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幼年特發性關節炎的臨床表現
本病可發于任何年齡,年齡在4歲以上多見,女孩在1~2歲為發病高峰,男孩則在2歲與9歲兩個年齡組為發病高峰。根據起病最初6個月的臨床表現,可分3型。 1.全身型 可發生于任何年齡,發病高峰在5~10歲,無明顯性別差異。本型的特點為起病多急驟,伴有明顯的全身癥狀。 (1)發熱弛張型高熱是此型的特點,體溫每日波動于36℃~41℃之間,驟升驟降,一日內可出現1~2次高峰,高熱時可伴有寒戰和全身中毒癥狀,如乏力、食欲減退、肌肉和關節疼痛等,熱退后患兒活動如常,無明顯痛苦。發熱可持續數周至數月,自然緩解后常復發。 (2)皮疹也是此型的典型癥狀,具有診斷意義,其特征為于發熱時出現,隨著體溫升降而出現或消退。皮疹呈淡紅色斑丘疹,可融合成片。可見于身體任何部位,但于胸部和四肢近端多見。 (3)關節癥狀關節炎是本病的主要癥狀之一,發生率在80%以上。可為多關節炎或少關節炎。常在發熱時加劇,熱退后減輕或緩解。以膝關節最常受累,手指關節、......閱讀全文
概述幼年特發性關節炎的臨床表現
本病可發于任何年齡,年齡在4歲以上多見,女孩在1~2歲為發病高峰,男孩則在2歲與9歲兩個年齡組為發病高峰。根據起病最初6個月的臨床表現,可分3型。 1.全身型 可發生于任何年齡,發病高峰在5~10歲,無明顯性別差異。本型的特點為起病多急驟,伴有明顯的全身癥狀。 (1)發熱弛張型高熱是此型的
幼年特發性關節炎(JIA)
? 幼年特發性關節炎(juvenile idiopathic arthritis,JIA)是兒童時期常見的結締組織病,以慢性關節炎為主要特征,除關節炎癥外,幼年特發性關節炎(JIA)常有不規則發熱、皮疹、肝脾及淋巴結腫大,胸膜炎及心包炎等,幼年特發性關節炎(JIA)病因尚不清楚,可能與多種因素如
關于幼年特發性關節炎的簡介
幼年型類風濕關節炎(JRA)是小兒時期一種常見的結締組織病,以慢性關節炎為其主要特點,可伴有全身多系統損害。 國際風濕病學聯盟兒科常委專家組將兒童時期不明原因關節腫脹持續6周以上,統一定為幼年特發性關節炎(JIA),從而取代幼年類風濕關節炎和幼年慢性關節炎。
診斷幼年特發性關節炎的簡介
本病的診斷主要依據臨床表現,凡全身癥狀或關節病變持續6周以上,能排除其他疾病者,可考慮本病。 根據本病臨床表現分為7型。 (1)全身型JIA (2)少關節型JIA起病最初6個月,1~4個關節受累。 (3)多關節型JIA(RF陰性)起病最初6個月,5個關節受累,RF陰性。 (4)多關節型
關于幼年特發性關節炎的病因分析
病因不清。認為與感染誘發易感人群產生異常免疫反應有關: 1.感染因素 約35%患者關節液細胞中能分離出風疹病毒,部分有柯薩基病毒或腺病毒或微小病毒B19(HPV-B19)感染依據。 2.遺傳因素 有很多資料證實主要組織相容性復合基因(MHC)特性決定了個體在一定條件下是否發生異常免疫反應
治療幼年特發性關節炎的相關介紹
1.一般治療 急性發熱期應臥床休息,待病情好轉應適當活動,部分病例可進行適當體療或理療及功能鍛煉,以防止關節畸形。 2.非甾體抗炎藥 療效肯定,容易耐受。布洛芬為最常用的藥物,治療無效或不能耐受,應在醫生的指導下換用其他非類固醇抗炎藥。 3.腎上腺皮質激素 全身應用僅能改善癥狀,不能改
概述幼年類風濕關節炎的臨床表現
本病臨床表現各型極為不同。嬰幼兒全身癥狀主要表現為弛張熱及皮疹等,較大兒童可出現多發性關節炎或僅少數關節受累。根據起病最初半年的臨床表現,可分三型,對治療及預后有指導意義。 1.全身型 又名Still病(過去曾用名為變應性亞敗血癥),約有10%的JRA患兒表現為全身型,以全身性表現為特征,起
關于幼年特發性關節炎的鑒別診斷介紹
以高熱,皮疹等全身癥狀為主者應與全身感染(如敗血癥,結核和病毒感染),惡性病(如白血病,淋巴瘤及惡性網狀細胞增多癥以及其他惡性腫瘤等)相鑒別,以關節受累為主者,除了與風濕熱,化膿性關節炎,關節結核,創傷性關節炎等鑒別外,還應與系統性紅斑性狼瘡、混合性結締組織病、炎性腸病和銀屑病以及血管炎綜合征(
幼年特發性關節炎(JIA)的臨床診治進展
? 幼年特發性關節炎(juvenile idiopathic arthritis,JIA)是兒童時期一種常見的結締組織疾病,以慢性關節滑膜炎為其主要特征,可伴全身多臟器功能損害,是造成青少年致殘和失明的主要疾病之一。國際粉絲病學會聯盟兒科常委專家組(ILAR)經過多次討論,將兒童時期不明原因的持
簡述幼年特發性關節炎的并發癥
1.全身型 患兒可伴發脾腫大、淋巴結腫大、心包炎、胸膜炎、貧血、彌散性血管內凝血、腸系膜淋巴結病變或腹膜炎、驚厥等,反復發作可致發育遲緩。 2.多關節型 患兒可伴發聲啞,喉喘鳴和飲食困難,類風濕因子陽性多關節型JIA患兒可伴發類風濕性血管炎,并發干燥綜合征及Fetly綜合征。 3.少關節
關于幼年特發性關節炎的檢查方法介紹
JIA診斷主要依靠其臨床特征,實驗室檢查的任何一個項目都不具備確診價值,但可幫助除外其他疾病。 1.類風濕因子(RF) 60%的患者類風濕因子高滴度升高,但RF陽性可見于如病毒性感染、結核等感染。類風濕因子的效價與病程的進展和治愈有一定的相關性,因此,臨床上會把類風濕因子作為臨床觀察治療效果
概述幼年型類風濕關節炎的臨床表現
本病臨床表現各型極為不同。嬰幼兒全身癥狀主要表現為弛張熱及皮疹等,較大兒童可出現多發性關節炎或僅少數關節受累。根據起病最初半年的臨床表現,可分三型,對治療及預后有指導意義。
輝瑞Xeljanz治療幼年特發性關節炎III期成功
日前,在亞特蘭大舉行的美國風濕病學會/風濕病衛生專業人員協會(ACR/ARP)2019年年會上,輝瑞公布了Xeljanz(tofacitinib)治療2-18歲以下幼年特發性關節炎(JIA)患者關鍵性III期臨床研究A3921104(NCT02592434)的結果。 數據顯示,在伴有多關節病程
概述幼年型類風濕性關節炎的臨床表現
本病可發于任何年齡,年齡在4歲以下多見,女孩在1~2歲為發病高峰,男孩則在2歲與9歲兩個年齡組為發病高峰。根據起病最初6個月的臨床表現,可分3型。 1.全身型 可發生于任何年齡,但以5歲以前略多見,無明顯性別差異。本型的特點為起病多急驟,伴有明顯的全身癥狀。 (1)發熱 弛張型高熱是此型的
幼年型類風濕關節炎的臨床表現
本病臨床表現各型極為不同。嬰幼兒全身癥狀主要表現為弛張熱及皮疹等,較大兒童可出現多發性關節炎或僅少數關節受累。根據起病最初半年的臨床表現,可分三型,對治療及預后有指導意義。
關于慢性特發性低鉀血癥的臨床表現概述
慢性特發性低鉀血癥臨床表現呈多樣化,臨床類型不一,主要為肌無力、周期性麻痹、心律失常、腸麻痹等低鉀癥狀及煩渴、夜尿增多、骨質疏松等。兒童發病率較高,生長發育延遲,智力下降。目前還沒有其它特殊治療方法。發病以青少年多見,性別無顯著性差異,無種族差異。如果提高對本病的認識,臨床上并不一定少見,由于合
關于幼年類風濕關節炎的基本介紹
幼年類風濕關節炎(JRA)是小兒時期一種常見的結締組織病,以慢性關節炎為其主要特點,并伴有全身多系統受累,包括關節、皮膚、肌肉、肝臟、脾臟、淋巴結。年齡較小的患兒往往先有持續性不規則發熱,其全身癥狀較關節癥狀更為顯著。年長兒或成年患者較多限于關節癥狀。本病臨床表現差異較大,可分為不同類型。命名眾
概述特發性癲癇綜合征的臨床表現
1.良性家族性新生兒癲癇 新生兒出生后2~3天發病,約6個月時停止發作,為局灶性或全身性肌陣攣發作可伴呼吸暫停,多預后良好,不遺留后遺癥,無精神發育遲滯。良性家族性嬰兒癲癇多在生后3.5~12個月發病,主要表現局灶性發作。 2.兒童良性中央顳區癲癇 18個月~13歲發病,5~10歲為發病高
概述特發性癲癇綜合癥的臨床表現
1、良性家族性新生兒癲癇(benignfamilialneonmalconvulsions,BFNC)是特發性癲癇綜合征,10%~14%的患兒可發展為成人癲癇。家系研究表明,良性家族性嬰兒癲癇基因定位于19號染色體短臂。 新生兒出生后2~3天發病約6個月時停止發作,為局灶性或全身性肌陣攣發作可
概述特發性肺動脈高壓的臨床表現
IPAH早期癥狀不明顯。主要是肺動脈高壓和右心功能衰竭的表現,具體表現取決于病情的嚴重程度。常見的初始癥狀有:呼吸困難、疲乏、胸痛、眩暈、水腫、暈厥、心悸。 血流動力學分析發現,癥狀的嚴重性與肺動脈高壓的程度關系不大,可能與右房壓增加和心排血量減少有關,這二者均反映右心室功能不全。出現癥狀的時
治療幼年類風濕關節炎的簡介
本癥病程可遷延數年,急性發作及緩解交替出現,大多數到成年期自行緩解。但也有少數仍持續發作。 1.一般治療 急性發熱期應臥床休息,待病情好轉應適當活動,部分病例可進行適當體療或理療及功能鍛煉,以防止關節畸形。 2.腎上腺皮質激素 對全身癥狀較重或合并心肌炎、虹膜睫狀體炎者需早期應用潑尼松,
多關節炎型幼年型類風濕關節炎的介紹
占30%(30-40%),多個關節(>4)受累,對稱性累及手足小關節,常有頸、脊柱受累,活動受限,有發熱但不明顯。 此型特點為慢性對稱性多發性關節炎,受累關節≥5個,尤以指趾小關節受累比較突出。女孩發病多于男孩。起病緩慢或急驟,表現為關節僵硬、腫痛和局部發熱,一般很少發紅。通常從大關節開始,如
概述骨質增生關節炎的臨床表現
本病發病緩慢,多處關節受累,以膝關節、髖關節、踝關節、肘關節、頸椎、腰椎部位多見。早期癥狀是關節疼痛,受累關節活動不便,以晨起為顯著,活動后可減輕,并出現行走時失落感。過度運動則關節疼痛加劇,休息后疼痛減輕。隨著病情發展,疼痛逐漸加重,休息后亦無明顯改善。此時疼痛的發生往往與氣候變化有關,天氣寒
幼年型皮肌炎的臨床表現
一般為隱匿性起病,1/3急性起病,發熱不規則,38℃~40℃,常訴乏力、不適、關節痛、厭食和體重減輕,易激惹,大運動量活動減低。 1.肌肉癥狀 患兒訴輕度肌痛或肌肉僵硬、肌無力,起病時多見于下肢肢帶肌,導致不能行走,頸前屈肌和背肌無力導致不能抬頭和維持坐位。病變肌肉呈對稱分布,近端肌明顯,如
幼年類風濕性關節炎的臨床特點
風濕性疾病的臨床特點有別于成人。一些兒童風濕性疾病的全身癥狀較成人明顯,如全身性起病型幼年類風濕性關節炎。兒童系統性紅斑狼瘡病程較急,預后較成人差。與多數成人風濕性疾病的慢性過程不同,川崎病和過敏性紫癜很少復發。 類風濕性關節炎(JRA)是兒童時期(小于6歲)以慢性關節滑膜炎為特征的、慢性全身
幼年型類風濕關節炎的病因分析
至今尚未完全清楚。在發病機理上一般認為與免疫、感染及遺傳有關。幼年型類風濕性關節炎似屬于第Ⅲ型變態反應,造成結締組織損傷。可能由于微生物(細菌、支原體、病毒等)感染持續地刺激機體產生免疫球蛋白,血清IgA,IgM,IgG增高。部份病人抗核抗體滴度升高。病人血清中存在類風濕因子,它是一種巨球蛋白,
治療幼年型類風濕關節炎的介紹
本癥病程可遷延數年,急性發作及緩解交替出現,大多數到成年期自行緩解。但也有少數仍持續發作。 1、一般治療 急性發熱期應臥床休息,待病情好轉應適當活動,部分病例可進行適當體療或理療及功能鍛煉,以防止關節畸形。 2、腎上腺皮質激素對全身癥狀較重或合并心肌炎、虹膜睫狀體炎者需早 期應用潑尼松,開
幼年型類風濕關節炎的病理機制
以關節病變為主,呈慢性非化膿性滑膜炎。早期關節滑膜充血,水腫,伴有淋巴細胞及漿細胞浸潤,滑膜積液增多,滑膜增生形成絨毛狀突出于關節腔中,滑膜炎繼續進展,進入晚期,滑膜絨毛狀增生波及關節軟骨,并形成血管翳,軟骨可被吸收,軟骨下骨被侵蝕,隨之關節面相互粘連,關節腔為纖維組織所代替,引起關節強直、畸形或半
幼年型類風濕關節炎的鑒別診斷
強直性脊椎炎這是一種兒童時期較少見的脊椎疾病。與類風濕病的區別點如下:①本病主要累及骶髖、腰背關節,類風濕病的關節變化則涉及全身;②往往出現眼癥狀;③男童發病較多,家族中往往有同樣關節及眼癥狀患者。萊姆病因較多病例在美國東北部萊姆鎮發生,故命名為萊姆病(Lymedisease)。我國黑龍江省海林梁林
幼年型類風濕關節炎的治療方法
本癥病程可遷延數年,急性發作及緩解交替出現,大多數到成年期自行緩解。但也有少數仍持續發作。 1、一般治療 急性發熱期應臥床休息,待病情好轉應適當活動,部分病例可進行適當體療或理療及功能鍛煉,以防止關節畸形。2、腎上腺皮質激素對全身癥狀較重或合并心肌炎、虹膜睫狀體炎者需早期應用潑尼松,開始劑量每日