P物質濃度可升高,偶有血清低
纖維肌痛綜合征的鑒別診斷
(1)慢性疲勞綜合征:該病也以疲勞、睡眠障礙、肌肉關節痛、注意力受損和輕度抑郁等為特征,與纖維肌痛綜合征表現極為相似,但前者起病急,伴提示病毒性疾病的癥狀,如低熱、咽喉痛、頸或腋下淋巴結壓痛,輔助檢查血液中EB病毒、柯薩奇病毒和單純皰疹病毒等抗體水平升高。 (2)肌筋膜痛綜合征:肌筋膜痛綜合征
纖維肌痛綜合征的發病機制
(1)中樞神經系統功能異常:纖維肌痛綜合征患者存在疼痛刺激閾值降低及痛覺過敏現象,較低痛覺刺激就會導致患者明顯疼痛,中樞神經系統異常可能在發病機制中起核心作用。研究發現,纖維肌痛綜合征患者血清和腦脊液中去甲腎上腺素、5-羥色胺、內啡肽及前體色氨酸等下調痛覺信號的神經遞質濃度降低,P物質和興奮性氨
概述痛性眼肌麻痹綜合征的臨床表現
本病發病無性別差異,以壯年至老年多發,大約70%患者病前有上呼吸道感染,咽峽炎、上頜竇炎、低熱等病史。早期一側性眼球后眶區周圍劇烈疼痛,可放射到額部或顳部。可有惡心、嘔吐。疼痛的性質多大為持續性脹痛、刺痛或撕裂樣劇痛。數天后痛側眼肌可有不同程度的麻痹。主要以動眼神經受累為主,其次是外展神經。可表
概述痛性肌痙攣的臨床表現
1.抽搐:肌肉快速、重復性的,陣攣性的或強直性的無意收縮,常為一組或多給肌肉同時產生,有時在面部或肢體對稱部位出現振幅大且不局限,多由一處向他外蔓延,頻度不等,無節律性,受體內外因素影響,伴有軀體不適及其它異常感覺,客觀檢查無異常所見。 2.痙攣:為肌肉或肌群的斷續的或持續的不隨意收縮,系因腦
纖維肌痛綜合征的輔助檢查及診斷
輔助檢查 (1)實驗室檢查:除非合并其他疾病,纖維肌痛綜合征患者的血常規、血生化檢查、肌酶、紅細胞沉降率(ESR)、C-反應蛋白(CRP)、類風濕因子等均正常。部分患者存在體內血清促腎上腺皮質激素、促性腺激素釋放激素、生長激素、類胰島素生長激素-1、甲狀腺素等激素異常,腦脊液中P物質濃度可升高
纖維肌痛綜合征的分類及發病機制
分類 纖維肌痛綜合征分為原發性和繼發性兩類,繼發性纖維肌痛綜合征見于各種風濕病(骨關節炎、類風濕關節炎和系統性紅斑狼瘡等)及各種非風濕病(如甲狀腺功能低下、惡性腫瘤和外傷等)。 發病機制 發病原因尚不明確,一般認為與以下因素相關: (1)中樞神經系統功能異常:纖維肌痛綜合征患者存在疼痛刺
纖維肌痛綜合征的診斷及鑒別診斷
診斷 診斷主要根據1990年美國風濕病學會提出的纖維肌痛綜合征分類標準, 其內容如下:①持續3個月以上的全身性疼痛:即分布于軀體兩側,腰上、下部及中軸(頸椎、前胸、胸椎或下背部)等部位的廣泛性疼痛。②18個已確定的解剖位點中至少11個部位有壓痛。同時符合上述2個條件者,診斷即可成立[1] 。睡
概述纖維性肌痛綜合癥的發病機理
本病的機制尚不清楚。文獻報道與睡眠障礙、神經遞質分泌異常及免疫紊亂有關。 1.睡眠障礙 睡眠障礙累及60—90%的病人。表現為睡眠易醒、多夢、晨起精神不振、疲乏、有全身疼痛和晨僵感。夜間腦電圖記錄發現有α波介入到Ⅳ期δ睡眠波中。用鈴聲干擾志愿者非快動眼睡眠(non rapid eye mov
纖維肌痛綜合征的發病機制及病理改變
發病機制 發病原因尚不明確,一般認為與以下因素相關: (1)中樞神經系統功能異常:纖維肌痛綜合征患者存在疼痛刺激閾值降低及痛覺過敏現象,較低痛覺刺激就會導致患者明顯疼痛,中樞神經系統異常可能在發病機制中起核心作用。研究發現,纖維肌痛綜合征患者血清和腦脊液中去甲腎上腺素、5-羥色胺、內啡肽及前
概述風濕性多肌痛的臨床表現
1.全身癥狀 半數以上患者有全身癥狀,如疲倦、低熱、體重減輕,并可能作為首發癥狀。不合并巨細胞動脈炎(GCA)的PMR患者很少出現高峰熱。 2.近端骨關節肌肉疼痛以及晨僵 PMR是以對稱性的近端關節和肌肉的疼痛酸痛以及晨僵為特征,以肩關節、頸以及骨盆帶肌肉最為突出,常呈對稱性分布有時遠端肌
關于纖維肌痛綜合癥的簡介
纖維肌痛綜合征屬于風濕病的一種,特征是彌漫性肌肉疼痛,常伴有多種非特異性癥狀;典型的情形是患者身體的某些特定部位有壓痛,不需要特異的實驗室或病理學檢查來幫助診斷。
預防纖維肌痛綜合癥的簡介
1.避免癥狀加重的因素:如避免寒冷潮濕,軀體和神經疲勞,不能復原的睡眠、體力活動過度或過少。 2.樹立戰勝病痛的信心,保持平衡心理,克服焦慮緊張情緒。 3.積極鍛煉身體,增強體質。
簡述嗜酸性粒細胞增多肌痛綜合征的臨床表現
嗜酸性粒細胞增多-肌痛綜合征的發病可以是突然的或隱襲的,女性多見。早期表現為低熱、乏力、呼吸困難、咳嗽、關節痛、關節炎、皮膚可出現紅色斑疹,但消失很快,病人可有明顯肌痛和肌肉痙攣,肺內可出現浸潤性病變。2~3個月后出現硬皮病樣皮膚改變,但無雷諾現象。病人可有心肌炎和心律不齊,少數病人可出現肺動脈
關于纖維性肌痛綜合癥的簡介
纖維肌痛綜合癥(fibromyalgia syndrome,FS)是一種非關節性風濕病,臨床表現為肌肉骨骼系統多處疼痛與發僵,并在特殊部位有壓痛點。纖維肌痛綜合征可繼發于外傷,各種風濕病,如骨性關節炎(osteoarthritis,OA)、類風濕關節炎(rheumatoid arthritis,
診斷纖維肌痛綜合癥的相關介紹
沒有特異化驗檢查及其他輔助檢查,根據臨床特征及典型壓痛點即可確診。 1.持續3個月以上的全身性疼痛 身體的左、右側,腰的上、下部及中軸骨骼(頸椎或前胸或胸椎或下背部)等部位同時出現疼痛時,稱為全身性疼痛。 2.壓痛點用拇指按壓 按壓力約為4kg,按壓18個壓痛點中至少有11個疼痛。這18
治療纖維肌痛綜合癥的相關介紹
纖維肌痛綜合征是一種特發性疾病,其病理生理至今不明,因此治療比較困難,需要多個學科的醫生共同合作。目前的治療主要致力于改善睡眠狀態、減低痛覺感受器的敏感性等。 1.西醫治療 (1)消除癥狀加重的誘因 ①寒冷、潮濕環境。②軀體或精神疲勞。③睡眠不佳。④體力活動過度抑或過少。⑤焦慮與緊張。 (
關于纖維肌痛綜合癥的病因分析
纖維肌痛綜合征的原因不明,但患者可有先前的軀體或精神創傷史。纖維肌痛綜合征最突出的癥狀是全身彌漫性疼痛,持續在3個月以上,同時會合并一些其他臨床表現,常見的包括睡眠障礙、軀體僵硬感、疲勞、認知功能障礙等。纖維肌痛綜合征很難治療,目前還屬于不能治愈的慢性疼痛性疾病。 1.中樞神經敏感化 中樞神
簡述纖維性肌痛綜合癥的治療措施
纖維肌痛綜合征是一種特發性疾病,其病理生理至今不明,因此對它的治療方法也不多。它的主要臨床表現為彌漫性慢性疼痛,除“壓痛點”之外,別無客觀體征。所以不僅治療選擇不易,療效評定也頗為困難。治療主要致力于改善睡眠狀態、減低痛覺感覺器的敏感性、改善肌肉血流等。據認為這幾方面與纖維肌痛綜合征的成因有關。
簡述眼外肌廣泛纖維化綜合征的臨床表現
1、病因 先天性眼外肌纖維化綜合征系常染色體顯性遺傳,是一種先天性肌肉、筋膜發育異常性疾病。但真正病因尚不清楚。 2、臨床表現 患者多為雙眼受累,有突發的或進行性的單側視物模糊或下降,視力下降程度不一,有些僅有輕度視力下降,有些則可降至眼前指數或光感;患者訴有中心暗點或多個暗點;也可出現視
痛性眼肌麻痹綜合征的相關介紹
痛性眼肌麻痹綜合征又稱Tolosa-Hunt綜合征。1954年Tolosa首先報道1例具有眼眶周圍疼痛、同側眼球運動神經(Ⅲ、Ⅳ、Ⅵ)麻痹及角膜反射減弱的患者。腦血管造影顯示頸內動脈末端到虹吸部的狹窄,尸檢發現動脈外膜炎。1961年Hunt又報道了6例相似的患者,均表現為眼眶周圍疼痛及Ⅲ、Ⅳ、Ⅵ
關于纖維性肌痛綜合癥的輔助檢查介紹
除非合并其他疾病,纖維肌痛綜合征一般無實驗室異常。但有報道纖維肌痛綜合征病人IL-1水平增高,自然殺傷細胞及血清素活性減低,腦脊液中P物質濃度升高。藥1/3病人有雷諾現象,在這一組病人中可有抗核抗體陽性、C3水平減低。 自70年代Smythe首次提出纖維肌痛綜合征診斷標準以來,相繼以許多診斷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