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20230720出版)一周論文導讀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7/505275.shtmNature, 20 July 2023, Volume 619 Issue 7970《自然》2023年7月20日,第619卷,7970期 ?天文學AstronomyA long-period radio transient active for three decades活躍了30年的長周期無線電瞬變▲ 作者:N. Hurley-Walker, N. Rea, S. J. McSweeney et al.▲ 鏈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3-06202-5▲ 摘要:在此,我們報告了針對一個長達21分鐘的無線電瞬變觀測結果,我們將其標記為GPM J1839–10。其脈沖的亮度在兩個數量級間變化,持續時間在30到300秒之間,且......閱讀全文
自然出版集團推出《自然》子刊《自然—氣候變化》
據《自然》網站消息,自然出版集團(NPG)近期推出一本新的《自然》子刊——《自然—氣候變化》(Nature Climate Change),重點關注與全球氣候變化以及由氣候變化帶來的各種影響有關的前沿研究。 作為《自然報告—氣候變化》(Nature Reports Climate
自然殺傷細胞的自然殺傷活性簡介
由于NK細胞的殺傷活性無MHC限制,不依賴抗體,因此稱為自然殺傷活性。NK細胞胞漿豐富,含有較大的嗜天青顆粒,顆粒的含量與NK細胞的殺傷活性呈正相關。NK細胞作用于靶細胞后殺傷作用出現早,在體外1小時、體內4小時即可見到殺傷效應。NK細胞的靶細胞主要有某些腫瘤細胞(包括部分細胞系)、病毒感染細胞
《自然》雜志系列新期刊《自然—植物》上線
《自然—植物》首期封面 《自然》學術期刊系列于近日又增添了一個新成員—— Nature Plants(《自然—植物》)。這是參照期刊Nature Climate Change(《自然—氣候變化》)的跨學科模式而推出的首個專注于植物學各領域優秀研究成果的期刊。 Nature Plants這個平臺主
說《三體》——大自然是自然的嗎
直播時間:2022年5月27日(周五)19:00直播地址:科學網B站直播間嘉賓:王一 香港科技大學副教授主辦:墨子沙龍協辦: 中國科大新創校友基金會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育基金會 上海市浦東新區科學技術協會 上海市浦東新區科技和經濟委員會描述: “一說《三體》——科學解讀三體世界觀
把自然講給你聽:讓公眾共享自然之美
森林為什么是“水庫”?大熊貓是怎樣取名的?觀測星空哪里最合適?……了解自然進而更好地保護自然,學習與認知是行動的基礎。 我國高度重視科普工作。2002年6月29日,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了世界上第一部專門為科普制定的法律《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普及法》。去年6月發布的《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規劃綱要(20
自然子刊綜覽
《自然—神經科學》 “與異性相處”降低雄果蠅攻擊性 雄性果蠅在面對其他同性,特別是雌性交配對象也同時在場的情況下會表現出同性進攻行為,這種進攻行為在雄性果蠅接觸過雌性后會有所減弱。《自然—神經科學》上發表的這項研究結果進一步表明:只存在雄性果蠅體內的一種特殊神經回路能夠感知雌性信息素
自然子刊綜覽
《自然—氣候變化》 東赤道太平洋表面升溫或導致厄爾尼諾現象加倍產生 《自然—氣候變化》上的一項報告研究了氣候變化對厄爾尼諾極端天氣事件發生頻率的影響。 厄爾尼諾是一種自然氣候變化現象,其影響已經波及世界范圍。厄爾尼諾極端天氣事件導致全球天氣模式發生混亂,并通過降雨變化影響到生態
自然子刊綜覽
《自然—納米技術》 新型藥用納米粒子結構可分解排出體外 將DNA鏈和納米粒子當作構件,組裝成一種可以增強攝取小鼠體內腫瘤的納米結構,并在之后發生分解,改善體內清潔度,最終降低潛在毒性。發表在《自然—納米技術》上的這項研究結果為抗癌藥物投遞的安全、可控提供了一種新策略。 為了改進
自然子刊綜覽
《自然—神經科學》 神經膠質細胞變化影響小鼠社會性行為 在小鼠早期發育過程中出現的缺陷包括神經元之間額外連接的移除等,都與小鼠社會性行為的改變有關。《自然—神經科學》發表的這項研究結論或有助于社交性行為的神經生物學研究,并讓我們加深對自閉癥或強迫癥的社會性缺陷方面的了解。 發育
自然子刊綜覽
《自然—地球科學》 某些人類活動影響氣候變暖速率 《蒙特利爾公約》對破壞臭氧層物質的限制使得上世紀90年代以來的氣候變暖現象產生了明顯的減緩效果,近日在線發表在《自然—地球科學》上的一項研究得出該結論。這將有助于科學家利用獨立于全球氣候模型的統計學方法,在上個世紀的人類活動與氣候變暖
自然子刊綜覽
《自然—氣候變化》 洪災未來將導致歐洲財政損失加大 在未來幾十年里,歐洲因為洪災導致的年均財政損失有可能將繼續顯著擴大,這是《自然—氣候變化》上一項研究得出的結論。 大型洪災諸如2012年6月影響了歐洲多個國家的那批洪水災害和當下正在影響英國南部部分地區的洪水等,都預計將在氣候
自然子刊綜覽
《自然—氣候變化》 海洋酸化使硫元素減少或加劇氣候變暖 通過減少生物源含硫化合物的產生的方式,海洋酸化具有潛在可能導致氣候變暖加劇。據在線發表于《自然—氣候變化》上的一項研究稱,海水pH值的降低導致了二甲基硫化物濃度的下降。海洋生物排放是大氣硫元素的最大天然來源——大氣中的硫元素能夠
自然子刊綜覽
《自然—基因組學》 軟組織肉瘤的基因組研究 軟組織肉瘤是一種發生在組織連接間的惡性腫瘤,這種癌癥在總癌癥中的發生率不足1%,疾病主要發生在50歲以上的人群中。現在,研究人員對多種軟組織肉瘤進行了基因組分析,鑒別出涉及多個肉瘤亞型的基因和信號通道,這將有助于開發亞型特異型
自然子刊綜覽
《自然—地球科學》 生物懸浮顆粒或可緩解氣候變暖 生物懸浮顆粒比如那些由植物排放出的不穩定有機化合物等的豐富程度,能隨著溫度而增加,可以潛在地降低氣候溫度,《自然—地球科學》上的一篇文章給出了上述結論。這意味著生物顆粒排放或許能抑制未來氣候的變暖。 Pauli Paason
《自然》子刊綜覽
《自然——地球科學》 南部海洋酸化導致貝殼重量減少 有孔蟲類是一種生活在海洋表面、像變形蟲一樣的生物。科學家們發現,自從前工業時代以來,這種有孔蟲類的貝殼重量越變越輕,這一最新的研究成果發表在日前在線出版的《自然——地球科學》期刊上。 新發現證明,海洋二氧化碳吸收量的增加對微生
自然子刊綜覽
《自然—地球科學》 木衛二可能存在板塊構造活動 木衛二歐羅巴可能存在板塊構造活動,這是在線發表于《自然—地球科學》上的一項研究得出的結論。而據此前研究顯示,在太陽系中已知的因為板塊構造學而成型的天體就只有地球了。 Simon Kattenhorn和Louise Prockter利用從美國
自然子刊綜覽
《自然—植物》 植物水分向上傳輸理論或是牛頓首先提出 因物理和數學成就而聞名于世的艾薩克·牛頓爵士,可能比植物學家早200多年提出了闡釋植物中水分向上傳輸的理論,David Beerling在《自然—植物》雜志在線發表的一篇評論文章中得出上述結論。 植物體內的水分是如何違背重力向上運輸的
自然子刊綜覽
《自然—微生物學》 科學家警告類鼻疽病情被嚴重低估 類鼻疽給全球造成的疾病負擔被嚴重低估,出現該病的國家數量比之前認為的多得多,在線發表于《自然—微生物學》上的一項研究發出警告。該研究認為,類鼻疽這種由高致病性的類鼻疽假單胞菌所引起的疾病在全球范圍導致的年死亡人數與麻疹類似,且遠高于登革熱。
自然子刊綜覽
《自然—氣候變化》 無人駕駛出租車可顯著減少美國溫室氣體排放 據新發表在《自然—氣候變化》上的一項研究顯示,在接下來的20年里,由電力驅動的無人駕駛智能出租車將顯著減少美國國內由輕型汽車帶來的溫室氣體排放。該研究估計,相比目前的傳統能源驅動汽車而言,這些出租車可讓私人汽車每英里的排放最高減少
自然子刊綜覽
《自然—神經科學》 科學家發現大腦形成決策的區域 《自然—神經科學》上的一項研究發現了大腦中負責編碼進攻和防御策略的區域。該研究選擇日本象棋選手的大腦活動作為監測對象,得出的結論或能為科學家研究人類如何作出復雜決定提供新見解。 大量與大腦決策有關的研究所聚焦的都是在各種不同成本和風險之間,
自然子刊綜覽
《自然—地球科學》 火星溝壑或由干冰造成 科學家在《自然—地球科學》上發表報告稱,他們發現火星上的溝壑可能是由干冰過程而非液態水的流動造成的。該研究表明,雖然火星的溝壑看起來和地球上那些因水流形成的溝壑一樣,但其形成的基礎可能有很大差別。 溝壑——凹嵌于山坡中的一種小山谷——被科學家發現存
自然子刊綜覽
《自然—遺傳學》 科學家發現老年癡呆癥相關基因變異 據《自然—遺傳學》上的一項研究顯示,科學家們找到了阿爾茨海默氏癥(俗稱老年癡呆癥)的多個遺傳變異。 Philippe Amouyel等人開展了一項大范圍關聯分析,對17008名老年癡呆癥患者進行全基因組關聯研究,并選取37
自然子刊綜覽
《自然—化學生物學》 新化合物或可抑制糖尿病癥狀 據《自然—化學生物學》上一項報告顯示,通過對影響細胞內脂質儲存的分子進行的表型篩查,科學家檢測出了一類可預防小鼠肥胖和糖尿病的合成化合物。這項研究為表型篩查在藥物發現方面重新發揮作用提供了一個很好的例子,同時也為治療代謝綜合征提供了潛
自然子刊綜覽
《自然—納米技術》 新疫苗可提高抗體濃度和效果 科學家在《自然—納米技術》上報告稱,他們研發出一種維持毒素結構的疫苗會改善疫苗效果。 在未激活毒素基礎上研制出的疫苗通常用來在不會導致病人病情加重的情況下,刺激產生針對比如大腸桿菌等細菌感染的免疫反應。一般我們利用化學手段或者加熱
自然子刊綜覽
《自然—氣候變化》 “全局考慮”改善氣候預測不確定性 有科學家預測,在氣候變化的影響下,極端氣溫與降水事件發生頻率會有所增加。但是這類事件在局部區域范圍的預測卻有著很大的不確定性。《自然—氣候變化》發表的一項研究認為這些不確定性主要歸因于氣候系統的內在變化,改進預測模型將使其趨于平衡
自然子刊綜覽
《自然—免疫學》 外顯子組或能用于治療肝炎病毒感染 近期出版的《自然—免疫學》報道了一種免疫機制,利用該機制,小鼠身體可以繞開病毒為躲避免疫系統的攻擊以及產生慢性感染而實施的策略。 Zhenghong Yuan等人研究了外顯子組(一種從細胞獲得的小泡)在控制小鼠體內肝炎病毒
自然子刊綜覽
《自然—地球科學》 科學家找到古代火星液態水存在原因 據發表在《自然—地球科學》上的一項研究推測,古代火星可能受到大氣中溫室氣體的充分影響達到足夠溫度,從而使得液態水能夠在火星表面流動。科學家們發現火星古代地形中溪谷網狀分布似乎是由40億年前水流蝕刻形成,而當時的太陽光線暗淡,還無法
自然子刊綜覽
《自然—材料學》 新納米成像系統可檢測更多類型腫瘤 近日的《自然—材料學》報道了一種新的納米粒子成像系統可以掃描到更多類型的腫瘤。 癌癥有很多種基因型和表現型,因而找到一種能夠應用范圍廣的成像方法頗具挑戰性。但是,腫瘤微環境中還是存在一些共同的因素可以被用于檢測,比如高酸度以及
氯的自然分布
自然界中游離狀態的氯存在于大氣層中,是破壞臭氧層的主要單質之一。氯氣受紫外線分解成兩個氯原子(自由基)。大多數通常以氯化物(Cl-)的形式存在,常見的主要是氯化鈉(食鹽,NaCl)。
自然殺傷細胞簡介
自然殺傷細胞(natural killer cell,NK)是機體重要的免疫細胞,不僅與抗腫瘤、 抗病毒感染和免疫調節有關,而且在某些情況下參與超敏反應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發生,能夠識別靶細胞、殺傷介質。 自然殺傷細胞( natural killer cell,NK細胞)來源于骨髓淋巴樣干細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