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為什么是“水庫”?大熊貓是怎樣取名的?觀測星空哪里最合適?……了解自然進而更好地保護自然,學習與認知是行動的基礎。
我國高度重視科普工作。2002年6月29日,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了世界上第一部專門為科普制定的法律《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普及法》。去年6月發布的《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規劃綱要(2021—2035年)》明確,大力弘揚科學精神,培育理性思維,養成文明、健康、綠色、環保的科學生活方式。
今天,本版推出“把自然講給你聽·特別報道”,帶領大家走進科研和科普機構,走近科普工作者,一同傾聽科普事業中的故事,感受大自然的美好與趣味。
把植物寶庫變為科學之窗
世界上最大的種子與最小的種子并列展示:“海椰子”的種子最重的可達25公斤;“斑葉蘭”的種子輕若浮塵,借助顯微鏡才能看清其樣貌……自4月18日國家植物園在北京正式揭牌起,開門迎客的科普館里,活體植物、植物標本、植物科學畫等吸引了不少參觀者。
國家植物園科普館館長王康說,科普館是人們了解植物知識、感知植物文化、參與科普互動的理想場所,“讓公眾共愛自然之美、共享自然之美,這是國家植物園的功能所系,也是其魅力所在。”
植物園內展示的植物大多有牌示,植物的名稱、科屬、基本用途等一目了然,“還有專家進行專業講解。”王康介紹,“專家帶您識花草”是植物園常年堅持的科普教育活動,“由從事某類植物研究的科研人員擔任主講人,免費講解植物學、動物學、生態學等領域的科學知識。我們還把專家講解內容錄制成小視頻發布,讓更多的人學到知識。”
“國家植物園也是游學體驗的‘打卡地’。”國家植物園南園執行主任、高級工程師孫國峰介紹,農事體驗園里建有自動氣象站、簡易繁育大棚、滴灌與排澇系統,栽植有60余種果樹、近30種蔬菜、20余種其他農作物。
借助信息技術,植物園的科普工作也在加快升級。“下載‘花伴侶’這個APP,對著花草拍一拍,就能自動識別出植物的種類。”國家植物園南園工程師韓小燕說,“花伴侶”深受植物愛好者喜愛,目前已擁有1100多萬用戶。
“讓迷人的植物寶庫成為寶貴的科學之窗,為人民群眾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和美好精神享受。”王康介紹,下一步,國家植物園科普館將根據科普規劃,向公眾推出更多相關展覽,豐富多彩的親子、青少年活動及課程,“希望將來植物園搭建起科普平臺,讓科學家與公眾深入交流,讓愛好者更專業,讓青少年對植物學更感興趣。”
營造良好科普氛圍
“這個游戲太好玩啦,只需要站在屏幕前,做一些動作就能模仿飼養員給熊貓寶寶喂食,非常有意思。”在成都大熊貓繁育研究基地內的熊貓科學探秘館,湖北游客施羽宸和朋友通過互動體驗,感受了熊貓飼養員的快樂。
成都大熊貓繁育研究基地運用科學技術創新科普教育形式,開發“我做熊貓營養師”等研學實踐課程,創建大熊貓特色講堂活動、“熊貓故事屋”系列親子讀書活動等科普活動品牌。
早在2000年,成都大熊貓繁育研究基地就意識到,僅靠科研人員和野生動物保護機構不足以拯救瀕危物種,于是成立了專職從事科普教育的部門,旨在通過教育,鼓勵大家更多參與大熊貓保護工作、推動日常行為的改變。
成都大熊貓繁育研究基地科普團隊負責人金雙說,基地的科普團隊從最初不到10個人,發展到了如今的33人。
“我們隊伍里既有學教育的,也有搞科研的,大家相互取長補短,既能保證科普內容的專業性,又能讓專業的內容更有趣,便于大家理解。”金雙介紹,除專職團隊成員外,科普團隊還配有由基地科研人員、飼養員及大學生科普講解志愿者構成的300余人的兼職科普隊伍。近10年來,團隊共完成科普教育活動3000余場次,科普教育線上線下受眾超3億人次。
“通過整合資源,我們先后建設了大熊貓博物館、熊貓魅力劇場、熊貓科學探秘館、熊貓醫院、熊貓廚房等衛星教育場館,運用互動體驗、場景復原、沉浸式游覽等方式,營造良好的科普氛圍。”金雙表示,活動不僅要創新形式、跟隨潮流,內容也要常新才能吸引大家。
經過20余年的努力,基地科普團隊先后獲得國家級榮譽及獎勵40項,省市級榮譽及獎勵25項,并于2020年獲得“全國科普工作先進集體”榮譽稱號。
種下一顆科學的種子
“我們用這個燈泡來模擬太陽,將這個小木球看作月亮,從紙環上不同方向的開孔望去,會看到太陽與月亮呈現不同角度時的模樣……”講臺上,王科超細致地講解每一個步驟;講臺下,是21雙充滿好奇與興奮的眼睛。
這是中科院紫金山天文臺科普主管王科超工作中的一幕。為了讓孩子們聽得懂、喜歡聽,他精心挑選合適的制作材料,還特意請來臺里專家在手工課之前給大家講了一場有趣的講座,包括月亮的相關知識、我國嫦娥工程的最新成果、臺里天文學家對月壤的研究發現等。
王科超是紫金山天文臺2013級的碩士研究生。碩士研究生畢業后,他就留在了這里專職從事天文科普工作。
從畢業到現在的6年間,王科超為大家開展科普的內容和方式也發生著變化。“一方面提升互動性、參與性,另一方面也向專業化、系統化發力。在科普活動中我們會適當穿插時事熱點、天文領域的最新成就,以豐富受眾的知識面。”王科超介紹。
他印象最深的,是2020年6月21日的夏至日環食科普活動。當天,中科院天文科普聯盟的10多家單位,在西藏阿里、貴州銅仁、福建廈門等12個地點,從下午1點到4點,接力直播各地日環食從初虧到食甚再到復原的景象。
“我帶隊去了貴州銅仁,那里位于環食帶中心線上,是那次日環食全國最佳觀測點之一。”王科超提前兩周就去踩點、協調,精心布置活動現場,策劃整個活動和直播流程,協助聯盟輪值主任、中科院國家授時中心研究員竇忠和紫金山天文臺太陽物理專家季海生等開展現場講解……“整個活動吸引了1400多萬人次收看,大家喜歡,我們也覺得非常有成就感!”他說。
11月3日,《自然》雜志發表中科院院士李儒新和中科院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強場激光物理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田野團隊在小型化自由電子相干光源研究領域取得的最新成果。研究團隊在實驗中探索飛秒激光驅動超短電......
施普林格·自然于2012年推出專門的OA圖書出版計劃,開創OA圖書模式。2018年,其OA圖書出版計劃包括500部OA圖書,章節下載量超過3000萬。四年之后,其OA圖書總產出增至以前的4倍,圖書章節......
十月,豫北的秋色一片金黃,這是豐收的顏色。黃河北岸再向北,進入新鄉延津縣,一座金黃的巨型麥穗雕塑輔以“中國第一麥”五個大字,將這里與“中原糧倉”緊密聯系在了一起。記者前往目的地延津縣塔鋪街道辦事處大柳......
近日,國家植物園(北園)展覽溫室兩株火紅的巨魔芋(Amorphophallustitanum)果序猶如兩把鮮艷的火炬,洋溢著歡欣和喜悅。2022年7月,國家植物園(北園)實現了首次巨魔芋群體花期,最大......
種子是農業的“芯片”,種業是國家糧食安全的重要基礎。一粒粒小小的果蔬種子,關系到中國人的飯碗和餐桌,保障著全民“菜籃子”的供應穩定。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十幾億人口要吃飯,這是我國最大的國情。良種在促進糧......
“明明有進口種子,中國人為什么還要自己培育種子?”2013年,剛剛參加工作的錢偉代表中國農業科學院蔬菜花卉研究所菠菜育種團隊在國際菠菜大會上發言后,外國同行向他提出了這個問題。錢偉給出答案:進口菠菜以......
國際知名學術出版機構施普林格·自然15日向媒體發布信息稱,繼使用人工智能(AI)生成圖書等應用之后,其投資并通過投資公司旗下“美國期刊專家”(AmericanJournalExperts,AJE)開發......
玉米是中國當前種植面積最大、總產量最大、種業市值最高的作物,也是國際種業巨頭競爭激烈的主要焦點作物。大力推進玉米種業創新對保障國家糧食安全、飼料供給及種源安全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北京市農林科學院玉米......
9月1日,施普林格·自然就旗艦刊《自然》及《自然》系列研究期刊與芬蘭FinELIB聯盟達成為期三年的開放獲取(OA)協議。該協議為期三年,止于2024年12月。在此期間,符合條件的30多家芬蘭機構的研......
除了出艙任務,在軌長期駐留乃至長期空間探索,如何利用植物保障人類在地外環境中生存所需要的食物、氧氣和純凈水,是空間生命科學關注的重要問題。7月29日,中國空間站在軌啟動了“太空綠植”培養實驗,本次植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